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品格的力量:坚毅、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

書城自編碼: 329853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品格养成
作者: 【美】保罗·图赫
國際書號(ISBN): 9787553964898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1-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07
《 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 》
+

NT$ 221
《 幼儿园比大学更重要——陪孩子走过关键3年 》
+

NT$ 221
《 幼儿园比大学更重要——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潜能 》
+

NT$ 221
《 幼儿园比大学更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 》
+

NT$ 195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
+

NT$ 299
《 培养孩子的社会情商(47个教养细节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提升孩子的社会情商) 》
編輯推薦:
已经被译为28种文字,全球关注
美国《人物》杂志年度十大好书,全美国瞩目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讨论议题之一
出版当年即登上亚马逊书店总榜第1名;美国亚马逊网儿童研究类书籍第1名
《人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出版商周刊》《科克斯评论》等美国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为什么有些孩子能迎来美好的成功,另一些却只能等待凄凉的失败?
家庭富裕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而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
传统教育智力至上的偏见错在哪里?才能帮助孩子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我们通常都认为,成功是和智力有关的一件事,成功更偏爱那些从幼儿园入园考试一直到高考都取得好成绩的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努力的目标也都在提高分数上。
但事实真并非如此。《纽约时报杂志》的保罗图赫(PaulTough)通过走访全美久负盛名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儿科专家、生物学家、教育改革派人物,长期跟踪许多教育机构的运行状况,结合不同学术领域众多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孩子成功的真正奥秘品格而非智商。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那种对年轻人实现成功至关重要的品格力量并不是天生的,既不是好运气或
內容簡介:
品格的力量,帮助孩子打开更好的人生!
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品格的塑造,坚韧、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和专注力等,才是孩子人生*的财富。
《品格的力量》的主题是介绍一种新的教育观点,这种观点正在为人们所了解并接受,并在美国乃至全球教育机构、心理诊疗机构、实验室及学术研究机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按照这种新的观点,以往几十年倡导的传统观念即过分强调认知技能,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认为这些是孩子未来人生成功的保障是带有误导性的。我们不仅一直在强调错误的技能和品质,而且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来培育和灌输这些能力。
在书中,作者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儿科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等多个方面论证了那些与品格有关的品质才是成功*主要的基础。这些品质包括:坚韧、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等。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新一代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如何*次利用科学的方法逐渐揭开品格的秘密。通过他们的故事,还有他们试图帮助的孩子的故事,作者描绘出一条从童年压力到生活成功的轨迹。他揭示了父母、教师可以怎样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准备。同时,他也为提出了如何帮助贫困家庭孩子的新的洞见。 品格的力量,帮助孩子打开更好的人生!
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品格的塑造,坚韧、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和专注力等,才是孩子人生*的财富。
《品格的力量》的主题是介绍一种新的教育观点,这种观点正在为人们所了解并接受,并在美国乃至全球教育机构、心理诊疗机构、实验室及学术研究机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按照这种新的观点,以往几十年倡导的传统观念即过分强调认知技能,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认为这些是孩子未来人生成功的保障是带有误导性的。我们不仅一直在强调错误的技能和品质,而且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来培育和灌输这些能力。
在书中,作者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儿科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等多个方面论证了那些与品格有关的品质才是成功*主要的基础。这些品质包括:坚韧、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等。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新一代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如何*次利用科学的方法逐渐揭开品格的秘密。通过他们的故事,还有他们试图帮助的孩子的故事,作者描绘出一条从童年压力到生活成功的轨迹。他揭示了父母、教师可以怎样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准备。同时,他也为提出了如何帮助贫困家庭孩子的新的洞见。
科学家已经发现,早年的逆境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会改变孩子脑部的发育。书中介绍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医生已经找到的创新性的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如何介入孩子的生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束缚。经过这样的努力,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言,那些在极为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關於作者: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特约撰稿人以及公共广播节目《美国人的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定期撰稿人。他的作品经常刊登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绅士季刊》(GQ)和 《君子杂志》 (Esquire)等刊物上。他曾担任过《纽约时报杂志》和《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的编辑以及《美国人的生活》节目监制。他与妻子及两个孩子一起住在纽约蒙托克小镇。登录paultough.com网站或访问Twitter@paultough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信息。
目錄
推荐序一 走出成功学的泥淖冉云飞
推荐序二 品格决定命运,气度左右格局王人平
本书中的重要实验及研究项目检索表
本书中涉及的主要教育机构和教改项目
本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简介
前 言
第一章问题儿童都来自异世界?
