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贝多芬自述》:乐圣、偏执狂、对爱与自由的永恒追求这是贝多芬为自己留下的文字,亲述他的一生,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带您了解,集普通人与艺术家于一身的真正的贝多芬。
|
內容簡介: |
《贝多芬自述》囊括了贝多芬的简要传记评述,以及他的日记、评论、书信带您了解,集普通人与艺术家于一身的真正的贝多芬。
乐圣、偏执狂、对爱与自由的永恒追求这是贝多芬为自己留下的文字,亲述他的一生,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
|
關於作者: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一生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即清唱套曲),主要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另外,还创作了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贝多芬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目錄:
|
目 录
关于艺术 1
对自然的热爱 6
关于文本 13
关于作曲 19
关于演奏 31
关于自己的作品 42
关于艺术及艺术家 52
作为评论家的贝多芬 56
关于教育 71
关于贝多芬的性情及人格 77
苦难者 95
通世智慧 107
神祇 121
附录 130
|
內容試閱:
|
传记简概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 年, 卒于1827 年,被公认为西方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家之一。这位德国音乐天才创作出了无数传世不朽的名作。除去在创作演唱乐及歌剧上的弱点外(这一点是贝多芬自己承认的,不过他还是创作过一些诸如歌剧《费德里奥》[Fidelio ]及歌曲《阿德莱伊特》[Adelaide]的),他几乎精通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贝多芬将自己的成就深深地印刻在了那九部交响曲中,以及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连同无数的弦乐四重奏曲及诸多其他著名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构想富于想象力,具有创新性,比如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Eroica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Kreutzer ])、《黎明》(Waldstein)钢琴奏鸣曲,以及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还有他为弦乐四重奏谱的大赋格曲(Grosse Fugue)(当然,贝多芬在每部作品中都将一些崭新独特的细节添加到了他恢宏的音乐范式中去)。
对于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来说,我们很难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某一特定代表或象征,因为它们自成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思想画卷。不过,那些能够领悟贝多芬音乐的人通常都感觉他的音乐反映了他们自己个人的痛楚及渴望。其音乐总是以一种自我而巧妙的方式去同他的听众探讨个人成败后的喜或忧,从那些最消沉的绝望到极喜或辉煌成就之间的落差。他的音乐展示了那些想要在其社会中取得成就的冷暖人情,这些都是他们对爱情、地位、金钱、权力、配偶,以及其他一切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尝试追寻的东西的向往。
在某种主题层面上讲,贝多芬并不推崇那些无政府主义的虚无观点。听众并不会在聆听贝多芬音乐的时候领悟到其中有所谓损害社会福祉的观点。因此其音乐是较为文明负责的,是同莫扎特或巴赫一样的。对于贝多芬而言,社会的存在就像一座城堡,其中的每个个体必须协作一致,或者至少不能妨害或毁坏城堡。并且, 贝多芬认为, 如果社会竟然伤害到或将个体边缘化因为确实它也经常伤害到个人那么个体就必须谦卑地接受这一切,不要企图因为自己的个人沮丧就选择妨害或试图破坏社会。不过, 还好有贝多芬在这种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可以用某种方式慰藉那些社会给他 带来的伤痛。这些方式就是他的音乐及那些欢愉,可以让人们的心智连通彼此而领悟。
一些 二战 后的作曲家, 比如后期的约翰 凯奇(John Cage),会吸食迷幻剂,并由于贝多芬的音乐过于倚赖交流理想化观念中的美,而抵制贝多芬的音乐。并且,由于其音乐紧密反映出人类心智中最为自然的思维过程和渴求,包括情感及智力上的非理性因素,因此他的音乐本身也成了非理性的。
