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 习近平主席多次推荐学习王阳明。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讲话时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 王岐山讲到:他讲的是心学,我对王阳明很有兴趣……我脑海里浮现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句话。
★ 学习王阳明及王阳明心学已成为社会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重磅刊文解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争相阅读!
★ 王阳明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灵导师,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等中外名人一致推崇!阳明心学是一剂提升自我、拯救时弊的心灵解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指导我们开启和运用与生俱来的正能量,强大自我内心,洞彻世事人心,走出人生困局,成就辉煌事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迄今*受好评的
|
內容簡介: |
王阳明是有明一代*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传奇,他曾是乖张叛逆的问题少年,后来怎样潜心向学,终成大器?步入凶险莫测的仕途后,王阳明如何化险为夷,纵横捭阖?身为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用兵如神,多次平定叛乱?目睹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王阳明如何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创立阳明心学这一剂提升自我、拯救时弊的心灵解药?在五百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为何掀起愈演愈烈的王阳明热?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迄今为止*受好评的王阳明传记,也是一部*通俗易懂的阳明心学入门读本。本次再版,由作者吕峥精心修订全稿,进一步提高书稿质量,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并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学会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成就辉煌事业。
|
關於作者: |
吕峥,新锐历史作家,四川作协会员。著有《明朝一哥王阳明》《中国误会了袁世凯》《非如此不可:顾准传》等作品。其中,历时三年写就的代表作《明朝一哥王阳明》,掀起了图书市场的“王阳明热”,并畅销至今。由其担纲编剧创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王阳明》即将开机拍摄。
|
目錄:
|
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章 万古长夜,**缕光
没过多久,问题少年王守仁就主动找到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这成了王守仁一生的真正起点。
问题是:“何为**等事?”
这说明少年王守仁已经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问题。可惜,一个庸俗的老师给出了一个庸俗的答案。
不过,正是这个答案成就了王守仁早熟的名声。
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这和今天教育小孩要考重点大学差不多,虽然善良,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王守仁摇了摇大脑袋,不以为然地说:“登第恐未为**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乘云降生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耕读世家
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何为**等事
第二章 天性不羁,跃马扬鞭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苦海?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直到王阳明的出现,这一终极命题才被暂时终结。
孔子的困境
圣人必可学而至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为圣为文两彷徨
第三章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
朱熹自认为很扎实的学问在陆九渊看来都是虚的。九渊早就说了,小朱啊,你那套理论都是“歧出和假借”,支离而空洞,是“道问学”,于身心性命无关,*多也就成个专家学者,对学术文化有所贡献,而于道德践履、成圣成贤没什么关系。
陆九渊认为成圣之学是内在的感悟,是人格的完成和践履,由内而外,达到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而与知识多寡、学问深浅并无直接联系,这也是后来王阳明“人人皆可成圣”的由来。
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对境起修
盛世危言
朱陆异同
三个理学达人
俞伯牙和钟子期
第四章 政治风波,光荣下狱
一个月后,王阳明接到上谕:廷杖四十,革职查办。
午门。
阳光灼人,城楼上当差的侍卫看戏般望着楼下,旁边点着的香正微微地冒着烟。
一根燃完了,又一根燃完了。
终于,一队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步伐整齐地从午门鱼贯跑出,其中几个还举着粗圆的朱红色廷杖。
明代*有创意的刑罚又一次粉墨登场,这次的主角是王阳明。
官不聊生的日子
证法之器
刘瑾开始耍流氓
**秀的老师是生存
化险为夷,独赖心力
亡命天涯
第五章 万里乾坤共寂寥
阳明顿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谓的天理,圣人之道,全在我心中,全在我与生俱来的禀性中,为圣之道,只须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
历经风雨如晦的朝廷,乱象纷呈的舆论,光怪陆离的一切,时代终于选择了王阳明,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众神已死,我是上帝!