1 改变,没那么简单
2 不幸的孩子其实是相似的
3 童年的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 消防队效应:别忽视幼儿的感受
5 无论你是否觉察,所有的经历都会写在孩子的身体里
6 生命不能承受之压
7 富人的小孩为什么更聪明
8 在原子层面,找到问题的根源
9 慈爱的鼠妈妈培育出优秀的鼠宝宝
10 别担心宠坏孩子
11 你帮孩子储备自信了吗?
12 幸福是一种能力
13 身处窘境,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好妈妈
14 家是永远的港湾
15 改变,远离宿命的诱惑
第二章塑造孩子的黄金品格
1 史上最有创意的课堂
2 后天培育的乐天派
3 优质教育的代表
4 品格力量和美德
5 自控力和意志力
6 物质激励是白费心机
7 专注力
8 责任心
9 自控力的负面影响
10 坚毅
11 成就未来的7种品格力量
12 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
13 自律性
14 好习惯
15 身份效应
16 品格成绩单
17 失败是成功的捷径
第三章学会思考
1 慢动作,多思考
2 失败不是宿命,只是一种选择
3 一位女象棋手的故事
4 另一种关爱
5 天才象棋手的成长
6 成败之间
7 奇迹创造者
8 真正的快乐
9 乐观与悲观
10 一场完美的比赛
11 未知的可能
第四章孩子如何成功
1 大学的谜题
2 最后的赢家
3 幸运儿
4 弥补差距的5种关键能力
5 重塑命运
6 艰难的蜕变
7 我有一个梦想
8 缩小差距的最佳阶段
第五章成长的完美路径
1 精英阶层传统教育体制的致命弱点
2 找到最好的抚养方式
3 我们的出路何在
4 一种乐观的教育改革模式
5 帮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致 谢
原版注释
內容試閱
2009年夏天,就是在我的儿子艾灵顿出生几周后,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待在一个位于新泽西州小镇的学前班教室里。这两件事本身并无关联:我并不是为了当好新爸爸而参观红岸小学的140教室,而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来到这里。乍看上去,整间教室平淡无奇。淡黄色的空心砖墙壁让房间沉浸在一片喜庆欢快的气氛之中;只有插在白色写字板旁的一面美国国旗,稍稍增添了一份严谨的感觉。教室里,4岁年龄段的孩子们正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进行各种各样的学龄前活动:用乐高积木搭建大楼,在沙盘里驾驶玩具汽车,拼写猜字游戏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发生在140教室里的场景并不寻常,其中既有不言自明的哲理,又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悟。令人费解的是,孩子们始终井然有序,而且安静不吵闹。一整天里,没有号啕大哭的,没有呆呆发愣的,没有发泄不满的,没有打斗撕扯的。最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是这位黑发飘飘的年轻教师莱昂纳多。这位老师似乎根本就不需要随时维持秩序,而且她指导孩子们的方式也独树一帜:没有按部就班的教导,没有情绪激昂的表扬,没有刻意而为之的课间休息,更没有声色俱厉的警告克莱恩,集中注意力!她既没有表扬好孩子,也不会惩罚坏孩子。
在140教室,所有学生都参加了一个名为思维工具(Tools of the Mind)的课程,这个最新的幼儿园及学前阶段课程源自两位丹佛教育家之手,其基础建立于一种非正统的幼儿发展理论。在美国,绝大多数早期教育课程以开发某些学前技能为目标,主要包括文字理解和数字运用。相比之下,思维工具却不以阅读和数学能力为重点。反之,这门课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掌握一种特殊技能:抑制冲动,关注手头任务,避免精力分散和思维陷阱,控制情绪,梳理思维。思维工具课程的创始人相信,与传统学前教育强调的技能相比,这些可归结为自我约束的能力,可以让孩子们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思维工具课上,学生们将学习各种思维战略、技巧和习惯,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根据既定目标,及时调整思维,集中精力完成手头工作。他们要学习使用自言自语,即在完成比较困难的任务时(比如说用拼字板拼出字母W),自己提醒自己牢记下一步操作(下,上,下,上)。他们要学会使用中介:通过某种实物提醒他们如何完成某一项活动(比如说有两张卡片,一张卡片是嘴巴,另一张是耳朵,拿到第一张卡片的人负责发言,拿到第二张的人只能倾听)。每天早晨,他们都要填制游戏计划一种用文字或图画描述当天游戏内容的表格,比如说:我打算开火车;我准备带上玩具娃娃去海滩。他们要用几个小时进行装扮大人游戏。思维工具的设计者认为,通过这种情节复杂、持续时间较长的场景模拟,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遵守纪律,克制冲动。
