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以德齐家:新时代家训家风研究

書城自編碼: 354793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理论
作者: 杨威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565075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1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周易
《 周易 》

售價:NT$ 203.0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14
《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2版) 》
+

NT$ 647
《 崔玉涛推荐:给孩子立规矩+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共2册) 》
+

NT$ 537
《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
+

NT$ 228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
+

NT$ 1287
《 哈佛家训全集(Ⅰ Ⅱ Ⅲ Ⅳ ⅤⅥ 全六册) 》
+

NT$ 156
《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家长卷 高中篇 》
編輯推薦: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家教、家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本书内容详尽朴实、细致到位,所列文章基本上都保持了论文的原貌,只是在编撰时对个别问题进行了匡正;与曾发表的论文相比较而言,在内容上略有调整和增补,并且,所选文章内容大体相对集中。
內容簡介:
本书是对传统家训文化的专门研究,其成果汇编整理而成,主要分为传统家训文化篇、现代家训文化篇和家庭伦理文化篇三部分。传统家训文化篇主要讲述了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特性和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现代家训文化篇主要讲述了新时代家训、家风的价值、主旨与理路;家庭伦理文化篇主要讲述了传统家庭伦理基本原则、礼法秩序、近代转型及其动因等。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新时代的家训家风。
關於作者:
杨威,现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亦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出站博士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OW)访问学者、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客座研究员,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研究专家。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培育计划,获得海南省领军人才称号。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领域有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著有《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学术专著7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道德与文明》《中国人口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有的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
目錄
目 录
传统家训文化篇
一、传统家训文化存在与存续的合理性 003
(一)传统家训文化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 003
(二)传统家训文化存续的内在动力 005
(三)传统家训文化存续的合理性构建 011
二、家训、家风视阈下中国传统家族盛衰周期律 016
(一)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下的王朝兴亡与家族盛衰 017
(二)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兴亡与家族盛衰的周期律阐释 019
(三)家训、家风视阈下影响中国传统家族盛衰的主要因素 024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情怀 031
(一)伦理本位的家国模式 031
(二)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 035
(三)信行合一的现实功用 038
四、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继承性、民族性与时代性 042
(一)体现继承性: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 042
(二)注重民族性: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 045
(三)彰显时代性:培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 048
五、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转化 052
(一)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的显著特征 052
(二)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的主导精神 055
(三)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的借鉴价值与现代转化 057
六、传统儒家思想对日本家训的影响及意义 063
(一)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 063
(二)日本家训对儒家思想的汲取与传播 064
(三)日本家训的变异及其影响 068
现代家训文化篇
一、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新向度 075
(一)新时代为何要注重家训、家风 075
(二)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主要困境 077
(三)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新向度 080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生发机理 088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空间治理内涵 088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生发机理分析 091
(三)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空间治理体系 096
三、中国当代家风构建的新范式 102
(一)构建当代家风场域何以可能 102
(二)实现当代家风场域和惯习的多重统一 104
(三)构建当代家风场域的现实意义 107
四、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110
(一)场域惯习论述要 111
(二)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114
(三)促进当代家风场域-惯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与契合
五、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现实基础、价值内蕴与基本特征 124
(一)基于中国社会现实阐释新时代家国情怀 124
(二)彰显价值理念、文化自信与优秀品格的新时代家国情怀 128
(三)通达古今、情理相融、万众一心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基本特征 132
六、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136
(一)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必要性 136
(二)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内在依据 138
(三)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路径探析 143
七、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价值、主旨与理路 147
(一)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价值意蕴 147
(二)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主旨 151
(三)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理路 156
八、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阈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建设 161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体现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统一 161
(二)领导干部的家庭文化建设事关国运民生 164
(三)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领导干部优良家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168
家庭伦理文化篇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 175
(一)家族利益至上的整体主义 175
(二)贵和:血缘亲情与家庭和谐 179
(三)重礼:别贵贱与明人伦 183
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 186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研究价值 186
(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 188
(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亟须现代转换 194
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礼法秩序 196
(一)家庭礼法与伦理秩序的维持 196
(二)传统家法族规管辖的伦理范围 198
(三)家庭伦理冲突与家庭的解体 204
四、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型及其动因 205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近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5
(二)传统家庭伦理近代转型的诸多动因 206
(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型任重而道远 208
五、中国近代家庭的道德革命 211
(一)对封建纲常礼教本质的剖析和揭露 213
(二)对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的批判 217