春光荏苒如梦蝶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宗教vs科学
宇宙维度和人择原理
徐元庆谋杀案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
第六章 我光造日月
王阳明悟出“心即理”后,为了验证,抛开一切书籍,只凭记忆和深思写成了《五经臆说》。
摒弃一切旧说,摆脱所有窠臼,直抒“胸臆之见”,不必尽合于先贤而成的《五经臆说》,反而更合五经原旨,且新见迭出。
不是吗?所有的经典都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
龙场悟道
贵州讲学
千古奇文《瘗旅文》
法住法位
安民于庐陵,传道于京师
第七章 中原“王旋风”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书本的作用也仅仅是告诉你:可以做到这样。如此而已。
因此,苏格拉底曰: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王阳明曰:心外无物。
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引爆重磅炸弹
明矾总动员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第八章 文攻武卫
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终的结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
性统治了情,理主宰了心,人悲哀地沦落为理的载体,存在于世的意义与山川草木无异。说难听点,就是植物人。
于是,以陆九渊为首,不愿被忽悠成植物人的反对者纷纷跳了出来。
一直反对到陈白沙,陈白沙收了个徒弟叫湛若水,湛若水有个铁哥们儿叫王阳明。
王阳明廓清陆九渊以降所有朱熹反对者纷纷扰扰的观点,六个字解决问题:少废话,心即理。
农民又起义了
二王PK
必也有师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看书要看《传习录》,打仗须学王阳明
第九章 南赣戡乱
赣州今夜注定无眠。灯会上游人如织,一片欢腾。然而祥符宫却并未给池仲容带来任何祥福,他挥舞着兵器,骂声不绝,横冲直撞。突然,只觉胸口一凉,一把利刃穿心而过。
琵琶收拨,乐声骤歇,曲终人散。一口殷红的血喷溅到雪白的窗纸上,王阳明手中的珠子蓦地停了下来。
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致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冰鉴和铁腕
避实击虚,兵以诈立
软硬兼施,上兵伐谋
百里妖氛一战清
连环计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第十章 目标,朱宸濠
王阳明登上座船箭楼观战。
他闭上眼睛,耳边的厮杀声渐渐变得遥远。
这就是战争,比硫黄岛更惨烈,比贝里琉更残酷。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面目可憎的怪物,但你没有办法不去面对它。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战场之上,求死者生。
春风化雨气象万千
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
舌战腐儒
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扬善必先惩恶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鄱阳湖大战
火烧朱宸濠
第十一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阳明认准目标,挽弓如月。
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翎飞箭到时。
只眨眼间,箭已射中靶心,不偏不倚,竟与之前许泰中间那箭命中处吻合,由于力道过大,箭尾弹晃不已,嗡嗡作响。
不待众人喝彩,阳明飞身下马,换了个角度,射出第二箭。
众人回头望去,阳明手中已无第三支箭,再定睛一看,原来后两箭连珠齐发,在空中连成一条箭链。前箭方中,后箭已至,分毫不差,射中前箭箭杆,将之一劈为二,*后竟直透木靶,像钉子一样钉在上面,纹丝不动。
众人惊呆了,待回过神来,不禁欢呼雀跃,震天动地,齐声高喊:“王都堂!王都堂!王都堂!……”
皇城闹剧
宇宙坏死,良知不灭
政治即人事
坚挺以待,动转得势
十地菩萨
文韬武略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
韩非重法,认为法既立,则为国人言行之**标准。君主以下,皆须遵守,君主以外,无权更改。如此,虽后世有中庸之主,奉法而行,亦足以治。
说白了,法就是明确奖惩的律令,什么该奖,什么当罚,严格执行,利用人性的趋利避害,驱动其自私自利的特性来为君主服务。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由此整个国家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君主的个人电脑。
如果说仁爱兼爱是儒家同墨家的区别,有为无为是儒家同道家的区别,德治法治就是儒家同法家的区别。
清理酱缸
解剖儒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法尔法
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三部天书
冷血韩非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知行之间无非隔着一个意,意诚了知和行只是一件事。因此,王阳明认为:六经皆史。
这是从宏观上看知行合一,经是言论,是思想,是知;史是人事,是实践,是行。
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
是谓天人合一。
殃金咒
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雷霆启寐,烈耀破迷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我师
有无之境
第十四章 传薪有斯人——泰州学派
王艮一脉的王门弟子重实干、轻思辨,属于王门三派中激进的“现成派”,他们对历史的推动远远大于其在哲学方面的贡献。
其中保守者稍知收敛,乃能位高权重,如赵贞吉官至礼部尚书、入阁拜相;耿定向官至户部尚书;书法家孙应鳌官至刑部侍郎。
中间者不恋权位,术业专攻,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如万历十七年的状元、著名学者、藏书家焦竑;内阁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诗人、教育家罗汝芳;戏曲家汤显祖。
此身已是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
成圣心切的富二代
泰州风暴
第十五章 大议礼
王阳明早有预见。所以在大议礼期间,数不清的人写信向他垂询意见,他总是不置可否,只向陆澄私下表达过一次立场:“父子天伦不可夺,皇上孝情不可遏。”
这天夜里,玉宇无尘,银河泻影,阳明独自来到碧霞池畔,静默良久,方道:“无端礼乐纷纷起,谁与青天扫宿尘?”
