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 巴菲特芒格马斯克推崇的思维方式 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沙恩·帕里什 著
》
售價:NT$
295.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編輯推薦: |
学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为你解密身旁的各种怪咖的光怪陆离行径。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变态心理
密集恐惧症、萝莉控、恋物癖、贪食症、幽闭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
自杀行为、癔症、药物依赖、精神分裂、偏执狂、焦虑症、社交恐惧
那些你难以启齿的小癖好,科学解释、调整方案都在这里,少年,不要放弃治疗!
如何控制自己的疯狂想法
解密不可思议的变态心理
挖掘你内心深处的变态
拿什么证明你不是变态
|
內容簡介: |
萝莉控、恋物癖、强迫症、密集恐惧症、贪食症、幽闭恐惧症、抑郁症……说起来,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诸如上述的“变态”心理体验,我们真的是变态么?其实,这些看似变态的心理体验,都未达到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严重程度,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
本书运用易懂的文字、生动的事例和专业的解析对各种“变态”行为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心理指导,旨在帮助读者捋清思路,不至于迷失在众多的怪癖和疾病中。重新认识“变态”这个词汇,将是您阅读完此书的宝贵收获。
|
關於作者: |
隋岩,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心理学与你》《心理学与生 活》《心理学与人生》《缺失的心理课》《小清新心理学》等。
京师心智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心理自助类图书开发机构。京师心智依托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权威机构的资源优势,
上百位心理学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致力子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服务大众。凭借自身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被中国心理学会
测量专业委员会认定为“正版量表进学校工程”的全国唯一推广单位。
关联企业京师博仁,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培训、专家支持于一体的专业的心理学应用服务机构。
|
目錄:
|
前 言 原来“变态”如此简单
第一章 大脑的画外音——认知障碍
一个圆环和一根轴——不识症
假作真时真亦假——头脑中的幻觉
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记忆错构
韩国美女都长一个样——我们都有脸盲症
当反射弧上了高速路——思维奔逸
多走一万里,进化一大步——进入诡辩的时空
一心是一佛国——痴心妄想
拓展视野
第二章 与躁狂、抑郁相伴——心境障碍
花儿不香、草儿不绿、鸟儿也不唱——抑郁人生
笑嘻嘻地哭泣——微笑型抑郁症
如打了鸡血一般——躁狂来袭
是疯子,还是沉思者——躁郁双相
活着就是为了死吗——自杀行为
梦旅人也有美丽心灵——精神分裂
拓展视野
第三章 给浮躁的心洗个澡——焦虑障碍
不仅仅是少女的羞怯——社交恐惧
从来不乘电梯——幽闭恐惧症
谁是藤壶控——密集恐惧症的死穴
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脏——焦虑无处不在
对文字产生“洁癖”——每个人都有强迫症
噩梦一再重演——PTSD患者的内心世界
“鬼神附体”的心意病——癔症
拓展视野
第四章 如果吃饭成了问题——进食障碍
卡伦卡朋特的悲剧——神经性厌食症
肚子里住着一只贪吃鬼——神经性贪食症
拓展视野
第五章 嗜药者和瘾君子——药物依赖
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圣物——大麻
有毒的罂粟花——鸦片
让人欲罢不能的兴奋剂——安非他命
美酒虽好,不宜贪杯——酒精依赖
是药三分毒——药物滥用或成“瘾君子”
迷恋那一抹淡淡烟草味——烟草依赖
拓展视野
第六章 活在套子里的人——人格障碍
令人头疼的神经过敏——遇到偏执狂
天生杀人狂——反社会型的人格
如果人生变成一出戏剧——表演型人格
超然乎,逃避乎——自卑的人
变了味的完美主义者——强迫型人格
拓展视野
第七章 心灵工画师——性与性别
心理上的“阳痿”——并不纯美的爱恋
丝袜的致命诱惑——恋物一旦成癖
踩着高跟鞋的大汉——雌雄莫辨
一树梨花压海棠——大叔都是萝莉控
心中的那座断背山——同性之爱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恶习——虐恋
拓展视野
第八章 彩虹天堂的方向——黑白童年
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多动的儿童
你是造物者的恩宠——孤独的孩子
花花世界花家姐——智障儿童
拓展视野
|
內容試閱:
|
丝袜的致命诱惑——恋物一旦成癖
14岁的男孩小志有收集女性内衣的癖好。有一天,妈妈在家里大扫除,意外地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女性内衣,有的是穿旧的,有的是半新的,它们都被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电脑桌的抽屉里和衣柜的最底层。妈妈不明原因,害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没敢向小志本人询问。带着小志收藏的一件女性内衣,妈妈找到了心理医生,希望解开小志心中的秘密。
