新書推薦: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編輯推薦:
1.大礼议之争、追尊生父并为之立庙,是嘉靖帝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兼而有之。即位之初,嘉靖帝很不情愿地尊伯父明孝宗为皇考,尊生父兴献王为本生考。嘉靖三年,嘉靖帝欲去加于生父前的本生二字,引发了左顺门哭谏事件。一顿廷杖之后,嘉靖帝以武力强化了皇权。
2. 李福达狱,一审再审,打着追问用刑推究,案情事实重要吗?当然不重要。初审结果,嘉靖帝不满意;换人再审,嘉靖帝依旧不满意;改组三法司,再换人再审,这次嘉靖帝终于朕心嘉悦。反反复复的审理中,嘉靖帝让三法司归顺了皇权。
3.嘉靖帝说:(陈)洸乡行不能无过缘岁久人众,姑从宽,操行不端、乡居不法的陈洸罪行竟然被减免,而坚守司法公正的官员反被清算,陈洸案成为嘉靖帝打击政治异见、强化皇权的工具。
4.宴会上,坐在什么位置,很重要!亲皇派武定侯郭勋说,往年恩荣宴的赐宴主席大臣都是坐中间,今年让我左席,臣无足齿,奈辱朝命何?嘉靖帝不乐意了,问责礼部。礼部尚书席书坚持己见,最终被嘉靖帝一道圣旨今后待宴官中席不许擅自纷更,强行压下。仪式之争,再造了皇权的威严。
內容簡介:
大礼议之争、追尊生父并为之立庙,是嘉靖帝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福达狱,一审再审,打着追问用刑推究,案情事实重要吗?
明世宗嘉靖帝即位之初,力除弊政,天下称治。然其后大礼议兴,朝野舆论沸腾,又有幸臣假托,遂致大狱迭兴,如李福达狱陈洸案封疆之狱等。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在皇权与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明世宗迅速强化了自己的威权。终嘉靖一朝,明世宗始终威柄在御。
關於作者:
胡吉勋,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现在美国加勒特学院(GarrettEvangelical TheologicailSeminary)学习,从事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2020年入选美国神学与宗教研究国家荣誉协会(Theta Alpha Kappa: the National Honor Society for Religious StudiesTheology)会员。
目錄 :
目 录
自 序 追寻儒学经世与天人合一之道
第一篇 政治与学术王阳明与大礼议关系辨析
一、历代皇位继承中的旁支入继现象
二、明代的宗藩反叛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事件
三、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之争
四、王阳明与大礼议事件关系考证
第二篇 皇权对朝廷司法的操控李福达狱研究
一、前言
二、李福达狱缘起
三、郭勋介入与京师会审
四、改组司法铸造冤狱
五、澄清真相
六、后世对李福达狱的争议与评论
第三篇 皇权与地方司法的冲突与解决陈洸案研究
一、前言
二、陈洸其人及与议礼关系
三、被陈洸劾奏的官员与弹劾陈洸的官员
四、宋元翰与陈洸案
五、嘉靖五年前对陈洸案的审理
六、嘉靖六年后陈洸案的复审
七、受陈洸案牵连的官员
第四篇 皇权介入下的吏部人事廖纪与明正德、嘉靖的政局
一、正德十六年前:任职京师
二、世宗即位初:任职南京与被劾致仕
三、嘉靖三年至六年:出任吏部尚书
四、嘉靖六年:朝廷变局与廖纪致仕
第五篇 皇权阴影中的西北边事《双溪杂记》、封疆之狱及王琼复出关系研究
一、前言
二、关于《双溪杂记》的作者
三、《双溪杂记》的版本及内容
四、《双溪杂记》撰修时间及政治背景:王琼之入罪与谪戍
五、嘉靖元年史道劾奏杨廷和事件与《双溪杂记》的关系
六、嘉靖六年王邦奇劾奏蜀党事件与王琼的关系
七、封疆之狱与王琼复出争议
第六篇 皇权、勋戚世家与文官郭勋刊书与明中叶政治的互动
一、郭勋嗜文艺与序刊诸书
二、《毓庆勋懿集》与《三家世典》:家族史刊刻与正德间政治局势的互动
