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极为巨大,但以往的研究往往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观察,本书结合相关史实和制度背景,将不断层累的文献放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尤其是将触角下沉到乡镇,并将结构―过程、经济―社会等视角和分析手段引入基层社会空间研究中,或可尽量复原乡土意识在空间、制度、商贸、文化等多条脉络交互作用下产生、成长的复杂过程,进而突破以往单线逻辑的解释模式,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佐藤仁史(SATO Yoshifumi),现为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口述史。著作有《近代中国の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导层と地域社会》(东京:研文出版,2013年)等。
|
目錄:
|
序章
第Ⅰ部 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
第一章 清末的城镇乡自治与自治区设定问题:以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的管辖地区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从地方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来看城区与乡区
第二节 环绕城区设定的城乡对立
第三节 乡区设定问题与地域意识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政争中地方的对立局势:以江苏省嘉定县的地方领导、自治、政党
导言
第一节 夫束之构造及其得利者
第二节 清末、地方领导层的「地方战略」与城乡对立
第三节 民初、县议事会运作与民政长选举的纠纷
第四节 政党组织与地方领导层
小结
第三章 从一个在地有力者看清末民初的官民对立:以上海县的乡绅秦锡田的活动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县农村地区的有力者层与地方自治
第二节 清末地方自治的诸问题与秦锡田的改革案
第三节 民初的地方行财政与秦锡田的活动
小结
第Ⅱ部 如何叙述乡土
第四章 地方志和乡土志中的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以江南地方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川沙县志》中关于地域的叙述法
第二节 从乡镇志中展现的乡土的城市化、文明化及风俗
第三节 在乡土志中展现的文明化和乡土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乡土教科书的爱乡与爱国:《陈行乡土志》及其背景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农村的在地指导层
第二节 在地指导层的乡土教育活动
第三节 以《陈行乡土志》来观察在地指导层与地方财政
第四节 《陈行乡土志》的教育观与秩序意识:改良与合群
小结
第六章 文学作品中所见清末民初地方领导阶层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
前言
第一节 上海县陈行乡的领导层和歌谣
第二节 地方领导层的知识世界
第三节 启蒙和民俗
小结
第Ⅲ部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
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教育的引进与市镇社会:以江苏省吴江县为例
前言
第一节 清末民初近代学校设立中所见的市镇与农村
第二节 1920年代的平民教育与市镇社会:以盛泽镇为中心
第三节 从私塾看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小结
第八章 新文化与地域空间的嬗变:1920年代吴江市镇社会与地方知识分子
前言
第一节 1920年代吴江的地方报与新南社
第二节 民治与绅治:地方自治与市民公社
第三节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的转型
第四节 平民教育所见的民俗观
小结
终章
|
內容試閱:
|
陈行谣谚
本书从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以乡土出发的秩序构想、新文化和市镇社会等三个面向,通过江南地域社会中市镇精英阶层之言论行动,分析清末民初形塑出来的乡土意识及其特征。
关注到以乡土意识主体的市镇社会精英阶层,是基于如下三项理由。第一,清末新政以地方自治、学校教育为主的地方制度化进程中,市镇社会开始行政区划化;它们成为了地方自治的末端,与乡土意识的创建密切相关。第二,乡土意识通过他们自己的媒体地方志、乡土志、地方报等文字传媒表达出来,在此一地域社会的脉络中,反映各种新观念接受的方式。不过,居住于市镇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编纂的地方文献居于史料最基层的位置,不能不注意从文献史料复原历史形象的限制。第三,着眼于地域社会多层结构的话,某种程度上文明化能被接受的最末端是市镇社会(几乎限于大镇),也是地方文献所能传达乡土意识的下限。
下面对本书分析的内容做一个概括。
地方的制度化与政治对立
清末新政以前,县以下地域社会的各种行政服务,一般委托给当地精英负责,地方公事所达到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地理上之领域性。不过,由于清末新政,警察、新式教育、地方自治等各项制度引进地域社会,使得地域社会在民族国家的行政制度之中被明确地设定了范围。随着地方的制度化(也可以用境界化来表示)过程,变得鲜明的是城乡对立的政治图景。亦即对县衙门、上级官府发挥影响力的城区精英,采取所谓城区中心主义的行动,而当地负责公事、获得名望和权益的乡区精英,则采取所谓保护乡=当地社会利益的地域战略行动,二者之间因差异而出现了对立之局。乡土的讨论脉络由于地域社会境界化带来现实利害关系,而存在抗争。
想附带说一句的是,这些乡区精英在上述城乡对立中,由于地域战略的关系,选择了通过选举议事机关,乃至执行机关的成员、首长,进而利用政党组织等公共的政治参与,反映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经由私人渠道对县政发挥影响的城区精英相较,乡区精英积极采用新的政治参与机制,以确保地方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