(三)中国近代家庭道德革命的总体评价 223
六、现代性的伦理维度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 229
(一)现代性所指为何 229
(二)中国早期的伦理现代性求索 230
(三)文化反思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 232
参考文献 237
后 记 245
內容試閱
文化自信视阈下的中国文化百年发展历程
(代序)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四个自信。相比较而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本溯源,不难发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提出时间较短。
文化自觉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个概念,许苏民、楼宇烈等进行了初步探索。9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并且引起了强烈反响。而文化自信的理论文章则要稍晚些,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以文题形式出现。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开始有核心期刊刊发此类研究成果,其影响也日益广泛,例如云杉在《红旗文稿》上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三篇论述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五四运动以来,尽管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是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史却很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则更短。在较短的时间里,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自信之一,凸显了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回首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自信逐渐由低谷走向新的高度。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早在1921年之后的革命求索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拥有了对革命文化必胜的文化自信;在新中国成立后,则拥有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后,更是拥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兴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坚持:对新文化运动引领的多元革命文化的求索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坚持,失去坚持的文化谈不上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为对革命胜利信心锲而不舍的坚持,体现为对民族独立的不懈追求。五四运动之前,近代中国人在文化的迷途中艰难地跋涉,在遭受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在当时很微弱,却是黑暗中指引中国走向光明的唯一希望。马克思主义将中国旧有的一切文化逐渐地纳入自身文化体系中,融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中。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此后许多文化纷纷承担起自身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并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以契合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需要。
首先,传统文化在反思与坚持中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则中华民族命脉不断,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自信满满,以致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惯性。但是到了近代,这种文化自信却陷入了暂时的迷局,一些人的自信在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出现动摇,有的人踯躅徘徊无计可施、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人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西化;也有不断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赋予传统以新生命力的人。赋予传统以新生命力的这部分人,有以新儒家身份出现肯定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熊十力、钱穆等,也有以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份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后继者,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马克思主义文化应用到中国具体革命实践中来,以独特的中国理念、中国思维、中国情感、中国意志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实现了中华文化质的飞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革命精神,给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以深刻的智慧启迪。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精神、反抗剥削压迫的抗争精神,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放弃传统革命方式寻求新的革命方式的精神文化基础。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相结合的产物。游击战优于阵地战也是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之一,中国革命文化离不开传统革命精神的支撑。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生长的文化沃土,是因为传统文化有一份坚持,即对自身发展信念的笃定以及对民族崛起的执着追求。因此,传统文化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次,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开始于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走上中国文化历史舞台,此后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短短30年里我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不懈地移走了三座大山,探索出了毛泽东思想进而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抗争百年,从未放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自觉追求。追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解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以贯之的主线。这种信心在各种道路的探索中从未间断,在各阶级的求索中从未阻断。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是在对民族独立满怀信心的实践斗争中探索出来的。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从坚持不懈的斗争中找到了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信心;在与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斗争中科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克服了一次革命论的盲目自信转向联合多数反对少数,也克服了二次革命论对无产阶级力量及其建立新社会的疑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每当革命危机重重,无产阶级革命者都以其对革命必胜信念的坚持而力挽狂澜,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历史证明,对革命失去信心的那些人,最终都被历史无情地抛弃。那些因为失去革命必胜信念和民族独立信心而背叛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也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不能以其判定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与否。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状态,是衡量当时中国文化自信的主要标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再次,三民主义在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合作中消融。五四运动后,由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使一些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文化倡导者,开始搁置道路争议转而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随着大革命的失败由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逐渐转向中国共产党。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并未使中国人民失去信心,而是拿起实现民族独立的和民族解放的武器,继续坚持斗争。如果说,此前各个阶级的力量各自为政的话,那么,此时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势力都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究其根本原因,爱国主义是资产阶级三民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三种文化理念的价值圆点、价值交点。此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也是三者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个交点汇集了亿万民众的力量,也决定了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诸多文化能够以和平改造的方式实现制度的最终抉择。
