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明史讲义

書城自編碼: 319828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孟森 著,何孝荣 张慧 导读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05845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2-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416/28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线装

售價:NT$ 3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理论的意义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DK威士忌大百科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3
《 孟森讲明史 》
+

NT$ 342
《 孟森讲清史 》
+

NT$ 225
《 清史讲义(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
+

NT$ 210
《 明史讲义(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
+

NT$ 331
《 明史讲义 》
+

NT$ 418
《 清史讲义 》
內容簡介:
本书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编总论,为提纲挈领的说明文字;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本书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问勘正清楚,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孝荣教授、张慧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明史讲义》,了解学术大师孟森其人,梳理《明史讲义》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明史讲义》理论体系与特色,把握本书精髓。
關於作者: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专教明清史。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方法为中国传统方法,即多取官修正史,其特点是善于发见问题,考证疑事,必有所为。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何孝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主要研究明清史、中国佛教史、故宫学。出版《明代文化研究》《清史十五讲》等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张慧,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在《清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多篇论文,参与《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一书的编写。
目錄
《明史讲义》导读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內容試閱
《明史讲义》导读
何孝荣 张慧
《明史讲义》是我国现代明清史学科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是一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授课讲义,但七八十年以来,《明史讲义》一直对海内外的明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对明史的传播与普及有着其独到的价值。
一、孟森其人
孟森(1868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属武进)人。14岁时,从里中名师周载帆读书学习,于制艺应举之外,稍稍窥见学术、事功、文章、经济之门径。嗣获廪生衔后,他屡试不第,始注意洋务和变法自强思想的影响,没有再沿科举的正途升进1。1898年,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孟森受聘为教员,教习学生。因批评校中课程,被调至该校译书院,主持译务。他得日本学者为助手,习通日文,先后翻译日本著作七种。1901年,入南菁书院肄业。次年,南菁书院改为江南全省高等学堂。书院、学堂学生主要为具有功名的传统士人,主持者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开设现代科技、外文等课程。孟森等人鼓动罢课,遂被取消学籍,中途出堂。
