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NT$
6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編輯推薦: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得者、著名科普作家张天蓉重磅新作。
★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什么是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
★中学生、大学生科学教育通识读本。
內容簡介: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谈起,科学起源于那个喜好研究自然本身的规律、乐于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古希腊,这也是科学的本质。古中国墨家学派是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探讨的学派,墨子对小孔成像的研究是古中国不多的科学发现。现代科学最终诞生在欧洲,科学区别于宗教和伪科学的本质和要素有四个:可质疑性、可量化、可被证伪性及可证实性、普适性。质疑是科学的*要素,不质疑,就不成其为科学。科学研究中的奥卡姆剃刀原则意味着:当你面对导致同样结论的两种理论时,选择那个*简单的、实体*少的!科学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寻找对自然现象*简单、*美的描述。除简洁之美,科学还有逻辑之美、对称之美、完备之美。科学方法比科学研究的内容更重要,作者用非常有趣的实例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即使所有具体的知识都丢失了,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仍旧可以重新发现。我们普通读者也非常有必要掌握这些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作者在让我们领略科学魅力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有趣故事,可读性极强。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通俗易懂,轻松活泼一向是张天蓉老师的科普著作的显著特点,本书也不例外。
關於作者:
张天蓉,女,物理学者,科普作家。美国得州奥斯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研究课题包括广义相对论、黑洞辐射、费曼路径积分、飞秒激光、激光探测晶体性质、高频及微波通讯、EDA集成电路软件等。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著有科普书籍:《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上帝如何设计世界-爱因斯坦的困惑》、《永恒的诱惑 : 宇宙之谜》、《从掷骰子到阿尔法狗:趣谈概率》等。其中《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荣获科技部2018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目錄 :
第一章 科学之起源
A. 第一位科学家3
B. 中国古代的科学11
C. 科学和逻辑16
D. 从毕达哥拉斯到微积分23
E. 古中国的算学35
F. 古希腊人的宇宙观和天文学38
G. 古中国天文学和宇宙观43
H. 古代教育46
I.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53
J. 托勒密的天空59
第二章 科学之诞生
A. 希腊数学家的传承64
B. 阿拉伯世界的光亮68
C. 天文学打头阵72
D. 牛顿之光80
E. 爱因斯坦的革命87
F. 赛先生到中国90
第三章 科学之要素
A. 何谓科学? 96
B. 疑之而究之质疑性98
C. 科学需要量化105
D. 可被证实和证伪119
E. 放之四海、推而广之普适性128
第四章 科学之思想
A. 科学美与艺术美136
B. 西方和东方、写实和写意143
C. 科学的简洁美147
D. 科学之数学美151
E. 爱因斯坦和哥德尔159
第五章 科学之精神
A. 科学中的实验美168
B. 科学家的献身精神178
C. 现代科学实验之壮观180
D. 将实验室搬到太空183
第六章 科学之方法
A. 盲人摸象187
B. 知其然189
C. 知其所以然191
D.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4
E. 计算机互联网与科学197
尾声 科学与文明社会199
致谢202
附录203
附录 A 科学史上人物谱204
附录 B 参考文献211
附录 C 图片来源213
內容試閱 :
科学之科学
科学这个名词,在当今文明社会中并不陌生,相反的,却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学科和领域被冠以科学,甚至包括许多人文学科在内。不过,就当年请进中国的赛先生而言,主要指的是现代自然科学。所以,本书中我们沿用这个概念:主要从现代自然科学,来叙述科学的起源、诞生和发展,来探讨科学一词的含义,以及所谓科学的若干属性。
然而,书中涉及的内容,却并不仅限于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科学之思想、精神、及方法,是可以推广应用于任何领域的。笔者的观点,就学科而言,不应该给科学和非科学强制设定任何明确的界限。与其花费口舌去争论哪门学科(某个理论)是否属于科学,还不如尽量使其接受科学思想,应用科学方法,走上科学化之路!
那么,下面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到底是什么?怎样才是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诞生于何时何地?是哪些因素促成了科学的发生和成长?科学与数学是什么关系?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教育的关系又如何?
