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教堂建筑为例

書城自編碼: 34528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作者: 李晓丹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56939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9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以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为视角,系统地、全方位地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天主教堂建筑。 本书从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角,分别从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状况、地域分布、总体艺术风格、建筑特征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的天主教堂建筑的发展和特点,理清了京津冀地区教堂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地域性建筑的修复、保护和更新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从新的角度探讨一系列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如京津冀地区在当前更广泛中外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如何建立合理吸收、消化机制?如何设计出适合本时代、本地区特色的建筑设计作品?如何进一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延续古都风貌? 之前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成果,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就京津冀地区教堂作为专题的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关于天主教的传播和天主教堂建筑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从历史学、宗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中国与基督教》、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佟洵的《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等。第二,从建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杨秉德先生在其著作《中西方近代建
內容簡介:
本书以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视角,全方位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天主教堂建筑文化,时间节点是从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研究对象选取京津冀地区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18座天主教堂建筑(包括天主教堂附属建筑),分别从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状况、地域分布、总体艺术风格、建筑特征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厘清了京津冀地区教堂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比与评价。
關於作者:
女,汉,中共党员,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城市生态环境与绿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规划设计等项目40余项,参与奥运建筑设计招投标管理及技术评审工作6项。出版专著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室内设计与赏析》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公选课精品课程。
目錄
第1章 天主教堂建筑的发展 (001)
一、西方古典教堂的发展演化 (002)
二、京津冀地区天主教堂建筑发展概况 (017)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研究 (033)
一、罗曼式风格 (036)
二、哥特式风格 (042)
三、文艺复兴风格 (059)
四、巴洛克式风格 (061)
五、中西合璧风格 (066)
第三章 北京地区典型个案详解 (073)
一、西什库天主堂(北堂) (074)
二、宣武门天主堂(南堂) (100)
三、王府井天主堂(东堂) (117)
四、东交民巷天主堂 (133)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天主教堂建筑文化解析 (143)
一、选址布局分析 (144)
二、平面形制分析 (147)
三、立面形制分析 (152)
四、内部空间分析 (155)
五、外部空间分析 (162)
六、细部装饰分析 (165)
参考文献 (171)
冷静自信兼收并蓄(代跋) (179)
內容試閱
近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在西方建筑历史中,教堂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上都深深影响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处处彰显西方悠久灿烂的文化。天主教堂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出现并初具规模,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丰富了中国的建筑类型,在中国建筑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兼收并蓄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特点,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吸收外来文化带来的变化。明末清初,以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这次文化交流,是中西第一次大规模平等的深入的交流,东学西渐为当时的中国开启了接触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大门,中学东传中的四书五经为西方启蒙运动奠定了新的思想基础。在此期间,以传教士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尤为显著,在建筑方面,则表现为受意大利建筑风格影响多些。但是,1840年后,受战争的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当时全国各地的天主教堂建设数量明显增加,在风格上受法国影响多些。
学界关于天主教的传播和天主教堂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历史学、宗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中国与基督教》(1982)、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981)、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2006)和佟洵的《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1999)等。第二,从建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杨秉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2003)中指出,西方建筑对中国建筑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国的教堂建筑领域。许多学者从建筑空间、艺术手法等方面对教堂建筑展开研究,同时还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做了比较。此外,针对中国不同地域的天主教堂的研究也已比较深入,包括上海、浙江、重庆、陕西等地区。这些研究对于地域性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成果,但是将京津冀地区天主教堂建筑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的专项研究目前尚未发现。
本书以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角,全方位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天主教堂建筑文化,时间节点是从明清时期到解放前。研究对象选取京津冀地区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18所天主教堂建筑,分别从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状况、地域分布、总体艺术风格、建筑特征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理清了京津冀地区教堂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比与评价。
京津冀地区天主教堂的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但其形体中包含与西式教堂建筑相似的比例、构图元素和母题,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形象。研究该区域的天主教堂建筑,不仅为地域性建筑的修复、保护和更新提供基础资料,为从新的角度探讨同系列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对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思路与方法,实现不同建筑文化的和谐共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