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

書城自編碼: 32956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刘梦溪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82525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1-0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未来特工局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5
《 创新者的任务 》
+

NT$ 428
《 全球金融体系:危机与变革 》
+

NT$ 503
《 HBO的内容战略 》
+

NT$ 428
《 开放中国:改革的40年记忆 》
+

NT$ 372
《 圈层效应 》
+

NT$ 265
《 自在小家 》
編輯推薦:
1.*学者的思想结晶。中国文化三部曲之刘梦溪论文化张力。文史大家刘梦溪对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深思,高度提炼传统的本质,使传统价值理念和现代社会生活建立有效联系。
2017中华文化人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凝结50余年深研和传播中华文化之精髓汇集一书,探讨传统的特质: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是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文化综合体,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中华传统天然生就的品格。为传统和现代生活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性。
2.不拘泥于既定思维模式。抛开传统与现代的纷争,立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新诠释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价值,为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作者打破传统和现代的对立,从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事出发,如建筑、城市建设、礼仪、伦理,甚至用餐、穿衣、交谈、取名等,谈传统文化的重建,延续中华文明的命脉,细致入微,贴近读者,不生涩不别扭,启发性强。
3.一针见血。洞悉当今中国面临的非常现实也是非常根本的文化危机,即传统无法传衍的危机,从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追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从信仰、家庭、血缘等角度,如儒释道各派思想和
內容簡介:
《中国文化的张力》是刘梦溪先生五十余年研究精华之集结。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其延长线上。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需要反思文化、更新传统,使其成为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时期。作者从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等角度延展开来,直面文明冲突,深挖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张力与内核,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方向。
關於作者:
刘梦溪,1941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暨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专聘教授、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1996)、《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韩文版,2016)、《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论国学》(2008)、《牡丹亭与红楼梦》(2010)、《国学与红学》(2011)、《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韩文版,2015)、《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陈寅恪的学说》(2014)、《当代中国之传统与现代的变奏》(新加坡青年书局,2014)、《马一浮与国学》(2015)、《现代学人的信仰》(2015)、《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2015)、《红楼梦的儿女真情》(2016)、《学术与传统》(上中下三卷,2017)等。
目錄
第一篇
传统的理念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传统的误读
传统与记忆
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
信仰与传统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国学与传统文化核论

第二篇
文化与传统
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
文化学视野下的文化和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中国文化给出了人类麻烦解决之道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的大趋势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贾宝玉为何替孔子背书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第三篇
传统解故(上)
如何评价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
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韩文版序
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
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
阳明学的性格
明清易代与士人之出处大节
士人的狂者精神在清代的敛退
白鹿洞书院访学记

第四篇
传统解故(下)
以色取人与古代的男宠
梁武帝的佞佛与大度
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开放
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从曹操的
求才三令说起
魏晋士风从
竹林到 田园到 禅林
宫廷文化与时尚紫禁城论坛上的发言
《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红楼梦》与文化传统

第五篇
传统的反思与重建
重建对文化传统的敬意与温情
大学之道与止于至善
衣冠服饰与家庭伦理
古籍今译不应大力提倡
不赞同公私学校施行跪拜礼
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
读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两书
读孙机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书后

