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政治观念史稿(卷三):中世纪晚期(修订版)(全新中译本)

書城自編碼: 338671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美]埃里克·沃格林[Eric,Voegelin]
國際書號(ISBN): 978756758102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8-01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NT$ 49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实用对联大全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数据驱动法律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清代贡院史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91
《 政治观念史稿(卷二):中世纪(至阿奎那)(修订版)(全新中译本) 》
+

NT$ 491
《 政治观念史稿(卷一):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修订版)(全新中译本) 》
+

NT$ 491
《 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修订版)(全新中译本) 》
+

NT$ 491
《 政治观念史稿(卷五):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修订版)(全新中译本) 》
+

NT$ 507
《 人文与社会译丛: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四) 》
+

NT$ 491
《 政治观念史稿(卷八):危机和人的启示(修订版) 》
編輯推薦:
《政治观念史稿》中译八卷本完整推出,全面修订,添加前言导读,并对沃格林所用术语的翻译作了规范和统一。
《政治观念史稿》打破学术藩篱,是沃格林大部头、易理解、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考察。危机理论家沃格林着眼于卷入漩涡的人物,致力于从假相中寻找真理,从无序中寻找秩序,从虚无中逼近存在。
通过像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那样理解中世纪,沃格林在神圣帝国的兴衰变迁中,看到了超越与内在、属灵与属世之间的持久紧张。
內容簡介: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三卷《中世纪晚期》深入挖掘中世纪后期上演的一场文明的分裂对神圣帝国的热望逐渐消退,超越与内在、教会与政治、神性与人性、信仰与理性开始分道扬镳。
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家都已经带有现代面目,他们无不诉诸个人权威和智识分析,以求理解作为一种权威理想的神圣帝国的消失。
与中世纪世界观在理论上的解体对应,西方宪政传统在政治实践领域开始形成,随之而来的是代表机构的存在与公共意识的增长之间的分歧。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20世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用尤金韦伯的话说,沃格林将复杂的哲学反思与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并由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历史哲学家。
代表作有《政治观念史稿》八卷本,《秩序与历史》五卷本。

译者简介:
段保良,生于1978年,云南保山人,武汉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博士,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中西方政治思想史。
目錄
中译本前言(段保良)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三部分神圣帝国(卷二续)

四 教会与诸民族

第十三章 时代特征   
一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悬疑   

二 政治重心向西部转移   
三 教会与诸民族之间的冲突   


第十四章 绝对教宗制:罗马的吉莱斯   

一 《一圣教谕》   
二 罗马的吉莱斯(罗马努斯)   


第十五章 法国王权   
一 国王权力问题   
二 独立于皇帝的权力   
三 巴黎的约翰:《论国王与教宗之权力》   

四 灵异的王权   
五 安茹的查理   
六 迪布瓦   

第十六章 但丁   
一 政治思想家的孤立   
二 精神脱离于政治   
三 精神的实在论:人间天堂   

四 文体与权威符号   
五 《书信集》   
六 《论世界帝国》   
七 《炼狱》第29-33篇的愿景   

第十七章 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   

一 德意志宪政发展之开始   
二 《和平保卫者》   
三 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四 有机体比喻   
五 世间的代表性权威问题:立法者   

六 有限政府:意大利主义   
七 阿威罗伊主义的自然论   

八 领头部分   
九 纷纭战国   
十 法   
十一 基督教与教会   
十二 隐秘教义   
十三 技术政治论   

第十八章 奥卡姆的威廉   
一 一种理论模式:威廉的问题   

二 唯名论和唯信论   
三 世俗文明以及教会之退出   

四 方济各会唯灵论的最后阶段   

五 威廉的政治学方法   
六 法律理论   
七 此世秩序与贫穷仪规   
八 教宗与教会   
九 帝国   
十 将本体化简为关系   
十一 终极决断权:公会议   

十二 结论   

第十九章 英国民族政治体   

一 岛国特性:干扰因素之阙如   

二 趋向整合的情绪:《大宪章》   

三 制度   
四 符号   
五 代表制   
六 福蒂斯丘   

第二十章 从一统到教区的基督教   

一 教会组织的转型   
二 英国的反应   
三 威克里夫:总体特征   
四 地区性的精神运动   
五 英国的唯灵论:《耕者皮尔斯》   

六 威克里夫:学说   

第二十一章 帝国区   
一 次帝国政治   
二 《金玺诏书》   
三 城市国家   
四 里恩佐   

第二十二章 公会议运动   
一 大分裂:公会议   
二 高卢主义和政教协约   
三 《论公教和谐》   

索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英文版编者导言(节选)
沃尔什(David Walsh)

