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內容簡介: |
《变态心理学3》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说,前两部尚停留在心理障碍的阶段,这一部已经升级到精神障碍的等级。从解读各位大家对“变态心理”的解释开始,逐步走入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的世界,涉及病因、发作症状、治疗及康复护理这一完整的过程,和之前单单介绍症状相比,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看到一种疾病从发生到治愈的过程。
继承前两本的传统,每一章后设置了心理学公开课、推荐书籍和相关影片资料,。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关键词,寻找你自己的偏好。若是某一本书,某一个课程,某部电影引你进入另一个心理学世界,笔者会暗自窃喜的。
|
關於作者: |
隋岩,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变态心理学》系列 《心理学与你》《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人生》 《缺失的心理课》 《小清新心理学》等。
|
目錄:
|
第一章 何为变态心理——诸家之言
心灵的面具——从防御机制说起
S-R解释一切——行为主义
评估出的好恶——认知模型
“第三势力”来袭——来访者中心
活在人际网络中——人际关系理论
一切关系的总和——社会文化理论
第二章 身体指向心理——生物学基础
DNA的神秘世界——遗传学
剖开大脑看神经——解剖与生理学
信号邮递员——神奇的递质
第三章 挣扎于两极之间——躁狂抑郁症
躁郁从何而来——致病因素
自以为是天才——躁狂发作
冬天里的黑狗——抑郁发作
在暗夜找寻光明——治疗之路
一扇希望的窗口——自我管理
死神的召唤——应对自杀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告别躁郁
第四章 疯狂的旅程——精神分裂症
窥探内在世界——精神分裂症起因
我有特异功能——偏执型
脆弱的年轻人——青春型
我们都是木头人——紧张型
冷漠无情的少年——单纯型
心灵无处安放——未分化型
精神上的残疾——残留型
第五章 大脑丢掉指挥权——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时强时弱——增强、减弱、衰退
不协调中的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
沉默是金也是病——精神运动性抑制
把灵魂卖给魔鬼——冲动行为
在幻觉的支配下——自伤与自杀
第六章 折断翅膀的天使——智力障碍
出生定终生——缘何智力障碍
智商分以下——测验筛查
养出好孩智——康复训练
作为人而存在——社会适应力
最佳保洁员——社会支持
隐形伤害最伤人——歧视
第七章 几度夕阳红——老年期心理障碍
迷迷糊糊的老人——阿尔茨海默症
失落的时光——遗忘症
是病不是病——谵妄综合征
时值多事之秋——更年期偏执症
身体、心理都病了——心身反应
第八章 论罪恶的真相——犯罪心理
生而犯罪的人——反社会行为
偷东西是一种病——盗窃成瘾
另类成就感——高智商犯罪
我的大脑杀了人——基因主导犯罪
施虐与受虐——家庭暴力
性是一种权力——性侵犯
伪装精神病——区分变态与否
第九章 敬畏生命——变态者的世界
锁链背后——精神病人的生活
谁来负责——病人也有隐私权
正常or不正常——被精神病
大脑作为实验台——研究现状
变态来到世纪——新的挑战
第十章 咨询师之职——评估与诊断
坐下来谈一谈——收集信息
测出来的不正常——评估工具
CCMD-——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是否精神障碍——结论
|
內容試閱:
|
迷迷糊糊的老人——阿尔茨海默症年初,电视剧《嘿,老头!》热播。剧中展现了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与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我是我爸的爸,我爸现在就是我儿子”,因为阿尔茨海默症,父子之间关系置换,展现了一段处在特殊状态下的父子亲情。
剧中由李雪健扮演的老头萌萌哒,抱着一个布娃娃,像个小孩子一样,脸上不时露出婴儿般的笑容。这是阿尔茨海默症初期的表现。这段时间持续~年,由于起病缓慢、隐匿,家人不易察觉。老人丢三落四,短期记忆丧失严重,一句话刚刚说完,马上就忘记了,子女通常把这种现象当做老年人的正常表现,不加以重视。
到了中期,阿尔茨海默症会持续~年。这个时期,尚未受损的长期记忆逐渐丧失。老人不认识自己,脾气暴躁,偶有暴力行为,外出迷路,不能进行室外活动,穿衣、洗漱、保持仪表等日常活动需要他人帮助,严重者大小便失禁。
电视剧终究是艺术作品,现实中的“老头”远没有剧中人物可爱。阿尔茨海默症病人通常有两种类型,狂躁型和抑郁型,同时,病人性格会发生变化,情感淡漠,多疑。家人为了照顾病人承受的压力远比电视剧中大百倍,在漫长的病程中,家人的生活远没有那么轻松、温馨。
清明时节,张阿姨在儿子的陪伴下给李大爷扫墓,这是李大爷去世之后,张奶奶第一次给他扫墓。李大爷去世大半年,张奶奶病了大半年,终于能下地走路,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李大爷的墓地,向来喜欢开玩笑的张奶奶对儿子说:“看来我就是伺候你爸的命儿,他活着的时候,我什么病都没有,他走了,我就病起来了。”
