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編輯推薦: |
◆了解军事学理论和经典案例,这一套就够了。
◆欧美高中生都在读,雅思托福真题来源。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全世界累计卖出1000万册,许多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
◆由各领域闻名世界的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集中于军事学领域,一本书讲透《战争论》、一战、拿破仑战争、西班牙殖民者的方方面面。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这套书,在近代以来闻名遐迩的战争中,领略军事理论的变化与发展,读懂战争背后的局势与手段!
|
內容簡介: |
《牛津通识课:战争论》
《战争论》是一部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理论著作,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作者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军事学的圣经。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19世纪末,在德国军事统帅毛奇及其继任者施利芬的大力推崇下,《战争论》成为德国军人必读的军事教材;法国元帅福煦曾在起著作中大篇幅引用《战争论》;希特勒一度把《战争论》放在床头;时至今日,美国诸多军校仍尊《战争论》为军事学的圣经。
在这本小书中,迈克尔霍华德教授将带你重回19世纪,结合作者克劳塞维茨的人生轨迹与《战争论》的时代背景,从其核心思想入手,讲透《战争论》,帮助你由浅入深、三小时读懂这部军事学的圣经。《牛津通识课:战争论》
《战争论》是一部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理论著作,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作者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军事学的圣经。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19世纪末,在德国军事统帅毛奇及其继任者施利芬的大力推崇下,《战争论》成为德国军人必读的军事教材;法国元帅福煦曾在起著作中大篇幅引用《战争论》;希特勒一度把《战争论》放在床头;时至今日,美国诸多军校仍尊《战争论》为军事学的圣经。
在这本小书中,迈克尔霍华德教授将带你重回19世纪,结合作者克劳塞维茨的人生轨迹与《战争论》的时代背景,从其核心思想入手,讲透《战争论》,帮助你由浅入深、三小时读懂这部军事学的圣经。
《牛津通识课:*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头一次真正波及全球的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战争的发展、舆论的变化,都对后世造成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可让我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战的爆发与其说是各国充分考虑后的结果,不如说是匆忙决策的意外。各国都希望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以为只要自己强硬一些对手就会妥协,都以为即便打仗了也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而已最终引发了一场没有赢家的世界大战。
一战正值全球军事快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武器威力的提升、征兵制的成熟,让一场本被认为是速战速决的战争持续了四年多;另一方面,闪电战、消耗战、无限制潜艇战等新战争形态的出现,坦克、飞机等新武器的使用,进一步加快了军事思想和技术的发展。
在这本小书中,迈克尔霍华德教授提纲挈领地从政治、军事、社会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一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帮助你三小时读懂一战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
《牛津通识课: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头一场现代战争,对欧洲的军事管理、政治思想、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现代化。
拿破仑战争开启了欧洲军事专业化的先河。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拿破仑,废除雇佣兵制,形成了专业化的武装集团;对行军速度、后勤补给等进行科学的计算,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各国的军事实力。
拿破仑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思想成果带到整个欧洲。《拿破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铁蹄在欧洲各国进行强制实施,法典与革命的思想冲击了这些国家的封建制度,加速了现代民主国家的诞生。
拿破仑战争还促进了现代国际关系基本框架的建立。为维持战后新秩序,维也纳会议提出通过和谈与条约重建和平,势力均衡原则的影响延续至今。
在这本小书中,迈克拉波特教授将从军事、政治、国际关系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拿破仑战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帮助你三小时读懂人类历史上头一场现代战争。