[1]沃格林对中世纪盛期的研究,无疑是他浩瀚的历史著述的瑰宝之一。这卷作品必将证明,沃格林对其《观念史》出版价值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沃格林曾经认为,他的《观念史》是带有不可消除之缺陷的建构,事实却远非如此,这部作品如今是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学术成就之一推出的。沃格林的考察,一开始是打算取代萨拜因(George Sabine)的权威性论述《政治学说史》,1937年以来,这部作品已修订过,却没有被淘汰掉。这个初衷如今有望实现。自萨拜因的作品发表后,政治理论家们已失去单枪匹马去做浩大历史叙述的勇气和兴趣,因此沃格林这部不朽巨著迟来的面世,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里程碑。即便不熟悉他后期著作的人也会承认,它是这个领域的巨人之作。
沃格林曾极度超然地把这一耗时十余年的劳动成果弃置不顾,认为它是理论性误解的产物,或许没有什么较此更能显出他的造诣了。在差不多完成了对政治观念史的浩大考察后,他开始意识到,这部作品相当于对实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化扭曲。他解释说:没有观念,除非有直接经验的符号。沃格林已发现,采用传统的研究法,致使他在讲述[2]政治观念史时,就仿佛它是个自足的存在,从其自身的角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似的。他的作品示范了把关于政治的观念与其政治史背景相联系的研究法,此方法后来成为这门学科的一个标准。但沃格林认为这还不够。无论政治史还是政治观念都不是凭其自身而存在。它们要有意义,必须参照一个更广阔的文明语境,在这个文明语境中,秩序的根本概念以及人在整个实在秩序中的位置的根本概念获得表达。但这种定序概念ordering conceptions又依托什么呢?它们最终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鲜活动态,就是在直接触及经验的道德和精神秩序的力量驱动下运动的动态。正是就秩序的这种动力之源而言,道德的或政治的秩序的观念具有共鸣。观念背后的经验一旦改变,它们就不会再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任何权威性的力量。
当代政治理论家很少获得这个洞见,正是这一缺失,使他们的历史研究给人以不够尽善尽美之感。他们的分析给人的印象是无独创性、品质次要的,因为它们未能深刻地触及观念的动力之源。他们的叙述单调刻板,这是他们缺乏能力的直接反映。他们不能解释,是什么使主观权利的观念或自由的口号在某个特定时代如此具有吸引力。他们能够说明历史上发生的情况和变化,却无法洞悉经历过这些情况和变化的人类所发生的变化。理解这些内部变化的动态无疑是最重要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只有深入到秩序的直接经验就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终极视域的那些经验的层面才能够进行。沃格林看到这种研究法必不可少,为此开始撰写一部十分不同的专著,阐明在跨时空的人类境况中所出现的秩序之经验和符号的历史。[3]在《秩序与历史》的写作中,他把当代政治观念史家远远抛在了后面。
沃格林学术生涯中的这一突然转向,构成了作者的一个双重的误判,对于如何看待他的其余作品,这个误判具有重大的后果。第一个错误印象是,他的《观念史》不值得出版,这个看法因沃格林本人拒绝在他生前发表它或把它作为一整套书发表而愈发可信。一位作者只想让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同读者见面,这种心情当然无可厚非。但这或许是个很好的例子,表明作者本人的估计被毫无必要的、对于有损其作品流传之因素的一己私虑所左右。沃格林的决定在我们事后看来是一个实质性的重大误判。这不光是编者们标准较低,尽管也可能如此。政治理论的观念史研究法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分析模式,如今比过去更加兴旺发达,只要这项事业的语境限制因素得到应有的承认。沃格林本人对这类研究的巨大贡献无法在标上这个总的告诫后与读者见面,是没有道理的。
严格地从政治观念史的角度讲,这部作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考察了希腊罗马时代至19世纪政治理论的发展。它尽管没有取得沃格林在《秩序与历史》中所获得的那种对秩序之源的分析性洞察,却提供了一个政治思想的宝库,不仅他后期的作品无法与之相比,而且本世纪任何作家绝难望其项背。对思想家个人和特定观念综合的细致丰富的阐述与对历史的一次大清理结合起来,简直令人惊心动魄。其阐述中所包含的博学,经得起最优秀的历史研究的验证;其取材之十足新颖,常令其他同类文献相形见绌。沃格林后期作品在理论上的优势,并没有取消一套详尽的政治思想史知识的必要性,这套知识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他的《观念史》的篇章中讲述得那么详尽。
