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書城自編碼: 274038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作者: 白先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10860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版次: 0 印次: 1
頁數/字數: 0/3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45
《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
+

NT$ 510
《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
+

NT$ 345
《 昔我往矣(白先勇著) 》
+

NT$ 490
《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
編輯推薦:
◆白先勇全面自叙与昆曲的因缘故事,深度解析自己为何挚爱昆曲、全身心投身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读懂他与昆曲的故事,就等于读懂了昆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精选白先勇与文化人士、学者的访谈对话,谈笑风生之间,洞悉当今的昆曲文化事业和生存环境;与余秋雨、许倬云、李文儒等人精彩访谈,碰撞出思想火花,读之令人深思启发。
◆首次收录英美重要媒体对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彩剧评七篇,作为跨文化交流所引发的另一种解读,角度新颖。
◆首次展现御用摄影师许培鸿的大量独家剧照、精彩幕后照片,四色精美印刷,多维度展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理念。
內容簡介: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關於作者: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戏剧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名将白崇禧之子。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撰有父亲白崇禧传纪《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目錄
目录

惊 变

我的昆曲缘由
忆梅兰芳与俞振飞 13
我的昆曲之旅
兼忆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观赏张继青三梦 15
游园惊梦二十年
怀念一起游园、一同惊梦的朋友们 23
惊变
记上海昆剧团《长生殿》的演出 27
附:沉醉后的欢聚
白先勇与昆剧界人士谈《长生殿》(陆士清) 35
让《牡丹亭》重现昆曲风华 43
认识昆曲在文化上的深层意义
访传字辈老艺人 45
昆曲的魅力演艺的绝活
与昆曲名旦华文漪对谈 50
与昆曲结缘
白先勇对话蔡正仁 57
文曲星竞芳菲
白先勇对话张继青 69
绝代相思长生殿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白先勇对话许倬云 78
《牡丹亭》和文化美学
白先勇对话余秋雨 87
昆剧中的男欢女爱
在香港大学的演讲 106


青春梦 上

牡丹亭上三生路
制作青春版的来龙去脉 127
《牡丹亭》还魂记 131
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
在北京的演讲 137
姹紫嫣红青春再现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 141
姹紫嫣红开遍
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况纪实 157
牡丹一百
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感言 164
《牡丹亭》西游记 168
英伦牡丹开 172
昆曲的普及教育 183
至高的文化使命 185
面对世界
昆曲与《牡丹亭》 187
姹紫嫣红两百场
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演感言 192
儒生岳美缇 196
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汪世瑜 199
曲终人不散
《圆梦: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序 205


青春梦 下

一个是美,一个是情
白先勇访谈录 217
关于《牡丹亭》的青春问题
李文儒访白先勇 236
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
白先勇对话吴新雷 248


昆曲新美学

琴曲书画
新版《玉簪记》的制作方向 292
昆曲与中国抒情诗的传统
从平面到立体 295
传统与现代
从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记》的制作讲起
314
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从《牡丹亭》到《玉簪记》
陈怡蓁专访白先勇 332
昆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白先勇、叶朗对话昆曲传承 340
青春念想
央视《面对面》访谈 348
像保存青铜器一样保存昆曲
央视《文明之旅》访谈 363


附录 一

守护
余秋雨 379
在春天里观看春天
樊曼侬 386
青春版《牡丹亭》的三重意义
在白先勇的文学与文化实践暨两岸艺文合作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文章 389
昆曲是一个仍然充满生命力的传统
致中国文化部孙家正部长
杨祖佑等撰 白先勇译 392
十年辛苦十年有成
李婷 394


附录二

来自一个女孩的梦之泉,长达九小时耳眼销魂的歌剧体验,牡丹将要绽放
史蒂芬韦恩撰 陆云雅译 407
一门精致的艺术
迈克尔茨威巴赫撰 陆云雅译 411
被祝福的回生
《牡丹亭》十月八日,星期天,上演于鲁伯欧剧院
伊利莎白施威兹撰 陆云雅译 415
《牡丹亭》:妩媚女鬼以处子之身还魂
伊斯嫚布朗撰 陆云雅译 417
沈丰英和俞玖林: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唐纳德胡特拉撰 陆云雅译 419
《牡丹亭》:中国戏剧的高雅精美令David Dougill如痴如醉
大卫道吉尔撰 黄璇译 421
昆曲《牡丹亭》:苏州昆剧院
安奥索莉欧撰 黄璇译 423
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场演出全纪录 429


