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三十五年回眸——喻家山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情缘

書城自編碼: 32988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张昆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48422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1-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2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79
《 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 》
+

NT$ 377
《 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第4卷) 》
+

NT$ 706
《 三思新闻教育 》
+

NT$ 473
《 新闻教育改革论 》
+

NT$ 473
《 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张昆) 》
編輯推薦:
全书记录了三十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院发展成长为国内顶jian的新闻学院的历程,是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史稿》的有力补充,共同勾勒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的更为丰满细腻且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
內容簡介:
本书系一本文集,收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职工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教育创办35周年,对学院发展建设历史,亲历与见证学院成长,以及自己与学院难忘的经历凝练沉淀的回忆录文章约40篇。全书记录了三十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院发展成长为国内顶jian的新闻学院的历程,是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史稿》的有力补充,共同勾勒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的更为丰满细腻且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
關於作者:
1962年生,湖北云梦人,法学博士。先后求学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日本创价大学。曾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首席专家。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政治传播学、新闻传播史研究。其主讲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外国新闻传播史于2009年被评为国jia级精品课程;2011年,其主讲的传播的历程入选教育部2011年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规划。独自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曾获国jia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多项。
目錄
目录
陈少华文工交叉历风雨,传媒教育奔潮头1
陈薇因缘际会,此间少年7
陈先红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PRAD发展历程回顾13
程道才难忘的喻家山岁月39
程道才难忘的记忆,深深的怀念46
程世寿我亲历的90年代三件事51
邓秀军从一碗莲藕排骨汤开始的喻园生活56
甘世勇新闻学院院徽设计历程62
龚超在教学相长中收获劳动奖章68
郭小平岁月如歌,缘聚喻家山75
顾建明实习指导小组工作的片段83
何志武创办两种类型的双学位班87
胡道立人间珍贵是怀想92
胡怡定格青春剪辑梦想109
黄匡宇难忘住在喻家山脚下的日子115
黄鹂不忘初心感恩前行118
李华君忆我的广告启蒙:在旅途中寻找我和你125
李磊杨丽萍院庆三十周年琐记134
李卫东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诞生记143
李幸三十年前记忆里的华中大新闻系153
李贞芳研究爱好者的精神家园159
刘燕南转型与起步:我的华工新闻系岁月166
陆晔关于新闻系,一些和另一些记忆174
牛静著书育人寓喻园十年披荆慰痴心176
欧阳华回顾新闻系初创时期的实验室建设182
欧阳明一个中外新闻业的摆渡过客185
彭松我与华中大播音的情缘189
彭媛求新博闻,传承不倦196
申凡回顾华工新闻系文理交叉办学特色的创立 202
石长顺亲历华中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那些事儿210
舒咏平十八年弹指一挥间221
孙发友喻家山下:十年磨一剑232
孙旭培难忘在华中大的岁月236
唐海江一次难忘的尾牙246
唐燕红新疆博州干部新闻与传播专题培训班的记忆250
唐志东参差不齐和整齐划一257
汪佩伟我对新闻学院的情和意260
汪苏华难忘常德采访行273
王木林走入社会第一站277
王维真为建设校友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282
王维真新马泰之行散记289
韦路华中大十年:致我们永不褪色的青春293
夏长征新闻学院,我永远的家301
幸智敏峥嵘岁月稠303
幸智敏永远的良师益友316
徐明华我与华中大不得不说的故事320
严赤卫我记忆中的非典型新闻系324
余红我与新闻学院的缘分330
余明阳精准的定位精益的精神333
詹健湖北省艺术联考回眸337
张昆难忘的神农架会议344
张明新院名石落成记356
张欧亚记忆,越过喻家山流连在醉晚亭363
赵星耀五载喻园人一世华工情374
赵振宇学生是学校的名片383
周婷婷学会与学院共同成长398
卓南生我与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段缘408
征稿函417
催稿函419
內容試閱
序言三十五年前,原国家教委一纸批文,同意华中工学院、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所大学创办新闻学专业,由此开启了华中工学院新闻教育的历史。后来,华中工学院改名华中理工大学1988年。2000年,经过三校合并,华中理工大学的校名又被华中科技大学所取代。人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三十五年来,喻家山上不仅走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而且聚集了一批怀抱新闻理想和教育情怀的学者。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华中大新闻学院,先后有一百多位教职工在此工作,他们或教学,或研究,或管理,辛勤耕耘着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的这片土地,为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繁荣新闻传播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十五年,对于自然界来说,不过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之内的宇宙空间,是万物短暂寄居的客舍;在光阴交替中起伏的人世,不过是百代之中的匆匆过客。三十五年,按照宇宙时间的刻度,实在是白驹过隙,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作为生物体的个人而言,时间跨度几近人生的三分之一,其分量自然不轻。华中大新闻学院就是我们寄生与栖息之地。