1905年3月,孟森到达广西龙州,拜访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入其幕。他利用府中公私文献,一月之间,撰成《广西边事旁记》,对郑孝胥的治理政绩极力表彰。郑孝胥回到上海后,陆续有派遣、扶助学生留洋之举。1906年2月,孟森至上海拜访郑孝胥。在郑孝胥的帮助下,孟森亦得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班学习。法政大学原为明治时期设立的法学专门学校,1903年改名。1904年5月,根据中国留学生建议,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设立了法政速成班,以期尽快培养中国法政人才。孟森到日后,大概是插入法政速成班第四班(1905.111907.5)。在日一年多,孟森参与发起组织法政学交通社,以研究法政、交换知识、提倡社会为宗旨,创办《法政学交通社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并翻译出版日文著作四部。至1907年4月或5月,孟森未正常毕业而回国,因此在法政大学毕业生名单中没有其名。此前,大多数关于孟森早期史事的论述,都称孟森于19011904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专业,终而毕业回国。从上文所述来看,是不正确的。
二十世纪初,正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化之时,各地民众的反抗此起彼伏,资产阶级革命也风起云涌。为了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一些人开始要求实行改良,推行君主立宪,郑孝胥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1906年9月,郑孝胥等人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大肆宣传君主立宪主张。受郑孝胥等人影响,孟森也主张君主立宪,并积极活动。从日本回国后,经郑孝胥等人介绍,孟森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与人合译了梅谦次郎的《民法要义》,编写《谘议局章程讲义》《地方自治浅说》。他积极参与预备立宪公会事务,任《预备立宪公会报》编辑员,成为预备立宪公会骨干之一。1908年,孟森出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主编,并在该杂志特增专栏,宣扬君主立宪的主张和理念。1909年,孟森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鼓吹三权分立,而君主独揽之的君主立宪主张。不久,他受委派前往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等省,考察宪政,并联络各省谘议局,希望发起君主立宪的联合请愿运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受到共和派张謇等人的影响,孟森逐渐主张共和,被推为共和党干事,而与郑孝胥等帝党及其君主立宪主张拉开距离。1912年9月,孟森与张骞受袁世凯邀请而北上。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开始后,1913年初,孟森在江苏第三区当选为众议员。7月,被众议院选举为宪法起草委员。但是,随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职务,中国政坛再度陷入飘摇之中。孟森志愿难酬,对政治的热情随之消殆,遂逐渐将身心投注于明清史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中。
1913年,孟森在《时事新报》发表《朱三太子事迹》,这是其第一篇有关明清史研究的论文。此文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被公认为权威之作。1914年,他出版了《心史史料》第一册,收录有《满洲名称考》《清朝前纪》《清国号原称后金考》《朱三太子事述》等文章,初现对明清史研究领域的专注和成果。
1915年《小说月报》第6卷刊载的《董小宛考》,对于当时及以后异说纷纭的《红楼梦索隐》实具有澄清作用,为小说考证建立了历史方法的基准。
同一时期,孟森对明清历史掌故的考察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心史丛刊》一、二、三集中,先后发表了《董小宛考》《横波夫人考》《丁香花》等。《董小宛考》辨明了董小宛并非顺治帝董鄂妃,民间所传实为讹传;《横波夫人考》虽以龚鼎孳之妾顾眉为考察对象,实揭示了明末清初时局政治中的微妙关系;《丁香花》一文则澄清了龚自珍与绘贝勒夫人顾春的婚外恋。孟森的这些文章,多从传闻或琐碎小事出发考证,澄清了民间流传颇广的一些讹传或误解,是最早从历史逸传中找寻历史真相的研究,较之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早数十年之久。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一直致力于明清史的研究和著述。
