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这三本南希·麦克威廉斯博士的经典著作,是本领域公认的、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习和执业者必备的参考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
關於作者: |
南希·麦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哲学博士,现在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应用与专业心理学研究生院教授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同时,在新泽西州弗莱明顿私人执业。曾任第39届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精神分析分会主席。她的三部著作《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诊断》,已被翻译为15种语言,并获得Gradiva奖和Goethe奖等多项图书奖,不仅在美国成为最畅销的精神分析教材,同时在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瑞典、希腊、土耳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多国畅销。《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中文简体版第一版于2004年出版后,获得了广大国内心理治疗学者的推崇,畅销十年,已成为精神分析学习的必备书。
|
目錄:
|
介 绍
关于术语(名称)
关于语言风格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诊断的意义
精神动力学诊断vs精神病疾病诊断
治疗计划
关于预后
保护来访者
共情的沟通
防止脱落
附加效益
诊断应用的局限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其演变
自我心理学
客体关系理论
自体心理学
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精神分析对人格评估的其他贡献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历史背景:人格异常的诊断
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的连续谱系
小结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四章 心理发育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神经症性来访者的心理治疗
对精神病性患者的治疗
对边缘患者的治疗
性格的成熟度和类型的相互作用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极端退缩
否认
全能控制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自我的分裂
躯体化
付诸行动(行动化)
性欲化(本能化)
极端解离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六章 次级防御过程
压抑
退行
情感隔离
理智化
合理化
道德化
间隔化
抵消
攻击自身
置换
反向形成
反转
认同
升华
幽默
总评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性格组织的类型
引言
章节组织的思路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人格改变的限制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精神变态的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八章 自恋型人格
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恋者的关系模式
自恋性自体
自恋型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自恋诊断的治疗应用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九章 分裂样人格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样自体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章 偏执型人格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偏执型自体
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一章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及气质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抑郁者的自体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轻躁狂(躁郁型)人格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躁狂者的防御机制
躁狂者的关系模式
躁狂者的自体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二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自虐型自体
自虐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三章 强迫型人格
强迫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强迫型自体
强迫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四章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
癔症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癔症人格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癔症心理的关系模式
癔症性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癔症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五章 解离性心理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性自我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介绍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我沿袭各家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精髓,循序渐进地加以阐述,并渗入许多我的个人理解、解释与推展。对于我来说,性格类型的描述应理所当然地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含义这样的二维方向,但这样的二维方向可能难免会使有些治疗师觉得有造作之嫌。他们可能从自己的理论学派观点出发,对人格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些理解对于初涉精神分析治疗这一具有深厚积淀领域的学习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侧重于实际操作,而对精神分析理论、概念或哲理方面相对涉及较少。我更希望本书能成为受训者的参考读物,而非试图确立人格诊断的“金科玉律”。书中各章都会反复强调精神动力学案例分析思路和对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除了一些定义明确的基本治疗态度(包括好奇、尊重、同情、热情、正直及坦诚和谦逊)(McWilliams,2004),我无法在缺乏具体个案的具体情况下,就事论事地教授某种“技术”。
