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运营老司机类类讲述从运营小白到总监的成长史,让你在庞杂无序的环境下快速攀爬到金字塔*。 ★猫扑网辉煌时代的缔造者之一,他的运营思维在运营领域内获得众多专业人士高度好评。 ★用户运营金字塔原则的实践者,同时,开创了猫扑新浪微博、鬼话空间等版块。 ★收录了众多类类的经典运营案例,以及10年运营经历总结而来的收获。 ★重点阐述与分析了运营人的基本素质、运营的基本套路、核心技能和方法论。 ★帮助运营小白梳理琐碎的运营知识,形成系统的运营知识框架,以及学习运营的正确方法。 ★运营小白入门书,能够让运营新手将运营技巧和运营理论知识很好的融合起来,属于典型的快速成长技能训练书。
|
內容簡介: |
运营是入门浅但学问深的行当。一个入门很久的人不见得能在11年内爬到塔尖,同样一个初入龙门的人占据高位也不见得非用11年。 到底该怎么做运营?如何做运营才不至于让自己忙死累死甚至茫然不知所措?
|
關於作者: |
类延昊:人称类类,曾就职于猫扑网、酷我音乐、360奇酷手机。有11年互联网从业经验。 类类做事上进、务实、只讲干货、不浮夸吹牛。如果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话,踏实两个字再合适不过。
|
目錄:
|
推荐序
十年运营人的自我总监 张亮
自序
我只想安静地做个有傲骨的学徒 类延昊
第一章 运营:没有做过的人永远不懂
外人眼里的运营是什么样的
运营就是追求变态的极致
运营工作的最高境界:感情运营
第二章 运营人的基本功修炼
先决条件:做事的霸气
关键因素:对工作充满自信
运营人员的基本素质
运营人员的基本能力
不可或缺的时间观念
写出一个好标题的技巧
第三章 如何做好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的核心:金字塔模型
不可忽略的用户运营细节
用户运营的最高境界:四两拨千斤
如何界定用户运营工作的有效性
对用户的把控能力
放权给用户,让你更轻松
培养社区的灵魂用户
揭秘美女用户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 用户运营实操法则
拉用户的方法和技巧
无预算,如何做运营活动
积累用户的基本思路
说说周边产品的妙用
要懂得满足用户的 收集癖
我在猫扑大杂烩的经典案例
第五章 新媒体运营的那些事儿
何为新媒体运营
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方法和技巧
新媒体运营的最高境界:人神合一
揭秘网红背后的真相
第六章 最有效的低成本推广
关于APP的推广
关于PC的推广
关于微博、微信的推广
第七章 关于运营团队的几点思考
搭建社区运营团队
如何招到你想要的人
把产品经理们的用户意识逼出来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看运营
为什么有些企业总是做不好运营
第八章 给运营新人的一剂猛药
关于跳槽:你有自知之明吗
向钱看齐,还是向能力看齐
梳理一下你的职业规划
后记
互联网顶级运营最强速成攻略
附录
运营人员必知的30个硬道理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十年运营人的自我总结
江湖上一直有一个传说,互联网运营界有几位牛人,类类是其中之一。
我的一些读者曾经问过我:亮哥,你认识类类吗?彼时,我和类类还未见过面,只是彼此都有所耳闻,所以,我一直想和类类见一面,看看这位牛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机缘巧合,我和类类的第一次见面,正好是我第一次去深圳做分享,而那是他最后一次在深圳做分享。
那次分享会上,类类给我的印象是他很有亲和力,分享到兴奋时,嘴会咧起来,甚至有些歪歪的。那时,我觉得这个经历了十多年互联网运营洗礼的人还是个男孩子,有一点儿坏坏的,还有一点儿尚未褪去的纯真。
从2014年起,我在百度阅读上开了个头之后,关于互联网运营的各种电子图书就层出不穷,一些书也印刷出版,包括我自己的书。于是,那次见面时,我问类类,有没有想过把自己过往的经历整理一下,写一本书,可以是关于当年在猫扑做运营的经历,会很有价值。
类类腼腆地笑了笑,说其实已经在做了,但总感觉写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些奇怪,虽然平时也经常会说我当年在猫扑如何如何,但写下来和说出来的感觉依然有些差别。这种差别让他觉得,当年的经历值不值得说,是一个问号,但他已经有了一个句号,那就是确实要写一写运营。
一方面,是对过去自己经历的总结;另一方面,或许可以帮到更多踏入这个行业的人。
很多很多年以前,在我还没入行的时候,书店里最火的书都是计算机编程的教程;等到我入行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的书又火起来了;大概三五年后,伴随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结网》等书的出版,产品经理的书也火起来了;而现在,运营的书也开始慢慢有人在写,也能获得关注了。
这很好理解,互联网在中国也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多年中,最早缺乏的一定是开发者。程序员是基石,没有程序员,互联网的任何产品和商业模式都落不了地。
当大家的技术能力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比拼颜值,这很好理解。假如我和宋仲基都会做宫保鸡丁,我俩各开一家快餐店,我相信宋仲基的店一定比我的火爆。没办法,我再怎么减肥,也比不过宋仲基的颜值当我俩坐在各自的店里时,这件事情就尤其没有悬念。
比拼颜值的时代,大量需求的就是设计师早年他们被称为美工,现在再这么称呼,那是骂人。当颜值和功能差不多趋同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做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因为即便同样是吃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碗筷,不同的菜单设计,都意味着不同的格调和不同的人群。
