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魔法象·阅读学园 大人心理童话

書城自編碼: 301435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灵疗愈
作者: 艾伦·B.知念、 郭菀玲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595884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4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40
《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
+

NT$ 409
《 魔法象·阅读学园 拯救王子的公主:唤醒世界的女性童话故事 》
+

NT$ 418
《 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 》
+

NT$ 285
《 为什么长大?(“地铁上的哲学”丛书) 》
+

NT$ 321
《 魔法象·阅读学园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
+

NT$ 573
《 童话的魅力 》
內容簡介:
《大人心理童话》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阅读学园推出的作品之一。
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它们的情节都如出一辙: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战胜强敌,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本书的内容则和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有关,中年童话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在家庭和工作的繁重需要之间疲于奔命,同自我怀疑和幻灭感苦苦角力,最终拨云见日,发现人生深层的新意义。本书中所收录的中年童话以及作者精妙的解析,为身处种种矛盾和怀疑之中的人们带来了充满睿智和希望的启示。
關於作者:
著者:艾伦;B.知念(Allan B.Chinen)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科普作家。他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阐释世界各地的童话,创作了大量有关成人发展和老年学的研究著作,开拓了童话学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有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大人心理童话》《拯救王子的公主唤醒世界的女性童话故事》。这些作品已由魔法象童书馆出版。
译者:郭菀玲
台湾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现任职于传播界。主要译作有《鲁米神秘主义的泰戈尔》《两个女人的故事》《乌鸦》《勃朗特姊妹》等。
目錄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Part 1 安定的生活
1 精灵与鞋匠 (德国童话)
消失的魔力
2 神奇的钱袋(韩国童话)
中年人的年少梦想
3 渔夫与美人鱼(威尔士童话)
保住魔力
Part 2 人生的转折
4 犟妻倔夫(波斯童话)
角色互换
5妻子成为国王(中国维吾尔族童话)
中年女性的解放
6 鲁特琴手(俄罗斯童话)
过渡
Part3 共同的危机
7 会死的国王(中国童话)
中年之死
8 不想死的男人(日本童话)
死亡与内在旅程
9 宿命(克罗地亚童话)
命运与中年
10 天定姻缘(印度童话)
智慧与命运
Part 4 和解与重生
11 聪明的答案(俄罗斯童话)
实用的智慧
12 所罗门的忠告(意大利童话)
邪恶的挑战
13 泄密之洞(日本童话)
见识与幽默
14 众怒难平(摩洛哥童话)
受难与治疗
15 正骨师(日本童话)
新生与冥界
16 黄金树(印度的犹太童话)
生命之泉
结语:中年旅程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精灵与鞋匠
(德国童话)
从前,有个鞋匠,他和妻子的生活十分贫困,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情况还是越来越糟。有一天,鞋匠发现店里只剩下一小块皮革,可是他并不气馁,而是坐下来开始仔细剪裁那块皮革,准备缝制一双鞋子。夜幕低垂时,鞋匠的工作还没做完,于是他停下手中的活儿,先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饭。
第二天,鞋匠回到店里时却发现那里放着一双缝好的鞋子!有人在半夜潜入店里替他把工作做完了。他把那双鞋子卖掉,用得来的钱买了更多的皮革,然后又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裁剪那些新皮革。当夜晚再度降临时,他又放下手边的工作,回家和妻子吃晚饭。
第三天一早,鞋匠又发现店里多了好几双新鞋子,那位神秘的帮手又来过了。这次出现的新鞋比第一次出现的那双还要漂亮,鞋匠把鞋子卖掉,买了更多的新皮革,小心翼翼地剪裁好,然后把剪好的皮革留在店里。第四天一早,他发现工作台上整整齐齐地排着一列靴子、凉鞋和皮鞋。
同样的情况持续了好一阵子。每天晚上鞋匠都把剪好的皮革留在店里,早上一来,他就会发现那些皮革都变成了漂亮的鞋子。就这样,鞋匠的生活很快好转起来,他店里生产的漂亮鞋子也迅速远近驰名。
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有一天,鞋匠对妻子说:我们一定要找出是谁在帮助我们,以便向他们道谢!他的妻子同意了。那天晚上他们两人躲在店里,焦急地等待着。接近午夜时分,他们忽然听见有人唱歌的声音,接着就看见两个小精灵从窗户外跳进来。
这两个小精灵身上都没有穿衣服,脚丫也都光着,一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模样。他们先在店里跳舞、唱歌、翻筋斗,接着就坐下来开始缝制皮鞋和皮靴。一眨眼的工夫,他们就做完了所有的工作,在屋里嬉戏跳跃,最后消失在窗外的月光里。
