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內容簡介: |
林碧珍老师带领福建省小学数学林碧珍名师工作室以及福州金山小学数学团队的老师,立足教学实践探索有效发展学生素养的教学以及评价方式,总结出了一套能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的经验,撰写出《培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这一专著。专著分为《“前测”“后测”的重要性》《关注十大核心词的课堂教学与评价》和《巧设习题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三个章,每个章节都用详实、经典的案例来呈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教学与评价方法和策略。相信这些方法和策略能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提供启发与帮助。
|
關於作者: |
林碧珍,现任福州金山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小学数学林碧珍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主持的省级课题《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获福建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目錄:
|
章 “前测”“后测”的重要性
节 读懂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
第二节 了解思维难点,提炼核心问题巧妙化解
第二章 关注十大核心词的课堂教学与评价
节 数感与运算能力
第二节 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第三节 数据分析观念与推理能力
第四节 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
第五节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三章 巧设习题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节 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设计
第二节 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放性习题的设计
第三节 考查探究能力——探索规律的问题设计
第四节 考查获取信息能力——阅读分析的问题设计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林碧珍老师的本书《数学思维养成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这本书迄今已印刷了八次。这本书之后,林碧珍老师或领衔与人合著、或主编的书有七八本,这些著述都不是很厚。这反映了林碧珍老师的勤奋,也反映了她的谨慎。基本上是一年一本,但实事求是地与他人合署;她长期在名校从事一线教学,有比较丰厚的积累,是“林碧珍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但她没有效仿一些名师,在出书上“大跃进”式地大干快上,期图以量取胜、扩大影响。这种谨慎、踏实、负责任的精神恰是许多真正名师的内在品质。学术的关键在质,比如词学研究上《人间词话》,美学研究上《美学散步》,都不厚,且两位作者在词学、美学领域只有一两本专著,几十上百年不断重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企图以量取胜是一种错觉。
林碧珍老师现在已是福建省颇有名望的教师,我想她取得的成就与她长期所在的那所名校——我们习惯简称“二附小”,有很大关系,这所学校素以教学质量优秀著称。在八九十年代还有初考的情形下,这所学校主动、大胆减负,力度超过其他名校不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这所学校有三位资深的特级教师任校长,早期的特级教师,数量很少,质量也相对较高。林碧珍老师曾经在一位长期担任校长的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指导下工作,这位叫林天从的特级教师的教学在省内曾获得广泛赞誉。接任这位数学教师担任校长的是一位叫陈景松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这位校长对林碧珍老师信任有加、关怀有加,指导有方。在教学严谨有序的氛围下,长期耳濡目染,名师的言传身教似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这样的感受、学习、理解才是内在的,这是听几节刻意准备的出彩的公开课,看几本喧闹一时的书、几篇文章那样的“外在”的学习不可比拟的。自然,还有很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资质和努力。林碧珍老师从教以来的几十年,一直到后来担任著名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副校长,评上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始终保持着勤奋、敬业的精神,在教学、教研上长期认真钻研,勤于、善于探寻,故而能取得相当的成就。
这本《培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是林碧珍老师的又一精心之作。看完书稿,印象与她的本书《数学思维养成课》有许多相同之处。当时,这位素未谋面的教师打来了电话,说有本书稿想请我看看,围绕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讲。我当即表示,这个课题很有价值。不拘泥于课例又能立足课堂,抓住小学数学教学根本的培养目标,寻找、确立教学路径、方法,正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而绝大多数未能做到的。我把邮箱通过短信发给了她。事隔数年,记忆可能有些小误差,但大致情况应该没问题。发来稿件后我概览了书稿,当时感到这样的数学教学书稿正是我们希望的:有丰富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看得出是精心挑选过的,但又没有刻意加工的痕迹,比较真实自然,比较切合实际,是长期积累后的提炼。每一节前面的类似引言的“策略把握”写得相当简要,没有过多地演绎新理念、讲许多看似正确实则无用的道理,而是扣紧训练要点来讲数学思维培养。课例和教材中的相关要素提炼也都精省紧凑,不枝不蔓。当时,我感慨:这书稿真有数学教师的特点——要言不烦、简洁明了。当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偶有累赘,有时辞不达意,有的说法考虑不够全面并略显生硬……但无论如何,瑕难掩瑜,对一位从未出过书的教师也不应苛求。