1929年,孟森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开清史课。次年,他将《心史史料》增入《太祖纪》,称为《清朝前纪》,成为授课讲义,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秋,他应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后七年间,孟森先后为学生开设满洲开国史明清史料择题研究明清史及清史研究四种课程。其间,孟森完成了《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以及论文集《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八旗制度考实》和《香妃考实》等著述,成为中国现代明清史研究中分量十足的成果。郑天挺对孟森这段时间的学术评价道:先生既熟于史事,嗜学尤力,终日汲汲,七年之间成书数百万言,盖远迈于旧日之所作,有功于学术亦最宏。
时局动荡,国家危亡。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孟森是留守北平的四位教授之一。8月,他完成了《海宁陈家》一文。10月,日本占领军得知孟森作《宣统三年调查之俄蒙界线图考证》,逼迫其交出该图。孟森悲愤成疾,于1938年1月14日不幸离世。其后,学生商鸿逵等人护柩南下,希望将其归葬故里。终因战事纷起,南北交通阻滞,众人只得将孟森灵柩运回北平,奉安于京郊万安公墓之中。从此,一代学术大师长眠于此地。
二、《明史讲义》的内容
《明史讲义》以时间为主轴,将各朝的历史事件进行高度概括,并讲明事件前因后果,阐释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整部讲义展现了孟森一贯的治学风格考证翔实、脉络清晰、见识高远。
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分为两章。第一章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清廷隐没明朝辽东的事迹,指出清朝官修《明史》的重大失误并阐明其背后的原因。全章仅有千余言,加注文尚不足二千言,却是全书的点睛之处。第二章明史体例,剖析清修《明史》的体例,阐发其价值。孟森指出:史包纪、志、表、传四体,各史所同,而其分目则各有同异。《明史》表、传二门,表凡五种:其《诸王》《功臣》《外戚》《宰辅》四种为前史所曾有,又有《七卿表》一种则前史无之。谈到列传,孟森指出,《阉党》《流贼》《土司》三目为《明史》应世变而增设之目,并对其加以论述。
下编为各论,分为七章。以开国靖难夺门礼仪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为题,用点睛之笔写出各个时代的大事,展现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兴衰脉络。
第一章开国占全书的六分之一篇幅,讲述了自明太祖起事至建国的诸多大事。孟森认为,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一定程度上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而元朝的灭亡正在于推行严苛而混乱的政治制度,致使难以维持其统治,强调制度对一个王朝或国家的重要性。在今人看来,这一论断有欠缺之嫌,但孟森先生是基于自己对《元通鉴》《元史》《明纪》《明通鉴》等史料的研读方形成了上述观点。
孟森还指出,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阜财者,民也;耗财者,军也。民生之与国计为维系不亡之根本。民为国家之本,民是天下根基,因此,太祖制定了黄册、鱼鳞图册制度,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制度、法令。在军事上,外统之都司,内统于军都督府,建立卫所制度,定军卫法,以卫系籍,兵和官皆附卫于籍,世世不改,并且设屯田制,寓兵于农,奠定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及结构。后又设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推行以盐居中为枢纽的军事制度。此外,开国中还介绍了天文历法、地理、礼乐、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刑法、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通读下来,让人得以全面而清晰地了解明代制度的方方面面。