鞋匠与妻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两个小精灵在帮我们!鞋匠说,我们一定要送他们一点礼物,谢谢他们!当时正是冬天,小精灵的身上又没有穿衣服,因此鞋匠和妻子就决定送小精灵衣服。鞋匠自己缝制了两双小小的靴子,还装上了毛皮衬里,他妻子则用羊毛料缝了两件夹克和两条长裤,每一件都温暖又舒适。
圣诞夜来临时,鞋匠和妻子把做好的礼物放在店里,然后躲在一旁偷看。午夜一到,两个小精灵又从窗户外跳进来,环顾四周,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因为这回他们看不见要缝的皮革,也没有缝鞋的工具可以使用!不过接下来他们就看到了礼物。
哇!其中一个小精灵一面发出惊呼,一面拿起一只小小的鞋子套上,啊!另一个小精灵也发出一声惊呼,随之穿上了衬衫与外套,每件衣服的大小都刚刚好。两个小精灵一面欣赏彼此身上的衣服,一面高兴地翩翩起舞,接着就消失在窗外的月光里。鞋匠和妻子高兴极了,满心欢喜地上床睡觉。
可是第二天晚上小精灵没有再回来,第三天晚上也没有,从此小精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我们到底做了什么?鞋匠与妻子自问。但他们两个都是脚踏实地的人,于是鞋匠又再度开始工作,经过一番练习,他做的鞋子便和小精灵做的一样漂亮了,他和妻子也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消失的魔力
这个德国童话很适合作为中年童话的引介。很多读者可能都对这个故事感到相当熟悉,因为这个故事出自《格林童话》,而《格林童话》可能是最多人读过的童话选集。故事中的鞋匠有一技在身,已经结婚,和平日较为人熟悉的青少年童话当中的主角,如《亨塞尔与格莱特》,以及《大拇指汤姆》等都大不相同。光凭这点,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中年童话。
一开始鞋匠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但他很快就得到了小精灵的帮助。这是大多数青少年童话的典型主题年轻男女获得魔法的协助,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相当出人意料,鞋匠和妻子给了精灵表示感谢的礼物,小精灵却从此一去不回。
魔力消失在全世界的中年童话里, 都是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我们只要把《精灵与鞋匠》和其他青少年童话相比,就能了解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在一般的青少年童话里,故事中的年轻人唯有过于贪心或邪恶时,才会丧失神奇的宝藏,但在这个故事中,鞋匠并不邪恶,他和妻子既知感恩又慷慨大方,然而还是丧失了魔力的帮助,这种损失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
故事中还说那些礼物是圣诞礼物。这种指明特殊日期的情节在童话中比较少见(一般童话很少提及明确时间,部分原因是因为童话大都语焉不详),这表示这个日期在此具有特殊意义。我们若能多了解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就能看清这方面的暗示。在德国,精灵是属于异教的产物源自基督教诞生前所谓的黑暗野蛮时代。故事中的精灵接到圣诞礼物后随即消失,意指时间较早、百无禁忌的异教文化,与时间较晚、讲究礼教规范的基督文明有所冲突。这种情况和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心理转折正好十分类似,虽然其他童话没有出现说明时间是圣诞节的故事细节,但此处的象征正好与服装的象征彼此呼应:圣诞节和衣服都代表了社会化与礼教规范。这些细节就像一块块拼花图案,单独看来好像没什么意义,但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主题连贯、首尾呼应的图画。
此则童话并未说明精灵消失的原因,但有些中年童话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日本有个童话叫《仙鹤妻子》(The Stork Wife),讲一个男人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两个人结婚以后,妻子每天辛苦工作,织出来的布精美绝伦,是人们从未见过的。丈夫把布卖掉后赚了很多钱,于是这对夫妇就和孩子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奇怪的是,这位妻子总是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工作,这种情况渐渐勾起了丈夫的好奇心。有一天,他趁妻子工作的时候在一旁偷看,发现自己的妻子原来是一只仙鹤,她每次织布的时候就化为鹤,用自己身上的羽毛来织布。妻子发觉丈夫在看她,于是很伤心地告诉丈夫,自己不能再留下来了。她就此飞走,只留下丈夫和孩子。
在这个故事里,丈夫发现他的妻子是个仙鹤时, 具有魔力的妻子也随之弃他而去。鞋匠的故事在这方面和仙鹤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鞋匠的故事中,精灵是来自大自然的神奇生物,就像仙鹤妻子一样,精灵一收到圣诞礼物,就知道自己已经被发现,因而随之消失。
《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有类似的自觉主题:亚当和夏娃一吃下知识之树的果子后,就开始有了自觉,因而被逐出伊甸园,离开了神奇的天堂。
整体观之,这些故事都显示意识与知识的增长会破坏年轻时期的魔力。虽然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里,这种损失是一种惩罚,但在《精灵与鞋匠》的故事里,尽管鞋匠和妻子表现得相当慷慨大方,却还是丧失了精灵的魔力。其他中年童话也都证实了这点:魔力的消失不是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人生发展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惩罚,只是成长的必然结果。
