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
關於作者: |
主 审 简 介
男,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霞客镇。现任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名誉总编、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及中国高教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特邀顾问等职务。
195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医从教已59年。曾因明教授1989年及1993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一);2016年获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主 审 简 介
曾因明
男,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霞客镇。现任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名誉总编、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及中国高教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特邀顾问等职务。
195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医从教已59年。曾因明教授1989年及1993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一);2016年获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
杨拔贤
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历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学系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和军队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或顾问。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从事医学教育40多年。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学习。1984年在谢荣教授领导下在我国率先建立了由麻醉科管理的SICU。参加了大专、本科、长学制及住院医师的各种教材的编写,担任《外科学》(4~8版)和《黄家驷外科学》(6~8版)的分编负责人。主持编写原卫生部科教司《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大纲和细则》(1995年)。主持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麻醉和重症医学》。2017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授予的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30名。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书籍5部,参编书籍40多部。
主 编 简 介
李文志
男,1960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麻醉学系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麻醉科主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副总编辑,民盟黑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从事麻醉学临床、教学工作至今3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省教学名师称号。主编、主讲的《危重病医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等,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68名。主要从事围术期多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66篇,其中SCI收录58篇。编写教材15部,主编、副主编10部;出版著作25部,主编、副主编1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姚尚龙
男,1956年3月生于安徽桐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研究所所长兼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兼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分会麻醉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原卫生部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阶平基金会麻醉与危重病学部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
从事教学工作36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部省级课题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原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各种奖励1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和教材30余部,主编《现代麻醉学》。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等6本杂志副主编及多种杂志编委。获国家级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70余名,获湖北省优秀导师奖。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
副主编简介
郭曲练
男,1958年出生于北京。医学博士,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湖南省医学学科领军人才,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麻醉学系主任、湘雅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湘雅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顾问、中国麻醉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麻醉医师协会会长、湖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学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教学工作35年,担任全国统编教材《临床麻醉学》第3版、第4版主编。《临床麻醉学》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邓小明
男,1963年1月生于江西吉安。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麻醉学教育学组组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第四届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手术与麻醉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出版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辑与《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等。
从事医学教育30余年,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与军队医疗重点项目等,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或主译著作或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约400篇(SCI论文约80篇)。获得原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以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
喻 田
女,1957年10月出生于辽宁鞍山市。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校长,贵州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受聘为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评会审)、教育部、原卫生部等评审专家。
从事麻醉学教学工作30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身麻醉作用机制和心肌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核心专家、中国优秀医院院长、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等荣誉。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论1
一、麻醉学科1
二、核心竞争力1
三、麻醉学的发展历程2
第二节 麻醉科的组织结构与工作任务3
一、临床麻醉3
二、重症监测治疗4
三、疼痛诊疗5
四、麻醉学教研室5
五、麻醉学研究室5
第三节 做个优秀的临床医师5
一、树立正确人才观5
二、成功之道6
三、做优秀麻醉学人6
第二章 手术病人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第一节 术前访视与术前病情评估门诊7
一、术前访视7
二、手术前病情评估门诊8
第二节 术前病情评估的内容和方法8
一、术前病情评估的内容8
二、术前病情评估的方法9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和用药12
一、麻醉前准备12
二、麻醉前用药14
第三章 局部麻醉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16
一、分类和构效关系16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18
三、局麻药的临床药理学19
四、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20
五、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20
第二节 局部麻醉22
