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編輯推薦:
本书突破
① 从中华帝国的构造的观点来看,北朝与辽、元、汉代彼此间在国家体制上具有同质性的一面(本书第1篇第4章);
② 朝鲜、日本的古代国家体制也可以看到与上述类似的发展历程(第2篇第1章);
③ 当东亚大陆形成统一帝国时,周边地域(如古代云南、日本等)也会产生同样的波动,这一波动又与周边地域的自立化相互关联,从而呈现出与大陆同样的发展轨迹(第3篇第1章);
④ 北魏史研究中的发现,在辽、金、元甚至清代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同类现象,且这种类似性绝非仅仅因为同是非汉民族入华而产生的(第4篇第4章);
⑤ 所谓汉民族的形成,要等到解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后才能得以实现,此时的汉民族已是个较秦汉时期进一步扩大、深化了的概念(第3篇、第4篇第1章)。
內容簡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
汉民族乃世界上的大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从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考察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鲜与倭国的中华化,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东亚古代的民族与国家。
關於作者:
川本芳昭,1950年生,九州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学分修满后退学,后于佐贺大学、九州大学任助教授,从1998年至今在九州大学担任文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与国家问题,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汲古书院,1998)、《中国史上的诸民族》(山川出版社,2004)、《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讲谈社,2005)、《东亚古代国家论:过程、模式与身份认同》(すいれん舎,2006),其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已翻译为中文出版。
译者简介
刘可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硕士,后赴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留学,师从川本芳昭,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唐间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
目錄 :
序言
第一篇 汉唐间中国北部的动向以民族问题为中心
第一章 北朝国家论
第二章 关于北魏文成帝南巡碑
第三章 关于鲜卑的文字与汉唐间中华意识的广泛传播相关联
第四章 关于三国时期的乌丸、鲜卑从交流与变迁的观点所见
第五章 再论北魏内朝从比较史的观点所见
第二篇 汉唐间东亚的动向与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
第一章 汉唐间新中华意识的形成围绕古代日本、朝鲜与中国的联系
第二章 关于《隋书倭国传》与《日本书纪推古纪》中的记述遣隋使小记
第三章 关于倭国对外交涉的变迁从中华意识的形成与大宰府成立之间的关联所见
第四章 倭五王的自称与东亚的国际形势
第三篇 汉唐间中国西南部的动向
第一章 关于汉唐间云南与日本的关系从比较史的观点出发
第二章 魏晋时期四川地区的状况以民族问题为中心
第三章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的状况以民族问题为中心
第四章 北朝后期四川地区的状况以民族问题为中心
第四篇 汉唐间围绕民族的诸问题与东亚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研究的动向以民族问题为中心
第二章 围绕辽金的正统观与北魏的比较
第三章 崔致远与阿倍仲麻吕从古代朝鲜、日本在中华化上的关联所见
第四章 关于中国前近代所谓中华帝国构造的小记北魏与元、辽,以及汉的比较
中文版后记注释
內容試閱 :
序言
笔者出版过一部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的论文集,其中汇集了若干篇小文。
在该著作中,笔者试图解决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第一,致力于深化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入对中国造成的具体影响的研究;第二,探讨了同时期中国南方非汉民族的实态;第三,致力于阐明中国文化的传入,以及人口的流动所引发的古代朝鲜、日本等地的具体变化。
上述问题意识源自笔者对以下这一问题的关注,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的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给以中国、日本为首的诸地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基于这一问题意识,笔者想到如果从骑马民族国家论这样的大局出发,并且不仅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还考察包括隋唐等朝代在内的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更为具体地讲,笔者希望探讨的是在此前的研究中未能关注到的问题,即从包括汉至唐在内的更为宏观的视野出发,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北部和南部,以及东北亚各地区间的历史同步性;与此同时,基于中华化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魏晋时期,基于秦汉之际形成的中华世界的崩溃、周边民族的侵入、大量移民的出现等,产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以及与此并行的汉族自身的胡化和蛮化。经过魏晋南北朝之际的融合,形成了与秦汉时期迥异的隋唐朝的新的中华世界。并且,古代朝鲜、倭国等其他民族、国家也吸收了由此形成的文化,逐渐具有以自身为中心的中华意识。本书将以上这种现象称为中华化。这一历史变迁的观点,而并非从所谓汉化、同化之类的观点出发,综合地考察其彼此间的相似与相异。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与认识这一时代时备受关注的贵族制论、东亚世界论等相关联的同时,或许可以获得有关这一时代新的统合性视野。
作为其结果,笔者阐明了以下诸点:由于这一时期人口的大量迁徙,在中国北部形成了胡化,与此相同,在中国南部也可见到蛮化的现象;并且,这一时期胡化、蛮化、汉化同步进行,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秦汉时期的新的中华世界;伴随着上述现象的产生,从其他国家迁徙至中国北部的非汉民族超越了一直被强加给自己的夷狄观念,开始主张自身即为中华;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将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原王朝或正统王朝的主张;五胡诸朝、朝鲜、倭国的中华意识是基于中原王朝的政治思想而成形的;在中原王朝形成的政治思想向周边地域传播时,身为难民的中国士人阶层的存在至关重要,他们将这种知识传播至非汉民族,特别是非汉民族中的统治阶层;此外,当立足于这样的观点时,可以将华北五胡诸王朝统治下参与国家建设的汉民族官僚与作为难民迁徙至朝鲜、倭国等地的渡来人理解为在东亚范围内具有相同历史性质的群体。
上述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阐明:在此后发展为世界最大民族的汉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与之相对,古代日本是如何发展,并如何面对汉民族的?