精灵离开之后,鞋匠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又回去继续做鞋子,而且赚了很多钱。此处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残酷却重要的事实:青春的魔力消失后,工作的责任就随之而来!与其说鞋匠丧失了精灵魔力的协助,不如说他已把精灵的魔力化为自己的技能与自律。这个故事用了许多巧妙的方式来阐述这个基调:鞋匠这个行业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象征意涵,鞋匠是做鞋子的,而鞋子是属于俗世的事物,常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甚至是肮脏污秽的东西,但鞋子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代表了脚踏实地。其他中年童话里的鞋子往往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例如《阿布卡塞姆的拖鞋》(Abu Kasem''s Slippers),以及这本书中的《犟妻倔夫》和《黄金树》两个故事。我在此还想补充说明的是,青少年童话里的鞋子通常是具有神奇力量的魔鞋,可以带人前往遥远的国度,例如《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里桃乐丝的那双红鞋子(当然,桃乐丝还只是个孩子,因此这个故事只能算是青少年童话),但中年童话里的鞋子就和魔法无关,只令人联想到劳动,在此,鞋子引人步入现实的日常生活,而非美丽迷人的童话王国。
《格林童话》里还有另一个故事《生命的长度》The Duration of Life,讲的也是中年时期的劳动问题。据说上帝创造世界以后,答应所有的动物都有三十年的寿命可活;驴子因为太清楚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生来就该背负重物,因此要求上帝缩短它的寿命,好让它不必做那么久的苦工,上帝于是收回驴子十八年的寿命;而狗因为害怕变老,也要求上帝让它少活几年,上帝也答应了;到了猴子,猴子同样害怕年老体衰,跟着请求上帝收回它几年的寿命,上帝就好心地让它少活十年; 最后轮到人类, 男人和女人都觉得三十年的寿命不够长,请求上帝让他们多活一阵子,上帝于是把从驴子那儿拿来的十八年赐给人类,可是人类还是不满足,觉得这样仍然太短,上帝便把狗不想活的那几年再赐给人类,到最后,连猴子多出来的那十年,也给了人类。
因此,人类前三十年的人生通常可以过得健康快乐,因为这三十年是他们原本该有的寿命。接下来的十八年,因为是从驴子那儿拿来的,所以他们就得每天做牛做马,不断遭受鞭笞、辛苦劳动。再接下来的十二年,因为是狗的寿命,所以他们通常就坐在壁炉边喃喃抱怨、咆哮不止。最后轮到猴子的十年,此时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多数中年男女都可以体会驴子的心情。要放弃年少时的无邪天真、随性自发、自由自在,转而接受肩负重担的命运,非但不容易,而且很难令人接受。成长过程中总不免带有哀悼与伤感,有些人无法或者不愿接受这种转变,于是就造成许多问题,其一便是所谓的彼得潘症候群the Peter Pan syndrome,或荣格学说中的儿童情结the Puer complex。遇到这种问题的成人就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希望能永远享受年少的自由与随性,极力避免扛下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不愿对事业或配偶轻易许诺、竭力奉献。
这种症候群表现出来的形式有时极为复杂和微妙。有些这样的男女还是会结婚,并且找个工作安定下来,不过这只是外在的表象。在内心里,他们还是会怀抱着梦想,希望写出全国最伟大的小说,成为百万富翁,或是找到完美的情人,但他们永远不会采取行动,设法使梦想成真,等到了四十岁左右,他们就会幡然醒悟: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完成心中的梦想。
不过幸好,大多数成人在比较早的阶段,都可以顺利放弃年少的神奇魔力。以我自身的经验为例,我是在一连串的梦境当中,体会到魔力渐渐消失的过程的。我在这些梦里,和一群美丽的大鸟一起飞来飞去(我还是人的样子,但是可以和鸟一起飞),那些大鸟有苍鹭或鹳那么大,羽毛呈现七彩的色泽,如黄金珠宝般熠熠生辉。和这群大鸟一起飞行是一种相当神奇的体验,我们轻掠过平原田野,从高空俯望世界,但这些梦的结尾都相当令人失望:鸟儿从空中降落,回到各自的巢穴(它们的巢穴全都位于红尘俗世中很普通的地方,比如城市建筑的顶端或电线杆上)。随着鸟儿越飞越低,它们羽毛上的美丽色彩也逐渐消失,变成了平凡单调的棕色。更糟糕的是,我的飞行能力也惨遭剥夺,有时我试着脱离鸟群,返回天空,却发现自己只能面对残酷的事实,滑回地面,随着鸟儿回到巢里。
一方面,和这些神奇的小鸟一起飞行,反映了我年少时的自由与神妙;另一方面,回归地面、丧失飞行的能力,则代表年少魔力的消失,那些鸟也回到地面,各自归巢,指向我必须放弃年少神奇世界的原因要安顿下来,成家立业。我的梦里虽然没有精灵出现,但其中潜藏的主题其实和《精灵与鞋匠》一样。一位荣格学派的分析家约瑟夫亨德森(Joseph Henderson)就曾经指出,大部分成人从青少年阶段过渡到成人期时,都会做类似的梦。
鞋匠的故事还包含魔力消失的另一层意义,而这和创造力有关。小精灵总在夜晚出现,在黑暗中工作,正好象征了不自觉的创造力。当有意识的思考无法解决问题时,带着问题入睡,并将问题交给内在的精灵,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灵收到夫妇俩的礼物后,就不再出现,显示意识有碍创造力的发挥。正如亚瑟寇斯乐Arthur Koestler 在《创造的行为》The Art of Creation一书中指出的,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都曾经注意到同样的问题,艺术创作通常需要暂时中止有意识的判断与目的,而仰赖某种儿时的天真情怀与玩乐回忆。如果必须历经深思熟虑、接受批评、听命行事,精灵般的创造力很快就会消失。
鞋匠在精灵离去后重新投入工作之中,用劳动取代了精灵的魔力。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劳动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托马斯爱迪生用天才就是1% 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精练地概括了它们的关系。然而,二者之间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心理分析家埃里奥特杰奎斯(Elliot Jaques)在研究中年创造力的过程中曾对数百名成绩斐然的艺术家、作曲家和作家的人生详加审视。他发现创造力具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被他称为趁热打铁型,即雕塑、小说或音乐之类的创造性作品完整地浮现在艺术家的脑海中。例如,据说年轻的莫扎特在作曲时就是把脑中现成的音乐听写出来。这种创造力需要狂热状态下的灵感迸发,而且会在人到中年后逐渐减弱。另一种被称为精雕细刻型,它意味着艺术家对残缺不全的灵感不断补充和完善。这时,青年时期的灵光乍现变成了始终如一的工作习惯和稳定可靠的成熟技能。如果说青年时代的创造力是99% 的灵感,那么成熟后的创造力就是99% 的汗水。因此,神奇的精灵变成了沉稳的鞋匠。