本书囊括了有关贝多芬的简要传记评述,每组评论后都附上了引据的诗词。贝多芬在这些引用中展现出他对艺术及理智的思考有着强烈的关注(或者可以说是迷恋),同时也热衷于通过创作启发他人心智的艺术作品帮助他们减轻痛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足够睿智从而摆脱自身悲惨的命运。他对那些自诩为艺术的伪艺术所持有的鄙视强烈而直接,比如在他看来,罗西尼(Rossini)的音乐就属此类。虽然称不上过分审慎拘谨,但是在有关婚姻问题上,贝多芬还是有着很高的评判标准的,而且从道德层面上反对那种单纯为了繁殖欢愉的婚姻,或者其他形式的通奸行为。他终生未婚。不过有趣的是,实验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对人性有着强烈热爱的人会过于关注研究严肃的人性,而不易于同他人保持一种私人的亲密联系。
序言
这本小书貌似偶然成之。本书编者长久以来都将自己投入到了对贝多芬的研究之中,并仔细研究各方的书籍、出版物、手稿等资料, 为的是能得出些许关于这位伟人的重要信息。编者可以自信地说他颠覆了现存所有相关出版物的价值。他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笔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同时也惊讶于贝多芬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的丰富观察,宛若闭合的紫罗兰一样层层叠叠,隐匿于那些早已绝版的书籍和不再流行的副本中。这些观察对于研究、理解贝多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他是集普通人与艺术家于一身的。这本小书字里行间都可能涵盖了重要的价值,既可以展现出某些普世真理, 也可以证明贝多芬的人品或作品。用贝多芬自述的话语总能比别人那些纷杂的转述更能让我们走近真正的贝多芬。正是基于这个理由, 编者只是添加了一些必要的注释,并且(根据一些专业友人的建议)加入了一些评论导言及本书的细分部分。作者提供了一篇传记简概; 还有其他众多简明的传记,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更好地铺开这位大师的生平背景。那些想要进行更深入研究该主题的人如果拜读了泰耶(Thayer)a 的大作,会受益匪浅,因为该书可以说是贝多芬传记的基石(尤其是后经迪特斯[Deiters]最新修订的那一版)。或者也可以读一下马克斯执笔的批判性传记,现由本克(Behncke)修订。在筛选这些材料的时候,编者发现这些材料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十三个细分部分。在组织、安排这一系列的语句时,编者下了不少功夫去组织相关主题。这样,就可以避免整个观点中出现不必要的干扰部分,且可以做出一些有趣的对比。就这一点而言,将当时每个词的时间、地点、环境仔细地确定下来是极为重要的。
至于材料的选取,可以说每个细节及语句都经过了仔细的甄别; 贝多芬的言辞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中, 我们尤其要注意两点:经过多方的考虑,编者决定将贝多芬从其他书籍中借鉴来的一些语句也收集进来。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将它们写下来可能会招惹是非,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些话语也是贝多芬想表达的,并且以其鲜活的情感和令人称赞的思想表述打动了他。这些言辞为数寥寥,而且也明显标明是引用的。通过将其抄录到自己的笔记中,贝多芬尽可能地将这些思绪储存至自己的思想宝库, 这样它们就能获得一席之地。其中有句话涉及给贝蒂娜冯阿尼姆(Bettina von Arnim)a 的三封著名信件,其奇异之处同贝多芬的众多信件全然不同,让人不禁想去探求信件的真实性:作为一个笔友, 贝蒂娜自从其完美的伪作《歌德同一个孩子的通信》(Goethes Brief wechsel mit einem Kinde)被揭露后,就声名狼藉。在这份自称通信 的内容里,她利用了一些事实片段,自行进行了拼接、创造,甚至将这些信中的诗作转为歌德写给她及其他女性的。其中一首贝多芬献给贝蒂娜的诗作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可以在关于文本那一章找到。1839 年信件一公开就立即遭到了质疑。
如果贝蒂娜将原稿不动声色地亮出来,本可以驱散所有的质疑声。然而,其中一封日期为1811 年2 月10 日的信后来被公布于世。贝蒂娜曾将此信交予菲利普冯纳修西亚斯(Philipp von Nathusius)。之前此信曾被认为最具真实性;因此编者也毫无疑虑地采用了此信。因为没有原稿,我们不得不假定其他信件中虚实混杂, 其中有些章节可能就是贝多芬写的。相反,在贝蒂娜同歌德的众多 依照贝蒂娜自己的陈述,当她在寄发前将信念给贝多芬听,贝多芬大呼:我真说过那些话?要真是那样的话,我当时肯定是昏头了。 通信中,她都提及了同贝多芬的交谈,然而却极少采用。考虑到这些,
总之,编者将注意力放在了少数几个例子上,其中那些本来以隐晦方式传达给我们的都被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因此其内容似乎具有不容忽略的价值,因为其作品只是经历了某种形式上的微小改变。
艾博菲尔德(Elberfeld),1904 年10 月,周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