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深入剖析西风东渐下近代中国社会的全球化道路进程
为回应全球化问题提供难得的地方性知识
全球化带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趋同,一是显异。
西风东渐的过程,既是对外部世界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也是将中国固有文化置于全球背景下、与其他文化比较的语境中重新解读的过程。
发生在近代的全球化,以资本逐利、文化扩展为内力,以工业化、城市化与民主化为利器,从欧美出发,越过崇山大洋,向亚洲、非洲等地四散奔袭。这波全球化,具有以优汰劣、以强凌弱的不容分说、不可抗拒特性。
面对这一浪潮,中国由被动而主动、由自在而自觉地转化与迈进,充满了矛盾与抗争:基于文化自信,坚决勇敢地反对侵略;秉持务实精神,努力了解西方,尽力学习世界先进文化。
|
內容簡介: |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洪波涌起、排空而来,中国被动卷入、被迫认知、努力因应。本书从思想文化、社会变迁、人物取向、教育变革等方面,探讨了近代中国在西力东侵的深刻影响下所发生的巨大变革,重塑对近代中西交汇下一些人、事、物的认识。本书所解,既是国门洞开初期国人了解、学习西方的进程,也是在全球化道路上由被动而主动、由自在而自觉的不断迈进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熊月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编《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等。
|
目錄:
|
目录
文化传播
《大英国统志》述论 3
郭实腊《贸易通志》简论 17
从晚清哲学译名确立过程看东亚人文特色 27
《清史西学志》纂修的一点心得晚清逻辑学译介的问题39
思想演变
西力东侵与道咸时期的回响 61
自强运动时期思想演变脉络 75
近代早期出国人员的观察与感受 90
略论同光之际铁路问题的复杂性 118
略论晚清改造胥吏的思想137
略论同光时期士大夫的天心说 155
华盛顿形象的晚清中国解读 172
社会变迁
西物东渐与历史研究话域的拓展 201
西风东渐与近代礼俗变易 210
同光时期西教、西医、西俗形象的演变 222
同光时期通商口岸对中国社会的刺激 255
从《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 281
上海与澳门城市品格比较 295
群体动向
近代中国读书人的命理世界 307
略论近代买办与中国文化自为 331
沿海口岸城市中西官绅联动与变法话语呈现-基于格致书院及其课艺的分析 342
人物研究
李鸿章在自强运动中的行事特点 439
略论邵作舟《公理凡》思想特色 446
宗方小太郎与近代中国 463
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三个世界 484
史学理论
研究模式移用与学术自我主张基于中国中心观的思考 505
|
內容試閱:
|
自序
自1840年至1949年,资本主义全球化洪波涌起,排空而来,中国被动卷入,被迫认知,进而努力因应。近代以前的中国,虽然与西方世界也有过联系,有所了解,但诚如蒋廷黻所说,那种联系是时有时无的,也是可有可无的,那种了解则是几分真实,几分朦胧。发生在近代的全球化,以资本逐利、文化扩展为内力,以工业化、城市化与民主化为利器,从欧美出发,越过崇山大洋,向亚洲、非洲等地四散奔袭。这波全球化,具有以优汰劣、以强凌弱的不容分说、不可抗拒特性。李鸿章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就古今而论;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则既有所向披靡的凌厉,又有以大化小的磅礴。表述不同,指称对象则是一个。
面对这一浪潮,中华文化的两大优良传统同时在发挥作用:一方面,基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文明悠久而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坚决勇敢地反对侵略;另一方面,秉持见贤思齐、耻落人后的务实精神,努力了解西方,尽力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抗击强权,师人长技,两方面交互作用,相互支撑。于是,中国在一次又一次地坚决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热潮。从自强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技术革新、制度革新到文化革新,既是了解、学习西方的进程,也是在全球化道路上由被动而主动、由自在而自觉的不断迈进的过程。
这种由被动而主动、由自在而自觉的转化与迈进,是相当艰难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矛盾与抗争。本书收录的文章,大多环绕这一议题而 展开,其中既有对国门洞开初期国人对西方世界曲折认知的分析,包括对欧美世界的远望与近观,对西方哲学知识的粗识与细解;也有对自强运动兴起以后各种因应措施的讨论,涉及铁路制造、胥吏改造、学校兴办、城市发展等;还有对李鸿章在自强运动中行事特点、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剖析。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内涵多有重叠,惟现代化的文化递进的历时性更强,而全球化的文化传播空间性更浓。现代化关注的众多议题如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都可归入全球化范畴,但全球化有些领域与侧面则很难为现代化所涵摄,如礼仪与风俗的嬗变,国旗、军旗、国歌的产生与使用,新式军礼、新式婚礼、握手礼的采用,西餐、咖啡被欢迎,接待外宾时铺红地毯与鸣放礼炮等,这些似乎很少由于进化原因,而更多出于从众心理。从众,就是顺势,这正是全球化魔力的突出显现。
全球化带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趋同,一是显异。人们打破各种空间障碍与文化壁垒,逐渐认可共同的生产方式,趋于同一生活方式,朝着同一方向前行,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人类普遍性的东西,将逐渐取代各民族特殊性的东西。这是趋同。另一方面,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他民族特殊性与人类普遍性的图景,成为无处不在的镜鉴,映照出各民族因不同自然禀赋、独特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特殊性,凸显出各民族独一无二性与不可替代性。这是显异。趋同与显异构成的全球化二律背反,注定了西风东渐的过程,既是对外部世界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也是将中国固有文化置于全球背景下、与其他文化比较的语境中重新解读的过程。收入本书的《略论同光时期士大夫的天心说》与《邵作舟思想特色》,揭示的都是中国读书人在新的文化视野下对国故的新解。
本书所收文章,大多在报刊上发表过,有些文章在收入时有所修订。对于所收文章,文末均已注明原刊信息与修订情况。笔者以前出版过一本《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着重从知识传播与接受方面讨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因应情况,就内容而言,本书可视为对前书的补充。
2018年8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