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編輯推薦:
★让我们放下手机,关注自己:有没有想过,你可能是因为害怕无聊才沉迷屏幕。然而,你感到无聊的时候,就是你应该思考的时候。我们不该将大部分清醒的时间献给无脑的刷屏。保持理性,就是爱自己。
★个性鲜明、关心世界的哲学家之作:马克金维尔作为一个新卢德主义者,不用脸书、不发推特,用着翻盖手机,远离网络纷扰。虽然他会因为发表了与政治正确不相符的言论在网上被网友追着骂,但他明智的选择DONT GIVE A F***。毕竟,作为一个理性、务实的哲学家,言论被误解实乃常态。
★保持清醒、保持反思:在《奇葩说》某一期里,对于辩题时刻保持联系算不算暴政,辩手姜思达给出了直击人心的观点:我们与外界时刻保持联系*的危害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我们不应被消费主义裹挟的资本社会彻底掏空,让自己变成欲望和资讯的承载器,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躯壳。我们需要哲学、需要沉思、需要放下手机,活在当下、此刻、现在。
內容簡介:
技术从不中立。
网络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在拽着你沉迷,或因为痛苦,或因为贪求刺激,但本质上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无聊。
叔本华、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也不曾预见,人类的无聊可以被网络放大到如此地步。在这个后现代、后资本主义的时代,我们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掏空自己,再填进一个破碎的自己。我们如同《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燃烧自己,点亮虚拟世界。
现在,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是选择红色药丸,还是选择蓝色药丸?
關於作者:
马克金维尔(Mark Kingwell)
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加拿大非常活跃的社会评论家、资深意见领袖,《哈珀斯》杂志编辑,《环球邮报》《女王季刊》撰稿人。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出版作品1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在1997年获得著名的斯皮茨奖,2002年全国杂志奖论文写作奖,2004年专栏奖。2018年获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研究领域:社会与政治哲学、建筑与设计哲学、艺术哲学、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
目錄 :
前 言
第一部分 无聊的境况
1.多希望我也在这里
2.无聊是哲学的源泉?
3.为什么继续活着
4.停滞不前
5.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6.意识试验台
7.学会等待
8.无聊分类
9.界面
第二部分 理性的虚无
1.孤独
2.注定落空的愿望
3.信念上瘾和理性矫正架
4.理性中的理性
第三部分 自我的危机
1.永恒轮回
2.结构性绝望
3.关于成瘾的无尽循环
4.自我消费
第四部分 我们该如何继续
1.严格的魅力
2.爱
3.死亡
致谢
附注:参考书目
尾注
內容試閱 :
适度无聊乃幸福生活之必需。
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1999 年,由英国艺术家马丁帕尔(Martin Parr)出版的一本书竟出奇地畅销,甚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读书。这本书名为《无聊明信片》(Boring Postcards),可谓名副其实:全书厚厚一本,共有160张图片,清一色都是帕尔个人收集的英国生活场景,要多无聊有多无聊。在这场枯燥乏味的平凡生活的怪诞庆典中,不知名的火车站、砖墙厂房、空无一物的室内空间、汽车旅馆的房间、旅馆的休息室、凄清的邮局、荒凉的高速公路等,全都拥有了一席之地。有些人觉得这本书特别有趣,另一些人则觉得很悲凉。但似乎,没有人觉得无聊恰与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相反。
尽管书中的图片毫无疑问都是些乏善可陈的场景和无关紧要的建筑,但确实能够反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本书令人感到似曾相识,让人深受启发。正如其他现成艺术或是对平凡事物的美学改造一样,该书诠释了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口中的寻常物的嬗变。通过此书,我们了解到平淡乏味的建筑环境竟如此之多,了解到自身对联系和沟通的渴求竟如此强烈。让我们颇为费解的是: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停车场或收费公路入口作为明信片的主题?虽然有些场景中能看到人,但多数则是了无人迹的日常光景,仿佛被核弹轰炸过一般。即使他们标榜民间摄影这一新颖的概念,以给这些平淡无奇的画面重新定位,凸显其按部就班却又意味深长的憧憬,但展现出的仍是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帕尔并没有附上什么评注或者理论,只是单纯地让照片自身娓娓道来。