这种文化坚持,究其根本是源于对未来光明前景的信心,源于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更是源于对科学理论的信仰和五千年民族力量的一种持久自信。鲁迅先生曾经高声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对这一问题,陈先达认为,面对存亡危机时有些人丧失信心,但深受中国文化精神培育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失去民族自信。可见,这一时期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以更为隐蔽的爱国精神、独立精神、自强精神等民族精神和以艰苦奋斗、顽强斗争、不怕牺牲等革命精神体现出来。这种对民族独立信心的坚持,对民族独立能力的自信,是民族独立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它使中国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彰显。即使在短时间内这种文化自信处于低谷、力量薄弱,但最终却成为一股席卷中华大地的文化洪流,创作出了一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在此过程中,如果要说失去自信的话,那么我们逐渐失去的是对封建制度的自信、失去的是对资本主义救中国的自信、失去的是对单纯的农民革命的自信、失去的是对军阀建国的自信,我们没有失去对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自信,而对马克思主义来讲这个过程则是一个不断获得自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承担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从文化保守到兼收并蓄的角色转换。我们开始摆脱苏联的经验、模式走向文化自觉、文化独立,民族资产阶级则搁置道路之争逐渐融入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各种进步文化纷纷摆脱迷局,以革命的、大无畏的自信精神大踏步地迈进新中国的大门,成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力量。
(二)文化整合:对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多元治国文化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多文化都开始服务于来之不易的和平。这一时期,文化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有的文化被消灭,有的文化被净化,有的文化被大力倡导,也有新的文化被不断创造,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首先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对既有文化的净化。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大力倡导的主流文化,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或被剔除、或被转化、或被净化。具体而言,第一,殖民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文化走向消亡。第二,我们不仅将原有的无产阶级文化群体扩大了,还将其他文化群体逐渐净化为无产阶级文化群体。民族资本家逐渐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工农大众中的一员,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献力献策。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被反思与重构。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少人曾将传统文化不分稂莠地奉为圭臬,甚至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仍然有文化糟粕沉渣泛起。于是,扫除封建迷信,宣传科学文化等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民族精神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吃人的封建礼教则越来越遭到人们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诸如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等仍然被保留下来。在被改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文化领袖们越发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净化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文化整合的前期,中国社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运行机制,因而以批判为主,主要使用传统文化一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批判的后期兴起的一个词语,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并由批判转向弘扬。
批判是解构过程,弘扬是建构过程,这既是时势所需,也是自身发展所需。批判不代表不发挥作用,只是隐性作用居多。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化恰似流星转瞬即逝,但传统文化却是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大的、复杂的文化问题,以至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转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其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一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开始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自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开始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并在思想、制度、文艺、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突显出来。其间民族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和平转变,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二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相互结合、相互补益。步入新时期,我们又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新经验、新方法。这些经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存在一个协调性的问题。只有二者整合得当、协调一致,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探索出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三是本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在借鉴中不断突破、创新。苏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吸收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获得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在四个自信探索中,文化自信最后出现,但却是我们能够一直坚持其他自信的精神力量源泉。历史证明,繁荣是中华民族的常态,国家强盛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一些人所讲的文化迷失或者说文化自卑,不过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短暂阴霾,终将被文化自信的光芒驱散。
再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飞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我们在反思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价值、中国道德、中国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力量、中国自信、中国梦想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达到了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乃是积数代之功而成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便将精神文明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他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1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则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则把中国文化的建设引向深入,探索了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随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出。这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经历大规模的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文化。
(三)文化自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索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文化自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与境外反华势力以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等唱衰中国、歪曲否定中国的论调有关,个别人或因崇洋媚外、或因思想意志不坚定、或因认识不清开始出现自信迷失、自信涣散的情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要强调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特别是在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都能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要在文化自信中构筑。而在当下要树立这种文化自信,则需要我们做到不失民族性、创新性和预见性。