据林碧珍老师回忆是上午十一点回复了她,那就应该是发来稿件的第二天上午我阅读了书稿。我回复说书稿可以用,书名改一改,案例如能增加一些比较的因素就更理想,但这不勉强。后来,她按我的建议将书名改为《数学思维养成课》,对案例也做了少量调整、补充。此后不断重印,也说明了这本书的质量和影响。
较林碧珍老师之前出的几本书,现在这本书的问题意识更强,更能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本书对学情的研究更深入。一线教师写作,要紧紧依托丰富的案例,案例靠平时实践、积累。案例既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又不应做过多的剪裁、修饰,否则容易失真,使教师读者认为这样的事例教学中不可能发生或发生的概率极小。林碧珍老师对案例的选择显然是费了一番工夫。这本书中,案例和要说明的问题、道理是交融的。现在有许多教师、教研员写的书,讲了许多高大上的理念,然后用了一些关联度并不大的案例来说明,拼贴痕迹明显,为了说明理念而组织、拼凑材料、例子。有的可能不完全如此,但许多例子与观念显得生硬、勉强,契合度不够,说明积累、思考、提炼不够。这本书较之前几本,更注意紧密结合课例、作业评价来谈问题、解决问题;更注重细节处理,说理更具体。而且,从语言表达上来说,也更清通、更成熟,提炼与概括也更自然、圆融,全书的整体感更强,这也许与一人所写而不是合著或主编有关。作者没有限于仅将材料、例子做些简单分类,而是让材料、例子为观点服务,但与许多作者不同的是,材料、例子与观点特别融洽,结合自然。
作者在书中归结的几种数学能力——现在流行叫“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的能力,也可以叫基本素养。如何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培植这些素养,本书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全书依然简明精当,要言不烦,不因是名师而拼凑堆砌弄成庞大的东西以显示“厚重”“分量”。我相信,教研上的实事求是,反而能让这本书因“行稳”而致远。
成知辛
2020年7月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从师范学校毕业,为师整整33年有余,不知不觉中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回顾33年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总感叹自己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幸运自己找对了一生所热爱的职业——教师,幸运自己遇上了一个个倾囊相授的师傅,幸运自己总能得到贵人的赏识与提携,幸运自己总能有幸与爱教育的人组成团队一起前行……我愿意把这些幸运与大家一同分享,让更多立志要在教育的路上奉献终身的老师们也如我一般幸运,幸福地当老师,幸福地收获着当老师的快乐。
一、为了那一辈子的梦
当老师并非我的初衷,一开始,那只是让自己尽快实现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个捷径。为了这个目的,1984年我遵从父母的意愿,以高出福州一中40分的高分,考上了福州师范学校。在师范三年的学习中,我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每年均获得三好学生和全科、单科奖学金,三年后我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因此,有了自己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我顺利地踏入了人人向往的福州市名校——福州师范学校附属第二小学(现更名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可是,上班的天,烦恼就从天而降,从小就喜欢学语文(师范学习期间,每学年均获语文单科奖学金)、不喜欢学数学的我,因为学校缺音乐老师,自己有选修音乐,而“被迫”执教数学兼音乐。在我一再请求下,校长终于答应让我先教一年数学,第二年再转教语文。拿着第五册数学课本,我不知从何入手写教案,多少次教案写了撕,撕了又写,反反复复,衣带渐宽……可是一个学年后,我在这无数次的反复中爱上了数学。
第二学年,校长让我转教语文时,我却“赖”着不去了,因为我感觉自己已经与数学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正是因林榕生校长的一句话“碧珍上课思路清楚,是教数学的苗子”,我幸运地与数学结下了缘分,从此在数学教坛上探索了33个春秋。
二、教书“误人”,陷入迷茫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是福州市的名校,这里有许多全市闻名的名师——林天从、罗振兴、方公琼、陈景松等都蜚声省内外。我与这些名师形影相随,聆听教诲,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年轻,我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备课、批改作业、加班加点辅导学生……因为我的勤奋与严格,所带的班级获得福州市先进集体、福建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的领导对我逐渐重视起来,他们把教毕业班的重任交给我。我就以学生的苦读和老师的苦教为代价,换来了届所带毕业班全班56名学生32个数学100分的“好”成绩,获得学生家长的好感,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好机会也因此不断地降临在我的身上,就在我还是个“小”字辈时,执教师父们指导的“倍的认识”“圆的面积”等观摩课就已经获得了省一等奖和全国优质课奖,这些奖项更坚定了我在这块沃土上勤奋耕耘的决心。
