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为省优势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是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出版,“苏州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便是学科建设的成果。
出版“苏州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的宗旨是:通过对有限科研资助经费的合理调配使用,进一步全面地展示与总结文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推进和强化学科建设,特别是促进学院新生学术力量的成长——这些目前尚属于“雏鹰”的新生学术力量便是文学院的未来。
|
目錄:
|
披沙沥金,扎实前行(代前言)——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团队介绍
《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
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
超越雅俗融会中西——论20世纪40年代新市民小说代表作家的创作经验
黑幕征答·黑幕小说·揭黑运动
《倚天屠龙记》与《鹤惊昆仑》之比较——兼及“现代文学史观”
向恺然的“现代武侠传奇话语”
修仙者的爱——《蜀山剑侠传》里的“情孽”
多元共生的现代中华文学
“金庸现象”更值得探讨
何谓通俗:“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概念的解构与辨析
如何评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和价值评析
历史与记忆:中国吴语小说论
通俗文学·市民社会·现代性
个人主义、穿越史观与共同体诱惑——论“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的“三宗罪”
在多元类型发展中走向成熟——评2011年的中国网络文学
论“故事集缀”型章回体小说
稗史何妨虚文——现代通俗小说对衣食住行的社会解读
论胡怀琛的《大江集》及其诗歌理论
胡怀琛与《尝试集》的论争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研究述评
被割裂的“雅”与“俗”——观念史视域中的“网络文学”
意义与方法: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学术史意义再呈现——评《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丛(第九编).苏州大学特辑》
后记
|
內容試閱:
|
苏州,江左名都,吴中腹地,自古便是“书田勤种播”之地。文人雅士为官教谕之暇,总爱闭户于书斋,以留下自己若干卷丹铅示于时贤后人自娱。这种风雅传统至今依然延续在苏州大学文科院系,自其他大学文学院调至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的前辈学者不免感叹“此地著书立说之风甚浓”了。
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为省优势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是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出版,“苏州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以下简称“文库”)便是学科建设的成果。出版文库的宗旨是:通过对有限科研资助经费的合理调配使用,进一步全面地展示与总结文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推进和强化学科建设,特别是促进学院新生学术力量的成长——这些目前尚属于“雏鹰”的新生学术力量便是文学院的未来。
文库的组织运行工作自2019年9月启动,批文库书籍在三个月内已先后同苏州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由于经费有限,在张罗文库之初,文库学术委员会明确: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学术成果暂不列入文库出版阵容;首批出版的学术文库向副教授、青年讲师以及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倾斜,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往后安排。文库的组织出版应该是一项常态工作,每年视经费情况,均会推出一批著作。为贯彻本丛书出版宗旨.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学院将对本丛书中已出版的各种成果加强宣传,推荐评奖,并对获得重大奖项者予以奖励。
为加强对文库出版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文库学术委员会设立了初审和复审小组,遴选学术著作。孙宁华、杨旭辉、王建军、吴雨平、王耘和张蕾等参加初审工作,王尧、曹炜、马亚中、汤哲声、刘祥安、季进、徐国源、李勇和周生杰等参加复审工作,袁丽云、陈实、周品等参与了部分具体事务。现在,经学院上下一起努力,文库批书籍付梓在即,这无疑是所有参与者心血的结晶。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进一步激发文学院教师的科研热情,并为所有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及时面世创造条件。
为了文库出版工作的持续顺利运行,为了文学院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让我们全体同人携起手来!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论集》:
