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NT$
709.0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战争论》是西方军事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军事著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战争论》全书70多万字,书中涉及大量关于做人、做事、识人、用人、斗争、策略、战术、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军事理论作品。该书在战争的概括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众战争、集中兵力等许多方面都有精辟论述。
★《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的利益是战争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战争行为的决策标准是权衡利益。
★本书不仅对军事工作者和军事迷是难得的好书,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其他只要想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一读。
★在全世界所有军事理论的著作中,孙子兵法在借鉴此时,完全靠悟性,而《战争论》可以讲是《孙子兵法》的补充,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此可以借鉴管理企业。
|
內容簡介: |
《战争论(套装1-3册)》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该书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部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本书作者叙述了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土气的重要性以及对手一般战略的看法等。阐述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他的思想还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很大影响,作为西方军事史上的理论名著,它甚至受到过恩格斯和列宁的好评。正是这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一著名的公理。
|
關於作者: |
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1812年来到俄国军中参加抵抗拿破仑的战争,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其本人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西方兵圣。
|
目錄:
|
[战争论]
第一篇 论战争的性质
第一章 什么是战争
第二章 战争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章 军事天才
第四章 战争中的危险
第五章 战争中的劳累
第六章 战争中的情报
第七章 战争中的阻力
第八章 结束语
第二篇 论战争理论
第一章 区分军事艺术
第二章 关于战争理论
第三章 军事技术或军事科学
第四章 经验主义
第五章 批判
第六章 关于史例
第三篇 战略概论
第一章 战略
第二章 战略要素
第三章 精神要素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章 军队的武德
第六章 胆量
第七章 坚忍
第八章 数量优势
第九章 出其不意
第十章 诡诈
第十一章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二章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十五章 几何因素
第十六章 间歇
第十七章 现代战争的特点
第十八章 紧张与平静
第四篇 战 斗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现代会战的特点
第三章 战斗概论
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
第六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
第七章 决胜时刻
第八章 战斗是否需经双方同意
第九章 主力会战(一)
第十章 主力会战(二):胜利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主力会战(三):如何运用会战
第十二章 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
第十三章 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十四章 夜袭
|
內容試閱:
|
[战争论]
一介女流为这部著作作序难免使人诧异,虽然不必向朋友解释为何如此,但为了避免使陌生人以为我自不量力,还是有必要对此加以说明。
我所挚爱的丈夫(他已离我和祖国而去)为了完成这部由我作序的著作,几乎用尽了他生命最后十二年所有的精力。完成这部著作是他的愿望,但他在世时并没有出版该著作的意愿,我曾劝他改变想法,但他总是说应该由你出版,他这样说或许是在开玩笑,也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可能早亡(尽管当时我从未真正考虑过这句话的含义,但那时它总是让我落泪)。我的朋友们正是因为这句话,认为我有义务为亡夫的遗著作序。
虽然人们对我的行为看法不一,但大家应该理解我为本书作序时的羞怯心理一个女人做类似的事情时总是会因为这种心理而为难。