月光洒满了池塘,凉风徐徐袭来,阳明衣袂翩翩,遗世而独立。
世人良知不能明觉,所言所行总是缺乏远见。有人领悟了一点新思想就沾沾自喜,继而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人为了贯彻执行自己的思想,不择手段乃至付诸暴力,结果呢?
杨廷和布局
借花献佛,张璁得志
桂萼发家史
历史深处的目光
第十六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阳明心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儒学正脉,它吸收了佛老二者之精华,借用儒释道三棵大树,酿出了自己的心学之果,*终在致良知上归宗。
钱德洪又问,“致良知”到底有没有一个从本体到功夫,简易精一的概括?
阳明沉思片刻,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口诀好比内功心法,吃透了它,就吃透了心学的本质,心学的功夫。
王与朱共天下
狂狷天泉桥
戏炉焰上片雪飞
*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千古毁誉随风散,只是良知更莫疑
附录一:王阳明年表
附录二:明代官制
后 记: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变
|
內容試閱:
|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我师
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就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之上的价值判断,它的感情基础是好恶。
世间之事千变万化,无非是非二字,好恶二字。你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是一事当前你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了实现这一判断采取什么手段,是直来直往还是曲线救国,那就是术的层面,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了。
如此一来由内而外的顺序就清楚了:是非之心,也就是良知,发动而为意。意识必有指向,落实处便是物(事)。由此,意(意识)将心与物(事)连成一体,知(良知)与行(致良知)一气贯通。
这是理想状态,再来看实际情况。
常人的意识包含两个方面:思维与情感。由于思维和情感都不能脱离既往的经验孤立存在,因此意识是主观的,体现出来就是有善有恶(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没什么大不了,善恶都是人为定义的概念,虽然为道德评价提供了一般准则,但无法穷尽一切具体行为。
比如中国女人对好男人的概括:70年代工农兵是好男人,80年代会诌两句诗是好男人,90年代有钱是好男人,至于现在,得去二次元世界里找了。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价值观的变迁直接造成善恶评判标准的变化甚至颠倒,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认为是善的别人可能觉得是恶,你觉得是恶的别人可能认为是善。
而在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善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快餐时代的男女所言所行几乎出于下意识。很多人浑噩半生,碌碌无为,盖因事事受情感、欲念的驱使。
人作为社会动物,还是如此复杂的中国社会,要想立足,就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而要遵循基本的游戏规则,这就需要良知的监督。因为良知是一台明辨是非的精密仪器,它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任何善恶美丑都逃不过它的法眼,一照之下,妍媸自别。
良知囊括七情又不滞于七情。知是知非,这是它的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又建立在好善恶恶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良知是一种合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价值评判标准。
一句话,良知监督指导意,意将良知与行联系起来。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由知善知恶的良知发动而来的意会有善有恶?
因为意之动。
孟子讲人皆有恻隐之心时举的例子是路人见童子坠井会上前去救,深入分析路人此时的心态不难发现有“乍见”和“转念”之分。
乍见之下,不作他想,只以救人为要。
但在去往井边的路上,他可能会转念一想:要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从此讹上我了怎么办——算了,都跑了一半了,去救吧,万一是个富二代呢?
从乍见变为转念就是意之动。
这是意的思维层面,还有情感层面。
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情感表达,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亲人死了你放声大笑,朋友结婚你号啕大哭都是脑残行为,会遭人唾弃。
但是,情感的表达需要适度,过与不及都是问题。过说明你在放纵,不及说明你在克制,比如酒席之上,有人夸夸其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有人畏畏缩缩一言不发,都不招人喜欢。
过与不及就是意之动。
但凡下意识的行为,比如“人见可畏之物即奔避”,都是合于良知的,心(良知)—意(意识)—物(事)贯穿一气。
当然,你又要质疑:“把良知吹得那么神,什么不分古今无间圣愚人人都有,既如此,那恶人谷里那帮恶人哪儿来的?”