本书旨在解答你对科学的这些疑惑,或许可以将此书的内容,称之为科学之科学。
科学的原名是Science,赛先生来到中国仅100年,但现代自然科学(Science)的诞生却是在近千年前。而科学思想的萌芽、科学方法的使用,甚至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此也可以说,本书叙述的是百年千年赛先生。
实际上,以上提出的有关科学之问题,也困惑笔者多年。作为一名接受过东西方教育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之差异影响到公众对科学的接受程度,甚至影响到国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学习和考试而言,中国学生毫不逊色于美国学生,但在研究工作中,中国人创造力则显然有所不足。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中,中国人总体的智商水平是名列前茅的,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民众具有一流的科学水平。而且,尽管国民的科学素养近年来已有大幅提升,但比较起发达国家而言,还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国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报告,2018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8.47%,也就是说,超过90%的中国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而美国人的科学素养在2006年时已达到28%,发达国家大概也都在20%以上。换言之,美国人中有四分之一强的公众已经达到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标准。
另一方面,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令人不解。华夏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人颇能吃苦耐劳,在历史上似乎也不乏著名的思想家和能工巧匠,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而是诞生于西方呢?
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初就被中国学者提出,之后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曾经引起各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可谓至今不衰。李约瑟是一个英国学者,原来是剑桥大学的著名生化学家和教授,在30年代时与一位在剑桥读博士的中国姑娘鲁桂珍发生了婚外恋,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的原因,李约瑟从那时起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科技史,他认为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甚至认为古中国的科技水平超前西方数百年。由此他提出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之类的李约瑟难题。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水平的评价,但认为他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探究和思考。此外,在谈及人类思想发展的问题上,必须将科学和技术分别看待,因为两者产生和发展的驱动力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可以诞生于人的功利之心,科学却更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运行规律纯粹的追求和好奇。
如今,五四运动过去100年了,表面上看,大众对赛先生早就已经不陌生。特别是近几年,快捷而方便的手机及微信一类的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妇孺皆用。通过这种种的高科技产品,每个人都能深切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百般福利和快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了解科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理念、父母一代的期望、以及众多青少年的抱负和理想。
然而,表象之下存在误区,大多数人了解和热衷的科技其实指的是技术,特别指的是技术带来的便利成果,以及带科幻色彩的想象。固然,科学和技术密切相关不可分,科幻作品也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还得加强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
中国的崛起离不了科学技术的崛起,因此,对科学知识的广泛普及迫在眉睫。
此外,探索李约瑟难题,不仅仅要研究科学史,传播科学知识,也需要对科学涉及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科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囊括哪些内容?有哪些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想之精髓何在?科学与哲学、宗教、人类思维,以及与数学、技术、工程等等其它领域的关系如何?广大民众对这些知识都有了解的愿望和需求。
如果就专业术语而言,上段中所提及的课题涉及到科学史、数学史、技术史、思想史、人类文明史、科学哲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教育等等多个范畴,可以分别用数本专业科普书籍一一加以介绍。然而,大多数读者仅仅需要对某些方面有大致的了解,澄清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并没有必要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本书便是针对上述范围内的读者,沿着自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发展途径,简要地介绍一下这棵如今看起来已经根深叶茂、庇护着全人类的参天科学大树。这位赛先生,或者说这棵科学树,它根源于哪些地域?它的主干立于何方?它的枝叶有多茂盛?它的整体又是如何景象?
本书在追溯科学史的过程中,也跟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简单探究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发展于中国的原因,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存在哪些不利于科学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尽快地全面赶超世界科技的最先进水平?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带领读者经历一个有意义的阅读之旅,为想了解科学的民众去疑解惑,也期望本书能在科学教育中弥补其它专业科普难以发挥的某种独特功能。
本书从科学家的视角论科学,具体事例多于抽象的概念描述。又因作者是理论物理专业出身,因此大多数例子属于物理学和天文学范畴,对生物、化学、地理等其它科学领域着墨不多。此外,因为本书涉及的大多是有关科学哲学及科学史,算是人文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许在学界颇有争议,可谓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作者基本根据较主流观点及自己的判断来作选择,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