你不会在秘而不宣的高档会所里见到屌丝,你也很难在普通的弄堂饭店里见到明星除非这个弄堂小饭馆实在太出名了。
这个时候,能够解决差异化产品设计的人,我们称之为产品经理,而产品经理其实并不是一个人人可做的职位,苏杰提出的那句口号的意图是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方法:理性,敏感,具有差异化思维的能力。
等到差异化也无法让产品脱颖而出的时候,就轮到营销和运营的走俏。
行业的发展,总是以野蛮生长开始,以标准化作为节点,迭代演进,逐渐繁荣的,甚至在标准化之前,就需要有一群人愿意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出版成书,与更多的后来者分享,原因很简单:
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总结,就无法去做梳理,无法形成知识管理,那么也很难定位到可以标准化的点。
而标准化的点,需要长期的摸索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与总结。
于是,类类终于有了一本关于自己十来年互联网运营工作经验的作品,这本作品就是你现在拿到手上的这本书《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
类类的写法,是先定基调作为一个运营,需要哪些自我修养,这是从事运营工作的基础准备,然后再从活动、用户、新媒体、团队依次展开,并且用了专门的一章来给想要做互联网运营的新人一些建议。最后附送了一份升级打怪小攻略。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写法。
类类说:运营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越往后越难。
这是一个互联网运营老兵的自白。
有人问我:亮哥,运营的岗位要求为何越来越高了?
我说,因为你没有赶上好时候。
我刚入行的时候,哪儿有什么门槛,所谓门槛不过是你要对互联网有兴趣、有热情,最好在学校时经常混迹在网上,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吃苦之类的。
但现在你再看看,好像不是这样了,对吧?动不动就要求有实操经验,是不是觉得门槛有点儿高了?
而门槛的提高,往往和供需关系有关,和职业繁荣有关,当然,也和职位的标准化有关,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牛人开始总结运营方面的经验,运营岗位的标准化也已经进入了准备期,而随着标准化进程的演进,这个行当,这个职位,以后门槛可能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现实。
在这样的现实下,如果在校没有对应的实习经验,也不曾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在挑选工作机会时,多半是盲目的,成功率也很低。
那么,要想跨过越来越高的门槛,就需要从两个角度下功夫,做出努力。
一方面,要去了解一些关于运营的理论,从前人的经验中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运营职业有一个笼统的认知。
另一方面,要去实际地进行一些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到自己的经历并进行一些总结。
这些功夫,都是需要积跬步才能之千里的活儿,慢工夫,细活儿。
我很欣赏类类在自序中的表达:学习,学即效仿,习即练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做,在于实践。
我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读了这本书后,能够理解多少运营名词,或者掌握多少运营方法,但我知道,如果作者鼓励你实践,那么至少这个作者对你是负责的。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类类对于时间观念的理解,对于运营人员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看法,对于活动运营实操中的感悟;你也会看到他如何去和用户打交道,如何去看待用户在运营中的角色;你还会看到类类怎样看待运营团队搭建,如何招到合适的人;会看到类类苦口婆心地告诫新人对于职业规划、跳槽等一系列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无法忽视的重要事项如何决策。
从我的角度来说,类类出书这件事情,似乎更多的是想要将自己过去掉过的坑和过去的辉煌都展示给读者,让读者从他的书中去感受他的种种心得。
希望你能从类类的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路,这可能是类类最大的心愿吧。
张亮
2016年7月19日于上海
外人眼里的运营是什么样的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澄清一下自己对运营的一些看法。我看了很多关于运营的文章,很多观点有失偏颇,明明完全曲解了运营工作的本质和精髓,却仍被大量转发,甚至被奉为经典。有些公司的管理者甚至以此为据,给基层运营工作人员施加很大的压力。
运营工作虽然辛苦,却是十分神圣的。毕竟身处一线,需要直接面对用户,不但容易人前遭骂,而且在公司也经常背黑锅,甚至不被重视。对此,我希望大家能正视这个行业,尝试去理解他们工作的不易。当然,我知道做任何工作都不容易,我这么说也并非是有意袒护运营人,而只是想要澄清运营工作真正的形态和意义。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运营不能被取代?