洪武年中诸大事谈及立相及废丞相、《大诰》的颁行、蓝玉案、郭桓案等。有关胡惟庸案,许多史书都记载了胡惟庸有擅权之举,此外,勾结李善长、费聚、陆仲亨等人,有谋逆之举,更有勾结北元及通倭之罪。若只看史书所载,胡惟庸当是死有余辜。然而,历史真相却非史书所记那般简单。该案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胡惟庸阶段,李善长阶段,蓝玉阶段。从洪武十三年(1380)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长达十余年,而牵连获罪死者四五万人,1对明朝的政治及制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此案,学界也早有评断,吴晗先生认为,朱元璋在杀胡惟庸若干年后又给胡加之谋逆大罪,牵涉李善长等人,是为了斩除文武功臣,以防这些人威胁朱氏子孙的统治。2孟森在《明史讲义》中也指出:太祖以置相为秦以来事,古三公论道不认职,六官任职而无总揽之柄,政事由君上亲裁,此法自亦不谬。首先,太祖的能力足以维持个人统治,收拢大权是必然之事,而且天下初定,戎马之士,反侧易生。废相以后,嗣君能稍勤政,必无奸雄专弄之权。对于胡惟庸案的定性,两位史学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明太祖是为了稳固皇权,方以胡惟庸之事为契机,打压功臣武将,其间各类罪名真假混淆,冤假错案亦有不少,然对于太祖而言,这些人和事都远不及皇权至上。因此,孟森先生在后文中还指出,为了皇权稳固,太祖时期方出现了严刑峻法、任用宦官、设锦衣卫等危害,也给明朝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经历一番腥风血雨之后,太祖用强硬的手段稳固了天下和皇权,可是,却不能阻止靖难之役的发生。第二章靖难正是评述这段历史及成祖夺位后的明王朝走向。因为太子朱标的离世,给太祖之后帝位的更迭留下了隐忧。以皇太孙身份继承大统的建文皇帝一上台便面临着削藩的难题,而这位皇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但英断不足,所用齐泰、黄子澄固非任当日艰巨之才;即所敬信之方孝孺亦不免于迂阔之诮,主张削藩,轻为祸始。建文皇帝最终惨败,失去了帝位,而明王朝迎来了一位新的强势君主成祖。
成祖的皇位来自血光兵刃,也用惨杀的方式巩固了自己的宝座,如方孝孺惨遭诛灭十族(据考证,这是传说,不足为信1)。但不可否认的是,成祖朱棣个人能力很强,曾五次出征漠北,使漠北地区最终臣服;遵太祖整饬吏治之意,在位期间所用公卿多循良之绩,朱棣是明代历史上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在《讲义》中,孟森也指出成祖时期的忧患所在。首先,明朝边患自成祖肇始。其次,明朝内政败坏也自成祖始。尤其是锦衣卫的复起,东厂的设置,致使厂卫横行,法律虚设,严重危害了明朝的政治。
夺门叙述了影响明王朝命运的几件大事。首先,便是土木之变的发生。因英宗信任王振,使得王振擅权,控制朝政。王振挟英宗亲征瓦剌,却被瓦剌俘虏,危及王朝,明朝遂由英宗弟郕王监国并继位,进行了又一次非正常的帝位交替。后英宗被放归,明王朝的帝位出现了归属问题,英宗和景泰皇帝之间自此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孕生了夺门之变。通过夺门,英宗复位成功,英宗对于拥立景泰帝的官僚贵族开始一番剔除,因为皇帝个人喜恶情绪的影响,不明是非的情况屡现,连于谦这般卫国有功之臣,也难以幸免。故而孟森评价说:英宗始终为庸稚之君而已。
在议礼中则述评了正德、嘉靖、隆庆年间的史事。对于明武宗,孟森评价说:武宗之昏狂无道,方古齐东昏、隋炀帝之流,并无逊色,然竟外御强虏,内平大乱,卒晏然死于豹房。武宗无嗣,孝宗亦无其他皇子在者,故而不得不从宗藩中选择继位之人,嘉靖皇帝的登基具有些许历史的巧合因素。
世宗即位后,便对父母亲的尊号称呼、世庙的修建等一系列关乎礼制问题,与士大夫展开争论,这便是大礼仪之争,为明朝历史上又一标志性事件。君臣之间的较量,使得皇帝震怒,获罪大臣并不少,大礼之狱,被认为是嘉靖一朝士大夫气节最突出的表示。同时,臣子之间也存在博弈,嘉靖一朝,始终以祀事为害政之枢纽,崇奉所生,已极憎爱之私,启人报复奔竞之渐矣。嘉靖皇帝数年因祀事同臣子角力,结果是厌恶朝政,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重用奸佞,政治腐败,明朝衰落之态已然显见。
嘉靖皇帝之后,明王朝很快迎来了又一位不愿作为的皇帝。在万历之荒怠中,孟森讲述了万历、泰昌时期的政治及相关大事。万历十年之前,因为皇帝年幼,张居正主政,政治相对清明,在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上都较有成就。张居正死后,明年籍其家,子孙惨死狼藉。其时代明之清室,清太祖已于万历十一年弄兵于塞外,蚕食坐大,遂移国祚。经过三十余年,中朝始竟不知有此事,后渐闻其强而羁縻之。至万历四十余年稍稍传说,已立国僭号,亦不以为意,直至入犯辽、沈,然后举国震惊。庙堂若有留心边事如居正其人,何至愦愦若此?不难看出,孟森对于张居正的政治能力有着很高的评价,相对而言,也是对万历皇帝荒唐怠政的一种指责。
此后的明朝为万历皇帝亲自掌握大权的时期,孟森称为醉梦之期。皇帝荒废朝政,矿监税使设立,庸人柄政无能,边患日渐严重,先后出现采榷之祸、夺嫡之争,种种弊政,致使明王朝的衰颓难以制止。决裂之期叙述辽东女真与明朝政府之间的战争及相关经过,建州女真与明政府决裂,意味着一个新政权对于明朝的威胁。孟森对于明朝衰亡的原因有着鲜明的个人观点,认为万历皇帝多年不朝、夺嫡之争、奢靡敛财等因素,促使明朝走向覆灭的深渊。