后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陈均 433
內容試閱
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的昆曲之旅

白先勇



我的一生似乎跟昆曲,尤其是昆曲中国色天香的《牡丹亭》结上了一段缠绵无尽的不解之缘。小时候在上海,偶然机会看到了梅兰芳与俞振飞珠联璧合演出《牡丹亭》中一折《游园惊梦》,从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几句戏词,衬着笙箫管笛,便沁入了我的灵魂深处,再也无法祓除。第二次看昆曲表演受到莫大震撼是在一九八七年,又在上海,三十九年后重返大陆
,赶上上海昆剧团最后一天演出全本《长生殿》,由上昆当家生旦蔡正仁、华文漪担纲。我记得那晚戏一落幕,我不禁奋身而起,喝彩鼓掌,兴奋之情,不能自已,我深深受到感动。没想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昆曲噤声十年,居然又在舞台上浴火重生。那晚上昆的戏演得精彩,大唐盛世,天宝兴衰,一时尽在眼前,但我不仅是为上昆的表演者喝彩,而更令我激动的是昆曲,我们中华民族美学成就最高的表演艺术,经过文化大革命暴风雨的摧残,一脉香火,竟然还在默默相传,这是一枚何等珍贵的文化火种!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辞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这是一种美的综合艺术,是明清时代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我们这样了不起的艺术,绝对不能让它衰微下去!那晚看了《长生殿》后,我如此动心起念。

然而昆曲的颓势仍然无法遏止。第一线的演员老了,观众年龄层愈来愈高,昆曲舞台呈现也逐渐老化,虽然文化大革命后,昆曲恢复了表演,然处在整个急速求新望变的大环境中,昆曲生命仍然脆弱,处处受到生存威胁,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的危机,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衔接,使得我们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这是每个关心中国文化的人不得不深思的一个命题。昆曲的振衰起敝,应该只是整个中华文艺复兴的一幕序曲。

但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昆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渐渐消沉下去。于是海峡两岸,一群对中国文化有热忱、对昆曲更是爱护有加的文化精英、戏曲精英,由我振臂一呼,组成一支坚强的创作队伍,大家众志成城,于二○○三年四月起,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训练,终于制作出一出上中下三本九小时的昆曲经典:青春版《牡丹亭》。这是一项海峡两岸的文化人、艺术家,共同打造出的巨大文化工程,事后看来简直是项不可能的任务。然而一开始我们的态度却是严肃的,我们不是在玩戏,而是认真地试图将汤显祖这出十六世纪的经典之作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再度还魂,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我们希望能借着制作一出经典之作,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接班传承,将青年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召唤回戏院,观赏昆曲,使他们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最后的目的当然希望恢复昆曲本来青春亮丽的面貌,所以我们将之称为青春版的《牡丹亭》。我们的大原则是: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是在古典传统的根基上,将现代元素,谨慎加入,使其变成一出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精品。回归雅部,是我们整个昆曲美学走向。明清时代,昆曲本属雅部,本就是一项有文人传统的高雅艺术,因为昆曲原产于昆山,受吴文化孕育而成,先天就有江南文化中最精致、最典雅的成分。我们跟苏州昆剧院合作,也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苏昆成员,大多属姑苏子弟,天生就有吴文化的基因,而他们的语言带有苏州腔,也就是昆曲的本色了。


我们理想甚高,抱负很大,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远超预期,未来结果如何,也实难预料。后来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成功,演出轰动,一半天意,一半人事。青春版《牡丹亭》的确是许多因缘际会凑在一起,天意垂成。首先选中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这一对金童玉女,似乎前定。但邀请汪世瑜、张继青来指导两位青年演员,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首先,我推举汪世瑜做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就是一项关乎成败的决策。中国戏曲传统,本来没有导演制,戏都是老师傅捏出来的。这些老师傅本身就是资深演员,捏出来的戏,当然都合乎昆曲法则。然而当今的导演制,导演多为话剧导演,并不熟悉昆曲四功五法,其所发挥只有在舞美道具上,导出来的戏也未必是一出正宗昆曲。汪世瑜是巾生魁首,师承周传瑛,饰演柳梦梅,潇洒飘逸,由汪世瑜做总导演捏戏,最恰当不过,此外,导演组还加入了翁国生、马佩玲,都是浙昆资深昆曲演员,我们的导演群,阵容坚强。请出张继青训练沈丰英,是一项关键性的决策。张继青是昆曲旦角祭酒,唱功沉厚,身段规范严谨,对杜丽娘一角的诠释,有独到见解,她的《寻梦》一折,无人能及。由张继青手把手精心磨炼出来的杜丽娘自然起步高。张继青的《寻梦》师承姚传芗,于是传字辈老师傅的姑苏风范,透过汪世瑜与张继青,便传承到俞玖林和沈丰英身上这便是我们标举的正统、正宗、正派的昆曲表演传统。但力邀张继青、汪世瑜跨省跨团参加《牡丹亭》团队,我曾下足功夫,费尽唇舌。