技术改变世界产品改变世界这种说法经常有,但也只是在强调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可以漠视运营。机器、代码、规则永远是冷冰冰的、无感情的,灵活性远远不够,我也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科技可以突破这些,但就目前来说,这些不足只可以通过运营弥补。而这,就是运营之所以无法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简单地说一说人们对运营的10个误解:
误解一:运营就是打杂的
的确,运营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想要做好运营工作,你除了要对用户保持坦诚的心态之外,更要学会用开阔的思维看待问题,学会站在大局观上考虑问题。比如做活动,我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品牌与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你只有时时思考,多练习、多实践、多总结,才能具备华山论剑的资格。否则就算工作很多年,也只能是浑浑噩噩。那种明明对运营不够了解却还坚持出来班门弄斧的做法更加不可取。
误解二:再烂的产品,运营也得吞下去
我觉得这是极其不负责的一句话。如今,互联网早已不是2010年以前靠运营为驱动的时代。早年的社区产品,功能其实都很烂,凭借运营硬撑,也能做得很不错。猫扑是典型的以强运营为驱动的产品,我们社区的人数从未超过20个人,所以我们做过相当多的运营模块。能够与此媲美的还有秀场模式,他们的运营强度更大。
2010年以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产品时代。用户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你的产品做得不好,即便运营强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所以你必须重视产品,把产品体验做得足够好真正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现在这个时代,强奸用户的思维已经淘汰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一代、二代的成功者,现在很少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原因。
同时,看重产品的时候,同样不能无视运营。豆瓣的产品算是社区里面做得最极致的了,甚至达到无视大数据的程度,结果导致了一些问题其实早在这个产品诞生之初,很多问题就已经埋下隐患。一个产品,基因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旦种下,也许再无改变的可能。这就是产品的宿命。既然两个因素都同样重要,那么产品和运营就务必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比重,我从来不赞成堆人头的战术。产品强,运营成本就可以小,运营的压力也可以小;产品弱,运营做起来就会更加辛苦。所以,如果你现在的产品还没能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就从产品上找找原因,别再只挑剔运营的问题。
误解三:运营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
运营的工作虽然门槛低,很多人都可以从事,但是我并不认为谁都可以做好这份工作。
一个好的运营,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运营气质的。在面试一个人时,其实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做事认真、踏实务实、接地气、重视细节、耐性和韧性好、逆商够高、执行力强、思维灵活等,这些都是一个好运营必备的素质。这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后天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面试者工作六七年后,思维已成定式,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所以就算每个公司都喜欢那种入职以后就能干活的人,但却不是谁都能碰到这么幸运的事。产品、技术的思维和运营的思维是根本不同的,产品和技术的逻辑性很强,而运营的思维是发散式、跳跃式的。所以好的运营会刻意规避和中和自己的思维定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做产品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的逻辑性比之前强了很多。
还有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运营团队更不是实习生、毕业生能够取代的。因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基本上可以以一敌三。
误解四:运营就是背黑锅的
运营人员做的工作杂而多,很多都是没法拿数据来考核的。于是公司经常会把责任和指标算到运营头上。找不到责任人时,人们通常让运营来背黑锅。比如类,你是管运营的,这个责任必须得你负 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是的,回首我的运营工作经历,基本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背黑锅,简直是一部大写的背黑锅历史。想必如果哪天我要写小说,也可以写一个类似的创作题材,讲述一下我的血泪史。但反过来一想,这似乎也没什么归根究底,一个好的项目本来就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根本不必相互推卸、推诿。
但是,为了避免总是冤枉同一个人:很多工作,如何赏罚,最好提前达成共识。如果确实无法界定归属,那就划定由相关人等一起承担。
很多时候,运营容易被一些负因素抹杀功劳,比如广告,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不小心遇到一个不理想的广告,导致整个团队浪费掉几个月的心血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广告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位置、素材、数量、效果是否合理,涉及的每个环节和要素都要了如指掌,但是又有几个真的能做到。