在140教室里,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自然而然让我想到艾灵顿。此时此刻,在3英里以外,位于曼哈顿的一间小公寓里,这个娇小的生命或许正在呢喃、打嗝、啼哭。当然,尽管我真心希望他能拥有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人生,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帮他到达那个美好的彼岸。实际上,困惑的不只有我一个人。艾灵顿的到来似乎有点生不逢时,因为这恰是一个让我们这些初为人父母者感到焦虑不安的时代。这种新手父母焦虑症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尤为突出,在这里,要为孩子在一个心仪的幼儿园里博得一席之地,所有父母都不遗余力,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角斗场上的血腥。最近,加州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把存在于美国早教领域的这场竞争戏称为幼儿大战(Rug Rat Race)。每一年,竞争开始的时间都在提前,而且愈演愈烈。就在艾灵顿出生的两年前,知名教育连锁机构公文公司在纽约市开设了第一家针对婴幼儿的公文连锁店,每天上午,家长们把2岁左右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填写表格、练习字母和数字识别。公文财务总监曾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3岁是一个最佳年龄。即便他们还不能扔掉尿布,但只要能和公文的老师安静地坐上15分钟,我们就能让他们留下来继续学习。
在艾灵顿的成长环境中,渗透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认知假设(cognitive hypothesis)的思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却鲜被提及的潜意识:当下的成功主要依赖于认知技能,也就是以智商测试结果反映的智力水平,它包括识别字母和单词、计算、识别图形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练习,而且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认知假设早已司空见惯,以至于常常被人们忘记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发明。认知假设最近一次受到关注还是在1994年,当时,卡内基公司出版了一份名为《起点:满足幼儿需求》(Starting Points:Meeting the Needs of Our Youngest Children)的报告,给美国的幼儿认知能力开发状况敲响了警钟。该报告指出,当前儿童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在生命最初的三年里,孩子们缺少足够的认知刺激,而造成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单亲家庭及在职母亲的大量增加。于是,家长们草率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而这些幼儿园往往不能为孩子提供培育这种能力的环境。这份报告甚至还开启了一个全新行业:向那些满怀希望但又心有忐忑的父母兜售0~3岁幼教智力开发产品;幼教书籍、游戏、玩具、迪士尼公司的小小爱因斯坦音频产品的年销售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相关法规的制定者和慈善家认为,缺乏认知培训导致贫困儿童从人生的起点开始便已落后,卡内基公司的这一结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研究给公共政策带来了重大影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更是以大量证据说明,缺少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语言及数学刺激与贫困儿童在学习成绩上的落后具有关联性。在这些研究中(我曾在个人的第一本书《竭尽所能》中做过介绍),最有发言权的研究出自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与托德莱斯利(Todd R.Risley)之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两个人对来自堪萨斯城的42个孩子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孩子分别来自白领、蓝领阶层及依靠福利金生活的家庭。哈特和莱斯利发现,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大差异以及未来发展中出现分歧的全部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一件事新生儿从父母口中听到的词汇数量。哈特和莱斯利指出,到3岁时,由白领父母抚养的孩子,可以从父母口中听到约3000万个词汇;而在依赖福利生活的家庭,孩子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单词却只有1000万个。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是贫困家庭儿童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遭遇失败的主要原因。
认知假设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嫌。它所描绘的世界是如此的纯粹,以至于人们笃信它具有完美的线性,即:只要有投入,就一定会有产出。如果你的家里没有几本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很差;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少言寡语,孩子掌握的词汇就一定很少;而公文课堂上做的数学作业越多,数学考分就会越高。有的时候,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几乎单一的关联性显得有些滑稽。哈特和莱斯利通过计算得出,在依靠福利金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需要41个小时的高密度突击恶补,才有可能接近或达到蓝领家庭孩子的词汇量。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经济学家、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及神经学家等专业人士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让人们对认知假设所依赖的诸多假设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在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里向孩子们的脑子里灌输了多少信息,而在于能否帮他们形成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有价值的品质,譬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心、坚毅和自信心。经济学家把这些品质称为非认知技能,心理学家称之为人格特征,而大多数普通人则把它们直接看作是品格。