这个看法的一个被忽视的推论是,沃格林早年的这项研究为进入沃格林后期的理论堂奥提供了一个最佳起点。尽管作者曾唐突地宣称,[4]他的事业非一以贯之,而是有一道断裂,但认为这项早期成果出自一个迥异的头脑,却是错误的。大多数读者可能会因为沃格林之用力和趣向的连续性而感到震惊,正如他们在《从启蒙到革命》发表时感到震惊一样,这是此前唯一发表过的《观念史》片断。沃格林在这部作品里确实使用了观念的语言,但他的兴趣显然已经趋向于探索观念背后的情绪(sentiments)。其理论组织框架由召唤观念(evocative ideas)所组成,它们构成他所探讨的那些时代的全面的定序信念。在对个体思想家的探讨中,他的分析总是瞄准他们思想的动力中心。沃格林释经才华的奥秘,恰在于他披露anima animi[活的灵魂]的能力,他凭此能力写出了这些作品。因此,《观念史》远非与沃格林后期作品不相连贯的前驱,而是与之有着根本的连续性,而且对于他后期作品中过于晦涩的分析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沃格林《观念史》中的分析既有其内在价值,且有阐明其后期作品中通常较为艰深的理论思考的作用,以这两点来看,这部作品再也不能搁置不出了。
在这一点上,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他决定搁置该作品的发表所引起的重大后果。这意味着沃格林最大部头、最易理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考察不能在他生前出版。相反的,这一浩大研究的诸多隐微晦涩的结论,却作为偶然的讲演发表了,在理论上更富有挑战性的多卷本《秩序与历史》终究曲高和寡,鲜有读者能够理解。读者如今终于有机会考察这个极易接近的基础结构了。他后期的理论轮廓所基于的极为丰富的历史研究如今变得显而易见。这必将对于展现沃格林的一个十分不同于当前所流行的面相有及时的影响。这部作品不仅会巩固[5]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理论家之一的声誉,甚至可能对于改变他目前在这个学科里的尴尬地位有令人愉快的后果。随着《观念史》面世,沃格林可能会从一位在主要人物当中读者最少的人变成读者最广的人之一。
毋庸置疑,面前这卷关于中世纪晚期的著作展现了对政治思想史上一段最关键时期的精湛阐述。在对这个时代的理论性洞察方面,沃格林的分析是无与伦比的,尽管自从他写作此书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著作面世。理解经验材料方面的进步当然是有的,尤其是通过评注本的修复以及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做一种更全面的评鉴。但至今尚未有哪项以这一整个时代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内容的考察,接近于沃格林从自己的研究中引出的洞见。当我们问,中世纪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专家们会张口结舌,终之以咕哝什么中世纪心灵整体性之类的滥调,这些滥调更多是把问题遮蔽而非澄清。沃格林这卷作品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找到了一个理解中世纪秩序的组织框架,还在于他解释了中世纪对于它解体过程中所出现的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
沃格林在清理这一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大获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中世纪世界内部的自身构造有透彻的分析。在吸收前人尤其是登普夫(Alois Dempf)著作成果的基础上,沃格林把sacrum imperium[神圣帝国]视为中世纪文明的组织原则。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总体概念,表面上并无不同寻常之处,但在沃格林手里,它带来一种新的深度和广度,显示其作为中世纪世界的清晰的自我理解的性质。正如沃格林在前一卷《中世纪(至阿奎那)》里所解释的,它的作用是充当中世纪世界借以衡量自身的最重要的召唤性的符号化。这使沃格林能够以两条主要意义弧线将这个时代出色地组织起来。一是为了实现神圣帝国理想的整合运动,一是不再以神圣帝国为权威性理想的解体运动。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神圣帝国都不是作为现实而存在。它纯粹是一个渴望,其效力的大小程度决定了中世纪文明的开展。
[6]即便与20世纪最出色的史学家们所提供的有组织的视野相比,沃格林的研究仍然以独一无二的理论正确性出类拔萃。这主要是因为它极其忠实于史料本身。它没有把任何无关的或者后来的考量引入中世纪世界。相反,它试图像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那样理解中世纪。神圣帝国是他们轮廓分明的、被他们慢慢抛弃的理想建构。同这种清楚明了相比,那种视中世纪为现代之先导的研究,无论就立宪论的发展、世俗主义的出现言之,抑或就自决精神的兴起言之,都颇显时代错乱。即便像乌尔曼(Walter Ullman)这样高明的学者也发现,自己是在被迫搭建一个临时性的框架,借以叙述中世纪历史从自上而下、权威主义的统治类型向自下而上、基于民主的政治形式的转变。问题在于,这并不是或者说多半不是中世纪的男男女女自己如何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他们而言,这场斗争主要被界定为旨在实现一套属世和属灵权威的单一秩序的努力,以及旨在调解众多使这个渴望最终落空的运动和势力的努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