二○○三年至二○○四年春,这一年魔鬼营式训练,早九晚五,有时还开夜班,替青春版《牡丹亭》打下了根基。排练的场地是一座还没盖好的大楼现在的苏州万豪酒店
,当时尚未装上门窗,冬日寒风凛凛,四面来袭。我裹着鸭绒大衣,在排练场督军,跟排练人员一起足足吃了一个月的大肉包子,眼看着青年演员在数九寒天穿着单薄戏衣,在寒风中拼命练功,流汗流泪,终于把一出九个钟头的大戏,淬炼成形。张、汪两位老师傅严格把关,对于演员的要求,一丝不苟。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练,我对昆曲艺术又增加了十二万分的敬佩。这是一种极高难度的表演艺术,其美学成就,无出其右。昆曲载歌载舞、无歌不舞,是把歌唱与身段融合得天衣无缝的表演。西方歌剧有歌无舞,芭蕾有舞无歌,这两种表演艺术的精髓,昆曲兼而有之。
筹备的一年,青春版《牡丹亭》台北的创作组也没有空过一天。在我和樊曼侬召集下,编剧组成员有华玮、张淑香、辛意云三位学者专家,密集开会,磨了五个月,把剧本整编完成。我们的原则是只删不改,把原剧五十五折删减成二十七折,围绕着情的主题设计出梦中情上本、人鬼情中本、人间情下本。所谓不改,只是不改汤显祖华丽的唱词,可是为了顺应剧情及制造戏剧效果,我们在场次重组、故事剪接等方面花了很大工夫,就像电影剪辑一样,整理出一个紧凑流畅而不失原著丰富内涵的剧本,这个剧本替青春版《牡丹亭》奠下扎实的基础。大导演王童是我们的美术总监,他替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定了调。王童替这出戏精心设计了两百套戏服,他去苏州多次,亲自挑选绸料,寻找几代相传的老绣娘。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典雅精致,美轮美奂,对戏曲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青春版《牡丹亭》的十三个男女花神,又是一大亮点,由吴素君编舞,花神们姗姗出场,一亮相,往往获得台下观众惊艳的掌声。其他舞美、灯光、音乐,都经过周密的整体考虑,完全为青春版《牡丹亭》唯美的风格打造。林克华舞美、灯光、王孟超舞美、黄祖延灯光,都是台湾舞台工作者一时之选,苏昆周友良为青春版《牡丹亭》整编的曲子,亦替这出九个钟头的戏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春版《牡丹亭》上本终于在台北国家大剧院首演。台湾《联合报》头版头条报道青春版《牡丹亭》即日演出的新闻并附大幅杜丽娘《写真》剧照──其实,这一年来,两岸媒体早已陆续报道青春版《牡丹亭》的林林总总。演出前一两个月,青春版《牡丹亭》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除了各种媒体的报道,同时在Page
One书店举办了一个青春版《牡丹亭》的剧照展,摄影师许培鸿精美绝伦的剧照,首次大规模露面。许培鸿的照片,把一对俊美的青年男女主角推介到全世界,他的照片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宣传立了大功。十年来,他锲而不舍,拍摄了二十多万张青春版《牡丹亭》幕前幕后的照片,一出戏有如此丰富的摄影资料,恐怕是空前的。宣传规模如此之大,把观众的期望调到最高点。对于首演,我们是诚惶诚恐的,虽然一年来我们这个团队都尽了最大努力,但结果如何,无人能预料。戏要搬上舞台才见真章,观众能否接受,也是一个问号。但如果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失败,不仅我们的努力心血付诸东流,对我们标举的昆曲复兴运动更是重挫。因此我们对于台北首演,兢兢业业,严阵以待。
台北首演其实并非那么顺利。首先,苏昆的道具柜迟来了两天,我们只剩两天时间搭台,这是一出新戏、大戏,灯光、舞美相当复杂,两天时间远远不够,只得雇用加倍工作人员,四十八小时通宵赶工。演出前那几天,我们都绷紧了神经。首演那晚,美术总监王童牺牲前台看戏,留在后台把关,每个演员出场,都要经过他严格审查服装造型。台北演出两轮,九千张票卖得精光,头一晚国家大剧院一千五百个座位满座,前几排还坐满了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因为同时间在台北召开了一个汤显祖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苏昆的青年演员是第一次登上这样国际性的大舞台,小春香沈国芳后来回忆,她上台一出场,两条腿在打哆嗦。可是第一晚苏昆青年演员便有超水平的演出,令人惊艳,男女主角,水袖纷飞,勾动了所有的观众;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观众起立喝彩十几分钟。我挽着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走向台前,深深感受到观众的兴奋情绪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我猛然感悟到:一个新的昆曲时代可能即将来临。