小志就读于一所寄宿制的私立学校,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虽然学校教学环境特别好,小志的学习成绩也不差,但是,小志却变得沉默寡言。即使妈妈为了欢迎他回家,给他做一大桌子好吃的,他也只是随便吃两口,就进房间自己待着。
小志的房间不允许别人乱入,连房里的卫生间也不让妈妈打扫。他在家的时候,房门总是关得紧紧的,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若不是家里大扫除,妈妈清理了他的抽屉和衣柜,恐怕还不会发现他的秘密。
心理医生判断,小志的行为应该属于恋物癖。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中,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羞于与女性交往的男生,由于内心的自卑,无法通过正常的交往得到异性的青睐,内心的性冲动又无法压抑,他们只能选择转移对象,将注意力从女性转移到女性的贴身衣物,如胸罩、丝袜、内裤等。他们往往对着这些物品一边性幻想,一边自慰,以达到性冲动的满足,由此形成了恋物癖。
恋物癖患者多喜欢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以此作为引起性兴奋和实现性满足的唯一手段。患者大多数为男性,也有女性患者,其中多为异性恋者,偶尔也可以在同性恋者中见到。恋物癖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性心理障碍和下丘脑中枢神经介质分泌失调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对异性肉体的原始欲望所致。
受到较多肯定的观点是,由于童年环境与性意识混乱,造成了患者的人格发展受阻,患者对异性的性冲动受到了抑制,无法正面表达,于是,一旦患者的性兴奋与异性的物品,或与异性相关的某一情境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式的联系,就会形成恋物癖。比如,曾经有一位男青年躺在地上,一位风韵十足的女性将脚放在他身上,这一动作引发了他的性欲,从此以后,这位男子成为一个恋足癖。
弗洛伊德将男性恋物癖归因于童年时期由阉割焦虑造成的创伤。在他看来,儿童的性心理发展经过口唇期、肛门期,进入生殖器期时,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随之而来的是杀死父亲,占有母亲的想法。但是,男孩会担心父亲的报复,害怕父亲伤害自己的生殖器,将自己阉割,变成和母亲或其他女性一样。
为了缓解这种阉割焦虑,男孩会在母亲或其他女性身上寻找生殖器的替代物,以证明母亲并未被阉割,自己也可以保全。由此,男孩产生了恋物癖,而女孩就不会。后来的女权主义者提出,女性同样会有恋物癖行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变得牵强了。不过,诸多研究证明,一些恋物癖患者从童年期开始就抱着母亲的衣物、头巾睡觉,否则难以入眠。
弗洛伊德带有思辨式的理论并未经过实验的证实,似乎缺少了一些说服力。
肚子里住着一只贪吃鬼——神经性贪食症
女孩欢欢从上高中开始,就开始暴饮暴食。在学校里,欢欢每天都要去超市买一堆零食,在教室里吃,在放学的路上吃,在家里吃,总之,无论欢欢人到哪里,她总是吃个不停,直到胃被过多的食物撑得难受,欢欢才让嘴巴停下来。情况稍微有一点好转,就继续大吃特吃。养成了一直吃东西的习惯,欢欢走到哪里都会找商店、超市,一走进餐厅就没办法控制自己,如果想吃的东西没有吃到,欢欢就会没有心思听课,晚上也睡不好觉。
由于长期地暴食,欢欢的体重一升再升,体型明显变得更圆、更壮、更臃肿。欢欢非常苦恼,曾经几次下决心要减肥,要彻底戒掉滥吃的习惯,但饿一段时间后,欢欢就受不了了,上课没有精神,老是昏昏欲睡,学习也没有劲头了。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欢欢又开始大吃特吃,欢欢的父母担心她身体出了毛病,于是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内科医生没有检查出毛病,反而是心理医生说“由于心理压力太大,欢欢可能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归根结底,神经性贪食症是心理上的疾病,就像《瘦身男女》中郑秀文饰演的肥妹,原本是一个九头身(头和身高的比例为1︰9)的美女,因为被初恋抛弃,就将“吃”作为一种发泄,即使她非常想要阻止自己继续吃下去,却已经无法挽回——她已经陷入暴饮暴食的怪圈里,除了继续吃,一直吃,别无他法。
高中生欢欢也好,被初恋抛弃的肥妹也好,“吃”这件事对她们来说已经不是填饱肚子或者享受美食,而是排解焦虑、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就像女生不开心的时候会疯狂购物,男生不开心的时候会喝到烂醉、找人打架一样,只是她们选择了吃。
患上神经性贪食症的年轻女性,总是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她们常常担心吃得太多,却永远控制不住自己,见到食物,所有规定、戒律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一次进食,她们可能吃掉一大碗面条、七八个蛋糕、十来个鸡蛋。实际上,她们并非生理上需要进食,低血糖需要补充葡萄糖,而是心理上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在大吃特吃之后,患者开始陷入焦虑、自责、抑郁的状态,身体也因为长期地暴食,出现胃溃疡、消化不良甚至全身衰竭的状况。可以说,吃是没办法解决心理压力的,相反,由吃导致的肥胖还会成为新的压力源。焦虑不安、寂寞、愤怒这些情绪,还是需要通过正当的方式发泄。
天生杀人狂——反社会型的人格
1835年,德国的皮沙尔特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名词,用来代表那些在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异常,但是在智能、认知方面毫无障碍的患者。后来,“悖德狂”一词被“反社会型人格”代替,代表一种人格障碍类型。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在所有犯罪中,反社会型人格犯罪最多,这类人屡次犯下同一性质的罪行,作案手法残忍,情节非常恶劣。