那时候,我一直认为一个好老师,就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我在自己编织的茧中默默无闻地苦干着。在这“苦行僧”一般的日子里我也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就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的行路人。
1999年的教师节,学生在博客上的一句留言,彻底打破了我的好教师梦,“林老师,你还记得我们吗?你1987年毕业,我们1988年进二附小,你教了我们6年的数学,大家背地里都叫你‘高压锅’老师,你还记得为了拿到好成绩,你一个晚上让我们做多少道应用题吗?……虽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班都是十佳班级,五年级时还被评为省优秀班级,虽然毕业考试时我们班56人中就有32个得了100分,可是我们一点也不喜欢你……”学生的留言,就像一声惊雷点醒了梦中人。
我一直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能让所带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拿到好名次,就是好老师。在我的眼中,唯以学习成绩定英雄,从未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
看着学生的留言,我哭了,突然感悟到自己再也不能这么没思想地“教书误人”了。我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期待日出的阳光为我指明方向。
三、北京之行,因学习而收获
阳光出现了。2001年10月,我幸运地踏上赴京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之路。3个月的集中培训,专家的讲座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肩负的重任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都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使得我原先的自以为是一下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学习中,我接触到几位优秀的教师,他们高尚的人格、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的心弦为之一振。不得不佩服的是,仰慕已久的八十高龄、六十年教龄的霍懋征老师,她“爱满天下”“洒向学生尽是爱”的高尚师德感动了我,她以自己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滋润每一个孩子,谱写了一曲曲爱的乐章。霍老师的名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以自己真诚而执着的爱,书写出“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着每一位学生上进,赏识着每一位学生的才华,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我反思自己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呢?唯学习成绩定英雄,能真正了解学生吗?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吗?我决心要抽丝剥茧,开始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习期间,我参观了北京小学、北大附小、朝阳区实验小学、人大附小等几所著名的学校。两个月的见识无疑是对我的一次冲击,不得不对自己所结的“茧”进行重新的审视。我意识到:原来我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我的教让学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部精力被榨干。为了尽量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我几乎把孩子们正常的生活给打乱了,用他们快乐的童年做代价来换回荣誉和好评,这太不值得了。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每天都应当充实孩子们的智慧、情感和意志”“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要让他们为获得知识而感到精神愉快。
四、路虽漫漫,因求索而快乐
“反思”说起来容易,付诸实施、研究就难了。虽说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有很多课题研究小组,可把学生考出好成绩当作好老师标准的我,就没有认真学习研究过。每次学校课题组活动我不是抱着一大沓作业躲在角落里批改,就是拿本参考书查找些孩子们还没练过的题型,到了年会要交论文时,就东抄一段西搬一句,凑成一篇“论文”上交了事。
“灾难”终于来了。北京学习的后阶段要求每个学员回校分散研修期间要独立做个小课题研究,离京回去之前必须报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这下可真把我给难住了。选题、开题报告、开题论证这一大堆的陌生工作让我无从下手,只好向远在福州的罗振兴校长求救,让他把学校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开题报告寄一份来。可是邮政快递寄来的开题报告帮不上我的忙,指导老师很快就把开题报告给退了回来,理由是:课题太大,个人无法完成,一年后出不了成果。这下真的被逼到绝处了。
老天却似乎在暗暗地帮我。第二天,北师大周玉仁教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的讲座,给了我选题的灵感。课上,周玉仁教授与大家交流有关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话题,她让学员探讨一下这两种学习方式哪种更好。学员们在交流时都认为: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选择学习方式应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因材(教材内容)而异。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课题在我脑海中一闪,何不去研究研究到底哪些教材内容适合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呢?