以后数年间,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所到之处,海峡两岸、大江南北、欧美、新加坡,这样的热烈场面都被一再复制。七年间,至二○一一年共演出两百场,观众人次达三十余万,几乎场场满座,青年观众占六七成,《北京青年报》有这样的标题《青春版〈牡丹亭〉
使昆曲观众年龄下降三十岁》。两百场演出,我大概跟了一百五十场,尤其是头几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途径,还处在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阶段,必须由我亲自领军作战,每次演出都是一场必须攻克的战役,青春版《牡丹亭》刚刚起步,一跤都摔不得。但当时大环境并不利于昆曲推广,其实昆曲式微已久,十九世纪,有几个时期,昆曲几乎从舞台上完全消失,文化大革命十年当然损伤更大,昆曲观众愈来愈萎缩,大学青年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未看过昆曲。处此逆势,如何号召广大青年观众步入剧场,安静地观赏有六百年历史的高雅古典艺术,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但一种表演艺术,没有青年观众,尤其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不会有未来。我一直持有一个信念,昆曲之美足以打动人心,而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浪漫瑰丽的爱情故事定能吸引青年男女,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观众热烈反应,更加奠定我的信心。但如何将这些讯息传给大众,就要靠宣传了,宣传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过程中的首要工作。每次演出,除了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外,我会接受各种媒体访问: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光是电视,我上过中央电视台不下十次,还有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阳光卫视、凤凰卫视,我向全中国、全球华人世界的观众喊话:我们的文化瑰宝昆曲,有多么了不起,多么重要、多么美,对我来说每次昆曲演出,就如同秦俑、商周青铜、宋朝瓷器展览,具有一样的文化意义。我这样到处重复呐喊,有时觉得自己像个电视布道家,在向世人传达昆曲福音。海峡两岸的媒体,包括美国、欧洲,对青春版《牡丹亭》算是特别厚爱,大幅的报道,这些年没有断过,于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名声,随着媒体宣传,渐渐向四处扩散,尤其在各个大学里,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成为青年学子竞相追逐的文化现象。当然,宣传有没有产生效果,完全要看演出是否成功,戏本身不够好,也宣传不起来。两百场演出中有几场是关键性的: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于苏州大学存菊堂演出,这是中国大陆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香港演出轰动,但中国大陆的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他们反应如何,实在拿不准,但青春版《牡丹亭》日后演出的场所主要在大陆,大陆首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六月下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苏州开幕,各国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苏州市主办昆曲演出,昆曲于二○○一年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主办单位把苏昆另一出戏《长生殿》当作开锣戏,却偏偏将青春版《牡丹亭》压在最后第十天才上场。届时,媒体早已跑得精光,外来观众也等不到第十天才看戏。如此安排,肯定会把青春版《牡丹亭》的大陆首演闷死。我急中生智,跟苏州大学商量,把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放在苏大演出,提前一星期,抢在世界非遗大会前面。同时,我避开苏州,到上海去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文汇报》四十楼大厅,一下子来了全国四十几家媒体,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大首演的消息,沸沸扬扬,传播各地。苏大的演出场地只有存菊堂,是一个五十年代建筑的大礼堂,设备简陋,但有二千七百个座位。学校开始还有些犹豫,三天的戏,哪有那么多人来看?哪晓得消息一出,九千张票一抢而光,各校学生还有好奇观众,从上海、南京、杭州,甚至远至北京、成都,纷纷涌至苏大来看戏。因为舞台设备不够,舞美全派不上用场,只得原始阳春演出,可是简陋的大礼堂中观众挤得水泄不通,走道上也站满了人。演出时,观众热情沸腾,掌声雷动,演完了,还有七八百学生、观众涌到前台拍照,场面热烈,堪比流行音乐晚会。各地涌来的媒体,争相报道。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一炮而红。这也启动了我们昆曲进校园的计划。
二○○四年这一年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前途成败最为关键,推动演出也最为艰难。苏州首演后即刻转战杭州、北京、上海,参加各地举办的艺术节、音乐节,这几个大城市,明清时代都曾是昆曲重镇、戏曲中心。青春版《牡丹亭》在这些大城市首次亮相,如何征服这些地方的陌生观众,是我们一大挑战。这种大规模的商业演出,按理应由演艺公司来操盘,但我们没有,只靠我跟我的秘书郑幸燕两人横冲直撞,我笑称我跟郑幸燕是光杆司令带小兵,在打游击战。上海演出最是危险。当时上海符合国际标准的剧场是上海大剧院,有一千五百座位,但上海大剧院开张六年,因为商业考虑,从来没演过昆曲。幸亏香港演艺名人何莉莉女士出面主办,何莉莉在大剧院音乐厅开了一家高级法国餐馆,希望把青春版《牡丹亭》当作开幕演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才堂而皇之进入上海最高档的演艺中心,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个项目。但主办单位把最高票价定为一千二百元人民币,三天套票便是三千元,在当时,这是天价,大学生不得其门而入,但他们恰是我最重视的观众。于是我便向台湾、澳门几位有志于文化的企业家募款,说服主办单位,低价购买学生票,然后到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演讲,拉了几百个学生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同时也邀请了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四十位小学生,到大剧院观摩看戏。因为票价太高,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宣传,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上海大剧院隆重推出三本青春版《牡丹亭》,终于满座。上海以及外地文化界、戏曲界,重要人士都到齐了。有一晚,演过我的电影的三位女主角卢燕、姚炜、杨惠姗同时到场,非常难得。上海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道里程碑。上海《文汇报》这样报道:


青春版《牡丹亭》首轮巡演上海落幕,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将有五百年历史的昆曲剧种振衰起疲,赋予新的青春生命。


我的愿望是,海峡两岸的大学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机会接触观赏到昆曲,因而重新发觉我们传统文化之美。从二○○五年起,我们开始校园巡演:北大、北师大、南开、南京大学、复旦、同济,西北到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边远至广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厦门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一连串去过三十多所高校,每校都有几千学生观赏,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有四五千,学生反响空前热烈,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首次接触昆曲。北大是中国大陆高校龙头,学生人文素养比较高,北大公演,当然是重中之重。幸而北大有一个设备不错的表演场所: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有两千一百个座位。我们分别于二○○五年、二○○六年、二○○九年进入北大三次,演过四轮十二场青春版《牡丹亭》及两场新版《玉簪记》,全部满座。有一位北大学生在网上如此写道: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种是没有看过的。另一位北大生说:我宁愿醉死在《牡丹亭》里,永远不要醒过来。二○○九年十二月那一次公演,气温零下九度,天寒地冻,演出散场快十一点了,还有几百个学生依依不肯离去,他们围上来,就是等着要告诉我一句话:白老师,谢谢您把这样美的戏带给我们。我深受感动,我就是希望这些青年学子,这些中华民族的未来,能够体会欣赏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在其他大学上演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天津南开大学我们去演过两次。头一次太过热火,几乎造成暴动。演艺厅只能坐一千两百人,已经有不少学生挤不进去坐在石阶地上,外面还有几百学生要往里冲,校长急忙命令校保安一字排开,把暴冲的学生挡住。桂林很少演出昆曲,我二○○四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向同学们承诺会把青春版《牡丹亭》带到故乡表演。二○○六年,我们把青春版《牡丹亭》带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十周年庆演,一下子轰动了桂林城,许多同学索不到票,不得其门而入,一窝蜂从厕所的窗户爬了进去,把礼堂塞得满满的。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高校学生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反应如此强烈,有时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我想这跟社会发展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时机都有莫大关系。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极大,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趁势闯入中国大陆,又造成了另一种文化上的混淆。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相对稳定,这就创造了文化建设的条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学生,可以说正站在中国文化走向的十字路口,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必然是强烈的。西方英国人的莎剧、德国人的古典音乐、俄国人的芭蕾舞、法国人的绘画、意大利人的歌剧,都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标,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成分。我们中国人呢?这时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将中国古典文化昆曲之美,以掺有现代元素的艺术形式光芒四射地呈现在舞台上,正好满足了中国青年学子追求文化认同的心理。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所以能勾动千千万万青年学子一片春心。有六百年历史的昆曲,当然也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指标。