一、表面麻醉22
二、局部浸润麻醉22
三、区域阻滞麻醉23
第三节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23
一、概述23
二、颈神经丛阻滞24
三、臂神经丛阻滞26
四、腹横肌平面阻滞30
五、椎旁阻滞32
六、下肢神经阻滞34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第一节 椎管的解剖与麻醉生理40
一、椎管解剖40
二、椎管内阻滞的生理42
第二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42
一、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应用42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45
第三节 硬膜外阻滞45
一、硬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45
二、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48
三、骶管阻滞50
第四节 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51
第五章 全身麻醉
第一节 全身麻醉分类53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53
一、吸入麻醉药53
二、静脉麻醉药56
三、肌肉松弛药57
四、阿片类药物58
第三节 全身麻醉的实施59
一、全身麻醉诱导59
二、全身麻醉的维持60
三、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61
四、全身麻醉的苏醒62
第四节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63
第六章 气道管理
第一节 影响气道通畅的原因65
一、气道的解剖结构65
二、影响气道通畅的常见原因及处理原则66
第二节 声门上气道管理的方法67
一、维持气道通畅的基本方法67
二、面罩通气术69
三、喉罩通气术70
第三节 声门下气道管理的方法71
一、气管插管术71
二、气管切开术74
三、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术76
四、支气管内插管术77
第四节 困难气道的处理77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78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78
三、处理困难气道的用具和方法79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80
五、注意事项
第七章 围术期体温管理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85
一、体温调节中枢85
二、体温调节方式85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监测86
一、监测部位86
二、监测方法86
第三节 围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86
一、导致机体低体温的因素86
二、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87
第四节 围术期体温异常对机体的影响88
一、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88
二、体温过高对机体的影响88
第五节 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89
一、围术期机体低体温的保护措施89
二、围术期机体体温过高的保护措施89
第八章 呼吸功能的监测和临床应用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一般监测91
一、呼吸运动的监测91
二、胸部的听诊与叩诊91
第二节 通气功能的监测91
一、常用通气量监测91
二、二氧化碳的监测92
第三节 氧合功能的监测94
一、氧交换功能94
二、肺内分流率(QSQT)96
三、氧供与氧耗96
第四节 小气道功能的监测97
一、监测指标和方法97
二、小气道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97
第五节 呼吸力学监测98
一、监测指标和方法98
二、呼吸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99
第六节 超声在肺功能监测中的应用101
一、正常肺组织的超声征象101
二、常见异常肺组织超声征象102
三、肺部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102
第九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和临床应用103
一、动脉血压103
二、中心静脉压107
三、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108
四、心排出量110
五、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111
第二节 超声技术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112
一、超声心动图的概念及分类112
二、超声心动图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运用113
第三节 心电图监测114
一、心电图监测的基础知识114
二、心肌缺血的监测117
三、心肌梗死的监测118
四、心律失常的监测119
第十章 围术期体液平衡的监测
第一节 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123
一、体液中的水、电解质成分123
二、体液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124
三、常见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125
第二节 围术期体液渗透浓度平衡的监测128
一、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128
二、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方法129
三、常见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130
第三节 围术期酸碱平衡的监测131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生理131
二、酸碱平衡的常用监测参数133
三、常见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134
第十一章 围术期的液体治疗
第一节 围术期有效循环血容量的评估137
一、体液量的分析137
二、无创循环监测指标138
三、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139
四、其他相关监测指标139
第二节 液体治疗的原则140
一、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140
二、液体治疗的处理原则141
第三节 常用输液制剂142
一、晶体溶液142
二、胶体液
第十二章 围术期的血液管理
第一节 治疗贫血和优化红细胞生成145
第二节 减少围术期失血的措施145
一、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改进145
二、控制性降压146
三、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146
四、术中体温的维持146
第三节 围术期红细胞输注146
一、开放性输血策略146
二、限制性输血策略147
三、个体化输血策略的提出与展望147
第四节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管理148
一、凝血功能的检查148
二、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和血小板148
三、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149
第五节 围术期自体输血149
一、术前自体血储备150
二、自体血液回收150
三、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150
第十三章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调控与控制性降压
第一节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调控152
一、围术期高血压处理152
二、围术期低血压处理153
三、围术期心律失常处理154
第二节 控制性降压154
一、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155
二、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155
三、控制性降压适应证和禁忌证156
四、控制性降压的技术和方法156
五、控制性降压的并发症及防治158
第十四章 日间手术麻醉与手术室外麻醉
第一节 日间手术麻醉159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159
二、日间手术常用准入标准与手术种类159
三、日间手术麻醉处理159
第二节 手术室外麻醉162
一、手术室外麻醉定义及相关概念162
二、手术室外麻醉的共同特点163
三、手术室外麻醉方法163
四、手术室外麻醉种类及特点163
第三节 快通道麻醉166
一、快通道麻醉定义166
二、快通道麻醉特点与应用167
第十五章 麻醉后恢复室
第一节 概述168
第二节 工作常规和离室标准168
一、工作常规168
二、离室标准168
第三节 PACU常见并发症169
第十六章 重症监测治疗
第一节 概述172
一、概念172
二、重症监测治疗病房172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监测项目173
一、反映循环和呼吸功能的监测指标173
二、反映重要器官灌注的监测指标174
三、其他监测174
第三节 危重病人的治疗175
一、呼吸治疗175
二、循环治疗175
三、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75
四、营养支持175
五、其他治疗
第十七章 急性呼吸衰竭
第一节 概述176
一、概念176
二、ARDS的病因176
第二节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177
一、病理变化177
二、病理生理改变177
三、发病机制178
第三节 临床表现179
一、症状和体征179
二、影像学检查179
三、实验室检查180
四、ARDS的分期180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181
一、诊断181
二、鉴别诊断181
三、治疗
第十八章 呼吸治疗
第一节 氧治疗186
第二节 胸部物理疗法189
第三节 机械通气治疗191
一、适应证191
二、机械通气的禁忌证192
三、机械通气模式193
四、呼气末正压197
五、机械通气的并发症198
六、机械通气的撤离199
七、肺保护性通气201
