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从零开始学压花](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72517549.jpg)
《
从零开始学压花
》
售價:NT$
301.0
![尤物·情钟篇](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59490322.jpg)
《
尤物·情钟篇
》
售價:NT$
230.0
![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2527321.jpg)
《
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
》
售價:NT$
347.0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鉴(2024)](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5824155.jpg)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鉴(2024)
》
售價:NT$
2448.0
![珞珈中国哲学文存(第二辑)](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7325971.jpg)
《
珞珈中国哲学文存(第二辑)
》
售價:NT$
500.0
![索恩丛书·罗尔夫·盖苓(1884~1952年)](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2840222.jpg)
《
索恩丛书·罗尔夫·盖苓(1884~1952年)
》
售價:NT$
454.0
![须生一脉——京剧马(连良)派剧目与传人](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507770063.jpg)
《
须生一脉——京剧马(连良)派剧目与传人
》
售價:NT$
602.0
![LangChain与新时代生产力——AI应用开发之路](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302676157.jpg)
《
LangChain与新时代生产力——AI应用开发之路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作者浅野裕一致力于揭示延绵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何未能诞生科学文明。作者认为根植于物质存在之上的机械论宇宙观是其必要的因素,遂将思考的立足点限定在宇宙观的变迁及变迁过程。书中通过解释中华文明的特征,对比中西宇宙观,探索出不同于西欧宇宙观的另一个宇宙观,找出中国没能产生西欧近代科学文明的最终原因。
这本书从中西文化的根源上进行探究,找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深切的不同,这一主题也是近代文明以来尤为国人热切关心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本书是一本适合不同领域读者的重要著作。
|
內容簡介: |
1972年的马王堆帛书《老子》、1973年的马王堆黄老思想文献《黄帝四经》、1993年的郭店楚简《老子》及《太一生水》、1994年的上博楚简《恒先》等,这些大量的先秦汉时期出土文献陆续面世,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大有助益。得益于这些新出土资料,学界对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研究有了打破窠臼、大步前进的可能。本书立足于这一新状况,重新思考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性。同时,作者试图从宇宙论的角度,寻找跨越了长达数千年时空的中国文明没能够创造出近代科学文明的原因。
|
關於作者: |
浅野裕一,1946年生于日本仙台市。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著有《黄老道的成立与展开》(创文社,1992)、《孔子神话:儒教作为宗教之形成》(岩波书店,1997)、《墨子读本》(讲谈社,1998)、《古代中国的语言哲学》(岩波书店,2003)、《古代中国的文明观》(岩波书店,2005)等。
|
目錄:
|
前 言 1
第一章 上天、上帝信仰的性质 1
第一节 《诗经》《书经》中的上天、 上帝信仰 1
第二节 墨家的上天、上帝信仰 8
第三节 儒家的上天、上帝信仰 12
第二章 把天道章法化的世界观 25
第一节 史官对天道的章法化 25
第二节 “气”的世界观 33
第三章 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44
第一节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44
第二节 《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 56
第三节 《恒先》的宇宙生成论 66
第四节 《列子》的宇宙生成论 81
第五节 《韩非子?解老》的宇宙生成论 87
第六节 道家式宇宙生成论的产生 90
第四章 上天、上帝信仰与道家式宇宙生成论的接触 100
第一节 《十大经》引入宇宙生成论 100
第二节 《道原经》的宇宙生成论 117
第三节 邹衍的宇宙生成论 121
第五章 中国为何未孕育出科学文明? 129
第一节 神?人?自然 129
第二节 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相对化 145
第三节 宗教与科学 156
后 记 1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