“适合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的研究”的课题交到了指导老师手中,得到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认为课题小而新。课题选好了,可是开题报告该怎么撰写呢?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难题。我向导师请教,导师让我上图书馆去收集有关“探究学习”和有关开题报告怎样撰写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开题报告撰写的一般步骤与格式,先从模仿入手……听了导师的话后,首都师范大学的图书馆便成了我课余的寄居地。一有空,我就往图书馆里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中得到启发,从课题提出的主要背景材料,课题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的价值,前人或他人曾做过哪些相关的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课题研究的条件和研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预测研究的步骤和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撰写开题报告。
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导师们的帮助下总算“蒙混过关”。接下来该从哪里入手进行研究呢?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得到林天从老师和罗振兴校长的帮助,他们利用暑假时间把小学阶段的十二册教材中的每个课题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归类,把适合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按教材特点分为直观性强、规律性明显、学习方法相似、开放性强等类型,并对其之所以适合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适合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条件。材料都准备齐了,可是怎样把这些材料整理成一篇研究成果呢?这时我方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实践,没有理论高度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我于是出入教育书店寻找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可福州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少得可怜,我又想起远在北京的导师,请他帮忙买了不少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在导师和老师们的帮助下,一篇题为《探究学习的条件和内容的研究》的论文出炉了。
2002年9月,带着研究成果,我再一次来到北京。论文得到导师们的一致好评,指导老师当场就把我的论文给《湖北教育》。《湖北教育》在2003年的3月刊上全文刊出了这篇论文。捧着印成铅字的文章,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五、一发不可收拾的痴迷
有了这次成功的研究体验后,我被课题研究的魅力诱惑住了,继续深入研究“正确认识数学中的探究与接受”“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发挥”等有关课题,在研究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单干的局限性。值得庆幸的是,我被选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福建省首届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修班的学习,遇上了许多热心教改研究、经验丰富的同伴。遇到困难,我就向他们请教,集思广益,他们的建议常令我茅塞顿开。
我还主动承担了福州市数学课改课题“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课题组组长的工作,在学校中培养了几个热心课改研究的青年教师,我们边研究边实践。研究成果在自己班上实施,孩子的学习热情更高了,学会了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学得更轻松、更扎实了,特别是探究学习方式在班级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掌握了许多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再也不必加班加点地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已经能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六、提炼教学主张,师生共同成长
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一篇篇论文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刊登。随着一个个课题研究的开展,我学会了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我获得了许多学习培训的机会,成了大家眼中的访学、参训专业户。2008年参加的为期3个月的浙江名师访学活动,2010年参加东北师范大学的名优教师、教研员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每一次的培训,专家们的思想总是撞击着我的心灵,点燃我的思想。
2011年的福建省名师培养人选培训成为改变我教学人生的一个关键性事件。培训期间,在福建省名师培养工程专家的“逼迫”下,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从教25年的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工作,与专家们一同交流、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特色提炼出了“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教学主张。这一教学主张引领我和团队老师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这一研究成果2017年9月被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我对数学思想的研究早起源于2002年。那个时期我对“数学思想”没有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思考过小学阶段适合渗透的数学思想到底有哪些,教材知识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哪些数学思想,教师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有序的渗透等问题。我只是觉得在课堂中只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必须在教给学生知识前或知识教学之后,为学生渗透一些本节课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希望这些思想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终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因此,课堂中对数学思想的渗透随意性很强,备课中觉得这节课好像能渗透什么思想,就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渗透,抓到一种是一种,零零散散不成体系。但是,这些零散不成体系的思想方法却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沉浸其中。每节课、每个单元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反思中,我更多地看到孩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他们的反思中时常提及这节课、这个单元感悟到了哪些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对学习有什么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回访母校时谈起当初的课,对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依旧兴致勃勃,记忆犹新。正是学生的这些表现让我产生了系统研究数学思想的冲动,但单凭我个人的能力,要系统地对数学思想进行深度研究相当困难。