《牛津通识课:西班牙殖民者》
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地区不断殖民,建立起了横跨南北半球的大帝国。然而,*初的西班牙远征军只有区区几百人,却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征服了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阿兹特克帝国。
远征军在军事上并不占优势:人数与当地部族军差异悬殊;盔甲、马匹等装备也不适合在美洲作战。然而,远征军却凭借宗教渗透、文化侵略和势力瓦解的策略迅速横扫并征服了美洲。
西班牙殖民者强迫美洲原住民皈依天主教,推行监护征赋体制在灌输天主教思想的同时,强迫原住民向西班牙殖民者进贡,以换取保护;摧毁当地寺庙,兴建教堂、修道院和学校。
西班牙远征军还用文字神圣化自己的侵略,并成功地让原住民接受了这套说辞,相信殖民者编织的征服神话,视这种征服为天意所向。
在这本小书中,雷斯托尔教授和阿尔梅斯特教授将带你重回15世纪,梳理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的来龙去脉,帮助你三小时读懂近代历史上超大规模的文化侵略。
|
關於作者: |
[英]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创始人、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耶鲁大学军事和海军史学教授。著有《普法战争》(达夫库珀奖)、《大战略》(沃尔夫森奖)、《欧洲历史中的战争》(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为必读书目)、《战争的原因》等。
[英]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
格拉斯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学博士,皇家历史学会成员。专攻法国大革命史,曾任《法国历史》评论编辑,法国历史研究学会秘书,主持过多个与拿破仑战争相关的学术项目,著有《1848年:革命之年》《十九世纪欧洲, 17891914》《法国革命中的国籍和公民身份:外国人的待遇》等。
[英]马修雷斯托尔(Matthew Restall)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拉丁美洲史和人类学教授。《民族史》前编辑,《西班牙裔美国人历史评论》高级编辑,美国民族史学会前主席(20172018年)。
[英]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尔梅斯特(Felipe Fernndez-Armesto)[英]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创始人、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耶鲁大学军事和海军史学教授。著有《普法战争》(达夫库珀奖)、《大战略》(沃尔夫森奖)、《欧洲历史中的战争》(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为必读书目)、《战争的原因》等。
[英]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
格拉斯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学博士,皇家历史学会成员。专攻法国大革命史,曾任《法国历史》评论编辑,法国历史研究学会秘书,主持过多个与拿破仑战争相关的学术项目,著有《1848年:革命之年》《十九世纪欧洲, 17891914》《法国革命中的国籍和公民身份:外国人的待遇》等。
[英]马修雷斯托尔(Matthew Restall)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拉丁美洲史和人类学教授。《民族史》前编辑,《西班牙裔美国人历史评论》高级编辑,美国民族史学会前主席(20172018年)。
[英]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尔梅斯特(Felipe Fernndez-Armesto)
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于2017年荣获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
|
目錄:
|
《牛津通识课:战争论》
导言
01 克劳塞维茨及其时代
02 战争的理论与实践
03 战争的目的与手段
04 有限战争与绝对战争
05 克劳塞维茨的遗产
延伸阅读书目
尾注
《牛津通识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01 1914年的欧洲
02 战争的来临
03 1914年:最初的战役
04 1915年:战争继续
05 1916年:消耗战
06 美国参战
07 1917年:危机之年
08 1918年:决定之年
09 和平协议
附录一 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摘要
附录二 战争总伤亡人数
《牛津通识课:拿破仑战争》
前言
01 起源
02 法国革命战争,17921802
03 拿破仑战争,18031815
04 全面战争革命战争
05 军与民
06 海战
07 人民战争
08 遗产
《牛津通识课:西班牙殖民者》
导言
01 艰难困苦
02 所向披靡
03 碧血丹心
04 天赐神迹
05 壮志未酬
结语
|
內容試閱:
|
牛津通识课:拿破仑战争 前言