事实上本然状态的良知你有我有大家有,四大恶人也有,只是很多人的意识长期混乱(诱因有两种:主动的自我放逐和被动的外界信息干扰、思想控制),似脱缰之野马,不受良知指引,从而无法体认良知,激活良知,让它变成明觉状态的良知,反而甚嚣尘上,扬私意之灰,蔽良知之明。
综上所述,可以用一个例子来概括心、良知、意、物(事)的关系。
心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有很多用途,比如电影《有话好好说》里的姜文拿它当板砖来砸人,比如你去旅行没带枕头用它枕着睡觉。
但笔记本电脑的正途,生产它的目的是拿来开机使用的。
同理,心的社会意义,之于你的终极价值是用来明辨是非、做出取舍的,这项正儿八经的功能就是良知(是非之心)。
心(良知)之所发便是意,发动就是开机,意就是操作系统。
本来你在操作系统里上网打游戏都没问题,但有一天你突发奇想,要试一试工信部出品的“绿坝”软件,手贱的你点开了下载页面。
下载的行为就是“意之动”。
软件下下来了,你的操作系统也快崩溃了。
打开Word想写篇文章,敲出来的都是×××的过滤词;打开浏览器,图片的位置上全是小红叉,还经常弹出“绿坝系统提醒您,以上内容包含不良信息”的对话框。
你的电脑废掉了。
打文章、上网的行为就是物(事)。
于是,深感好奇害死猫的你不得不发问:如何卸载绿坝?
当然,你可以重装系统,你可以格式化硬盘,但*重要的还是拿出电脑说明书,怀着严肃而认真的态度阅读一遍,搞清楚电脑的正途,好好体认良知,让本然状态的良知变为明觉状态的良知。
良知如何明觉?
致良知。
致良知有两层含义:其一,向内体认良知;其二,良知明觉后向外扩充良知。
两者齐头并进,且认且扩,且知(良知)且行(致良知),因此知行合一,不容间断。
但“体认”和“扩充”毕竟是字面上的空谈,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功夫。
王阳明认为心上无法用功(太抽象),但由其发动而来的意和物(事)是可以切实把握的。因此,体认的功夫就是“诚意”(去私欲),扩充的功夫就是“格物(事)”。
人置身于社会,意识的发动有两种情况,由外向内的“应物(事)起念(意)”(触景生情)和由内而外的“心之所发”(相由心生)。
前者由物(事)到意,后者由心(良知)到意[心(良知)—意(意识)—物(事)]。
由此可见,意是连接知与行的纽带,是关键,所以要诚意。
诚者,真实无妄不自欺;诚意者,“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就是要像好色和恶臭一样发自肺腑地明辨善恶,同时,情感要真实流露,情之过与偏(私欲)都要适当调节。
良知真诚恻怛(同情心),原是知是知非(理性)、好善恶恶(感性)的,只要你能做到意之诚,不要欺骗或违背你的良知,就能将本然良知激活为明觉良知。
诚意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诚意的功夫主要是“静坐体悟、慎独思诚”,强调在不接外物、无所见闻的时候警觉辨察内心所发之私意,这就导致当时很多王阳明的粉丝觉得有事没事跟偶像一样打打坐很帅,纷纷效仿,*终买椟还珠,流于形式。
如果一个人的静坐不能增强他应付复杂现实的心理力量,徒好标新立异,陷入虚无空寂,反而减弱了面对外部事物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与阳明的愿望背道而驰了。
因此,诚意要和格物(事)结合,格物(事)就是在事上磨炼,在具体复杂的行为实践中不断地“应物(事)起念(意)”,从而锻炼你的应变能力,塑造稳定充实的心力。
格是正,物是事,具体方法就是为善去恶,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由此观之,心(良知)—意(意识)—物(事)贯通一气,体用一源。在行为实践中应物(事)起念(意),又在静坐体悟时诚此念(意),从而体认良知,激活良知。
良知明觉后又发动而为意,监督引导意,落实到物(事)上而为行,由此知行并进,循环往复,不断上升。
致良知一边向内体认,一边向外发散,从而良知全体得以充塞流行,毫无滞碍,如此便能时时精明,不蔽于欲,临事不动,应变无言。
良知之运,无一息之停;致良知的功夫,也未有止境。
充拓良知会使自己的内心实现持久的快乐与满足,即使身处险恶环境,面对复杂局面,也能超越利害得失的纠缠而保持心境之平静,做出正确之判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切恰到好处。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知行之间无非隔着一个意,意诚了知和行只是一件事。因此,王阳明认为:六经皆史。
这是从宏观上看知行合一,经是言论,是思想,是知;史是人事,是实践,是行。
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
是谓天人合一。
有无之境
*后一个问题:有无之境。
试问:良知只是是非之心,那心之全体是个什么面目?