误解五:运营就是扛KPI(关键绩效指标)、背数据的
关于这点,取决于你的公司是否足够重视运营,这个项目产品驱动的成分有多少,另外也看你个人的担当。
我这些年一直在背数据,从最初踏入这个行业做初级运营开始,到现在负责项目,始终如此。
根据我多年的实战经验,其实我更赞成把数据进行分解。这样便于发挥项目所有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起来,随时心里都要有根弦儿。
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总是习惯将总目标和责任丢给下属,这就不对了。一个好的领导,需要懂得与员工共进退,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至于那些抢下属功劳的人,我更是鄙视至极。
误解六:运营可以适当抱怨
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东西,甚至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优秀的运营作品这是作为一个优秀运营所应坚持的原则。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你一定要有成本意识,即给你1000元的经费,你能做出和给你100万元经费同样的效果。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所有公司的风格,靠钱才能解决问题的工作,那绝对是你个人能力有问题。
并不是说运营不可以抱怨,而是说就算你说到口干舌燥,该完成的工作也照样必须完成。领导不会让你牵着走的,否则人家凭什么领导你,能成为你领导的肯定都有一定的本事。对于你来说,永远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要么走。
再者说,抱怨会让你的整个团队产生负面的情绪,不利于大家抱团协作,爱抱怨的人就算能力再强,都不可留,这种人应及时辞退。
误解七:运营就是与用户聊天的
运营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和用户沟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运营都是带着目的去和用户沟通的,并不是如你所想,随便跟朋友聊几句。最重要的是沟通的时间成本,每个出色的运营都会进行合理地把控,对时间观念的要求很强。
运营做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拉新、留存,这个最多只能算初级运营的思维角度。站内维护站外拉的原则只是运营工作的一个分支用户运营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后面还有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数据运营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成。
误解八:产品做完了,剩下的就都是运营的事情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运营根本就不能在产品上线之后才介入。我们常说,技术赋予一个个产品以血和肉,而运营则赋予这个产品以灵魂。所以运营自始至终就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发挥运营的积极作用。产品上线以后,用户用的时候运营人员每天也要用,每天都要看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上线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一个产品最终成为何种形态,是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运营的需求、时代趋势不断演进的连张小龙都不敢说微信的最终形态是怎么个情形,何况是咱们这些后辈。
误解九:运营有方法论
严格说来,运营是没有方法论的。几乎没有一个运营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优秀的运营人员都是摸爬滚打多年才练出来的。所以,我也从来不迷信运营方法论。运营需要灵活处置,思维定式就已经很可怕了,如果你再被方法论这个枷锁给禁锢住,岂不更可怕?
互联网日新月异,用户玩社区的生命周期从最早的四五年,缩减到现在的几个月。有文化的社区本身就少,一个创意随时会被抄袭和取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时刻都要保持更新。也许3年前你所坚信的运营思路,现在早已经不适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方法论不是无论何时都可以用的工具,但是可以拿来参考。它可以帮你建立自己的基本思维框架,建立基本的流程。比如运营大部分的模块,都是可以建立基本的模板的,但不可以过细,那样会束缚住运营的发挥空间。不得不承认,90后比我们80后的思维要活跃,所以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并通过他们挖掘到更多与产品相契合的点。
误解十:运营可以速成
关于这点,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运营真的不能速成。真正优秀的运营人员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摸索。
运营能够帮助一个人练就平和的心态,你可以用在这个过程里磨炼出的特质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把自己积累的东西写出来,就是分享自己的心态,让更多的运营初学者甚至管理人员学会在工作过程中改变对它的看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现在积累了多少,将决定你未来能站在一个多高的高度,所以,一定要好好磨炼,不要偷懒。
运营就是追求变态的极致