三、《英烈传》的编纂与郭英神主入祀太庙的争议
第七篇 皇权与仪式从科举宴排位争议看明嘉靖初皇权之强化
一、明以前的进士宴
二、明清恩荣宴的仪式
三、明代恩荣宴位次之争
第八篇 公共工程与朝廷决策通惠河的修浚及争议研究
一、明嘉靖以前的通州仓储体制及其弊端
二、成化时期通惠河的浚通与废弃
三、嘉靖六年通惠河修浚的争议和嘉靖七年的疏浚
四、节省漕运费的去向以及沿河经济利益的侵夺
附 录
明代的宫廷祭祀
明代宫廷教育及视学仪
后 记
內容試閱 :
明代的宗藩反叛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事件
明嘉靖朝之前宗藩反叛,其中有名的是燕王朱棣夺取侄儿建文皇帝皇位的事例。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比朱元璋早死,于是皇位就由嫡长孙继承,即后来的建文皇帝。建文在南京继位后,朱棣不服,起兵反叛,后攻下南京,自己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而建文皇帝的下落,在后世引发了很多的传说,一般认为他是被烧死了,但也有人认为他出家做了和尚。
朱棣夺下皇位后,将他原先受封的北平建设成为新的京师,并在永乐十八年(1420)完成建设,第二年改名北京,正式迁都。之后的北京城一直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朱棣是明代藩王反叛一个成功的。朱棣死后,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汉王朱高煦也想仿照自己的父亲抢夺皇位,但是他失败了。后朱高煦被抓起来,死得很惨。他的侄儿明宣宗朱瞻基本来是不想杀他的,只是把他关起来而已,但有一次宣宗去看他的时候,他故意伸脚把宣宗绊倒了,宣宗勃然大怒,命人造了一口大铜缸,将朱高煦放进去然后放火烧缸,活活把朱高煦给烤死了。
除了以上例子,明代正德年间还有两起宗藩反叛,这两起事件都跟王阳明有关系。起是正德五年(1510),安化王朱寘鐇反叛,这个反叛被当时驻守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平定。这个事件对王阳明的影响是间接的。安化王反叛被平定之后,朝中带兵的大臣杨一清和宦官张永回朝后就把刘瑾给抓了起来,并把他凌迟处死。刘瑾处死之后,曾经反对刘瑾的,比如王阳明,就被朝廷起用。
正德十四年(1519),社会上又发生了一起藩王反叛事件,即宁王朱宸濠之乱。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有一段唐伯虎(周星驰饰)大战宁王的场面,就是以这个事件作为背景演绎的。为什么正德十几年时间就发生两起宗藩反叛呢?这跟当时正德皇帝的作风有关系。正德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荒唐的一个皇帝。有一次皇宫失火,正常人肯定要赶快救火,但他站在旁边说,好壮观的一场烟火!正德皇帝很喜欢带兵打仗,但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他给自己封了一个头衔,叫“威武大将军”。有一次他带兵到边关,要去攻打蒙古。结果守关的御史张钦说,不知道你这个将军啊!其实张钦知道他是皇帝,但是张钦非常正直,有骨气,说没有内阁下发的公文,不能放他过去。正德皇帝也很有意思,他没有利用皇帝的威权把御史抓起来,而是灰溜溜地回到京城,再派人打探,什么时候这个御史调走了,自己再出城。
朱宸濠反叛的时候是在江西,王阳明复出后不久,得到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信用,这时正好被调到江西节制当地军队,他亲自带兵把朱宸濠抓了起来。其实,在朱宸濠还没有反叛的时候,正德皇帝就有带兵南巡的想法,但当时朝中很多官员觉得皇帝不应出巡,他们甚至跪在皇宫门前大哭,表示反对。正德皇帝把这些跪哭的官员抓起来,一顿廷杖,打死了十五个人。但正是因为哭谏官员的拦阻,正德皇帝不得已停止了南巡。当朱宸濠反叛的确切消息传到京师后,正德皇帝很兴奋,因为终于有理由南征了。于是他马上统领军队,准备到南方来抓朱宸濠。结果走到半路,听说朱宸濠已经被王阳明抓起来了,他很是失望,就让宦官去告诉王阳明,让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皇帝要亲自来抓。王阳明哪里敢啊,当然不放。后来王阳明亲自将朱宸濠押到南京,交给皇帝。正德皇帝把朱宸濠带到演武场放了,然后又亲自去抓起来。正德皇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非要过一下带兵的瘾!《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