我不敢把自己看成这本书真正的出版者,这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只希望做一个助手,参与到出版工作之中,这也是我的权利。在这部著作的产生过程中,我也曾担任过类似的角色,认识我们夫妇的朋友都知道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兴趣相投,即使在小事上也是如此。我的丈夫写作这本书时投入的希望和精力,以及著作方式和写作时间,我都很了解,而且没有人比我了解得更多。
亡夫天资卓越,自少年时代开始就追求光明与真理,虽然学识丰富,但他主要关注的是军事科学这也是他的职业所需。他最早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沙恩霍斯特 功不可没;1810年,他被聘任为柏林军官学校的教官,同时,他还有幸为皇太子讲授基础军事,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他能够把研究和努力集中在军事方面,并能够将研究的结论记载成文。1812年,皇太子的课业结束,亡夫在此时写了一篇文章,他的军事思想在此文中已孕育成型,然而直到1816年,他才在科布伦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并且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四年战争 期间所得的经验。
最初,他将所思所想整理成了一些简短而彼此几乎独立的文章。我在他的手稿里发现了一篇没有标注日期的文章,似乎也是在此期间写就:
我认为此时所记的某些原则已经涉及了战略问题,虽然它们事实上几乎已融为一体,但它们是在我没有预定计划的情况下写成的,所以我只把它们视为基础素材,之前我已经确立了一些与战略有关的重要问题,并且打算用格言的形式对其加以记载,而不考虑整个体系的严密。当时,我受到了孟德斯鸠研究问题的方式的影响,认为这种格言式的记载既可以使人得到启发,也会因为其自身已经确立了许多论点,可以吸引才智卓越的读者,所以把读者定位为对战争有所了解的才智之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做法是从论文中抽取要点,使智慧得以集聚在较小的范围内。但是后来我克制了自己,使自己那种惯于在论述中充分发挥,使其系统化的个性得到了表现。于是我尽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考虑了那些对战争不是很熟悉的读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自己的著作也越来越系统,一些章节也随之进入到了著作之中。我的最终意愿是对早期的文章加以充实,对后期的文章加以分析而得出结论,然后对所有的文章进行修改,使之成为具备规格的整体,整理成一本十六开的书册。但是在本书中我必须避开那些老生常谈的泛泛之论,因为我的理想不是写应景之作,而是想让它永世长存,能让有兴趣的读者时时翻阅。
因案牍劳形,在科布伦茨期间,他只能在闲暇之余从事著述。1818年,他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按照该校的制度,校长并不管辖科研工作,而是由一个专门设立的研究委员会负责,尽管他认为这一职位不尽人意,但因时间比较宽裕,他最终接受了这个职位,在闲暇之余进一步充实著作,并且加入了关于现代战史的一些内容。
他毫不虚荣,不计较虚名,目标是成为有用之才,不浪费上帝赐予的才能。然而在他繁忙的一生之中,从来没有这种能够满足他的愿望的职位,他也对此没有奢求。他存活于世的目的仅仅是希望著作能有益于世,所以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领域。他坚持在自己过世之后再出版该书,就足以说明他没有得到虚名的念头,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使著作能在后世产生长远而有益的影响。
在1830年被调到炮兵部门任职之前,他一直都在勤奋地伏案写作。接受新任命之后,公务愈加繁忙,致使他连一点儿写作时间都没有,于是他对书稿整理一番过后,将其分包贴上标签,然后封存起来,非常悲哀地和心爱的工作告别了。
同年8月,他被调往布雷斯劳出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12月又被调回柏林,担任格乃泽瑙元帅的参谋长。次年3月,他陪同格乃泽瑙元帅前往波森。同年11月遭到重创之后,他从波森回到布雷斯劳,希望可以在同年冬天完成夙愿,然而天意早已注定,11月7日,他回到了布雷斯劳,当月16日,他就离世而去,而他亲手封存的手稿则是在他去世之后才被启封的。
而今,他的遗著将在不增删一字的情况下按照原样出版,但是还是需要做许多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此,我对那些曾经给予过我帮助的朋友致以由衷的谢意,尤其是奥埃策耳少校 ,他积极承担了本书的校对工作,我还要感谢我亲爱的弟弟,在我不幸的时刻,他给予我支持,并且为该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亡夫曾经修改过一部分书稿(他在1827年所写的一篇名为《说明》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个意图),我的弟弟在整理书稿时,发现了亡夫的修订稿,把它们放到了第一篇的有关章节。此外,还有许多朋友给过我热情的帮助和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虽然我不能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接受我的谢意。他们不仅仅帮助了我,也帮助了他们那个英年早逝的朋友,越是意识到这一点,我越是感激他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曾与丈夫携手共度非常幸福的二十一年,虽然逝者不可复生,但他给我的关爱,以及人们对他的才能的仰慕,仍然使我感到荣幸。出于对我的信任,国王和王后召我至宫廷当值,为此我要感谢上帝,我也愿意在这个职位上鞠躬尽瘁。愿上帝赐福于我,使我不负使命,并希望由我侍奉的小皇子以后读一读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像他的祖先一样建功立业。
威廉王后女侍从长玛丽冯克劳塞维茨
1832年6月30日于波茨坦大理石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