1792—;1815年间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是欧洲所经历过漫长、激烈的冲突之一:就破坏性与野蛮而言,唯有回顾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或瞻望20世纪的世界大战方可相比。单单是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便令500万条人命灰飞烟灭;若以欧洲总人口计,与一战中被屠戮的800万至1000万人相当。1792—;1802年的法国革命战争,则进一步夺走了200万条生命。1490—;1815年,欧洲共爆发了大约3372场战役,其中五分之一发生于1792—;1815年间,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兵火所至,全球涂炭:尽管通常并无“;世界大战”;之名,但它们的确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与持续的印记。
不论在当时抑或之后,拿破仑·;波拿巴都是一位令人又爱又恨的人物,对这一时期影响重大。他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一个小贵族家庭,倘若没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他是不可能平步青云、成为欧洲权势的统治者的。他在布列讷(Brienne)的军校受训,随后进入巴黎的军事学校(EcoleMilitaire),1785年获得了炮兵军职。由于科西嘉背景,拿破仑拥有一种家族情结,令他在整个政治生涯中都很照顾家族利益—;—;只要他们为其政权效命。尽管指控拿破仑任人唯亲并不过分,但他渴望的并非世袭王朝,而是致力于满足权力欲。因此,当家族成员挑战他或达不到他的预期时,他便会剥夺其职位。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博览名著,十分认同亚历山大大帝及那个时代的启蒙思想(包括18世纪爱国主义与政治改良的理念)。拿破仑还易怒、易沮丧,怀揣着一股近似于萨德主义的暴力冲动。他是个与法国社会缺乏纽带的“;局外人”;,这一缺陷令他更加心如铁石。其暴虐或许根植于专横父母的冷酷抚育及同胞间痛苦的竞争。与个人相处时,他或许富有魅力;但他决不容忍别人挑战自己欲望和野心—;—;这一特质后来被他带到了政治与外交中。拿破仑是个宣传大师:作为法国革命军队中的一员将领,他娴熟地为自己打造了军事英雄与天才的形象。而他首先是一名机会主义者。
历史学家们对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政策存在争论:他试图通过整合社会、政治结构而一统欧洲吗?抑或,拿破仑帝国仅仅是缔造了一套为了剥削欧洲人力、资源而打造的征服体制?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PaulSchroeder)认为,拿破仑对欧洲统治的核心存在着意识形态真空—;—;它是一个为私利攫取权力的罪恶集团,唯有纳粹可与之“;媲美”;:“;希特勒为了难以置信的可怕理念做了这一切;拿破仑则完全缺乏根本性的盘算。”;这种诠释的中心问题在于拿破仑本人:无论其他欧洲政权如何竭力迁就,拿破仑都不会也不能接受它们对其权力的制约,这解释了为何他始终无法稳定其欧洲帝国,及为何直到大厦倾覆战争还在持续。本书绝非为拿破仑开脱,但将试图修正上述看法。
有人认为,拿破仑的雄心令拿破仑战争从其18世纪“;前辈”;中脱颖而出。正如查尔斯·;埃斯代尔(CharlesEsdaile)所提出的那样,即便是法国大革命领袖,亦对其扩张政策做出了战略上的限制。他所言非虚,不过,由于拿破仑脱胎于法国大革命,故而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同样根植于1792—;1802年的法国革命战争。这两场战争间隔着10个月的和平期,它们在起因、结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难怪历史学家们会将它们视为一体,一场终极大火—;—;“;法国战争”;。通常由连续的反法同盟(从1792年的次同盟至1815年摧毁拿破仑雄心的第七次同盟)计算出七次而非两次战争,如此计算为该时期的战事提供了清晰的延续性。总体而言,从爱尔兰到俄国,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巴尔干,战事横亘欧洲,不过,在帝国疆域内,冲突绵延到了整个世界—;—;中东、印度、东南亚、非洲沿岸据点以及美洲。
本书承认,在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间存在一些明显不同;不过,它将“;法国战争”;视为一个整体—;—;因为知其一方能知其二。尽管认可法兰西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屠杀发生的重要的原因,但本书认为这并非全部。一系列的冲突并非单一原因所造成,亦非某个统治者能够掌控。此外,它还提出,自1792年以来,法国势力席卷欧洲,令长期紧张的国际政治矛盾升温到达了沸点。换言之,战争并不仅仅关乎法国扩张主义或拿破仑的雄心,而是一系列欧洲危机聚合形成的“;完美风暴”;。
战争如此漫长并且法国人如此难以击败的原因之一是:法国的对手们无法或不愿在军事上全力以赴地争胜:它们要么被其他危机所分心,要么倾向于在乱世中牟取私利。由此可见,法国战争并非以法国革命和拿破仑为一方、欧洲旧政权为另一方的意识形态冲突,而是源于18世纪深层次、结构性的国际政治难题,交战各方的主要目标是王朝的扩张和战略安全。初三章试图论证这一切,章探讨战争缘由,第二、三章则讲述1792—;1815年间的冲突进程。不过,否认意识形态为漫长冲突的主因并不意味着它在其他方面无足轻重。交战各国借助或实或虚的手段吸引人民效忠,通过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奉献及宗教信仰来动员他们。因此,如果说法国战争从源头上并非意识形态化的(尽管双方煽动性的辞藻的确无助于平息事态),但它们某种程度上在国家动员人民方面却变得意识形态化。第四章与第七章探寻了这些意识形态与改革的问题:法国革命政府的构造是如何为法国战争添砖加瓦的,其对手又是如何通过改革及寻求动员民众之道来捍卫旧秩序的。夹在中间的第五、六两章描述了士兵、水手与平民对这场“;尖端”;战争的体验:这些来自前线及草根阶层的看法,对初三章是一种平衡—;—;它们多从战略及外交角度看待上述战争。本书通过探讨这场战争的长期影响,终论证,如今我们依旧生活在它的遗产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