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汉英翻译学》姊妹篇,英译汉方向专门研究
以英汉文化差异切入,深入分析英汉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策略
可操作性强,例证丰富,英汉译者的实践参考书
|
內容簡介: |
《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是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建国的*翻译著作,前作为2019年出版的《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本书共包含七章以及附录,包含概论、英汉思维方式与翻译、英汉审美观差异与翻译、英汉翻译的扩展策略、英汉翻译扩展的形式表现、译文评价等。本书译例丰富、通俗易懂,是一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品,对英汉翻译学习者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
關於作者: |
王建国,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学和翻译学。发表论文与书评90余篇;出版各种著作8部;主持或参与课题27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4项。
|
目錄:
|
前 言 001
第一章 概论 1
1.1 引言 1
1.2 翻译过程 2
1.2.1 思维方式 3
1.2.2 审美意识 5
1.2.3 语用意识 6
1.2.4 语法结构 8
1.2.5 文化信息的处理 9
1.3 案例综合分析 12
1.4 结语 14
第二章 英汉思维方式与翻译 16
2.1 个体意识与整体意识 17
2.1.1 界限标记与层次性结构的处理 17
2.1.2 周遍性重复的使用 22
2.1.3 段落衔接 25
2.1.4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 26
2.2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28
2.2.1 客体意识转换为主体意识 28
2.2.2 客体意识转换为主客交融 30
2.2.3 修辞性地模糊原文意义的界限 32
2.2.4 主观性衔接词 34
2.2.5 拉近空间距离 35
2.2.6 拉近时间距离 37
2.2.7 拉近社会距离 38
2.2.8 拉近情感距离 38
2.3 汉英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 39
2.3.1 界限性强的时间感转换为连续性强的时间感 39
2.3.2 界限性强的空间感转换为界限性弱的空间感 40
2.4 小结 42
第三章 英汉审美观差异与翻译 43
3.1 英汉精练特征与英汉翻译 43
3.1.1 少用虚词 44
3.1.2 多用实词 44
3.1.3 形象化表达 45
3.1.4 显化过程 46
3.2 英汉精确性特征与英汉翻译 48
3.3 英汉模糊性特征与英汉翻译 52
3.4 英汉语的冗余性特征与英汉翻译 53
3.5 汉语的平面审美和英语的立体审美 54
3.5.1 少用虚词 54
3.5.2 使用四字格等平行结构 55
3.5.3 使用话题链 55
3.6 散焦与聚焦 59
3.7 汉语平面的音乐美和英语立体的音乐美 60
3.8 小结 71
第四章 英汉翻译的扩展策略 72
4.1 扩展的原因 72
4.1.1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73
4.1.2 审美方式存在差异 73
4.1.3 语言结构存在差异 74
4.1.4 语用方式存在差异 74
4.2 扩展策略 74
4.2.1 过程句直接取代结果句 75
4.2.2 去抽象化 76
4.2.3 去界限标记 76
4.2.4 显化导致结果的过程 78
4.3 显化方法 79
4.3.1 施动者 80
4.3.2 受动者 81
4.3.3 受动者状态 82
4.3.4 动作状态 83
4.3.5 动作方式 84
4.3.6 施动者动作 85
4.3.7 受动者动作 85
4.3.8 动作地点 86
4.3.9 性质 86
4.3.10 动作工具 87
4.3.11 动作方位 87
4.3.12 目的 88
4.3.13 地点 88
4.3.14 时间 89
4.3.15 品质 89
4.3.16 动作对象和次数 90
4.3.17 动作方式、物质的方位、性质和状态 90
4.4 扩展的约束机制与强度 91
4.4.1 审美方式的影响 92
4.4.2 思维方式的影响 93
4.4.3 语用方式的影响 94
4.4.4 历时因素 95
4.4.5 母语因素 97
4.5 扩展的方向 99
4.6 结语 104
第五章 英汉翻译扩展中的篇章建构 106
5.1 话题研究 107
5.2 英汉翻译中的构句 114
5.2.1 话题的选择 114
5.2.2 述题的选择 120
5.2.3 话题结构的构建 122
5.2.4 利用汉语特色的话题结构 124
5.3 译文篇章衔接方式的选择 125
5.4 篇章主题与选词 126
5.5 话题链的使用与译文的忠实性 128
5.6 结语 130
第六章 英汉翻译扩展中的词汇处理 132
6.1 英汉翻译词汇处理的一般原则 132
6.2 英语实词的翻译和汉语实词的使用 133
6.2.1 英语名词的翻译和汉语名词的使用 133
6.2.2 英语动词的翻译和汉语动词的使用 138
6.2.3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和汉语形容词的使用 139
6.3 英语虚词的翻译和汉语虚词的使用 140
6.3.1 英语连词的翻译和汉语连词的使用 140
6.3.2 英语介词的翻译和汉语介词的使用 142
6.4 结语 143
第七章 译文评价 144
7.1 翻译原则―策略―方法―技巧 144
7.2 译文评价方法 146
7.2.1 思维方式转换评价 148
7.2.2 审美方式转换评价 149
7.2.3 译者价值观 151
7.2.4 语用转换评价 153
7.2.5 体裁再现评价 154
7.2.6 主题再现评价 157
7.2.7 意象再现评价 158
7.2.8 文化信息的处理评价 159
7.2.9 风格再现分析 160
7.3 结语 163
附录
I. 略论英汉翻译腔的积极作用 165
II. 专业硕士学位翻译实践报告选编 172
III.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选编 184
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31
|
內容試閱:
|
章 概论
1.1 引言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英语文学翻译家,他们往往是凭着一般人所没有的语言和文化直觉做翻译,很少有人声称自己的翻译实践受到了某种翻译理论的影响。不少翻译家直接主张翻译理论无用论,排斥翻译理论,也否认翻译理论对他们有何影响。我们认为,这种现实需要得到尊重。然而,对一般人而言,尤其是学习翻译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两种语言的直觉远不如优秀的翻译家,因而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然而,当前的翻译理论为何常常遭到唾弃呢?
理论来自实践。我国常用于指导英汉翻译实践的理论,要么是源自传统文艺学理论,显得含糊,或者说得很宏观,让人难以捉摸。要么是西方的舶来品,根本不是来自我们的英汉翻译实践,同样显得宏观而抽象,操作性不强,或者说不够接地气。这样的中西翻译理论,总之,可操作性不强。也难怪不少翻译实践家对这样的理论不感兴趣。
但我们认为,优秀的翻译家,也需要植根于英汉翻译实践的理论的指导。根据我们的观察,即使很优秀的翻译家,也时常会出现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当的情况。尽管不多,但也反映了仅仅靠翻译的直觉来做翻译是不够的,翻译的直觉往往稳定性不够。因此,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挖掘英汉翻译实践中优秀翻译家所表现出的翻译直觉,即他们根据直觉做出的译文往往遵循了什么原则。然后,根据这些原则挖掘英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和教学。
在此,我们要指出,原则不同于规则,翻译中不太可能有多少规则,却可以存在原则。原则可以违反,但违反一定会产生效果。因而,翻译时,要观察违反原则时可能产生的效果。
翻译的原则主要存在于翻译的理解、转换和表达过程中,我们先看看翻译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