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內容簡介: |
本书稿在作者博士论文和其他有关科研项目成果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本书稿以党的领袖和知分子为中心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近代社会性质认知历程(1921 -1949 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党的一大至六大前后,由*初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式发展到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判断,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在政治上确认。第二阶段是六大之后至六届六中全会,这期间主要经历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从而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在学术上的认定。第三个时期是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理论得以系统建构并转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得到最终的确立。通过考察这一历程可以发现,党的知识分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分子主体,主要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从而参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文本建构、知识传播与具体运用。党的领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袖主体主要是在吸收知识分子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关于肩带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探索的基本文献,从而完成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系统建构、权威阐释与最终确立。这就是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之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互动,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历程和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认知的结论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
|
關於作者: |
李张容,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导 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一大至六大:从资本主义式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一 一大前后:中国也是资本主义式的?
二 远东会议前后:半殖民地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三 1926年:两半说首次出现
四 五大:突出强调中国的封建或半封建关系
五 六大:现在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半封建制度
六 六大之后:两半说首次被政治地肯定
第二章 六大至六届六中全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首次被学术肯定及其广泛传播
一 党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 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从学术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
第三章 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系统建构与最终确立
一 党的领袖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采纳与建构
二 知识分子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响应与认同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写入党的决议并成为定论
第四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要素分析
一 谁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共产国际与中共认知活动的关系
二 不同时期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的联动
三 主体与理论客体的互动:唯物史观成为党认识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武器
四 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党的社会性质认知与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的关系
五 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促成两半论的产生
第五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二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三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 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一
金民卿
近代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的双重夹击下,日益朝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落。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为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前仆后继、不懈努力。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
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被引入中国思想界。短时间内,经过反复的实践尝试和比较借鉴,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最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改造中国的行动指南,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从此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领导力量。
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一结合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创造性结合过程,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独立自主地而不是外在强制地、创新发展地而不是机械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运动过程的统一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动态过程所产生的正确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过程内在地包含着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过程、结合成果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展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