孟森指出: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而熹宗无子,崇祯皇帝继承兄长之位,成为新的帝王。孟森认为:思宗,自以为非亡国之君也,及其将亡,乃曰有君无臣。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崇祯皇帝虽然谨慎地处理了魏忠贤专政,但明朝的政治局面并没有好转。加之,皇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在位期间多次更换关键大臣及武将,甚至错杀袁崇焕,以致自毁长城。与此同时,战乱天灾交织,各地赋役繁重,百姓痛苦不堪,农民起义不断。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外有建州女真的节节侵入,内忧外患之下,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被迫自缢。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失去了半壁江山,疆域不断丧失,进入了南明之颠沛时期。《明史》不谈及南明,孟森直言皆因《明史》成于清,清人北都,早正位号,即不以明后为有国家之传统。而对于南明三位皇帝在《明史》中则记载为当《明史稿》成时,南明三主,已援元修《宋史》例,此称三王,然不次于本纪之后,而特于诸王传之外,特辟《三王传》,自为一卷,犹见其与寻常诸王不同。
《明史讲义》不仅讲述、梳理各时期的诸多大事,更有孟森对于事件的独特视角和评价,尤其在揭露清廷隐没明朝辽东的事迹,陈说南明历史方面,展现了他深远的见地和敏锐的洞察力。《明史讲义》的价值正是在于让人能清晰、完整地认识和了解明王朝的历史。
三、《明史讲义》的价值与影响
在今人看来,我们读到的一些讲义,甚至断代史著作,往往缺少应有的学术深度。然而《明史讲义》却非如此。尽管该书篇幅不大,却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尤其在制度、史事、人物的叙述上,孟森先生均有自己的评价或论证。
孟森的明清史研究一直都融入了自身的那份政治敏感力,往往一件简单的事情便能让他追踪所迹,查寻其背后的因由,绝不人云亦云。因此,孟森是最早对太后下嫁顺治出家海宁陈家的传说以及董小宛、横波夫人顾眉、香妃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孟森的这种追寻历史真相的精神,在《明史讲义》中也有所展现。在开篇总论中便言明,清修《明史》将有明一代官员有镇抚辽东事迹均予以模糊,如果该官员主要政绩涉及辽东之事,便往往不为其写传,抹掉清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孟森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更依赖于其对于各类史料的详熟,《明史讲义》中征引颇详,便熟练运用了《元史》《元通鉴》《明史》《明通鉴》《明纪》《廿二史札记》《明史纪事本末》等资料,其对于各种史料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对《明史》的烂熟程度,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一代史学大家的风采更是可见一斑。
前辈学者对于《明史讲义》也早有评价,商鸿逵《读孟森〈明清史讲义〉》一文中的论述,就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明史讲义》:
本书于明史各论大致分三个时期,初期即洪永熙宣,以开国靖难为章目,重点叙述明开国以后制度,列举民事、军事两大端。其于民事,详论土田和赋役规划推行之效,并以为主要在于能作养廉俭,尽心民事。书中说:太祖以喜怒用事,是其一失,然究是对于偏隅,其大体能藏富于民,深合治道也。对朱元璋屡兴大狱,诛戮功臣,则谓其实未尝滥及平民,且多唯恐虐民。这是著者对朱元璋评价的基本论点。其于明代继君成弘以后多不肖,而政权尚能延续百余年,至万历始显动摇,主要赖其尚未至得罪百姓。对朱元璋所行佑贫抑富的政策也给予肯定。
书中论及军事,以明卫所比拟唐府兵,并论证其相同之点,以为明与唐之初制,其养兵皆不用耗财,而兵且兼有生财之用,制度最善。著者曾有专论唐府兵制一稿,原存我手,未及发表,可惜在十年动乱中散失,书中所述即本稿,只简括言之而已。
书中指出,明朝开国以来,能够重视扶植清议,作养士气,以为此与不得罪百姓同是明政权延续存在较长的关键。
孟森评价历朝兴衰标准是不得罪百姓,这一标准贯穿于《明史讲义》始终。这种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虽然有着旧史学的烙印,却也隐含着前辈史学家的人文关怀之情。《明史讲义》全书理论框架清晰,内容严谨,将明代的历史图卷基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孟森评价自身的学问,杂出多门,兼事考据、训诂,虽是过谦之语,但其考据功力之深在《明史讲义》中也有所展现。一件历史事件往往旁征博引其他诸书,或用以辅证,或用以更谬误,每每读至这些部分,使人顿感其史学功底深厚,让人敬佩。
孟森在《明史讲义》所表现出来的对历史的概括和见解,超越了他以前的任何一位学者,更为以后明清史的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他扎实、勤恳地研读各类史料,方能沉淀和积累出考证与叙述历史的厚重功力,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研究、努力创新的精神,是我们阅读《明史讲义》时所能得到的另一份宝贵财富。如此,《明史讲义》仍将有其无尽的价值与影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