紧接着,帕尔在2000年和2001年依次推出了《无聊明信片美国版》(Boring Postcards USA)和《无聊明信片德国版》(Langweilige Postkarten)两部姊妹篇,这一系列由此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下,广阔的高速公路、过路收费亭、机场、过境处、高层公寓、空泳池,还有城郊小区,都成了明信片里的无聊场景。这些明信片集,特别是《无聊明信片美国版》,仿佛将纳博科夫笔下《洛丽塔》中的那些公路旅行片段视觉化了。在《洛丽塔》中,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不满地数落着霓虹闪烁的路边小餐馆、连锁杂货店、汉堡店、加油站、汽车旅馆,愈加猛烈地抨击了战后美国及其空虚颓废的繁荣景象。帕尔从未如此吹毛求疵。然而,这部明信片集也流露出了欢快中透着悲情的感觉我在这里好开心,真希望你也在!真的,我多希望你也在这里,因为少了你的陪伴,我是不完整的。
明信片的出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人们最为之疯狂的时期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前,当时非常流行在旅行时把彩印的生活场景寄给尚在家中的朋友和家人。在我收藏的纪念品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张 1912 年纽约伍尔沃斯大厦(Woolworth Building)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是我几年前在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一个谷仓中找到的。一条波浪状的钢笔笔迹标出了高耸的建筑物的顶端,去年冬天在此登顶的字迹,记录了仍在农场之人的信息。就连早期照片明信片的色调也是这种熟悉的风格色彩暗淡,像连环画一样印制粗糙。以至于20世纪70年代后的明信片,虽然表面光滑明亮,但画质依然粗糙,看起来颇不协调,甚至有些不对劲。与此同时,在人们寄出数百万张廉价明信片的时候,便宜的便携式摄影设备使得业余爱好者们能够捕捉到真实的图像,适量打印,并在自己的社交圈内分享:这就是工业时代的 Instagram(照片墙)。在1905年至1912年,明信片热潮达到顶峰,数百万张明信片被印制并寄出,其中许多明信片和帕尔书里的那些一样无聊。
然而,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图片。我在书中使用明信片作为文字的视觉补充也是这个原因。这些明信片讲述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明信片是巨大系统的组成元素,所谓巨大系统,即城镇农场系统、邮政印刷系统、旅游业和度假系统、亲朋好友同事的系统等。图像实际上只是在这个集体交流行为的庞大网络中,创造了一个微小的个人信号节点,或者说是载体。当明信片被寄出的时候,背面的留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事实上,任何逛过周日跳蚤市场的人都会知道,许多明信片上面根本没写留言,只写了个地址。寻求联系,才是寄明信片的真实意图。
这本书正是着眼于我们对联系的追求,以及这个欲望网络中所包含的危险和机会。无聊明信片给了我们几个重要启示。第一个启示,无聊明信片实际上并不无聊。这里有一个动态变化:当我们刚看到那些平淡无奇的图片时,会感到不可思议;随后我们会产生与无聊截然不同的欣赏,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与看到旧的信件所触发的怀旧感大相径庭的感觉;紧接着是出人意料的并存时刻,之前的两个想法同时存在于脑中,形成一种美妙的张力。有趣吗?是的。悲伤吗?也没错。迷人吗?绝对的。因此,无聊明信片从视觉上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它说明了无聊如何更普遍地发挥作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要如何从哲学上的有趣方式来欣赏无聊。培养这种鉴赏力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可思议;随后我们会产生与无聊截然不同的欣赏,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与看到旧的信件所触发的怀旧感大相径庭的感觉;紧接着是出人意料的并存时刻,之前的两个想法同时存在于脑中,形成一种美妙的张力。有趣吗?是的。悲伤吗?也没错。迷人吗?绝对的。因此,无聊明信片从视觉上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它说明了无聊如何更普遍地发挥作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要如何从哲学上的有趣方式来欣赏无聊。培养这种鉴赏力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界面一词恰当地描述了人类世界的许多非技术元素。比方说,建造可供工作、生活的各种场所必不可少的简单建筑元件,如门槛、门栏、窗户、过道等;以及稍复杂的交互、临界和通行的承载物正如前文提到的帕尔收录的一系列无聊场景中的收费站、候机大厅、停车场、汽车旅馆房间等。在这些空间中,我们困顿地求解着明信片中欲语还休的信号,变得不像是自己。无聊即受困之感,对如此困顿捶胸顿足,分明地感到从今以后都不想再次受困。无聊明信片(至少乍一看感觉很无聊)把无聊的场景刻画成了幸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