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小说原味呈现精英治世方略,深度披露帝国兴衰之谜,打造帝国兴衰启示录。
★晚清,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朝局危如累卵。西方帝国入侵,中国在半殖半封的过程中,民族国家也逐渐形成。古老、保守的中国农业文明,如何应对新兴、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这是摆在华夏民族面前的一个命题。开眼看世界,着手学西洋,相继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奋力寻求自救和自强,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早尝试。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戊戌变法120周年。近代以来,古老保守的中国农业文明如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这个难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才破解这一难题,践行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主题。小说通过厘清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千头万绪的重重矛盾,探究政府及各界精英在危难之际救亡图存的治国方略之得失,考量参与变法的政界及精英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人文视野及历史局限,给今天的读者以启示。
★作家为这部书稿,储备了几十年,穷经皓首,真实再现了在西方帝国入侵下,古老帝国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嬗变与阵痛。小说塑造了维新派、守旧派以及光绪、慈禧太后等人物形象。透彻研究清末
|
內容簡介: |
晚清帝国遭遇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朝局危如累卵。103天的变法,帝国官僚机构超负荷运转,100多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慈禧太后、王公大臣、改良派、西方势力、义和团都被裹挟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浪中,展开殊死博弈。
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为何失去耐心?如何论康有为的功过是非?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古老的农业文明如何应对新兴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作为近代*早的改革开放试验之一,这一切值得后人深思。
该书以戊戌变法为主线,再现暗流涌动的晚清局势,波诡云谲的政治角逐,惊心动魄的百日维新,充满阵痛的社会躁动, 描绘出晚清帝国在三千年之大裂变的悬崖上蹒跚行走的巨幅画卷。小说旨在厘清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千头万绪的重重矛盾,探究政府及各界精英在危难之际救亡图存的治国方略,考量参与变法的政界及精英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人文视野及历史局限。
史料丰富,视角多维,细节鲜活。
|
關於作者: |
李克定,生于1950年,河南省南阳市人。出版有小说集《深深玉女潭》,长篇纪实文学《宏基初奠》等。长篇小说《洋务运动》纳入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
目錄:
|
第一章 康师回京
一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 光绪谋见康有为
三 总署问话陈大计
四、 集会登坛发狮吼
第二章 诏定国是
一 盘根错节 新旧角力
二 皇上颁诏 太后布局
三 中枢剧变 斥逐帝师
四、 园廷召对 京门离别
第三章 废除八股
一 抒胸臆 兄弟游山
二 忧生计士人呈冤
三 假传旨 刚毅问案
四 求恩准皇帝吟诗
第四章 反戈攻劾
一 庸众围攻 重臣反击
二 贵妇进谗 宗室交心
三 挚友发难 两宫相争
四 刚毅暗劾 光绪生疑
第五章 张督劝学
一 张总督曲折献书
二 豪侠士隐姓救难
三 谭公子慷慨陈辞
四 陈中丞坚忍护才
第六章 京师大学堂
一 大纲康定 章程梁拟
二 孙相峻拒 陈公严参
三 君主赏银 洋人设骗
四 道士隐语 赫德现身
第七章 制度局之争
一 光绪怒斥庆亲王
二 公卿羁绊康圣人
三 两署合淹制度局
四 多方争夺时务报
第八章 六堂同罢
一 强拒帝师 巧递密折
二 荒野厮杀 京城聚义
三 敲打疆吏 耸动慈闱
四 力抗上命 大振乾纲
|
內容試閱:
|
《晚清风云录》创作谈
李克定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描写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重大事件: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时间跨度为18981901年。全书创作历时三年,共完成100万字,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分为三册,连续推出。今年出版的是第一部《戊戌变法》,明年将出版第二部《政变因果》,第三部《庚子事变》。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之后,清王朝内部发起的革新运动,它的目的是挽救危亡,抵御侵略。在它之前的洋务运动,学习、引进西方技术,从器与术的层面进行变革。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将变法提升到道的层面,从舆论、教育、制度等方面革除积弊,试图模仿日本成功的例子,来一次中国式的明治维新。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中国守旧势力的强大,加上康、梁等维新派政治上的不成熟,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徒然增加了一个百日维新的历史名词。当然,这次变法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今年是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周年,站在两个甲子之后回望1898,我们对推行变革的维新先贤,仍然保有崇高的敬意。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呕心沥血,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那个时代,是国家沉陷、民族沦亡的开端,他们发出的呼号,是民族复兴的先声。这是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出发点,这也是这部小说给出的启示。