正在此时,我参加了福建省名师培养人选的培训。余文森教授作为培训工程的总设计师,引领我们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特色,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余教授通过分析我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对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的教学特色特别欣赏。于是,就一同提炼出了“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教学主张。从那以后,我带领福州市小学数学林碧珍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不断学习、探索、实践、研究,逐步构建起了有生命活力的“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
十几年的研究让我读懂了“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真谛,“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用数学的思维想”“用数学的语言说”,感悟数学学习的常识和规律(悟其渔识)。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能极大程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目标。这种课堂中感受到的数学思想能影响学生终身,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几年的探索,我和团队成员不仅找到了小学阶段适合渗透的数学思想到底有哪些,也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出小学阶段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材背后所掩藏的数学思想,并制出了细目表,还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炼出各种思想在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渗透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各种思想螺旋上升的渗透过程。这些实践研究都让数学思想的渗透变得系统明确。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提炼出了“意识先行”“理念渗透”“方法变革”“自觉运用”四大研究策略,概括形成“新课环节——结合知识的教学感悟思想(授人以渔),课堂小结环节——回顾反思解决问题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识(悟其渔识),拓展延伸环节——自觉运用数学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教学模式,还把“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延伸到校本课程中,编写了一整套体现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思维》校本教案,建构起“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教学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影响着福建省的教师,还吸引了青海省、新疆昌吉州地区以及西藏林芝、郑州金水等地区的教师,他们多次邀请我和工作室团队的老师到当地讲学,指导“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教学,还派出当地的名师和骨干到我团队跟岗学习。这些实验教师在实施“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所执教班级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加强,孩子们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思想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再也不需要靠题海战术来提分了,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标。
“富有思想的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喜爱的数学课堂,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有益、有效的鲜活课堂。因为有了主张,我成为善思考、会研究、有思想的老师,也培养出了一届届有思想的学生,他们爱林老师,也爱林老师所教的数学,因为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数学变得易学、有趣且深刻。
教学主张还改变了团队所有成员的教学和研究,他们辛苦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短短六年间,团队成员和我一同做了“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构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智慧课堂”“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背景下习题编写的策略”等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案例,总结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可是,怎样才能把这些宝贵的财富传递给每位一线需要这些资源的实践者呢?正当我们感到茫然、不知怎样操作之时,十分庆幸地遇到了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成知辛老师和沈群老师,他们无私地给我们提供了书稿撰写的指导,大到著作整体框架的把握、小到一个章节的命名,反反复复地推敲和商榷……在他们的帮助下,团队撰写出了《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课程标准例释——小学数学卷》《给小学数学教师的50条建议》《小学数学教法探微——一种深度的同课异构研究》《数学广角怎样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素养培植》《疑难问题名师艺术化处理》等八本著作。这些专著得到了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仅《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这本专著就重印七次,还出版了它的修订版。在研究和反思中,团队成员飞速成长,仅这几年间,团队就培养出了正高级教师3名,教学名师和教学名师培养对象4名,特级教师8名。正像朱永新在《致教师》一书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他把“专业发展共同体”比喻为“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我相信,有了教学主张、有了团队,我们每一位成员都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林碧珍
2020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