针对某些特殊技能,认知假设所依赖的逻辑确实成立,即:培育技能的关键在于早开始,多练习。如果你想提高罚球得分率,每天下午练习200次罚球的效果肯定好于只练习20次。如果你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读40本书肯定比只读4本书更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诚然,某些技能是需要机械性的训练的。但涉及人格中某些更微妙的元素,事情显然就不会这么简单了。即便是再勤奋一点,再多花几个小时,也未必能让你的失望少一点。孩子不会因为在他们生命的早期没有进行好奇心的探索就在好奇心的发展方面有所落后。我们获取或者丧失这些能力的路径肯定不是偶然的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对这些技能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形成有了深刻的认识。不过,这些研究异常复杂,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而且往往神秘莫测。
本书的主题是介绍一种新的教育观点,这种观点正在为人们所了解并接受,并在美国乃至全球教育机构、心理诊疗机构、实验室及学术研究机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按照这种新的观点,以往几十年倡导的传统观念是带有误导性的。我们不仅一直在强调错误的技能和品质,而且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来培育和灌输这些能力。显然,把这种新观点定义为新的理论体系还为时尚早。在很多情况下,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是独自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彼此之间并无往来交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同道,并逐渐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并成为一支庞大的力量。随着各种零星散落的观点不断融会贯通,我们如何养育孩子、如何管理学校以及构建社会安全体系的手段也必将发生转变。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曾用大量时间与多位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及神经学家讨论成功与能力的问题最终让我对这些研究感兴趣的,同时也是赋予这些理论以生命和意义的,则是我与此同时开展的另一项探索:在公立学校、儿科诊所和快餐店,我和年轻人促膝相谈,因为他们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演绎和诠释了哪些孩子终会成功和他们何以成功这样一个讳莫如深的复杂问题。
克瓦纳莱尔马就是最好的例证。2010年冬天,我第一次遇到克瓦纳,她当时住在芝加哥南区后来我才知道,这里临近芝加哥大学校园,当然,那儿也是赫克曼工作的地方。17年前,克瓦纳出生在南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她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她妈妈生她姐姐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克瓦纳几乎是在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状态下度过了童年。在克瓦纳还是婴孩的时候,母亲就多次举家搬迁,先是到了密西西比州,然后是明尼苏达,随后又回到芝加哥,在此期间,她们始终与贫困和艰难为伍。最糟糕的时候,全家人只能躲进救济所,或是借用朋友家的破沙发熬过漫漫长夜。偶尔,克瓦纳的祖母也会把几个孩子接到家里,而让母亲独自去应对生活的艰辛。
我们第一次相遇时,克瓦纳就对我说,我从来都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家庭。这次会面是在肯伍德郊区的一家咖啡店。当时正值整个芝加哥冬季中最冷的时节,窗户上结满了冰花。克瓦纳皮肤黝黑,长着一双楚楚动人的大眼睛,一头笔直的黑发。坐在咖啡桌前的时候,克瓦纳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握浮着泡沫的咖啡杯。我没有父亲,一直和母亲东奔西走,偶尔还要和祖母住在一起。我的生活始终是一团糟,我几乎变成了一个弃儿。
克瓦纳告诉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曾憎恨过学校。她从来就没有学好过阅读,小学时,她的成绩每况愈下,而且经常会遇到麻烦,屡屡逃课,和老师顶嘴。在读到六年级时,才读到一半,她就已经收到了72条关于她的不良行为的评语。于是,她被学校分到了慢班。她当然不喜欢这样的待遇。在整个学年还有几周即将结束时,克瓦纳干脆因为打架而被学校除名。