虽然在大多数成人的心目中,童话全都是神奇美妙、结局圆满的,但中年童话里所包含的主题年少魔力的消失却是出人意料的沉郁。中年童话警告我们,不要只把童话当成幻想与美梦成真的产物,这些故事当中蕴含的深刻洞见虽不讨好,却往往相当重要。神奇的钱袋
(韩国童话)
从前,有一对夫妇靠着到森林里砍柴维生。虽然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但还是穷困不堪,生活相当艰苦。有一天,这对夫妇工作得比平日晚,当他们背着两捆柴回家时,已经来不及拿到市场上去卖了,于是就把砍好的柴放在屋外,进屋里去睡觉。第二天一早,他们发现留在屋外的柴有一半不见了,夫妇俩咬牙切齿,狠狠地把那个不知名的小偷臭骂了一顿,然后就又到森林里去砍柴。那天晚上,他们又砍了两捆柴回来,不过因为回来时也很晚了,他们就又把柴留在屋外。不会有人再来偷柴吧?夫妇俩心想。
可是第三天早上,他们起来后发现柴又被偷了!夫妇俩火冒三丈、破口大骂。虽然如此,他们依旧到森林里砍柴。第三天、第四天晚上,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当他们晚上倦极而眠时,就有人来把一半的柴偷走。
到了第五天,丈夫实在忍不住而大喊:我受够了!那天晚上,他躲在屋外的一大捆柴等着,发誓一定要捉到小偷。到了午夜,天上忽然垂下一根粗绳,绕住丈夫藏身的那捆柴,把整捆柴一起拉到天上去。那捆柴在云端停了下来,可怜的樵夫只得从柴里爬出来。
有个留着白色长胡子的老公公,走过来和樵夫打招呼。你就是那个每天砍两捆柴的人啊!老公公说,为什么要砍这么多柴呢?一捆留着我和妻子自己用,另一捆卖掉,樵夫解释道,这样我们才有钱买东西吃。
老公公点点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懂了,他说,你们的生活过得很辛苦。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我知道怎么样帮你们。他挥挥手,七个美丽的婢女随之出现,她们带着樵夫来到一间仓库,里面装满了一袋袋各式各样的金银财宝。你可以随便拿一袋!婢女告诉樵夫。
那我要那一袋。樵夫一面大声说,一面指向一个满是黄金和珠宝的袋子。不行,不行,老公公在一旁打断他的话,这一袋才是给你的。老公公拿了个小袋子给樵夫,然后告诉他:你每天都可以从这个袋子里拿出一枚银币,不过要记住,一天只有一次机会,好好利用这笔钱,你们的日子就不会过得那么苦了。樵夫很失望,但为了顾及礼貌,他还是向老公公道了谢。老公公接着用绳子把樵夫放回地面。
樵夫一回到地上就冲进屋里,吵醒沉睡的妻子,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告诉她,还把那个神奇的小钱袋拿给她看。樵夫把手伸进钱袋里,果然拿出一枚银币。天哪!他们俩不禁瞪着银币惊叫出声。
我们去买些鱼来吃吧!丈夫建议。不要,妻子说,我比较喜欢腊肠。这样的话,丈夫说,我们去买几只小猪好不好?我们可以把猪养大,然后卖掉。
可是妻子不同意: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新衣服!丈夫和妻子就这样吵来吵去,越吵越大声,越吵越激动。最后,他们决定先把钱收起来,等双方都同意要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再去买。
第二天一早,这对夫妇又从神奇的钱袋里拿出一枚银币。他们争执不下,不知该买什么比较好,于是又决定先把钱收起来。
同样的情况持续了好一阵子,每天早上他们都从钱袋里拿出一枚新银币,为想买不同的东西而争执,到最后又什么都没买。就这样,他们很快就存下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有一天,他们两人的意见终于一致了:我们盖一座新房子吧!于是,他们雇来泥水匠和木工,很快一座漂亮的新房子就基本成形了,不过存下来的钱也都花光了。
丈夫拿起神奇的钱袋摇一摇,一枚银币从里面滚了出来。他停顿了一下,想起长胡子老公公曾经告诉他,一天只有一次机会,只能拿一枚银币,但是他实在太想赶快盖好未完成的新家,于是他看了看盖到一半的新屋,又犹豫着把手伸进钱袋里,这次他又拿出了一枚银币!丈夫咧嘴而笑,摇摇钱袋,第三枚银币又跟着滚了出来。他兴高采烈地再度打开钱袋,不过这次大地响起一声雷,新房子便随之消失了。可怜的丈夫吓坏了,可是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钱袋里就是再也跑不出半毛钱。
这对夫妇哭天抢地,埋怨自己的不幸,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不过他们是很实际的人,因此马上又回到森林里砍柴,继续工作,做到背部发疼、双手酸痛。现在他们把柴背回家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偷柴了,他们终于可以把柴拿到村里去卖,每天赚一分钱。
这些零钱逐渐积成一枚银币,银币变成一群小鸡,小鸡换成一头母牛,母牛又换成一间新农舍。对他们来说,这样就很满足了。
中年人的年少梦想
这个故事一开始,可怜的夫妇就获得了神奇的宝物,可是他们不但没有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反而还天天吵架,等他们终于达成共识,决定要盖一座房子时,宝物就失去了。这个故事重述了《精灵与鞋匠》中魔力消失的主题,同时还添加了许多新的看法。
丈夫从钱袋里拿出过多的钱时,夫妇俩的所有财产也随之付诸东流。但这个丈夫并非极端贪心,他只是多拿了几枚不该拿的银币,而且他所求的愿望也很小他只想把新房子盖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愿望,没有希求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没有想要变成国王。大部分读者大概都能对这对夫妇的心情感同身受,他们只是努力想使收支平衡,同时梦想着过稍微舒适一点的生活。因为这样,就让他们失去一切财产,似乎有点过于严厉。毕竟当云端的老人偷走他们的柴时,这对夫妇也曾受过苦,因此就算让他们得到一点补偿似乎也不为过!