一方面是源于同一文化母体,同一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是半个世纪乃至上百年的分隔、分流,由同源分流而造成同质异相,这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于历史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特殊之处,也是它的个别性与复杂性所在。
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之有文学,其历史要比大陆短得多,它的萌生是中原文化延伸的自然结果。明朝末年宦游台湾的文人徐孚远、沈光文留下了现今所知台湾地区早的文人创作;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开埠甚晚,更要到20世纪初才渐有文人文事之出。
五四新文学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地倡导不久,它的影响就很快越过海峡。20世纪20年代,台湾、香港相偕出现了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呼应。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胡适在美国酝酿“文学改良”。1917年,胡适、陈独秀接踵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树起了“新文学”的大旗。
1920年,林献堂、蔡惠如等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在东京组织新民会,创办《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学。1923-1924年,胡适、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国五十年来之文学》《文学革命论》《敬告青年》就被介绍到了台湾。20世纪20年代年代中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的台湾青年张我军亲受新文学运动的熏陶,还曾拜访鲁迅并得到勉励。他在1926年出版的《乱都之恋》是中国台湾文学史上部新诗集,其地位类似胡适的《尝试集》。至于中国台湾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鼓吹新文学的文章,更形成了一股热潮。此后,台湾地区新文学虽屡遭日本殖民当局的摧残、压制,但终究没有被消灭。
香港地区新文学的发动要稍晚一些。1927年鲁迅应邀从广州去香港,他的《老调子已经唱完》和《无声的中国》两篇演讲,在沉闷的香港文坛播下了新文学的火种。次年,张稚庐等创办《伴侣》,被誉为“香港新文坛的燕”,带动了一批新文艺期刊的出土。继而又有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的成立,黄天石、谢晨光、侣伦等是主要成员。香港地区新文学的起步由此开始。在当时,香港作家早接触并受到一定影响的是创造社同人的创作,如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以及田汉的剧作等。至于民初以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当时的香港,也有一些学步者,创作过一批小说,显示了和内地文学的另一层联系。
人员的交往是文学交流的直接方式之一。在日据时期,大陆到过台湾的作家只有梁启超、章太炎、郁达夫和本就在台湾出生的许地山等少数人,而有大陆经验的台湾籍作家则更少,有张我军、钟理和、林海音等人。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当时以推广国语(普通话)为主要目的赴台的文人有许寿裳、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黎烈文、雷石榆等。1949年后,陆续到台湾定居而接续了台湾地区文学和五四新文学血脉的还有胡适、罗家伦、傅斯年、苏雪林、林语堂、谢冰莹、胡秋原、钟鼎文、纪弦、梁实秋等,他们的教学和文学活动,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扩大了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一大批出生于大陆,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完成了中高等教育,以后渐有文名的作家如琦君、吴鲁芹、余光中、张晓风、张腾蛟则带着童、少年时代大陆生活给他们刻下的文化烙印,传承着中华文学的香火。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作家的交往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几乎完全停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较大的改观,两地作家的作品也很快有了在彼岸出版的可能与现实渠道,分隔已久的局面正在一步步松动。
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情况有所不同。半个多世纪以来,内地作家有过三次“南下潮”,次是抗战开始以后的1938-1939年,第二次是国共内战至1949年,第三次是“改革开放”的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都是中国社会发生较大变动之际。次南下者,“过客”多,定居者少,有茅盾、郭沫若、许地山、巴金、萧红、夏衍、戴望舒、端木蕻良、肖乾、陈残云、徐迟、胡风、骆宾基、施蛰存、周而复、杨刚、楼适夷、黄药眠、叶君健、欧阳予倩、叶灵凤等。其中有人在香港地区创作了重要作品,有人在香港地区走完了人生和文学的长途跋涉。第二次南下者,人数少于次而多为定居者,如徐、李辉英、曹聚仁、徐速、唐人、司马长风、高旅、刘以鬯、金庸等。第三次南下者,人数甚多且基本上是定居者,如曾敏之、陶然、陈浩泉、白洛、颜纯钩、梅子、周蜜蜜、璧华、汉闻、张诗剑、陈娟、杨明显、古剑、傅天虹、夏捷、舒非、东瑞、黄河浪、陈少华、王一桃等(此一时期还有从中国台湾或东南亚到中国香港的,如施叔青、余光中、戴天、钟玲、犁青等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