二○○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甄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十九项,中国昆曲被选为首项,从此昆曲便属于全世界人类的文化遗产。二○○六年九月,我们将青春版《牡丹亭》送到美国西岸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头两年在海峡两岸巡演已得到初步成功。下一步我们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走向国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昆曲的评价相呼应,美国是我们的头一站。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是对我们这出戏,对昆曲,是一个大考验。三天晚上九个钟头的大戏,美国观众能接受吗?说真话,当时我心中也没有十分把握。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了解止于京剧,对于昆曲,绝大多数闻所未闻,因此,青春版《牡丹亭》美国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下足了功夫。首先我们选定在四个加州大学校区巡回演出,伯克利、尔湾、洛杉矶、圣巴巴拉,共一个月十二场。要进入加大,如此大阵仗的演出,谈何容易?幸亏我曾执教的加大圣巴巴拉校区华裔校长杨祖佑大力支持、协调,我们才能在四个校区通行无阻。头一站伯克利就是高门槛,它的演艺中心Cal
Performances在西岸颇负盛名,其艺术季经常有世界著名的表演团体演出。演艺中心的主任开始姿态颇高,他担心票房,对我们的戏是有疑虑的。我赶紧安慰他:我们有企业赞助,Cal
Performances保证只赚不赔,因为售票收入全归学校,演艺中心的剧场有两千一百座位,最高票价两百美金一套。主任先生算了一下,才笑逐颜开,让我们在艺术季开锣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美国之行,一团八十余人浩浩荡荡,飞机票、交通费、一个月的食宿,费用可观,官方没有补助,全靠我向外募款。这时天意差遣两位贵人来相助,台湾趋势科技文化长陈怡蓁、香港宝实集团董事长刘尚俭,各人赞助五十万美金,我们得以成行。两位赞助人都是台大同学,他们了解青春版《牡丹亭》美国行的重要意义。陈怡蓁的贡献尤其大,她不仅出钱,并且率领她手下趋势科技的团队,全程参与操盘,她本人东西两岸奔走,为演出事项,不辞劳苦,跟各部门洽商。我自称为昆曲义工,其实我们这个团队里有一大群义工,大家都为复兴昆曲而努力,陈怡蓁从此也变成了我们的大义工。
美国演出,我们前两个月便开始宣传,我和当地几位女教授李林德、朱宝雍,到处演讲,向美国观众解说昆曲,又把纽约的昆曲学者汪班请到伯克利,演出前给观众导读。我们动员了西岸各地所有的力量,华侨、领事馆、同学会(一女中、台大、北大),中外媒体密集报道,青春版《牡丹亭》未演先轰动,十二场票全部售罄。
九月十五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伯克利Zellerbach
Hall登场,二千一百个座位坐满了满怀期待的观众,其中很多是非华裔的。剧场灯光设备好,那晚女主角沈丰英的妆化得特别美,杜丽娘一出场,千娇百媚,风华翩跹,台下轰然一阵碰头彩,我一个忐忑不安的心才定了下来,这晚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败,毫不夸张地说,攸关昆曲在国际上的地位。演毕落幕,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喝彩,热烈程度超过国内观众。其后十一场演出,场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在美演出成功,美国媒体宣称青春版《牡丹亭》美国行是继一九三○年梅兰芳访美以来,中国戏曲对美国文化界最大冲击的一次。伯克利演毕,我们在海边东海饭店设庆功宴,参加者近四百人,把整座饭店包了下来,当地侨领把唐人街的锣鼓乐队请了来,在锣鼓喧天中,青春版《牡丹亭》成员及观众渡过最High的一晚。
二○○七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一百场在北京北展剧场上演,北展有两千七百个座位,又是三晚爆满。第一百场,演员的演技成熟了,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创下了他们演艺生涯的最高峰,俞玖林的《拾画》,沈丰英的《寻梦》,完美无瑕的演出,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这场百场庆演是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又是香港刘尚俭先生大力赞助演出。我们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在故宫建福宫设庆功宴,由香港何鸿毅家族基金支持。建福宫是当年老佛爷慈禧太后宴客的地方,那是一场最高规格的庆功宴了,当晚海内外文化界人士冠盖云集,以饰演慈禧太后著名的明星卢燕也参加了。
当初谁也没料到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会演到两百场,七年后,二○一一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厅隆重举行。歌剧厅有两千三百个座位,设备一流,舞台纵深可以用背面投影。第二百场的演出,我们的舞美终于发挥了最大效果,美不胜收。但进到大剧院歌剧厅绝非易事,歌剧厅只演大型歌剧、歌舞剧,传统戏曲只能在旁侧一个小型戏院演出。但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演,必须以最高规格、最佳场地演出。我们提出申请,四处碰壁,最后没法只好写信到国务院,我的理由:大剧院歌剧厅可以经常上演西方歌剧、歌舞剧,何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反而不能登上歌剧厅的舞台?国务院批示下来,大剧院歌剧厅顿时大门洞开。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场庆演,满堂红、满堂彩、轰轰烈烈落幕。演到两百场,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阶段性的使命已经完成。最后散场时,有一位演员赶在我身后叫了我一声白老师──便哽咽落泪。我了解她悲喜交集的情绪,我们一起走了好长好长一段崎岖行旅,完成一件巨大到不可思议的文化工程,列车将到终站,不免依依难舍。
据我默默观察,青春版《牡丹亭》这十年海内外巡演的结果,破了几项纪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唤回了昆曲在舞台上的青春生命,恢复昆曲在舞台上姣好亮丽的风貌,改变观众对昆曲老旧迟缓的刻板印象,昆曲也可变成年轻观众时尚追捧的表演艺术。