这对夫妇只因人性上的小小弱点,就丧失神奇的魔力,同样的主题也一再出现在其他中年童话里。有一则威尔士童话就讲的是一名年轻男子和美丽仙女结婚的故事。仙女答应结婚只有一个条件他绝对不可以因为生气而打她。这两个人建立了一个家庭,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丈夫碰到一匹桀骜不驯的马,便生气地用马鞭打它,结果不小心将马鞭的尖端扫到他的妻子,妻子就立刻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这个可怜的男子因此失去了老婆,他的孩子也失去了母亲,而这一切都只因为人性当中一点平凡的劣根性耐性不足。这个丈夫甚至没有对妻子发脾气,只是对马发脾气。
《神奇的钱袋》进一步说明了,人性的小缺失如何导致魔力的消失。会吐出钱币的神奇钱袋象征了年少的魔力,而丈夫则是从天上的老人那里得到这个钱袋,既然这个老人住在天上,那么一定是仙界中的人,这也间接暗示他赐给丈夫的魔力年少的魔力也是属于仙界的产物。上述那个丈夫缺乏耐性的威尔士童话,阐述的也是同样的主题:他那年轻的妻子其实就是个仙女,因此她的美也是超乎自然、隶属仙界的。
仙界的神奇魔力象征了年少的理想与展望。这类灵思可能以各种形式出现:诸如祈求世界和平、追求真爱的浪漫梦想, 以及想象自己变成运动冠军等。每个人梦想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梦想背后的精神动力则是一样的。潜藏在年少仙界启示背后的,是一种完美的意象希望缔造完美的社会、打一场完美的球赛、找到一个完美的情人。青年男女在天真无邪、受仙界灵思指引的情况下,认为完美的境地有可能达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经验却终将粉碎这种梦想,这就是
中年童话中的男女必将丧失魔力的原因。人性中的小缺陷和不可避免的人性弱点,终将腐蚀隶属仙境的完美梦想。神学家阿德利安范卡Adrian Van Kaam将这种梦想破碎的过程称为偶像破灭de-idolization,青年男女舍弃年少的偶像与理想,勉强从现实经验中得到满足。一位荣格学派的分析家唐纳德桑德纳Donald Sandner,也重述了同样的观点:年轻男女牺牲自己的神性Godlikeness,以便长大成人。
这种成长转变的过程,显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明星运动家的经验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根据迈克尔梅斯纳Michael Messner的观察,年纪轻轻的冠军选手往往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享受胜利、名声与荣耀,但等他们一过三十岁,就会发现自己的全盛时期已过,无法和较年轻的选手竞争。更糟糕的是,此时他们往往都深为运动伤害所苦,要另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又常常饱受挫折。约瑟夫亨德森也发现,同样的情形常常出现在战争英雄身上。
年少魔力与神性的牺牲,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就是早期的中年危机。一个人早上醒来忽然沉痛地意识到:我快四十岁了,可是还一事无成!还没有创下任何丰功伟绩。不过事实上, 这些人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已经在三十岁或四十岁之前,做了不少的事情,他们已经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合理的收入,还利用缴税的方式,帮助了不少运气较差的人。这些人大都已结婚生子,把孩子调教得不错,自己也没有犯过谋杀罪或忍不住发疯,这些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问题是,和年轻时轰轰烈烈的梦想比较起来,他们这一辈子所做的事情,就像过往行人一样微不足道。
我还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有一次曾以幽默而卑微的方式,体会到放弃年少理想的真义。当时我像大多数实习生一样,天真烂漫,充满幻想,一心想治愈病痛,安慰苦楚,自以为如上帝般无所不能。有一天我被派到急诊室当班,我比平常提早出门,走路去上班,心想在夜班同事下班之前,我还可以帮他们一下。就在距医院只有几条街的地方,我看见一辆救护车从一幢房子前开出来,旁边还跟着好几辆警车。
我猜那地方一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可能是枪击案,或者是其他的不幸事件,我也可以料到,那辆救护车一定会到最近的急诊室,也就是我等一下要去上班的地方。于是我的脚步越来越慢,不时还停下来,看看路边书报摊上的报纸头条标题,或欣赏一下路边窗台上的花。
等我到医院的时候,自己当班的时间刚好开始。我也发现两件预料中的事情:第一是那辆救护车果然已抵达,送来一位枪伤病人,急诊小组费尽全力想救他,不过弄得大家都筋疲力尽,还是徒劳无功;第二是急诊小组已经把所有该做的事情全都做了,包括清洗善后,所以我的当班时间虽已到,却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我年少时立志要帮助病人减轻痛苦的梦想,就这样被抛到脑后,荡然无存!
我想大多数成年人可能都会经历梦想幻灭的过程,无论是老师、商人还是科学家、作家,年轻时的神圣理想都会被人性的弱点与残酷的现实逐渐腐蚀磨灭。不过女人在这方面还得多面临一重障碍,大多数文化传统在鼓励年轻男子追求梦想的同时,都会积极阻挠女性采取同样的行动。女性要做的是结婚、生子、待在家里、煮饭、闭嘴;当男人在应付魔力消失的同时,女人却要和另一种更致命、更严重的问题搏斗那就是身份、自主性的消失,灵魂与自我的丧失。
《精灵与鞋匠》和《神奇的钱袋》这类中年童话,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相同的主题。世间男女在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注定要误食知识之树的果子,从伊甸园中被放逐出来,从此丧失了年少完美的神性、天真无邪的性情以及理想,并转而学会劳动与受苦。虽然这种转型的过程很痛苦、很困难,但无法转型更悲惨,拒绝放弃年少的魔力只会导致灾难,下一个故事要说明的就是这一点。
渔夫与美人鱼
(威尔士童话)