1.不失民族性,立足自身特色坚守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所谓不失民族性,就是要依托民族主体、立足民族特色、彰显民族特质、熔铸民族精神、着眼民族未来。立足自身特色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重要方法,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不尽相同。首先,在革命时期,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中国革命理论的独特性、中国革命者历史任务的独特性,都使中国革命文化具有了民族性,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有别于其他国家革命文化的标志。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特色,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其次,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具体体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平方式进行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理论。它使我国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而迅速地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将民族一词放在文化定语的第一位,突显了中国特色的重要性。认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文化。最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又具体体现为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引导人们将中国特色作为一种自觉、一种自信,进而积极主动地创造、构建中国当代文化。
2.不失创新性,置身世界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首先,这种创新性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原材料锻造上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脉络,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同世界多种文化交锋撞碰出的新的文化,是经过打磨的文化真知。这些文化既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殖民文化等影响较大的文化,也包括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体用之辩等支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锻造的初始阶段就经历了百炼成钢、优中选优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曲折艰难,但却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坚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正是因为如此,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才能在这些原材料的基础上,以五四运动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重铸中国文化的辉煌。
其次,这种创新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上的创新。我们用精心锻造出的文化原材料,悉心地打磨中国文化,将社会主义文化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在社会道德、中国精神、核心价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理论硕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软实力等的提出,使中国的文化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化自信心的不断高涨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加自信满满地走向世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项目在众多国家精彩绽放,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辉煌的历史与当代巨大的成就。
最后,这种创新性体现在与世界文化持续交流中的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经与世界连成一体;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给养丰富自身、提升自我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发展模式、世界格局、全球问题等不断提出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一种和平、包容、共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方案。我们不仅在逆全球化思潮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理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劲生命力。
3.不失预见性,基于科学理论树立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所谓预见性,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所预见。这种预见性,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基于人类历史的考察。譬如,在人类历史上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发生的。这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不足,既唤醒了沉浸在资本主义幻梦中的中国人,也促使那些迷恋于资本主义美梦的西方世界反观自身的弊病。而社会主义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现实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在人类历史上,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种族奴役,将强盗、海盗奉为英雄,并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浩劫和种族屠杀。尽管资本主义创造了近代科技文明,但科技文明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专属文明。无论是人类古代诸多的科技发明创造,抑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科技创新都证明了这一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明了科技不仅存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若离开了铁器、指南针等人类的古代科技文明,也不可能创造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无论如何我们无意坚持一种愚蠢而教条的论点众所周知的是,某些重要的资本主义商业组织形式比起宗教改革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科技显然也比从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有更为悠久的历史。
二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具有科学合理的内在结构,是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它不仅继承了当时西方社会的主要思想成果,而且引入了实践的概念,使哲学成为一种实践哲学。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被运用到争取各国被压迫、被奴役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去,实践不再是单纯地与理论相对应的纯粹事实,而是成为一种哲学概念,并在与理论的相互作用中促进了二者的发展,形成了实践、理论再到实践的无限循环的有机统一体系。这种经过多国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被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等,以及后来中国社会的强劲发展,更是证明了这一理论对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三是基于多元文化甄别的抉择。开放的文化必然面临多元文化抉择,抉择对象或是文化整体,或是文化局部,或是文化元素等。中国曾经面临的这种抉择不只进行了一次,以资本主义文化为例就有六次之多。第一次,人们单纯地进行科技文化的抉择。在探索伊始,清末洋务运动以科技 封建制度为调和,结果归于失败。单纯依靠科技不能完成救国使命,但科技的引入却成为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起点和助力。第二次是进行国家治理文化的抉择。表现为维新派对君主立宪制的尝试以及革命派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抉择,最终以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孙中山辛亥革命失败而告终。第三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一部分人试图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在历史的大趋势和人民的日渐觉醒下,这种选择被逐渐淹没,解放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同样是两条路。但是,曾经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最终也加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去。第五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东欧巨变引发的国内波动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步入新时代,愈发呈现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过去中华文化曾兼收并蓄、历久弥新,未来中华文化还将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充满自信地走好文化抉择之路。
总而言之,考察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直存在,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然而,开始关注和研究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上升到理论自觉甚至提升至民族灵魂四个自信的高度,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文化自信方面,中国文化经历了从文化坚持到文化砥砺,再到文化飞跃的过程,从战乱中的彷徨到和平时期的打磨,再到关于未来发展的可行性、科学性论证,中国的文化发展之路在百年的奋斗中得以铸就,中华文明在千年的文明交锋中得以再造。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宗教狂热,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支撑下、丰富的历史给养中、实践的卓越成就里,以及意识形态斗争中形成的科学而务实的文化自信。自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化百年来的曲折发展和与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相较于中华民族的漫长文明史,不过是短暂的一缕历史烟尘。我们坚信,中华文化必将在未来的自我革新和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再续辉煌!
杨威张秀梅
2020年5月8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