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耶茨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1961年,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与《第22条军规》、《看电影的人》一同入围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在评论界获广泛好评;该书2005年又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经典之一。2009年1月,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摘得金球奖,并获得奥斯卡奖提名。1962年他的*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并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
此外他还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内古特、安德烈杜波依斯、尼克霍恩比、戴维黑尔、雷蒙德卡佛、琼狄迪恩和理查德福特等。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时时刻刻》与《朗读者》的剧作家戴维黑尔曾说:耶茨与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堪称二十世纪美国三位无可争议的伟大小说家。我所能给予耶茨的*高赞誉,就是他的作品更像是出自剧作家之手,而非小说家:他想让你亲眼见到他描述的一切。
|
內容簡介: |
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对年轻夫妇,弗兰克和爱波惠勒的故事,两人住在康涅狄格州郊外一条名叫革命之路的路上,附近社区中居住着许多与他们相似的中产阶级家庭。弗兰克(又意坦诚)是一名脚踏实地的公司白领,家庭主妇爱波(又意四月)则活泼动人,生性浪漫,富于幻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他们的关系陷入困境,愈发频繁的争吵几乎要使两人窒息,爱泼提出的迁居欧洲以寻找自我的计划曾一度挽救了危局,带给两人改变生活的短暂憧憬,然而计划最终破灭,命运不可逆转地滑向悲剧正如耶茨自己所述: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
關於作者: |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并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内古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