反社会型的人格,又称为社会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表现为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对他人、对社会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社会道德、法律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而且,这类人具有高度的攻击性,瞬间爆发情绪,即使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也会诱发其暴力行为;伤害他人之后,不会产生羞耻感,也不会从过去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
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他的著作《正常的假面具》中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型人格的16条特征,其中包括“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常常表现得非常迷人,甚至具有非凡的魅力,这也是生活中许多人会被反社会人格者吸引的原因。实际上,反社会人格者内心没有限制,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他们没有超我——没有社会、父母给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和自己原始的欲望没有距离,他的情感是破碎的,却又是真实的、顺畅流露的,因此,和他们在一起会让人感到轻松。生活中过度压抑自己的人会觉得和这类人在一起非常愉快。但是,压抑程度适中的人则会觉得,他们的情感太肤浅,就像小孩子对食物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在他的《心理学应用》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罗杰是一位年仅27岁的囚犯,他被监狱的精神病专家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从小学开始,他就经常违反校规,不服从老师的管教,还用东西砸老师和其他同学。12岁时,他已经被开除过3次,进入教会学校后,他逃学,殴打老师,再次被开除。14岁时,他被整个城市的公立学校除名,不得已之下,父母将其送到了私立学校,两个星期后,他再次被开除。
反社会型人格成形于童年或者少年期。从童年期开始,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反抗一切权威;少年时期,过早地出现性行为,或者性犯罪、酗酒、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规范;成年后,无责任感,对家庭不负责任。
这类人智力正常,但是从小就表现出失范行为,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犯罪后毫无自责、悔恨之心,不负责任,说谎,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难以维持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表面看来,他们油嘴滑舌、善于耍手段,制造一些令人信服的假象,取得他人的信任,这些方法让他们的行为合理化,甚至具有社会责任能力。
和癔症相比,反社会型人格在性方面非常老练,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性乱交,成年之后,性交际成为其骗取钱财的手段,一旦成功,便可以随意抛弃对方。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摆脱感情的羁绊,一方面由于其缺乏情感,另一方面由于其对任何伤害行为缺乏罪恶感。他们恋爱无数,经常结婚,结婚不久便离婚,81%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婚姻有问题,其中12%具有酗酒史;另一项研究发现,46%的反社会型人格结婚又离婚,对他们来说,婚姻就像是一场游戏。
根据精神病学家的研究,形成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年丧父丧母、双亲离异、体质异常,童年期的生活环境恶劣,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其中,家庭破裂、被父母抛弃,或者成长于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中,更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另外,如果父母对儿童的管教缺乏一致性,如朝令夕改,对一件事的判断前后不一致,会让儿童陷入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父母的言行失去了榜样作用,在没有可模仿对象的情况下,儿童或青少年对价值的判断易自相矛盾。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儿童会发展出冲动,对个人行为不负责任,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成反社会人格。
一个人格正常的人,在违反道德规范,或者触犯法律后,内心会感到痛苦、内疚,这种痛苦的情感体验会起到警惕作用,以防日后做出类似的行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在道德方面存在缺陷,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自省能力,对于一个杀人狂来说,杀人本不是件大事,多杀几个,或者用残忍的手法杀人也无关紧要。
世界上的变态杀人狂几乎都具有反社会人格,加拿大虐杀碎尸、美国活人啃脸、湖南杀妻后用盐腌制的凶手都有人格障碍。在常人看来,他们的手段残忍;在杀人者看来,所有死者都是罪有应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