第六篇
现代学术与传统
现代学术背景下的大师与传统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现场全记录
文化托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现代学人的性情与信仰
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钱锺书的学问方式
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制衡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另一种反省
內容試閱
中国文化的张力
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的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具体领域,或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单标出来,是对传统和现代做了一个区隔。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曾经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模式的五种生产方式论,学术界现在不再使用了。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而且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阶段,延伸有两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就社会形态而言,应该做怎样的描述和区分呢?在一时找不到划分的准确概念标识的情况下,先以传统和现代做一个二分,是有道理的;尽管认真说来,对社会形态做这样的大分隔,在学理上会有很多遗漏,不是学术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传统文化来说,其内涵也是浩如烟海,宽博无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按传统的典籍分类,经、史、子、集四部类,每一部的书籍都多到不知凡几,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不过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经过学者的研究辨析,用学术理念加以透视概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得以构成和传衍的规则、理念、价值和信仰。中国由于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间社会发达,不仅有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成为文化的大传统的代表,同时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状态,又形成了根脉深厚的文化的小传统。文化的小传统主要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如果说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态,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则是在野的思想形态。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质,成为传统社会精神网络恒久不懈的支撑力量。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日积月累的结果,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陈寅恪先生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缘。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缘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礼记中庸》提出,治理国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经,其中的一经即为柔远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够收获四方归之的效果。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而汉唐两世的繁荣昌盛,则为中华文化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历史范例。所以王国维的《咏史》遥忆唐代的开放繁荣,写下这样两句诗: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是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传统是充满活力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化综合体,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应成为我们恒久遵循的法理轨辙。
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为影响的,大传统须通过和小传统结合,来增加自己的辐射力;小传统则有赖大传统的思想凝聚与品质提升。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如何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和传统的因子连接紧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他们所具有的德范与风仪,和他们才华卓具的独创性的艺文杰作,能够起到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文人物和他们的创造物,都能达致这一境界,那些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只靠猎奇和追求时尚的作者不足语此。
这里还须辨析传统文化和国学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不应该加以混淆。传统文化如前所说,是一个涵蕴多重的极为宽博的范畴。所以章太炎称之为国故,胡适之解释为所有过去的历史文化。而国学所涉及的,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20 世纪20 年代,胡适曾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但胡适的国学定义,并没有被学术界所采纳,甚至连国故一词,也遗落到一旁无人问津了。当时学术界的共识,是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所谓固有学术,指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清代中期的朴学(以考据为中心的学问)等。这样一来,国学便跟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等同起来了。显然经过如此定义的国学,只是一部分专业人士致力的领域,跟一般民众没有关系,甚至跟此专业领域以外的其他专业人士,也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传统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认为国学是固有学术,那么是指哪个历史时间段的学术?传统学术就其主脉来说,既有儒家的学术,也有道家和道教的学术,还有佛学的学术。那么是指哪一家的学术?以固有学术等同于国学,内涵和外延未免太过于宽泛了。而当一个概念的内涵过于宽泛时,概念本身的既定内涵就会流失。
所以1938 年5 月,
当20 世纪的一位第一流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学举办国学讲座的时候,他给国学下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定义。他说: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
该摄诸学, 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者, 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还说,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态。六经里面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学问系统,一个是价值系统。学问系统是很烦难的,所以治经学历来不易,只有少数专家才毕生沉潜其中。不仅是文本本身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小学的基础。由小学入经学,是古代治经的不二法门。所以清儒的口头禅是读书必先识字。但六经的价值系统则是面对所有的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可以说都在六经。特别是诞生最早的《易经》,固然是无可否认的占卜之书,但它同时更是中国文化论理价值的渊薮。
近年我从以《易经》为代表的六经里面,也包括后来作为十三经组成部分的《论语》
《孟子》《孝经》里面,梳理抽绎出五组价值理念:一是诚信,二是爱敬,三是忠恕,四是知耻,五是和同。最后的一组和同,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敬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夺。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夺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严。我认为敬是一个终极价值,已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事情不强加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道德金律。知耻是《礼记中庸》里的话,原文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说知道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耻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可或缺的从心理到生理的一种感受。所以做错了事,说了不合适的话,有了失礼行为,会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讲的四端中的羞恶之心,就是知耻。按孟子的说法,如果没有羞恶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样,其他三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来,也都不具备人的资格。所以我提出,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和同指与人和同。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沟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对话互阐,可以跨文化沟通对话。《易经》系辞的两句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把与人和同的思想概括无遗。《易经》的同人一卦,则是与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绎。说到底,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周易》的文言有两句话: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试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无非是让自己修为得更好些,并希望事业有成,使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快乐与荣誉。那么进德修业四个字可以说将人生志业的全部要义概括无遗。而进德靠的是忠信,事业有成靠的是立诚。与人相处,则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我认为,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事实上给出了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
六经中的这些价值理念,都是永恒的价值理念,永远不会过时。正如熊十力所说,它们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精神依据。关键是需要让这些价值论理跟现代人建立有效的联系,使之成为每个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所谓传统文化进入教育环节,国学和教育结合,其精要之点,即在于此。价值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施行得体,可以补充百年以来施行的单纯知识教育的不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得明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此段话的意思,一是说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德,具在六经;二是说《易》的地位最不同寻常,与天地为终始,是其他五艺之原;三是说由《乐》《诗》《礼》《书》《春秋》形成的五种专门学问,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样,在不同的世代会有不同的呈现。至于如何学习和研读六经,班氏给出了玩经文的三字诀窍。玩经文的玩,是欣赏、玩味的意思,绝不含玩耍之义。就是反复阅读、反复欣赏、反复研习六经的文本,其结果必然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易系辞上》所说的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也是这个意思。并不需要逐词逐句的背诵,能够理解六经文本的义理精神、存其大体就可以了。而六经对于玩味诵习者所能够发生的影响,也不在于日常的有用还是无用,主要是通过对六经文本的玩味、赏析、研习,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经是德教之书,于此可以得到证明。
六经文本读起来不无烦难,但《论语》事实上可以作为六经的简要读本,如同马一浮所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直接通六艺。孔子讲的道理,其实就是六经的基本道理,只不过通过夫子的言传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变得更为亲切、近人、易入。这是四书中另外的《中庸》《大学》
《孟子》,犹不能与之相比并者。《论语》是中国文化宝藏的宏明正学的第一代表,绝对堪称思无邪的传世圣典。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首先应该让《论语》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先选读,后全读,分级分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应该以诵读白文(不加注释的文本)为主,祈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使之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同样,学习国学,我认为正途也应该从诵读《论语》开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