青春版《牡丹亭》把为数甚众的青年观众,尤其是大学生,召唤回剧院看昆曲,中国高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未接触过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这些青年学子有启蒙功效,很多人因此爱上昆曲,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有了新的认识。昆曲进校园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我们在三十多所高校巡演,造成一片高校昆曲热。我又继续募款,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设立昆曲中心,开授昆曲课程,聘请昆曲学者、昆曲大师,开一连串讲座式课程,同时我把苏昆小兰花班演员请来做示范演出,案头场上,都让学生有所感受。如此一来,恢复了昆曲学术上的地位与尊严,也变成大学重要的文化启蒙课程。选课学生甚众,培养学生观众,得以持续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训练了一批青年演员接班,苏昆小兰花班演员,海内外巡演两百场,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同侪相比,得天独厚。我又鼓励并资助他们,向老一辈的昆曲大师学戏,把昆曲大师们的绝活继承下来,如今小兰花班生旦净末丑行当整齐,可以排演大戏了。
同一个戏组,同一批人,连续十年演同一出戏演了两百三十多场,这在昆曲演出史上,独一无二。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两百三十多场,满座率竟高达百分之九十,有的大场子,观众四五千。这种演出,完全打破昆曲演出传统。二十世纪五○年代,因《十五贯》的走红,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说,青春版《牡丹亭》也是一出戏振兴了昆曲,而且是发自民间的自然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因素为何?这些年来有许多学者专家都评论过,作为制作人,经过亲身体验,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是一次学术界、文化界、戏曲界的大结合。制作团队里有学者、艺术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昆曲大家。明清时期,昆曲演出往往是文人与伶人的结合,所以昆曲才能富有诗的意境,充满文人气息。青春版《牡丹亭》是在恢复这个老传统,而且是两岸文化人与戏曲表演家的完美结合,彼此截长补短,可以说是近年来两岸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连台湾最负盛名的书法家董阳孜及画家奚淞的艺术极品,也上了我们的舞台。