在认识克瓦纳的时候,我就一直在为贫困中成长的儿童奔走呼吁,因此,我对克瓦纳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但是对那些几代人都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而言,他们的遭遇却有着令人绝望的相似:一直在父母不全或是对子女漠不关心、末流的学校和拙劣的教育决策构筑的恶性循环中挣扎。我很清楚,克瓦纳的童年遭遇最终将给她带来怎样的未来。拥有这样的童年,即便他们不乏理想和追求,高中辍学几乎都是无法规避的宿命。很多孩子在十几岁便怀孕。然后,他们不得不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不需要多长时间,他们的下一代便开始重复他们的厄运。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克瓦纳的生活还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折。就在即将升入高中二年级时,克瓦纳因与警察发生冲突而第一次被拘留,几周之后,母亲告诉克瓦纳,她想和她谈一谈。克瓦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祖母也在场,这毕竟是她唯一敬重的家庭成员。她们让克瓦纳坐下,与此同时,母亲也发出了所有父母最难说出的话:我可不想让你像我一样。随后,三个人聊了几个小时,一起回忆过去,也展望未来,说出长期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母亲说,她很清楚克瓦纳的现状,少女时期,她也曾被学校开除,因为对抗警察,她也曾被逮捕。但母亲认为,克瓦纳的未来并没有就此盖棺论定,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她完全可以不像母亲那样意外怀孕,她完全有可能上大学,她完全有可能享受自己的事业,这些都可以和母亲不一样。
实际上,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克瓦纳的母亲始终眼含泪花,但克瓦纳自己却没有流下一滴泪。她只能茫然地倾听,她根本不清楚该怎样作答。克瓦纳不知道她能否真的改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改变自己。不过,重新回到学校的时候,她确实开始认真听讲。高中一年级时,她曾与乌合之众一同鬼混,女孩子们成群结伙,男孩子聚众吸毒,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旷课。现在,她开始远离这些狐朋狗友,开始一个人独处,认真完成作业,用心思考未来。高中一年级期末,学校给她打出的GPA成绩只有可怜巴巴的1.8。但到了高中二年级期中,她的GPA成绩便已上升到了3.4。
那年的2月份,英语老师鼓励克瓦纳参加一个为期三年的大学预科课程,当时,学校才刚刚推出这一教学计划。克瓦纳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并被正式录取,这门课程让她有了新的目标,也让她开始更努力地学习。我遇见她时,她已经在上高中三年级,期中时,她的GPA成绩达到了4.2,此时,她最关心的事情已经变成了需要申请哪一所大学。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假如你是在高中二年级开学时遇到克瓦纳,那么,你认为她不具备任何成功的可能性,那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她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但是,事情并非如此。难道就是因为母亲那一次严肃的谈话吗?一次谈话难道就会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吗?抑或是因为祖母给她做出的榜样?还是英语老师的那一次提醒?还是在她性格深处存在的某种根深蒂固的秉性,让她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摆脱曾经犯下的深重罪孽,最终让自己悬崖勒马、改邪归正、勤奋学习、走向成功呢?
童年的经历到底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人性问题,也是无数小说、自传和回忆录的主旋律;更是很多哲学和心理学经典著作讨论的话题。这是一个体验成长的过程,它的出现有时是可预见的,甚至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时则是偶然而至,变化无常的。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长大之后,似乎就会陷入儿时经历所造就的宿命选择中,但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人不可思议地摆脱了宿命的束缚。
但到目前为止,还从未有人以科学手段去潜心发掘童年的奥秘,剥开它的神秘外衣,以实验和分析解剖童年时光如何与成年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新一代研究者的努力下,这种情况正在变化。这项工作背后的机理很简单,但却相当激进:我们从未认真地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始终在错误的死胡同里寻找答案。要改变儿童尤其是贫困儿童的未来,我们就必须以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儿童,从某些最基本的问题出发:父母如何影响其子女,人的能力如何形成,以及何以塑造人的个性。
归根到底,本书的核心是通过一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揭示某些人类最根本、最普遍的奥秘:哪些人会成功?哪些人将失败?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断前进?有些孩子却只能自甘沉沦?我们应如何引导个别孩子或者说一代孩子,让他们不断远离失败,走向成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