过去十年里,张奶奶一直照顾着患病的李大爷,眼看着他从一个神气活现的老头变成了一个婴儿,最后只能蜷缩在床上,吃喝都要别人喂。十年前的一个下午,李大爷从公园回来——他每天和太极拳队的退休老头一起打拳,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风雨无阻。张奶奶做了他爱吃的凉面,正在厨房里忙活着,却听客厅里传来怪异的呼吸声,张奶奶探头一看,见李大爷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扶着沙发,表情很痛苦的样子。张奶奶马上从抽屉里拿出速效救心丸,给李大爷服了两粒,接着打急救电话,又给儿子打电话。
医生诊断是突发心肌梗死,幸好抢救及时,李大爷没有大碍。住院三天,李大爷就吵着回家,可是回家后,他的状况却渐渐糟糕起来。一开始,李大爷丢三落四的,每天忘东西。出门练拳,李大爷只带钥匙、钱包和手机三样东西,就这三样,他每天至少忘在家里一样。李大爷经常埋怨张阿姨说:“以后别动我东西,害我忘在家里。”张阿姨不再动他东西,结果李大爷还是忘。张阿姨扳回一局,故意对李大爷说:“是你自己脑子不好用,总有一天,你能把自己给丢了。”
不想一语成谶,两个月后,李大爷真的找不到家了。他和老同事出去喝茶,回家时坐错了公交车,结果就忘了回家的路。还好李大爷机智,找了个派出所,让民警给家里打电话,折腾到半夜,最后儿子把他接回了家。
慢慢地,李大爷的状况越来越糟糕。李大爷是个爱说爱笑、爱热闹的人,街坊邻居都知道他的性格,有事儿没事儿爱找他聊天。张阿姨每天板着一张脸,李大爷总有办法逗她开心。后来,李大爷变得不爱说话,还经常骂张阿姨,对张阿姨发脾气,张阿姨被他气哭了,跟儿子发牢骚说:“结婚的时候说一辈子对我好,现在倒好,老了,又是摔东西,又是骂人,忍了这么多年,本性终于暴露出来了。”
儿子也觉得父亲的行为很反常,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儿子把父亲的症状跟一位医生朋友说了一下,医生觉得像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建议带着老人到医院做详细检查。果不其然,医院的诊断结果也是阿尔茨海默症早期。张阿姨得知诊断后,连连跟李大爷道歉:“那天我不该那么说你的……”李大爷却一脸茫然:“别没事儿哭哭啼啼的。”好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
眼看着李大爷情况越来越糟糕,张阿姨只能每天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地守着他。后来,李大爷无法走路,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范围只限室内,张阿姨还轻松些。发病的第七年,李大爷彻底卧床,吃喝拉撒都由张阿姨照顾,在最后的日子里,连翻身都要张阿姨帮忙。为了有助于消化,张阿姨每天一套菜谱,换着样儿给李大爷做好吃的,每顿饭都配有鲜榨的果汁儿和蔬菜汁儿,李大爷喜欢喝橙汁儿,一直到去世,张阿姨每天给他榨一杯橙汁儿。平日里只有张阿姨一个人照顾老伴儿,儿子、儿媳要上班,只有周末、节假日时能帮上忙。照顾李大爷十年,张阿姨总结了一套经验。“他就像小孩儿似的,得陪着、哄着,凡事都要让着他,说话顺着他说,还要细心,防止意外发生。”李大爷病情到晚期后,每天戴着纸尿裤,张阿姨得看着他拉尿,一旦发现晚了,他自己就开始瞎弄。“年轻时,他可爱干净了,有洁癖呢,夏天专门穿白球鞋,还不用我刷,嫌我刷不干净,这会儿他也不嫌脏了。”张阿姨回忆道。
最后两年里,张阿姨接连生病,照顾李大爷更吃力了。儿子劝她说,“把爸送疗养院去吧,那里有医生护士,给爸请个护工,您也能轻松些,再这样下去,你们两个都得躺在床上,我可照顾不来。”“疗养院能跟家里比吗?护工再怎么照顾,也没有我上心啊,放心吧,你爸不走,我是不会倒下的。”李大爷在张阿姨的悉心照顾下,最后因器官衰竭去世。办完葬礼,张阿姨就住院了。不过,张阿姨蛮欣慰的,“你爸挺幸运的,寿终正寝,没遭啥罪。”如今,一个人生活的张阿姨常常跟儿子念叨,“你爸是个操心的人,操了一辈子心,什么事儿到了他那都跟明镜儿似的,最后他却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用担心不用愁,也挺好。”
央视播放了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记忆力逐渐衰退,一开始迷路,到最后连儿子都不认识。一次聚餐,父亲吃完饭,抓起盘子里的两个饺子放在口袋里,儿子愣住了,指责父亲说:“爸,你干什么呀?”老人低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
片末,广告词这样说:他忘了一切,却从未忘记爱你。这则名为《关爱老人——打包篇》的短片惹得许多观众泪奔,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说起来,阿尔茨海默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忘记的人把一切都忘记了,他过得并不难受,被忘记的人才是最痛苦的。识别,因此老人的心理疾病要及时诊治,以免耽误最佳时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