关于人物塑造。文学是人学,一部历史小说是否成功,关键要看你的人物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让读者接受并喜爱你的人物。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熟知历史,从宏观上把握规律,细节上吃透史实。所谓宏观,就是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比如我写近代史,便不能仅限于这一段的史事,而应该上溯数千载,贯通现当代。我为此做的功课是,老老实实地读了数十年的史书,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变迁,虽不敢说烂熟于胸,但对历史大势、政治沿革、文化流变,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有这样丰厚的营养作基础,同时吸收当前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创作方能取舍得当,举重若轻;笔下的人物才会有血有肉,立体多面,在读者眼前活跳起来。具体来说,康有为这个变法的代表人物,既有开阔的眼光、超前的思想、非凡的勇气,也有知识上的盲点、手法上的幼稚、政治上的妄动,这些缺陷与客观条件相结合,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成功。光绪皇帝上有太后牵制,下有大臣阻挠,是个皇权不完整的弱皇帝。他却能够不畏艰险,推行新政,难能可贵。但他同样缺乏统筹全局、驾驭形势的能力,他用冲动代替理智,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他是儿皇帝而非政治家,这是令人惋惜的。与之相比,慈禧太后被许多人称为成熟的政治家,我却不愿采用现成的标签,而把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甚或现实中的人来刻划。身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也得对她唯命是从。然而,处在长达数千年的男权社会传统中,她的权力是不正常的,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无论心理还是现实,她都受到无形的制约。这使她特别顽强,又格外脆弱,使她不能按照常理出牌。她一面允许光绪变法,一面小心地监视防范,生怕皇帝越出范围。在高涨的维新浪潮中,她一步步地退却,一天天地隐忍,表现得大度和开明,并不顽固和守旧。但当嗅到危险来临,她便断然出手发动政变,对于她来说,这是救国,更是保身。对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你不能用好与坏、正与反去框他们,而应深入他们的内心,用同理心和同情心去推动情节,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正史的笔法,即使是虚构的部分,也要显出史实的底色。唯有如此,才能写出可信的人物,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部书的艺术追求。历史小说与现实小说的根本不同,在于它要有历史的味道。而这种味道,仅靠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装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要你用情节、用场景、用语言,去铺陈、去描绘、去浸润;归根结柢,它要你用文字去体现,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句,都要透出历史的原汁原味。这话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它要你有扎实的文字功力,有一分力显一分功,有一点虚怯便会露馅。在这部书中,我希望给读者更多的历史味,希望他们从中读出古人的情调,古典的韵味。我甚至想,最好能读出《三国》的宏大,《水浒》的鲜活,《红楼》的优雅,三言二拍的意味深长,拍案惊奇。这样说似是一种野心,但若没有这种企图心,历史小说的作者便有愧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负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风骨。在我看来,文字和语言,不仅仅是讲故事的载体,它其实是文学的本体,文学的灵魂。写好书中的每一组对话,每一首诗词,使每一段文字都感情饱满,活色生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
对本书立意的再思考。《洋务运动》和《晚清风云录》,是我先后创作的近代姊妹篇。两部书贯串着一条主线,就是对西方入侵做出反应。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开始,到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城为止,这是长达四十年的历史悲剧。但这又是一幕壮剧,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因应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自觉地开眼看世界,着手学西洋,相继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奋力寻求自救和自强。与此同时,底层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他们从朴素的爱憎出发,用原始的暴力反对西洋势力。这深刻表明,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深化,义和团运动是戊戌变法的反动。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这就留下一个历史考问:古老、保守的中国农业文明,如何应对新兴、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人整整背了八十年,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才满怀信心地破解这一命题,践行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与维新,是中国开放的最早尝试,其内在逻辑一以贯之,与当前的国运紧密相连。因此,对那段剧烈震荡的历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深入研究。为研究提供文学的文本,为现实提供历史的借鉴,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