拙著刊行后,笔者致力于进一步阐明前述研究视角下的诸问题:第一,深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给此后的中国带来的具体影响的研究;第二,探讨中国南方非汉民族的实态;第三,中国文化的传入,以及人口的流动所引发的古代朝鲜、日本等地的具体变化。不过,笔者拓宽了考察的视野,超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要想解决汉民族的形成这一重大问题,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也造成了问题的扩大。因此,笔者一有机会就将这些研究中的一部分进行总结,同时将新观点以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出来。本书的第一篇第一章《北朝国家论》、第四篇第一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研究的动向以民族问题为中心》等,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写成的。此外,笔者的《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问题研究的展望》、《关于以中国为中心汉唐间的交流与变迁》、《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北朝的国家支配与华夷思想》等论文也是基于同样的立场发表的。
不过,近年来笔者的问题意识集中于以上诸方面,向着更为整体性的方向缩小。可以直截了当地讲,笔者关注的就是在前近代的东亚,中华与周边间的具体关联问题。本书将这一问题分成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有关前近代东亚世界的构造或中华帝国的构造问题;特别是有关内朝等王朝的中央政治构造问题;有关位于中华世界周边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以及两者间在构造上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关系问题。
基于前著刊行后所取得的成果,本书将从以上观点出发,论述东亚古代诸民族与国家的构造及彼此间的关联。
本书由以下四篇构成。
第一篇以北魏史为中心,考察了汉唐间中国北部的发展动向。特别论述了有关北魏前期部族与国家实态的问题(部体制国家的实态),以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此相关,还论述了新出史料、鲜卑所使用的文字等问题。此外,还考察了有关北魏之前乌桓、鲜卑的问题,以及北魏内朝与初期国家间的关系等。
第二篇论述了汉唐间古代日本、朝鲜的发展动向,提出中华意识、遣隋使、倭五王等问题,并具体探讨了大陆的情势与古代日本发展动向间的密切关系。关于中华意识的问题,本篇指出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的形成与当时大陆的情势间存在联系,并阐述了其源自形成于五胡诸朝的中华意识。关于遣隋使,本篇将具体探讨在遣隋使阶段逐渐形成了中华意识的倭国与再次统一中国的隋之间展开了怎样的交涉。关于倭五王,本篇将探讨其同时具有的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安东大将军等与治天下大王两类自称的意义。
第三篇致力于阐明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具体状况。在汉帝国崩溃后的国际情势中,北魏(代国)与倭国等国在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同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本篇将具体探讨与此情况相同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以此为中心,从较为宏观的视野来论述云南与四川地区的情况,并探讨两地区与古代日本间存在的关联。
基于第一篇至第三篇考察中所获得的成果,第四篇考察了除上述以外的时代、地域,并论述了具体结论。本篇具体阐述了以下问题:被称为征服王朝的辽、金与北魏间存在的具体关联;将唐宋分为两个时代的时代划分方法与民族问题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崔致远(新罗)、阿倍仲麻吕(日本)来到南北朝时期后形成的唐帝国留学,在这些人心中,中华意识或民族意识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将内朝视为关系到中华帝国构造的问题,在将由非汉民族建立的国家辽、元与可以被称为汉民族国家原型的汉进行对比之际,可以明确哪些要点。
本书并未充分地整理所涉及的多个方面的论点,而仅提出了宏观的认识,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本书为阐明在前述观点中提出的前近代东亚世界构造或中华帝国构造的具体形态问题奠定了基础。如能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正,笔者将不胜荣幸。
顺便提一下,本书中收录的拙文在不改变主旨的情况下,有若干字句等方面的修正。此外,为基本保持发表时的原貌,书中存在诸如引用史料既有日文训读也有汉文原文,以及重复论述、表述不统一之类的地方,其中包含在对史料原文进行考证及展开论述等情况下的不得已之处。望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