有一天,有个贫穷的渔夫在海边散步。忽然暴风雨来袭,渔夫只好躲进一个洞穴去避雨。到了洞穴里面,他发现里面居然有一条美人鱼,便感到惊讶万分。美人鱼给了渔夫一个盒子,叫他第二天一早再来,然后就游走了。
渔夫回到家里,打开盒子,发现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第二天他睡过了头,赶到洞穴时,美人鱼已经不见了,于是渔夫伤心地回家了。那天深夜,他听见有人轻敲窗户,抬头一看,原来是美人鱼在外面。美人鱼叫他明天一早再到洞穴跟她碰面,同时警告他,这回别再迟到,然后就消失了。
第三天渔夫起个大早,赶往洞穴赴约。他发现美人鱼比他早到,而且鱼尾巴已经不见了。美人鱼真是漂亮,渔夫不禁爱上了她。你愿不愿意嫁给我呢?他问美人鱼。
我愿意,美人鱼说,我听过你出海时在海上唱歌的声音,当时我就爱上你了,因此我才变成人形来跟你见面。
渔夫和美人鱼结婚后,生了五对双胞胎五个儿子、五个女儿。美人鱼从海里带出来很多财宝,因此她和渔夫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他们两人常一起到海底去玩,把孩子留给佣人照顾。不管是渔夫或美人鱼,都不曾把美人鱼的秘密告诉孩子,但是他们的邻居已猜到几分。你们的妈妈是一条鱼!他们会这样嘲弄美人鱼的孩子。
有一天,渔夫正计划要和妻子去长途旅行,却被大儿子在一旁偷听到。大儿子偷偷跟在父母身后,看见他们跳进海里游走,就像两条鱼一样。儿子发现自己的母亲是美人鱼,感到十分震惊,不久就死了。他的丧礼举行的那一天,有一条男性人鱼从海里游出来,把棺材带进了海里。
一年后,渔夫在没有妻子陪伴的情况下,一个人回来,而且第二天就死了。渔夫的丧礼举行时,美人鱼出现了,但丈夫的死让她实在太过伤心,因此美人鱼回到海里,永不再回来。她留给孩子们很多宝藏,使他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孩子们都很想念父母,时常坐在海边远眺,希望能有机会再看见自己的母亲。从此,美人鱼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有时他们会听见她美妙的歌声从遥远的海上传来。
保住魔力
这个故事一开始,渔夫和美人鱼就坠入爱河,从此一起过着神仙美眷的生活。不过这个故事的发展,和前面《神奇的钱袋》或《精灵与鞋匠》不太一样。在这个故事里,渔夫保有神奇的魔力,和其他描述魔力消失的中年童话比较起来,这个故事显然是个例外。不过这个故事本身特有的洞见以及其中严峻的警告,很快就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展露出来。
我们该特别注意的是,渔夫的子女其实遭受了很大的痛苦,别人都嘲弄他们,说他们的母亲是一条鱼,而他们的父母却都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更糟糕的是,渔夫和妻子时常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佣人照顾。虽然在许多文化传统里,有钱人家过去(现在亦然)时常这样做,但故事里的父母最后一次出门,一去就是一整年,这样出游的时间实在太长,即使家里有奶妈和家庭教师也说不过去!渔夫和妻子长期沉溺在神奇的冒险旅途中,借此保住自己的魔力,但他们的孩子却因此过着痛苦的日子。为了进一步强调渔夫夫妇行为的负面影响,他们的大儿子发现母亲是美人鱼后,就身亡了。夫妇两人都没想到要把美人鱼的秘密告诉儿子,如果他们早说的话,儿子说不定就不会因此被吓死。
很显然,这个故事描绘的是个亲子关系不协调的家庭。在这个家里,父母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不会和孩子培养感情,正如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在《天才儿童的悲剧》(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一书中指出的,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要反过来照顾父母,孩子在心理上无法正常发展,碰到比较极端的例子,还会出现精神死亡的情形,就像故事里渔夫的儿子一样。
渔夫和美人鱼并没有伤害孩子的意思,但他们确实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故事中最明显的控诉,可能是这对夫妇没有参加长子的丧礼,不过在此之前,故事中有许多细节,就已经一再暗示这对夫妇不负责任的个性。渔夫第一次见到美人鱼的时候,美人鱼给他一个宝盒,叫他第二天一早再回来,结果渔夫却迟到,所以没有见到美人鱼。这种情况很不寻常,大部分人获赠难得的宝物之后,行动都会相当积极,但渔夫却对重要的事情毫不在意,先是忽略妻子,接着又不顾孩子。
不过渔夫也因自己的漫不经心而得到报应。他最后一次到海里游玩后,回来就死了,可见他保藏的魔力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无法放弃年少魔力,就表示无法跨出人生三阶段中的第一阶段,结果在童话故事的戏剧化铺陈下,他就只好从这个世上消失。
有些其他的童话故事也提出同样的警示。不过大多数中年童话里的男女,都能成功舍弃年少的魔力,这些正面的范例揭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含义:年轻的魔力与其说是被迫放弃,不如说是主动舍弃。《精灵与鞋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精灵收到鞋匠夫妇赠予的礼物后,随即消失;鞋匠夫妇从接受者的角色,转而扮演赠予者的角色后,年轻时的魔力随即远去,这正是衡量青少年时期结束与成人时期开始的方式。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实,这些童话蕴藏的洞见一点都没错。心理分析师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可以算是探索成人心理发展的开路先锋,他认为人生有八个心理成长的阶段需要适应。而中年人的基本问题,依照他的说法,就是要培养传承感:要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关心和扶持,继而对整个下一代对自己的学生、手下、后辈同事,表现出帮助和关爱的态度。埃里克森还警告说,无法培养出传承感的人,到了晚年心理发展可能会停滞,过得很悲惨。渔夫和美人鱼的故事就以戏剧化的手法,展现出这种负面的后果:不但渔夫自己以死亡收场,他的长子也不幸身亡。