正德皇帝的南巡也是为游玩,前后玩了一年多才返朝。但在回京途中不小心掉到水里,受到惊吓,没多久就死了。正德皇帝一死,问题就来了,因为他没有儿子,不仅没有儿子,连亲兄弟都没有,而且他死得很突然,朝廷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办?谁来继承皇位?
朝中内阁首辅杨廷和和皇太后商量了以后,根据礼法,选了远在湖北安陆的藩王朱厚熜。当时朱厚熜还不到十四岁,父亲刚去世没多久,他也刚刚继承了父亲兴献王的王位。朝臣一看,这个新继任的兴献王跟正德皇帝的血缘关系近,就让他进京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六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长的是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
朱厚熜来到北京正准备继位的时候,发生了跟宋代“濮议事件”同样的问题,就是怎样称呼先皇,并用什么样的名分来继位?他原本是藩王,如果任何藩王都可以做皇帝的话,那不是乱了吗?朝臣对正德朝两起藩王反叛的事件还记忆犹新。如果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就不能让朱厚熜做皇帝。所以大臣就给他拟了一份诏书,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要求他称呼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为皇考,因为正德皇帝是他的堂兄弟。但明孝宗本来是朱厚熜的伯父,在朱厚熜出生以前就已经去世,两人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对于这位从未谋面的伯父,朱厚熜实在没有亲近之感。朱厚熜的性情比较执拗,而且也可能比较孝顺,正沉浸在对刚刚去世的父亲的追思之中。忽然被选中做皇帝,但却要把自己父亲的称号给改了,他就不干了,宁愿不做皇帝。经过讨论,朱厚熜和朝臣终达成协议,尊孝宗皇帝为“皇考”,尊生父为“本生考”,有了这样的区别,朱厚熜才到朝中安定地做了三年的皇帝。
嘉靖三年(1524),嘉靖皇帝想要揽权,但朝中的官员总让他觉得不顺心,特别是让他称自己的父亲“本生考”,他觉得别扭,想把“本生”两个字给去掉。但当时的京城,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几乎都反对嘉靖皇帝。明代是两京制度,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保留陪都地位。北京和当时南京的高级官员,先后一共大概有七百多人上了三百余道奏疏(包括联名),从各个角度反对皇帝推尊生父。嘉靖三年七月,刚下朝的两百多位在京官员,跑到皇宫左顺门前大哭,反对皇帝去掉原本加于生父前的“本生”称号。皇帝听见哭声之后,开始有点紧张。怎么办呢?后来一想,不怕,他已经做了三年皇帝,早已将锦衣卫将领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牢牢控制了锦衣卫。他把锦衣卫叫来,下令将三品以下的官员全部抓起来廷杖,当场打死了十五个人,还有两个重伤,后来也死了。这下子可把文官们吓着了,后来再讨论的时候,几乎都不敢说话了。嘉靖皇帝就这样通过武力获得了胜利。嘉靖七年,他叫人把整个事件中官员上的奏疏编成《明伦大典》,颁行天下,定下反对他的官员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