青春版《牡丹亭》中,传统与现代结合成功,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我们要制作的是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昆曲。二十一世纪的大剧院多半是西方歌剧厅式的舞台,灯光以计算机控制。表演艺术与科技结合是必行之路,如何利用科技而不为所役,是我们严肃的考虑,在舞美、灯光、服装设计、舞台调度各方面,我们谨慎的注入了现代元素。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除了天助还有人助。其实是多少人的善心、诚心在背后支撑,让我们乘风破浪,安全抵达目的地。这出戏的制作和巡演需要巨大投资,十年来的费用超过三千万人民币,这全靠一批有心的企业家无私的挹注,我们这出戏才能平步青云。因为我们的制作,精益求精,什么都用最好的,当然所费不赀,而我们的演出,很多场是公益性的校园演出,没有回收,目的只希望能引起学生对昆曲的兴趣热情。然而这些都需要钱,没有钱,寸步难行。这些年来募款便成为我沉重的工作。向人托钵化缘,绝非我所长。有一次面对着赞助人,一顿饭下来,就是开不了口。我的秘书在旁等急了,干脆向赞助人说明来意,讲出数目。幸亏大多数的赞助人都是因为对我信任,认同我们复兴昆曲的文化大业,自动解囊相助。第一个是台积电曾繁城先生,我们的筹办费是他捐的,他真的热爱昆曲,看了好几轮青春版《牡丹亭》。澳门沈秉和先生因为在香港看到我们的戏,主动找到我,愿意支持,我们头一轮二百套亮丽的戏服行头便是他捐助的。香港余志明先生及夫人陈丽娥女士不仅是我们的赞助人,也变成了青春版《牡丹亭》最热忱的拥护者,十年间,青春版《牡丹亭》重要演出,他们二位一定到场打气加油,我跟他们不知分享过多少次演出成功的兴奋。香港何鸿毅家族基金赞助我们三年,这是关键的三年,二○○六至二○○八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十多所高校,掀起一阵昆曲热、牡丹热。二○○七年北京国家大剧院落成试演,昆曲只邀请了青春版《牡丹亭》,但演出还需要费用的,临时才通知我们,一时间几十万人民币哪里找?香港中文大学校董周文轩先生得知我们的困境,二话不说,顶着六月天的大太阳亲自走到银行汇款给我们救急,不料两三天后,周先生进了医院,一病不起,那是他最后一项善举,令我怀念至今。第二百场庆演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厅演出,这场演出花费是大的,美国赵廷箴文教基金会,及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是这次的赞助人。我们换了新行头,演员在舞台上,光彩夺人。台达电赞助最新投影机,我们在大剧院的展览厅开了一个盛大的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以最新技术设计了两面光墙,一面青春版《牡丹亭》,另一面新版《玉簪记》,绚丽夺目,摄影师替青春版《牡丹亭》拍下的二十多万幅照片,如今选出最精粹的作为展览,规模之大,陈列之精美,一时震动京师。最后必须提到苏州台商李云政、沙曼莹夫妇,他们出钱出力外,对演员的呵护照顾,无微不至,令人感动。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除了媒体特别厚爱,铺天盖地的宣传外,学术界昆曲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也大大帮助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学术界站稳一席之地。周秦苏州大学、吴新雷南京大学、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宁宗一南开大学、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叶朗北京大学
、江巨荣复旦大学、邹红北师大、黄天骥中山大学、刘俊南京大学、黎湘萍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朱栋霖苏州大学、傅谨中国戏曲学院,都曾作文赞扬过青春版《牡丹亭》,而且亲身参加多次青春版《牡丹亭》研讨会。

这十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巡回演出,我大概跟了一大半,我并不是一个热衷旅行的人,尤畏车马劳顿,没想到到了晚年,为了青春版《牡丹亭》,飞来飞去,走遍大江南北,远至欧美,有时觉得自己像个草台班班主,领着个戏班子到处闯江湖。因为跟小兰花班演员相处日久,随着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起起伏伏,我跟他们也生出一种成败相关、休戚与共的感情来。二○一三年冬天,我重返苏州,与小兰花班相聚于沧浪亭,那是十年前,我向男女主角解说《游园惊梦》的所在。十年后,大家回忆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欢笑居多,有一种共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但似水流年,也有些微曲终人散的惆怅。十个小兰花班成员说要献给我一个礼物,不提防,笛声响处,他们合唱起《游园》中的一段【皂罗袍】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二O一五年三月八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