有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年时期的传承感确实相当重要。一般人年轻的时候,通常只顾追求个人的成就与满足,但是到了中年,个人专注的焦点就转为人性化的关怀,进而愿意多奉献一点时间和金钱从事慈善活动。事业有成的男女甚至会极力协助年轻人拓展事业。一位维也纳的心理分析学家埃尔斯弗伦科尔-布伦斯维克Else Frenkel-Brunswick与知名心理学家荣格,就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我想要掌控年轻,但是我必须统领成熟,讲求责任的传承感终会取代个人的满足感。
传承感有时也会以献身工作的形式出现。弗洛伊德曾指出,爱和工作是成人生命的基本要素,而献身工作就和付出爱心一样,具有传承的意义。艺术家常自我牺牲,以追求创作灵感;科学家常不眠不休,以获取广博知识;好的主管更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手下负责。《渔夫与美人鱼》的故事就是通过其创作过程,来探索这种工作上的传承性。美丽的美人鱼从海里出现,象征了极富创意的灵感从无意识之流当中浮现,而这种灵感通常都很迷人刺激,就像美人鱼一样。历经创作的阶段后,新任务随之产生如何把崇高的理想转变为具体的成就。本故事中渔夫和美人鱼组织家庭、结婚生子,正象征了这个转变的过程;养育孩子和落实创作灵感,其实是相当类似的,就像作家必须把直觉化为小说,科学家也必须反复测试理论,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劳苦与奉献。但渔夫和美人鱼没做这项工作他们没有教养自己的孩子,长子也因此而死。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想办法把灵感的细节化为现实,创作的火花就会随之熄灭。
真正的传承当然不限于献身工作、教养小孩或从事慈善活动,因为还有许多微妙、神秘的方式,可以保有年轻的魔力。中世纪有个故事《崔斯坦与伊索德》(Tristan and Isolde),就以戏剧化的手法,说明了这一点。崔斯坦是他叔叔马克国王麾下的一名武士,他奉国王之命,筹备国王与人称美丽伊索德的伊索德公主的婚礼。崔斯坦伴随伊索德公主前往觐见马克国王,但是他们两人中途误饮了原本要给国王和伊索德共饮的爱情魔药而坠入爱河,后来伊索德虽然正式和国王成婚,却仍维持和崔斯坦炙热的婚外情。有一天,国王发现了他们的奸情,于是崔斯坦和伊索德相偕逃到树林里,过着野兽一般的生活。多年后,国王找到了他们,而且表示宽恕之意,崔斯坦和伊索德也感到深深的懊悔。伊索德回到了国王身边,善尽王后的职责,却觉得生命变得空虚、无意义。崔斯坦则背井离乡,在外地碰到另一位伊索德人称白手伊索德,因为她擅长缝纫、编织以及其他日常事务。崔斯坦和白手伊索德成婚,但还是忘不了美丽伊索德,于是他和平凡实际的白手伊索德的婚姻一直摩擦不出情感火花,只能算是一种外在形式,缺乏内在的真情与喜悦。崔斯坦试着想和美丽伊索德重续前缘,可是没有成功,不久就死了。
年轻崔斯坦和美丽伊索德的年少魔力,在此以爱情魔药的形式出现,他们两人轰轰烈烈地坠入爱河,不管这样做有多危险、多不道德,但都不愿意放弃这种神奇的魔力。多年后,崔斯坦和美丽伊索德得到第二次舍弃魔力的机会,因为国王到森林里找他们,而且原谅了他们。此时爱情的魔力已消耗殆尽,崔斯坦和美丽伊索德似乎也能顺应世俗的要求,承担起传承的角色。美丽伊索德回到马克国王身边,崔斯坦则和白手伊索德结婚,不过在内心深处,这两个人事实上都没有改变,私底下他们仍然彼此渴求,不愿放弃彼此间充满神奇色彩的浪漫关系。最终,美丽伊索德发现自己的生命变得空虚,崔斯坦则就此离开人世。
内心不愿放弃年少魔力的剧情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且结局同样令人扼腕。数年前,一个年轻人(姑且称之为保罗)的故事向我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点。保罗是个能言善辩、聪明绝顶的青年,他在二十五六岁时向我寻求治疗。保罗对未来怀有诸多憧憬,而且在人际交往方面颇具天赋。他为好几项空想性质的事业奔走呼告,而且为自己向朋友雪中送炭的义举而感到自豪,但就是无法在一份职业中安定下来。这就是他寻求治疗的原因。他尝试了一系列工作,刚开始热情满满,最后都半途而废。在治疗过程中,个中缘由逐渐明朗:他在内心里把自己幻想成了童话故事的主人公, 以为自己有钱有势,慷慨无私。保罗的幻想并无异常之处,因为它们反映的只是正常的年少抱负。不正常的是他拒绝调整幻想适应现实的态度。从公司底层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法令他沮丧。于是,每当最初的热情消磨殆尽,需要持续工作之时,他就辞职不干了。
保罗在治疗过程中同自己的年少愿景苦苦角力,试图让它们同现实和解。然而,就在这场斗争进行得最激烈的关头,他却惨死于街头:他在雨天骑摩托车,结果车轮打滑摔下了公路。那场悲剧令我深深触动,也颇为不安。因为在我看来,保罗的横死虽然看似意外,却在某种层面上是自杀之举。治疗之初,他就多次戏称,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崇高的梦想。
他的死令我悲愤交加既为他的才华白白失去而悲,又为他拒绝将其用于现实世界这种近乎傲慢的做法而怒。与此同时,他的死也迫使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发现自己同样在灵魂的阴暗角落中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骄傲。我的一部分自我同样执着于辉煌壮丽的年少梦想,对世界的现实状况嗤之以鼻,比起保罗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如此。接纳现世、舍弃魔力或许是常识,但只有事后,亦即站在中年的有利位置回顾之时方能了然。有许多秘法可以推迟或避免这种牺牲。务实精神是一项代价不菲的成就,对崔斯坦和保罗这样的人而言,代价就是生命。
《渔夫与美人鱼》的故事里有很多地方都有象征意义,但在此我只想分析其中两点。其一,这个故事详细讲述了有关孩子的种种细节,就中年童话而言,这点很不寻常,因为大部分中年童话通常是把焦点放在夫妻身上。不过,大部分成人注重的,通常是教养孩子或做好工作,而这些正是中年童话很少谈的话题。中年童话关注的焦点,往往是父母轻忽或拖延未做的工作,亦即父母身为个人或婚姻中的配偶该如何发展自我。中年童话描绘的是父母阶段过后的心理,当孩子都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父母应该反省自己的生命,积极实践个人的使命与召唤。