这跟你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办公打游戏已经习以为常,突然把屏幕扣上,开始观察起电脑本身来。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电脑任凭你使用,它只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天泉证道四句教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后三句就是上文所讲之总结,如果去做了,良知明觉,就能达到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境界。
心即理,理就是天理,心与天通。
《中庸》告诉你我,天的本质是诚。因为诚,所以能造化万物;因为诚,所以有四季轮回。
因此,无善无恶的境界就是诚的境界:真实无妄,明莹无滞。
当然你会问:王阳明说心=性=理,而性又包含了情,既有七情六欲之干扰,如何保证心之诚?
很简单,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一过而化,不滞不留。
正如风雨雷电在天空中运转不息。卖伞的希望下雨,因此认为雨是善的;卖烧烤的害怕下雨,因此认为雨是恶的。这些都是外界的评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雨不会一直下,也不会永远不下。
心也应当如此。
喜怒哀乐往来胸中,但不滞留于心,成为烦扰和障碍。阳明举的例子是: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尘沙。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如眼中放些金屑,眼亦开不得了。
心如诚,则能不着意思,不累于心,不动于气(有害的情绪),动静合一。
动静合一就是定,安定的定。心无动静之分,关机它是电脑,开机它还是电脑,只是开机时给它取个名字叫“良知”罢了(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
心的定是指内在的安宁与稳定,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它的反义词是“动”。此动不是与“静”相对,应接事物的动,而是指动心、躁动。
常人的心时常处于妄动的状态,各种闪念像滚雷一样在心中炸响。由于对妄动无法察觉,你经常处于跟着感觉和情绪走的失控状态,不仅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临事时还会心虚气馁,感到理亏,因为“以志帅气”,内志不定,外气必弱。而心定之人,他的心就是一面明镜。你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镜子上,致命缺陷暴露无遗。
这种生理上的气场弱和紧张感,便是意不合于良知,知与行一分为二的结果。**的解决办法就是致良知(诚意与格物),阻止私欲反噬心体。
致良知不仅能满足你提高自身修养的需求,同时,持续的自我肯定让你时刻感受到体内充满了推动行为的力量和勇气,这种内在的充实展现出来就是“积极向上,理直气壮”。从而,心也诚了,静(静坐)亦定,动(接物)亦定(比如严嵩考上进士后辞官回家读书八载,这是静;后来专政二十年,这是动。其能用行舍藏,稳如泰山,有赖动静皆定之心力),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亏蔽,无所牵扰,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无所意必固我,无所歉馁愧怍。和融莹彻,充塞流行;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谓真洒落!
于是你要问了:有无之境呢,在哪儿?
天泉证道四句教,**句是无,后三句是有。“无”需要靠“有”来呈现,“有”需要靠“无”来指引。无是体,有是用。
比如慈悲。救助穷人,向灾区捐款,你或许觉得自己很慈悲,但这些不过是温情罢了。如果心中的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那种彻底神圣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以为寺庙里的神像是圣洁的,殊不知其是由思想这一物质活动创造出来的木偶,并非心之体。心体之无正如这茫茫太虚,宇宙万物和自然现象作为“有”无不蕴含发生在这太虚之中;与此同时,万物并不能反过来成为太虚之障碍。你说太虚仅仅是无吧,它又能生发出万物之有。因此,太虚本质上是无,但其发动作用时便是有。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你精神追求的**境界,但其本身不是你人生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无”的深刻体验,*终是为了实现人生“有”的价值,达到“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圣人气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