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全世界大学课堂讨论热烈的问题之一,哈佛大学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比肩《洞穴奇案》的哲学难题。
★首次以图书形式全景呈现全世界大学课堂热烈探究的超级讨论题电车难题。
★深刻性比肩《洞穴奇案》,但内容生动有趣,阅读门槛更低。
內容簡介:
《电车难题》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關於作者:
托马斯卡思卡特( Thomas Cathcart),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专业,此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神学。履历丰富,职业多变,从大学授课到临终关怀,均有涉足。67岁时开始写作生涯,首部作品(合著)《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一炮而红,畅销全球。目前与妻子居住在纽约。
目錄 :
序言:有问题的电车
新闻报道
警方声明
陪审团的一堂公民课
检察官的指控
辩方答辩
教授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意见
主教的陈述
无私者的困境
老师之间的谈话
法官的指示
陪审团的决定
后记:然后怎样?
內容試閱 :
序言:有问题的电车
一个思想实验,近五十年前出现在英国的一份哲学刊物上,却于不经意间成为了全世界大学校园、教师休息室、餐桌闲谈、大众杂志和学术期刊中为人津津乐道的脑经急转弯。从这个电车难题之中,几乎派生出一个迷你学术门类来,被人戏称作电车学。今天的电车学家之中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进化理论家,也有普通人。
最早的电车难题,是英国哲学家菲莉帕富特于1967年提出的。难题的内容十分简洁:一辆有轨电车失去了控制,司机看见前方的轨道上有五个人。他可以任凭电车继续前行,这样他们五人一定都会被撞而死(这五个人不知何故都无法离开轨道);他也可以将电车转向,开到一根岔道上,而这样只会撞死另一个人。那么,他是否应当把电车开到人少的轨道上,撞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呢?富特还进一步推想,如果杀死一个人,用他的尸体制成救人的灵药,这和电车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富特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赞成第一种情形,也就是将电车改道,杀一救五;但却会反对第二种情况,也即杀人制药。她觉得,面对这两种情形的不同反应,实在很值得深究。
1985年,一位名叫朱迪斯贾维斯汤姆森的美国哲学家将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次,是你亲自看见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沿着轨道疾驰而去,而你则站在一个道岔开关的旁边。你可以无动于衷,任凭电车继续前行,撞死那五个人;或者你也可以扳动道岔,将电车引至侧线,只撞死另外的那个人。这里的一个新的条件是:和电车司机不同,你并没有在两条轨道之间做出选择的职业责任。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那位电车司机也可以无动于衷,让电车继续前行,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就必须不断地在轨道之间做出选择,因此他的无动于衷,至少在伦理道德上比一个毫无干系的旁观者来得更复杂些。汤姆森的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是否应当无动于衷,将一切交付于命运,还是应当扳动道岔,杀一而救五?
这两位哲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情形藉以比较,虽然多有雷同,但也可说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由汤姆森提出的:你站在一座跨越电车轨道的天桥上。没有道岔,也没有侧线。只有唯一的一条轨道,和轨道上的那五个人。如果你无动于衷的话,那这五个人必死无疑。你发现,要救这五个人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电车前投以重物,迫其停止。你身边唯一重量足以能够挡住电车的,是同时站在天桥上的一个胖子。你是否应当将他推落下桥,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这与是否扳动道岔,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那以后,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研究大脑的科学家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扳动道岔可取,而推人下桥当责。各种版本的电车难题纷纷出现,而电车学家们则一直在寻求答案:扳动道岔和推人下桥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或者两者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本质区别?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科瓦梅阿皮亚就曾说过,这些差异细微、数量庞大而又不断涌现的评论,令《塔木德》都显得宛如CliffsNotes 一般精简。
一些哲学家和许多业余的观察者们,都曾质疑此类思想实验的价值。毕竟,真实生活中的抉择显然复杂得多,也没有电车难题这样牵强。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此类思想实验的简洁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在更复杂的伦理问题中,我们是如何抉择,或者应该如何抉择的。例如,菲丽帕富特1967年的那篇文章,目的就是为了讨论因堕胎而引起的伦理问题:譬如对于天主教徒来说,能否为了保全母亲的生命切除子宫,虽然因此造成的妊娠终止是他们宗教意义上的不良后果?最后,虽然大多数的哲学著作对于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都显得艰深晦涩,但电车难题却通俗易懂。
多年以来,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深受电车难题的吸引。2003年,哈佛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名叫道德观念测试的网站,记录访客们对于各种电车难题的反应。研究初期需要五千名参与者,但达到这个目标只用了数周的时间。如今十多年后,这个网站仍在运作,并继续吸引了大量的访问者。
2009年,哈佛大学首度将课程全面展开。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本科课程正义本来就十分受欢迎,如今被放到了互联网上,既可修学分,也通过PBS电视台供普通观众收看。桑德尔教授的第一堂课就以电车难题展开,受到了热烈的反响。由于这堂课在很多渠道都可看到,因此要知道具体的观众人数并不容易。但是仅仅PBS版的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440万人次的访问量,比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2010年宣布转会的视频高出两倍。
电车难题提出延绵不绝,层层深入的新问题,就和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家们一样,它在世界各地激起许多彻夜的讨论。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巧妙的哲学谜题,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甚至是有些异想天开。
但是,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