其二,这个故事还有一点很有趣,那就是五这个数字。渔夫和美人鱼生了五对双胞胎,之前在《神奇的钱袋》里,也出现过这个数字,樵夫和妻子砍了五次柴后,才得到神奇的钱袋。事实上,所有中年童话几乎一成不变地都会提到五这个数字,这令我感到相当惊讶,也十分沮丧。虽然我读过一点有关数字象征的资料,但我通常对这种象征研究相当怀疑,尤其数字学往往又和占星学、占卜以及其位维也纳的心理分析学家埃尔斯弗伦科尔-布伦斯维克Else Frenkel-Brunswick 与知名心理学家荣格,就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我想要掌控年轻,但是我必须统领成熟,讲求责任的传承感终会取代个人的满足感。
传承感有时也会以献身工作的形式出现。弗洛伊德曾指出,爱和工作是成人生命的基本要素,而献身工作就和付出爱心一样,具有传承的意义。艺术家常自我牺牲,以追求创作灵感;科学家常不眠不休,以获取广博知识;好的主管更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手下负责。《渔夫与美人鱼》的故事就是通过其创作过程,来探索这种工作上的传承性。美丽的美人鱼从海里出现,象征了极富创意的灵感从无意识之流当中浮现,而这种灵感通常都很迷人刺激,就像美人鱼一样。历经创作的阶段后,新任务随之产生如何把崇高的理想转变为具体的成就。本故事中渔夫和美人鱼组织家庭、结婚生子,正象征了这个转变的过程;养育孩子和落实创作灵感,其实是相当类似的,就像作家必须把直觉化为小说,科学家也必须反复测试理论,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劳苦与奉献。但渔夫和美人鱼没做这项工作他们没有教养自己的孩子,长子也因此而死。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想办法把灵感的细节化为现实,创作的火花就会随之熄灭。
真正的传承当然不限于献身工作、教养小孩或从事慈善活动,因为还有许多微妙、神秘的方式,可以保有年轻的魔力。中世纪有个故事《崔斯坦与伊索德》(Tristan and Isolde),就以戏剧化的手法,说明了这一点。崔斯坦是他叔叔马克国王麾下的一名武士,他奉国王之命,筹备国王与人称美丽伊索德的伊索德公主的婚礼。崔斯坦伴随伊索德公主前往觐见马克国王,但是他们两人中途误饮了原本要给国王和伊索德共饮的爱情魔药而坠入爱河,后来伊索德虽然正式和国王成婚,却仍维持和崔斯坦炙热的婚外情。有一天,国王发现了他们的奸情,于是崔斯坦和伊索德相偕逃到树林里,过着野兽一般的生活。多年后,国王找到了他们,而且表示宽恕之意,崔斯坦和伊索德也感到深深的懊悔。伊索德回到了国王身边,善尽王后的职责,却觉得生命变得空虚、无意义。崔斯坦则背井离乡,在外地碰到另一位伊索德人称白手伊索德,因为她擅长缝纫、编织以及其他日常事务。崔斯坦和白手伊索德成婚,但还是忘不了美丽伊索德,于是他和平凡实际的白手伊索德的婚姻一直摩擦不出情感火花,只能算是一种外在形式,缺乏内在的真情与喜悦。崔斯坦试着想和美丽伊索德重续前缘,可是没有成功,不久就死了。
年轻崔斯坦和美丽伊索德的年少魔力,在此以爱情魔药的形式出现,他们两人轰轰烈烈地坠入爱河,不管这样做有多危险、多不道德,但都不愿意放弃这种神奇的魔力。多年后,崔斯坦和美丽伊索德得到第二次舍弃魔力的机会,因为国王到森林里找他们,而且原谅了他们。此时爱情的魔力已消耗殆尽,崔斯坦和美丽伊索德似乎也能顺应世俗的要求,承担起传承的角色。美丽伊索德回到马克国王身边,崔斯坦则和白手伊索德结婚,不过在内心深处,这两个人事实上都没有改变,私底下他们仍然彼此渴求,不愿放弃彼此间充满神奇色彩的浪漫关系。最终,美丽伊索德发现自己的生他毁誉参半的领域脱离不了关系,这更令我无法贸然接受。不过在中年童话里,这个数字实在过于明显,使我无法置之不顾。
有许多学者广泛讨论过三或四象征的意义。三代表了冲突或竞争,所谓爱情中的三角关系正好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两位情敌为争夺第三者的爱情而战,崔斯坦、马克国王和美丽伊索德之间,就是典型的三角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多出现在年轻人之间,因此数字三也通常出现在青年童话里。
如荣格所言,数字四常在神话中代表完整、完全、整体。地球有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组成整个世界;许多文化传统也都有四种基本元素水、火、土、气组成整个宇宙。正如我在《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一书中所指出的,追求整体与圆满是老年人的生活重心,因此数字四也顺理成章多半出现在老年童话中。
数字五则是中年童话的特有象征。这个数字有好几个象征意义,如果说数字四象征了圆满与完整,那么数字五比四多一步,就象征了逾越,而逾越正是《神奇的钱袋》与《渔夫与美人鱼》的共同主题。在《神奇的钱袋》里,丈夫从钱袋中拿了过多的钱;在渔夫的故事中,渔夫和美人鱼则过度自我放纵。这些逾越与放纵都和物质享受有关,这就牵涉到数字五的第二层意义象征了物质享受。在印度教和佛教的传统里,数字五往往和五官相提并论,因此常和感官上、物质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人的手有五个手指,因此五又和抓取、紧握、计算相关(算盘就是以数字五作为计算基础的)。在这种情况下,五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大量出现在中年童话里,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如何满足物质需求是中年人的主要顾虑他们需要赚钱养家,也希望追求舒适的享受,然而过度纵欲是中年人的主要危机。
总而言之,像《渔夫与美人鱼》或是《崔斯坦与伊索德》这类故事,事实上对中年人提出了严肃的警告:丧失魔力或许相当可悲,但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过程;不愿放弃魔力只会导致悲剧。不过,与其说这种魔力的丧失是一种神奇力量的完全消失,不如说这是一种转变与过渡从自我过渡到家庭,再过渡到下一代,最后过渡到社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