我们在这里工作、讲学、研究、著述,我们在这里散步、谈心、看书、生活,或许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许是短短的几年,但它是构成我们生命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割舍不掉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都有自己的历史。英国历史学者卡尔贝克尔断言: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每个普通人,同你我一样,记忆种种说过做过的事情,并且只要没有睡着也一定是这样做的。假定这位普通先生早晨醒来而记不起任何说过做过的事情,那他真要成为一个失去心灵的人了。正常说来,这位普通先生的记忆力,当他早晨醒来,便伸入过去的时间领域和遥远的空间领域,并且立刻重新创造他努力的小天地,仿佛把昨天说过做过的种种事情联系起来。没有这种历史知识,这种说过做过事情的记忆,他的今日便要漫无目的,他的明日也要失去意义。今天,我们呼吁大家回忆过去,梳理在华中大新闻学院工作的经历,再现当时的我们,再现当时见到、看到、做过的事情,以一种亲切而闲适的风格,用文字和图片把这些记忆保留下来,这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学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就个人而言,回忆过往,追忆自己在历史大潮中的起伏、适应与抗争,品味自己的辉煌成就,感恩同事、前辈和朋友,是一种非常正面的情感体验,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系列连续且相互关联的愉悦感,以至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甚至认为:老人们通过追忆往昔,兴许能在那些美好的事情中找回青春。当然,对过去的回忆,必然也会令人联想起既往的一些失误、挫折,甚至是一连串的伤感、愧疚,如果能够在冷静检讨的基础上反思,对于自己心智的成熟、道德的升华,对于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专业才能,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也不应该忘记过去,常常回忆、咀嚼、缅怀过去,对于一个文明人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个人作为共同体的成员,自然离不开集体。同样,集体也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我们的华中大新闻学院也是如此,正是我们彼此,以及更多的前辈和后来者,组成了华中大新闻学院这个发展着的大家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历史就是学院的历史。如果从学院的历史中抽去了我们彼此,学院将一无所有。今天,我们都在为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确,在国jia级权wei性评估中,能够与复旦大学比肩,位居国内前列,是我们过去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些成就从何而来?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华中大新闻学院的今天正是建立在我们大家,即你我他共同奠定的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回忆、梳理自己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为我们的学院书写历史,就是在为学院的历史记忆填补空白、补充细节,只有这样,我们学院的历史才会变得更加丰满起来。不可否认,华中大新闻学院过去的三十五年,不是一路鲜花、一路凯歌,也有坎坷,也有曲折;不全是快乐与幸福,也有心酸与沮丧。回忆过往,那些在每个白天或黑夜的每个角落发生的片段会一起涌现在我们的眼前,冲击着我们平静的心灵。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或许我们再想关上也很困难。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面对,也能够面对,因为我们的新闻学院,以及我们彼此已经成熟,已经强大了。在华中大新闻学院的三十五年历史中,我们未必全程相伴,但只要我们在场,只要我们见到,只要我们参与了,只要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把这些片段记录下来了,就为我们的学院保存了历史。这种历史发生的时间节点既近又远。说近,是因为事件刚刚结束,大家记忆犹新;说远,是因为事件或过程已经完结,当事者激动的心情已经平复。这是回忆事件、解析过程的佳的时间节点。这种时间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历史叙事的客观与真实。回忆作为一种历史叙事,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的责任。但是如果把回忆录完全等同于信史,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回忆的对象离今天近,是件好事:事情刚刚结束,还有一定的热度,大家还没有淡忘,还记忆犹新。但也正是因此,也会滋生出一些问题。比如,距离太近,处理太快,历史还来不及沉淀,也就难以看清真相;或者由于事件或过程还在进行中,远未终结,以致难以预见或不可能知道结局。还有一种可能,回忆者多是历史的当事人、见证者,换言之,他们都是历史的局中人。局中人往往会有当局者迷的一面。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时,既然是局中人,那么局中人总会有自己的立场、情感、态度或诉求,或某种程度的利益相关性,这种立场和利益关联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回忆者的叙事倾向和客观程度。这样讲,并不是有意去消解这些回忆的真实价值,只是说明这种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能过分被夸大。我们的使命只是尽可能中立、客观地把见到的、看到的、自己参与的事件或过程记录下来。至于是否全面,是否客观中正,自有研究院史的专家来甄别和考证。正如尤里乌斯凯撒所撰的《高卢战记》,虽然人们没有把它作为信史,但它至少是信史赖以确立的史料来源。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作为前任院长和现任华中大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我面向华中大新闻学院所有在职的、离退休的、已经调离的全体教职工建立了微信群,向大家发出了征稿函。这个举措得到了老师们热烈的响应,尤其是已经离退休、已经调离学院的前辈,如程道才、汪苏华贤伉俪,程世寿教授、黄匡宇教授、孙旭培教授、余明阳教授、石长顺教授、舒咏平教授,还有幸智敏老师等,他们在第1时间积极响应,还帮忙寻找、联系失联的院友,及时地提交了作品。截至10月20日,我们共收到了54篇作品。在此我要向各位回忆录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这份事业的支持,感谢你们对学院的认同和牵挂,因为你们,学院才有了强大的前进动力。当然也有不少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提交作品,我虽然感到遗憾,但是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这方面有不同的认识是完全正常的。好在来日方长,今后还会有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的院庆节点,还有的是机会打捞自己的往事。好事不怕晚,这次没有写回忆录的老师们,可以分享其他老师的作品,以此酝酿自己的创作激情。本着尊重作者、尊重历史的原则,我们仅仅是在文字上做了些技术处理,尽可能地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希望这本文集的出版能够引发大家的思古幽情,在缅怀过去的基础上,激发面向未来的强大动力。我甚至认为,不仅是华中大新闻学院,就是全国新闻教育界的同仁们,也有回眸历史、审视现实的紧迫需要。如果每个新闻院系都有一本类似的回忆录,我们的教育情怀和历史文化之根将会扎得更深,我们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实。是为序。张昆2018年10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