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中国精粹》丛书有以下三大特点:
1. 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速读手册。该丛书共6个分册——历史哲学宗教卷、语言文学卷、艺术卷、科学技术卷、饮食养生卷、世界遗产卷,内容涵盖全面而精炼,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且每一分册的内容表述都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概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 以图辅文,形式生动的图文经典。精选的各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插图,全彩印刷,有助于读者对书中讲述的相应内容留下更直接、深刻的印象。
3. 英文翻译准确、流畅,接近母语翻译水平。在编排方式上,采取前半部分中文、后半部分英文的编排方式,兼顾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易读程度。
因此它既可以作为高校外语专业参考书、英文学习与爱好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也可以作为中国从事对外经贸和文化交往人士向外介绍中国的基本手册。
|
內容簡介: |
《中国精粹·饮食养生卷》一书以凝练、概括的语言,由点及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养生保健的基本面貌和特点。由“不厌其烦,不惮其精”(饮食文化篇);“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中国武术篇)两部分组成,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和养生保健方式中的代表性内容做精要的介绍。
|
關於作者: |
孙维新,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调研员。长期从事社会文化与文学研究,先后主编创作出版了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一起看世界——反伪科学丛书》为代表的丛书多部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已出版主要作品有:《20世纪影响中国的百部中外文学名著提要》《世界名经典——影响中国的100部中外名著》《经典中国》《一起看世界——反伪科学丛书》《走进未知世界》等40余部。
朱旭,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曾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汉语言文学研究室写作教员,讲师。长期从事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已出版主要作品有:《经典中国》《汉语写作》《演讲与写作》等。
|
目錄:
|
不厌其烦 不惮其精
——极端繁荣的饮食文化
一、四大菜系 13
二、茶文化 19
三、酒文化 24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展示生命力的中国武术
一、中国武术的精髓 33
二、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 46
三、中国武术的气功修炼 48
Splendid
Chinese Cuisine
——
Thriving Chinese Cuisine Culture
1.Four
Major Groups of Chinese Cuisine 69
2.Tea
Culture 77
3.Wine
Culture 84
Exercises
of Bones, Muscles, Vitality and Breath
——
Chinese Martial Arts Designed to Improve Vitality
1.Marrow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94
2.Chinese
Martial Arts, an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e 106
3.Breathing
Exercis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109
|
內容試閱:
|
“饮食男女,人之所欲也。”在中国,祖先圣贤形成了在性问题上保守的传统,而把人生的倾泻导向饮食。这个原因,不仅促进了烹调艺术的高度发展,而且赋予烹调以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人们的风俗习惯中,婚丧嫁娶这类大事,总是以吃饭为其重要内容甚至是高潮部分;其次,它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交手段。在农村,“认识”这个词常常为“在一个桌上吃过饭”所代替。同时,烹调也是民族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有朋自远方来,那友谊的分量一多半就要表现在洗尘的宴席上。在古代,甚至最郑重的国家领导工作也用“调和鼎鼐”这个典型的烹调名词来代表,足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烹调的地位。
中国人善吃,也能吃。无论是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中国人无不拿来食用。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而中国人却以为“吃啥补啥”,肝可以补血,肾可以补肾。“燕窝”是金丝燕在海边岩石问筑巢,吞下海藻后吐出的胶状物凝结而成的,古人认为可以补气,是一种珍贵的食品。熊掌、豹胎、凤髓、龙肝、马鞭、象鼻、鱼翅、猩唇都是美味。周王还备有特殊小菜“范”和“蜩”,即蜂蛹和蝉,广东民间的“烤桂花蝉”和“烤龙虱”(水甲虫),常一起出售,周人还吃醋老鼠……总之爱好极为广泛。不仅自然之物尽可以取用,中国人还善于创造。中国的素菜馆里常有“素腰花”“素肠”“素鱼”等菜,大多为豆制品,却可以乱真。尤其是中国的豆腐,无论贫贱老幼,无不爱食。制酱业也是中国的一项特殊成就,它以黄豆(或蚕豆)为主料,加适量的麦麸、淀粉、盐、糖等配料,利用毛霉菌的作用发酵而成。酱类不仅是一种优越的调味品,能增强食欲,而且含有多种发酵制成的酶,能促进人体复杂的化学变化,它的出现,对营养和保健,都是一大贡献。
就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倾向于科学和营养,而中国则更倾向于艺术。饮食这件大事,在中国人看来不仅是填饱肚子的需要,更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无论是烹调的准备,还是餐具的摆放、上菜的顺序、就餐的环境、食物的好坏、食客的数量……无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西方人烹制食物大多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的工作,而中国则不然。街上卖烧饼的师傅,揉面时喜欢用擀面棒有节奏地敲打案板;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厨师在炒菜时,敲打铁勺,注意烹调的节奏感。这些自然不会对工作产生什么便利,但它却增加了艺术的要求。餐具的设计摆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富贵人家常有几十套餐具,什么菜配什么餐具,这都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衡量。唐、宋以来,中国的茶楼饭馆,大都选择在湖边或河边,采取园林式建筑,餐厅坐落于水榭花坛,竹径回廊之间,来客进入餐厅,如沐春风。清新的空气,幽雅的气氛,使人食欲大开。这种饭馆的设计,既合乎科学,又富有艺术感。就连菜的名称,也都洋溢着一种艺术的光辉。如黑鱼二吃,鱼骨烧汤,面上漂着一行豌豆,取名叫“一行白鹭上青天”,像诗一样美。其他如“翡翠上汤鸡”“玉簪田鸡腿”“百花酿鸭掌”“大烩龙虎凤”等,都是文学与味蕾的完美结合。
中国饮食的要求颇为严格,它要求“色、香、昧”俱全。所谓“色”,既指菜肴的颜色,也指饮食的造型。中国的厨师们在颜色的搭配上、材料的雕刻设计上常能达到艺术家的水准。唐懿宗咸通年间,同昌公主出嫁,皇上给公主送去一道菜,名叫“红虬脯”。它是用一尺长的红肉丝加工而成的佳肴,丝丝红肉,如一条条刚健有力的虬龙,给人以传神的动感,故称红虬脯。另据《南楚新闻》记载,南方的百越地区,有两种青蛙做成的菜肴,构思绝妙,其自然天成的艺术造型,不留丝毫人工雕镂的痕迹,令人叹为观止。中国菜家族中还有独特的一种——“看菜”。“看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但以观赏为主。它的造型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常带有一定的寓意,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等。拼字盛行于清代,清宫家宴和孔丘后裔向那拉氏进劝酒席,就习惯在盘菜中拼一些吉祥的词,如“洪福齐天”“万寿无疆”之类,这是对形式的过分强调。
“香”指的是菜端上桌未食之前,就已异香扑鼻,让人食欲大开。中国人早就知道用调料炸出香味,制出浓香型的菜式,如酥香、油香、薰香、奶香、辛香、霉香、焦香、辣香、麻香、椰香、麻辣香、葱蒜香等。中国的厨房里大多油烟缭绕,难以清洁,但菜肴的气味却常可以香飘数家。这弥漫的香味吸引着羁旅漂泊的异乡人,也吸引着匆匆归家的行路人,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情结,长期积淀在心里。归隐的诗人们坦率地歌咏着家乡的“鲈脍莼羹”,这记忆里的“香”总使人魂牵梦绕,不能忘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