有人认为:精神分析无法应用于重度抑郁、严重创伤、少数民族、成瘾者等群体。那么,本书中所描述的、用以探索来访者的二维方向思路,若能成功地引导读者去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形式,必将有助于扭转这类误解。
关于术语 (名称)
传统精神分析的许多观点常常遭人误解,可能与这一理论所用的特定术语(名称)有关。这些术语创立之初,具有一定的本意,但术语在特定情境下常常具有标签作用,并随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词语的内涵本用于直接描述事物,但在实际情形中,词语的外延往往雀占鸠巢,逐渐取代内涵,并形成刻板印象。当这些词语被人们(尤其是外行人)不恰当地运用时,那么某些词语就会引发联想,甚至充满恶意。
举例来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835年曾被称为“悖德性疯癫(moral insanity)”,后又改为“精神变态(psychopathy)”,“社会病态(sociopathy)”。人们每一次改变都旨在为某一现象贴上客观的标签,但这一现象是如此恼人,以至于公众主观地倾向于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个体的道德水准低下。类似的情况还有“性别倒错(inversion)”这个词从“性偏差(deviation)”、“同性性欲(homosexuality)”而来。但厌恶同性情谊的人会习惯用“同性恋(gay)”、“酷儿(queer)”来贬低地指代这一群体。类似的还有“智力迟钝”(retarded)“发育迟滞”(developmentally challenged)。这样,对现象的厌恶情绪使人们对诊断名称自然衍生出侮辱性的词语外延。非心理学术语同样如此,例如大家对“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争议。结果常常如此:心理学派的历史愈是悠久,其用词就愈是会被理解为负面、偏执和怪异。加之精神分析的术语常被随心所欲地、刻意歪曲地或者偏激地使用。这种现状已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在精神卫生行业内外健康发展的痼疾。
另一方面,造成精神分析学派的声名毁誉参半之现状也恰恰来自其自身的影响力。随着精神分析理论日益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某些专业术语也逐渐趋向通俗化和片面性。例如,“受虐masochistic”一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晦涩难懂,不禁令人联想起偏爱痛苦和煎熬的怪人。这种反应理所当然,但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精神分析的受虐概念,是基于人性的阐释和领悟,是对个体宁愿反复将自身置于痛苦的境地,甘愿牺牲的动机的深度体察。这一术语有利于治疗师导出针对性的分析性治疗。精神分析的其他术语也是命蹇时乖,它们常常成为非分析治疗师和文学作品调侃的笑料,经他们一知半解的发挥后,被传播得面目全非。
概念随着应有的日益普及,其含义也会逐渐折损。如:随着“创伤(trauma)”一词的流行,其客观灾难性色彩已逐渐暗淡,更多用于形容“悲切”或“伤感”的内心体验。“抑郁(depression)”也变得与多愁善感不分仲伯(Horowitz Wakefield,2007)。“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听起来像是焦躁不安(anxiety neurosis)和极度焦虑(anxiety attack)的混合物。其跨度可从个体参加商务午餐时的局促不安到亲临火灾现场的恐惧感。
鉴于此,我对如何选择术语表达本书内容而感到左右为难。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希望我的选择能符合公众目前对术语的偏好,兼顾患者对特定诊断的排斥。因此,在讨论特定现象的概念时,除非原先的术语辞不达意,我才会从标准DSM诊断系统中援引专业术语。从另一角度来讲,一些学术界人士似乎更热衷于不断翻新诊断名称,而对其含义却知之甚少。他们会用“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取代“受虐倾向(masodistic)”,用“表演性(histrionic)”代替“癔症性(hysterical)”人格,以此来规避带有精神分析含义的术语。但这种术语的改变也扼杀了治疗师的分析式思维,以及对人格形成的潜意识机制的认识。
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左右兼顾使本书内容总体上以传统精神分析术语为主,为降低专业术语的晦涩,我也会穿插一些近期、等同含义的术语。这种语言风格的目的是促进读者的内省,帮助他们理解特定术语的内在机制。我将尽量使用大家熟知的精神分析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缺乏精神分析背景的读者可能会对本书内容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我希望这种批判的眼光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假以时日,相信精神分析理论将会证明其自身的实用价值。
关于语言风格
即便对精神分析理论笃信不疑,各派别间关于人格特质类型及涵义的论述仍然是众说纷纭。很多分析性思维的核心概念既未经过系统研究和证实,本质上也难以操作和掌握。更难想象对之进行实证检验(Fisher Greenberg,1985)。很多精神分析派的学者更多醉心于释义性推理,而非科学验证精神,部分原因是目前所定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排斥了实验者的主观推断。
本书在陈述观点时,力图言简意赅,而非面面俱到。也许,深谙此道的学者会尽量避免这种言辞的偏颇,但考虑到本书主要面向学习精神分析诊断和治疗的受训者,因此,我希望能尽量减少他们学习精神分析术语时,面临语焉不详时的尴尬。在此版书中,考虑到近期本质论和绝对论领域的进展,我努力使书中观念尽量兼容并蓄。在现实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中,我们很快就能意识到:不管我们的诊断假设多么地优美,当与人性的奥秘相比时,我们的知识仍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们与来访者的治疗关系仍然是前途未卜。因此,我希望并鼓励读者们摆脱本书的桎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