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书稿由4个部分48个章节420千字构成。作者以多个层面的人物亲历故事为线索,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进程描绘得绘声绘色,同时将经济、科学和军事的对比深入浅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明白影响战争走势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分析了德国的战前工业和农业状态,评估了对占领区的掠夺,明确指出了其前期军事上的成就无法弥补综合实力上的欠缺。德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差距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拉大,战争的走势并非全由战场决定,现代战争是全方位的立体竞争。
作者对战争各方参与者作了客观采访,让读者了解普通民众如何被卷入这场浩劫,引发了人们对宏大历史和小人物之间关系的思考。
|
內容簡介: |
《西线之战(卷一)》为非虚构类图书,它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从1939年到1941年的战事进程。叙事角度较新颖,不仅覆盖了常见的政治和军事领袖的表现,更是将容易忽略的普通百姓和一线士兵的回忆萃取出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经济、科技和战争资源全方位剖析了参战国各方的情况,以详实的数据让读者理解历史进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西线之战(卷一)》由四部分构成。*部分,从波兰战争到全面爆发的过程,描绘了大战爆发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交战各方的战前备战细节。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一直被诟病的盟军的绥靖政策和静坐战争,包括对张伯伦这个有争议的角色的出色挖掘,还原其积极备战的贡献以及推动丘吉尔担任新首相的行为。第二部分,讲述了德国入侵北欧到法国战败的过程,作者对这段广为流传的历史加入了有趣的角度,解释了法军在军事装备和数量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为何会如此快速地输掉了战争。第三部分,英国在失去了*重要的盟友的情况下,如何独自抵抗住了德军的空袭以及海上的潜艇猎杀。第四部分,讲述德国进攻南欧地区,占领了希腊。作者对美国的备战工作以及英美的合作始末描述得非常详尽,诠释了美国如何从一个军备落后国家迅速转变为军事强国的根源。
《西线之战(卷一)》是一本能令人深刻认识西线总体战的历史书,它精彩刻画了各国如何通过多层面的角力争取战争胜利的过程。此外,诸多历史真相并非是广为流传的那样非黑即白,作者用海量的数据作了逻辑分明的论证,给读者留下了重新思考的空间。
|
關於作者: |
《西线之战(卷一)》由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霍兰德创作。霍兰德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著作颇丰,著名作品有《马耳他堡垒》、《不列颠之战》、《炸坝者》。他还以虚构的二战士兵杰克坦纳为主角创作了9本历史小说。他经常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作为嘉宾出席,参与过不少纪录片的制作,如《冷战》、《热喷流》、《诺曼底1944》。
|
目錄:
|
目录
地图
出场人物
文字说明
引子
第一部分 战争爆发
第1章 倒计时
第2章 外交斡旋
第3章 时日无多
第4章 无可挽回
第5章 最终宣战
第6章 沧海之上
第7章 攻势侦察
第8章 缺车少油
第9章 现代军队
第10章 挺身而出
第11章 见微知著
第12章 黄色方案
第13章 内部战线
第14章 决心已下
第15章 孤家寡人
第二部分:骄狂德国
第16章 威悉演习
第17章 挪威之战
第18章 孤注一掷
第19章 向西进军
第20章 马斯河竞赛
第21章 粉碎马斯河
第22章 铁钳合围
第23章 英国绝境
第24章 胜利逃亡
第25章 法国终结
第26章 空中力量(一)
第三部分 战天斗海
第27章 空中力量(二)
第28章 不再孤单
第29章 踌躇不决
第30章 鹰击英伦
第31章 艰难跋涉
第32章 厉兵秣马
第33章 钱、技、物
第34章 灰色大洋
第35章 领袖之辱
第36章 风向渐转
第四部分 战争扩大
第37章 噩梦沉沦
第38章 否极泰来
第39章 远洋之上
第40章 怒海争锋
第41章 命运多舛(一)
第42章 进退维谷
第43章 得失之间
第44章 命运多舛(二)
第45章 水星降临
第46章 酷暑骄阳
第47章 工业潜能
第48章 麻烦不断
附录 5
战前爆发时各国海军实力(主要舰艇)
军事实力对比(1940年5月10日)
1940年飞机产量
军火产量(1939年1940年5月)
军火产值(19401941年)
军火生产增长幅度(19401941年)
对德国封锁的影响
战争对英国贸易的影响
1939年8月1941年6月的时间线
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