影响运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实就是细节,就是把重复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运营的人都知道影响ASO(应用商店搜索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很多人并不会把每个因素都做到极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APP在各大应用市场的下载界面,直接弄个截图就放上去了。但做得好的标准绝不是这样的,一个好的界面要让用户觉得方便一看到这个界面就有下载的欲望。比如我做一个类似娱乐的专题时,介绍图一般是放几个功能的重要界面。你也可以在页面里面放几张与专题相关且吸引别人眼球的图片,这样肯定会有人下载的。首页主要是放几个功能,但绝对不是放几个截图。
我做ASO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摸索出来的。当时,猫扑的SEO(搜索引擎优化)项目部是我提出组建的,我对这一项目非常重视,可以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记得《非诚勿扰》(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婚恋交友节目,现已更名为《缘来非诚勿扰》)刚火的时候,没有人帮我做ASO关键词优化,于是我亲力亲为,每一期都做到了百度搜索结果的第一页。曾经有个电视剧叫《一起来看流星雨》,从第1集到第37集,每一集我发布的讨论帖子都在第1页。后来我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做互联网热点中,从那以后只要猫扑做热点事件营销,就会让我带头。然而,这是一个不好的开头,导致后来很多人在做热点事件营销时,很急功近利。这是一个教训,我后来反思了好久。
下面是马哥(马向群,杜蕾斯官方微博的缔造者)分享给我的一个案例。Wiss是深圳一家经营化妆品的企业,他们在粉丝效应方面做得特别极致。他们的做法我真的没想到他们的企业微博有350万粉丝,大家知道微博有评论、转发、点赞功能,他们的运营人员(其实是比客服的技术含量高一些的运营,并非强运营)会点开每个粉丝的头像去看,然后跟每一个粉丝聊天,从而获取用户的三项资料,我记不清楚是哪三项了,但其中有一项就是这个人的肤质,想想这多难。其实运营就是把别人想不到的细节做到更极致,更有特色。他们的创始人很年轻,是1989年出生的,公司就三个合伙人,到去年年底,他们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年收入就已经达到了一亿元。为此,我觉得要做好运营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第一,运营必须练好基本功,然后才能融会贯通,做出亮点。
运营没有好多人认为的那么高深。我们平时做的工作,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冰山下面的,都是别人看不到的,领导更不会看到,很多工作我都觉得不好意思跟老板汇报。但只有冰山以下的东西积累够了,冰山上面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其实工作好比一面墙,好多人都喜欢绕着墙走。我很佩服一种人:找梯子的人。因为有些墙你是无法直接跳上去的,而梯子就是一种方法,找到方法之后,才能更好地去翻墙,而不是蛮干。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现在当我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我知道怎么搭配工作模块,怎么做内容运营,怎么做SEO。如果你没有这个经历,你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大家现在做活动基本都有预算。我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的。做活动所需要的奖品,都是我拉下脸皮到处索求、到处蹭来的猫扑后期常常处于断粮的状态,做活动的时候,我亏欠过用户很多奖品,但是没办法,因为真的没有预算。其实我也考虑过怎么把猫扑做到线下,怎么和服装和鞋子结合起来,怎么去盈利,虽然老板毫不在乎,但我一直在考虑怎么让猫扑开源节流,活得更好。
我曾和百合网的创始人慕岩聊天,他说百合网的客服工作也不都是那种高大上的,运营不是做高大上就能做得很好的。他们尝试了很多工作,有一件事做得特别有效果他们成立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团队,专门做老用户回访。比如一些老用户曾在百合网有过相亲经历,他们就问对方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尽力帮忙解决,后来发现转化率特别高。
运营不是混年头、混资历,而是要掌握各种运营手段和方法,模块怎么搭建是你的事情,只是有些经验可以复制而已。
运营工作哪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事情可做?咱们是做事的,不是空谈战略、空谈愿景的,运营整天做高大上的事情,必然会一败涂地。
第二,运营就是把经验、经历转化为价值,苦尽才会甘来。
运营就是把经历迅速转化成有效价值的过程。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临沂老家流传的故事。
有个富翁,他几个儿子都不怎么孝顺。临死前他跟其中一个比较孝顺的儿子说:我有一千块银圆,都给你,你拿去做事情吧。
20世纪80年代末,儿子把一千块银圆换成了两三万元,这可是一笔巨资,那个时候万元户是很少见的。他把钱藏在了房梁上,过了很多年,突然想起来房梁上还有钱呢,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钱全被老鼠咬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迅速转变成有效价值,迅速变现。
所以,学习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有些人可能一毕业就丧失了学习的能力。
另外,我们一定要知道别人说的话是否有道理,不要别人一说你就反驳。每个人的成长和平台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学习比较好,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比较好的公司,然后结婚生子,被琐事所累,就这样过完一辈子。而我则是那种走南闯北,以事业为主的人,需要的东西就努力去做,去得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