八、麻醉期间的机械通气管理201
第十九章 镇静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镇静对生理的作用 203
第二节 常用镇静药和拮抗药204
一、苯二氮类镇静药及拮抗药204
二、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05
三、吩噻嗪类镇静药205
四、丁酰苯类镇静药206
第三节 镇静的临床应用206
一、镇静的适应证206
二、镇静的目标207
三、镇静期间的监测207
四、镇静的撤离标准 207
五、常用镇静技术207
六、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209
第二十章 休克
第一节 概述211
一、概念211
二、休克的分类211
三、病理生理学改变211
四、休克的临床表现和分期213
五、休克的诊断与临床监测214
六、休克治疗的基本原则215
第二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217
一、病因217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217
三、临床表现217
四、诊断218
五、治疗原则218
第三节 过敏性休克219
一、病因219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219
三、临床表现220
四、诊断221
五、治疗原则221
第四节 感染性休克221
一、病因222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222
三、临床表现223
四、诊断223
五、治疗原则
第二十一章 体外循环和体外膜肺氧合
第一节 体外循环225
一、概念和原理225
二、体外循环的主要装置225
三、体外循环的实施225
第二节 体外膜肺氧合226
一、概念和原理226
二、ECMO的主要装置227
三、ECMO和CPB的区别227
四、循环途径227
五、临床应用
第二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心搏骤停和CPCR230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230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230
三、复苏的阶段230
第二节 基本生命支持231
一、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231
二、尽早开始高质量的CPR232
三、电除颤234
第三节 高级生命支持235
一、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人工呼吸支持235
二、恢复和维持自主循环235
三、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处理235
四、心肺复苏期间的监测236
五、CPR期间的用药237
六、循环支持设备238
第四节 复苏后治疗238
一、呼吸管理238
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238
三、脑复苏239
四、心搏骤停后预后评估241
五、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241
第五节 终止复苏242
第二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 MODS的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243
第二节 MODS的发病机制243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与MODS244
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MODS244
三、肠道动力学说与MODS245
四、基因多态性与MODS246
第三节 MODS的病因和分型246
一、MODS的病因246
二、MODS的发病过程与分型246
第四节 MODS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监测247
一、MODS的临床诊断247
二、MODS的临床分期与特征251
三、MODS的临床评估和监测252
第五节 MODS的防治原则253
一、MODS的预防253
二、MODS的治疗
第二十四章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第一节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目的256
一、危重病人代谢特点256
二、营养与免疫256
第二节 危重病人营养评估257
一、危重病人营养状态评估方法257
二、危重病人营养需要量估算258
第三节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方案259
一、营养支持方案的选择259
二、肠内营养260
三、肠外营养262
第四节 特殊危重病人营养支持263
一、肝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263
二、急性肾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264
三、呼吸衰竭病人营养支持265
第二十五章 疼痛诊疗
第一节 概述266
第二节 疼痛的评估267
第三节 常用的镇痛药物268
第四节 急性疼痛治疗272
一、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272
二、分娩镇痛273
第五节 慢性疼痛治疗274
第六节 癌痛治疗275
第二十六章 药物依赖与戒断
第一节 概论277
一、与药物依赖性相关的基本概念277
二、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危害277
三、药物依赖的病因278
四、药物依赖性的分类278
第二节 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靶点278
一、依赖性药物分类278
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279
第三节 药物依赖的机制279
一、药物依赖相关的神经解剖学基础279
二、参与药物依赖的神经递质受体系统280
三、药物依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280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81
一、临床表现281
二、诊断282
第五节 药物依赖的治疗原则283
一、药物依赖的治疗原则283
二、药物依赖病人麻醉处理原则283
推荐阅读285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86
本书测试卷
|
內容試閱:
|
麻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重要学科。人类对手术疼痛的控制以及麻醉实施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是从追求无痛或镇痛演变到麻醉,麻醉术发展成为麻醉学确是近代的事态。1846年乙醚麻醉首次公开演示成功,揭开近代麻醉学的序幕,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互相衔接而又各具特征的重要阶段:麻醉(anesthesia)或麻醉术(anesthetic technique);临床麻醉学(clinical anesthesiology)和麻醉学(anesthesiology)。经过不懈的探索及历史的沉积,麻醉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汲取并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学科中有关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形成了麻醉学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迄今,麻醉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与内、外科并立的重要的二级学科。麻醉科医师的任务不仅是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镇静、无痛、肌松及合理控制应激等必需条件,还要对围术期病人生命功能进行监测、调节与控制,维护重要器官功能,提高危重病人救治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在术后快速顺利康复,更要进行日间手术与各种诊疗的麻醉与镇静以及慢性疼痛诊疗等工作。麻醉科的工作也已从手术室内拓展到手术室外、从术中延伸到围术期。麻醉科门诊、住院手术麻醉、日间手术麻醉和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静、麻醉后监护室(PACU)、专科麻醉、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疼痛管理、分娩镇痛、慢性疼痛治疗、癌痛治疗等已经成为麻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一切与病人安全、生存质量有关的领域,而生命功能的调控则是麻醉学的精髓。
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何种专业,都可以应用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来分析、处理临床问题,尤其是对重症病人的监测、病情判断和处理。因此,学好麻醉学不仅可以拓宽临床思路,而且可在临床工作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将麻醉学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包括麻醉的实施、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重要器官功能的维护和治疗、疼痛诊疗等,从理论到实践作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以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由于年龄、健康及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有些第3版教材的编者未参加本版修订工作,对于他们在第3版教材编写工作中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本教材在编写主导思想上咨询了众多国内知名医学教育专家和麻醉学专家,采纳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位编委的理解、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在此也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难免,敬请广大同仁及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建议及意见。
李文志 姚尚龙
2018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