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編輯推薦: |
如果我们的孩子即将或正在面临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请读本书;
如果我们只能给孩子普通的生活,但仍望子成龙,请读本书;
如果我们英语不够好,对国外高校不了解,不懂出国手续,却想DIY送孩子出国留学,请读本书;
……
如果我们和孩子亲子关系不够理想,想真正走近孩子,请读本书;
如果我们的孩子内向、胆小,不善表达,内心不够强大,请读本书;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梦想,却缺乏飞翔的耐心、力量,请读本书;
如果我们非常爱孩子,却不知如何去爱,请读本书;
……
如果你想拥有一本最真实、最实用的出国留学指南,请读本书;
如果你想读一个普通孩子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故事,请读本书;
如果你想感受亲子间的温柔陪伴和细腻互动,请读本书;
如果你想品读家庭生活、人生奋斗的哲理,请读本书;
……
|
內容簡介: |
近年来,国内普通家庭出身的平凡孩子正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各类升学选择盛行:职业教育、各种名目的私立学校、出国读中学等等。平凡孩子应该如何选择升学路?中学阶段,平凡孩子到底能走多远?
书中记叙了平凡孩子李鲁在高中三年逆袭人生的真实故事。普通家庭出身的李鲁,资质本也平平,但在母亲鲁稚长达十余年的精心打磨下,内心强大,适应力极强。在高考之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李鲁一家毅然决定让他避开高考的独木桥,就读国际高中。三年里,李鲁在国际化的教育环境里,利用自身强大内心释放潜力,逐渐放射光彩,最终以出色的表现收获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8所国际一流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本书为平凡的孩子如何选择求学道路,以及在这条路上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相处、互相支撑等提供了富于启迪性的真实案例,同时也为普通家庭如何DIY送孩子出国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
關於作者: |
身为一名专职作家,鲁稚创作了《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等十余部亲子力作,版权被输出到新加坡、韩国等地,一度引发全亚洲范围内关于“平凡孩子该如何教养”的热议。然而,鲁稚首先津津乐道的却是“自己是一名普通妈妈”。2014年,这位普通妈妈收到了不普通的礼物:儿子考入世界顶尖名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此,迈向更开阔的人生。
在平日的教养中,鲁稚并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督促孩子学习和提高成绩上,相反,她更多注重丰盈孩子的内心,提高孩子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培养其强大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和责任心。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教育选择,鲁稚不盲从、不焦虑,而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孩子选择了一条反转传统教育、高中逆袭人生的求学道路,这也为普通家庭后代的求学选择提供了成功范本。
作者始终以一名母亲的温柔和爱,以一名作家的敏锐和前瞻视野,关注普通家庭平凡孩子的养育与成长,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亿万家庭提供最真实和有价值的养育和人生之道。
鲁稚留学咨询微信号:luzhi1964
鲁稚留学咨询邮箱:luzhi889@sina.com
|
目錄:
|
引 子
1 逼出来的选择
决定本科出国留学
脱离应试轨道
尝试写作,把经历当成财富
一次面试,锁定国际高中
中考,一个阶段的结束
2 新起点,新燃点
学出激情,学出自信
讨论能力的重要性
初试AP,四个4 分
3 挫折与成长
跳级,意味着什么
一条极简的出国路
托福,当头一棒
AP,非功利的选择
SAT2,重获自信
暑假,最后集训
4 小说出版
从写日记到写小说
坚持,必有所成
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写作,它是灵魂开出的花
从《中学如狱》到《我去 中学》
5 所谓领导力
“宜农贷”与公益之心
夏令营的国际视野
国旗下的讲话
所谓领导力
6 分数是硬道理
分数在录取中的参考度
绕不过的托福
SAT 纠结
AP 有什么用
为什么学霸也怕英语
在什么样的体系中学习
7 决定DIY 申请
为什么选择DIY
DIY 也需要支持
DIY 的时间管理
遇到什么解决什么
8 进入状态
信息三千,我取一瓢饮
择校,除了排名还看什么
推荐信,找对的人写
做好准备,应对“不一定”
9 申请季
放弃EA 申请
PS,写出独特的自己
Essay,因校而异
托福,半月扭转局势
SAT,泰国之行
第二轮ED,纽约大学
冲刺,到最后一分钟
额外申请英国大学
10 海阔天空
三所英国名校录取
五个美国大学offer
选择伯克利
珍惜自己
|
內容試閱:
|
一条极简的出国路
鲁鲁出国走了一条极简的路,除了高二跳级缩短一年,对很多孩子都参与过的美国大学夏季学校、高中生交换项目,甚至寒暑假短期游学的夏令营、冬令营等都没有选择,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班,就只是跟着学校的进度老老实实走。这虽然少了很多折腾,但也确实有点单调。
我们没选择这些项目,不完全是基于这些项目本身有用或无用。一般人选择这些项目,主要有几点考虑:一是开阔眼界,培养内在素质;二是学英语,提高语言能力;三是为申请好大学积累筹码。
他们的这些考虑都是好的,只是放在我们家有些不合适。
首先,我和他爸英语都很差,受自己英语弱势所限,无法亲自去了解相关的项目,得来的信息总觉得隔了一层,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这些出国项目花费都不菲,一般的短期游学十多天就要几万元,夏季学校更是动辄十几万,去美国高中交换一年,各种费用加起来少则一二十万,多则三四十万,相当于读一年大学了。花费如此高昂,质量却鱼龙混杂,孩子到底能受益多少、性价比到底怎样,我们很难权衡。我们不想盲目跟从,干脆就算了,以不变应万变。
至于由此损失的眼界、语言能力和申请筹码,我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
比如眼界问题,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反正儿子迟早要出国,国外那些独特的经历他终归是要经历的,与其现在花巨额代价(对我们来说)提前去经历,不如一步到位,直接等到上了大学一并经历。当然,这里面的损失肯定是有的,只是存在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如果家境许可,对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多一些历练未尝不可,孩子的成长也会比较从容。
对于高中出国交换,我是这么看的:鲁鲁上学比较早,等他高中毕业上大学也不过17岁,和一般高中生出去交换时的年龄差不多,以这个年龄段的可塑性,在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方面,还是不难融入美国社会的,到时候人已经在美国了,自然会慢慢适应,用不着高中出去提前适应。另一方面,晚些出去有晚些的好处,孩子可以在国内准备得更充分,语言能力已经过关,年龄也稍大,心理成熟一些,可以更顺利地适应环境。
另外,还有一点点私心,儿子一旦出国,就正式远走高飞,今生他与我们一起生活的阶段就彻底结束了。人生苦短,还是太不舍,宁愿把在一起的日子稍稍拖长一点。
关于早历练还是晚历练,我与很多人看法不同,我不认为人生过了一定的阶段就丧失了学习的能力、适应的能力,就会有多么大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老年人与青年人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大,但在20岁之前,十五六岁和十七八岁,难道适应能力真的就有天壤之别?我相信人一辈子都有学习的能力,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新的事物,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对此,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曾经看到某教育论坛一位版主发帖说,他大学同学里,一位曾经的知青现在是房地产老板、一位曾经的军人现在是某局领导,这些有生活经历的人混得比应届生强。他之所以说这个,是为了支持他的一个观点——孩子早读大学不好,应该先有社会经验。
粗看感觉有道理,细看又觉有瑕疵。揠苗助长固然不好,但假如孩子本身的节奏是自然形成的,人为延长生长期又未必合理。
我以前也认为工作以后再读大学的人比应届生强,因为我自己就是应届生考上大学,80级的,进校时只有16岁,和班上那些当过知青、当过工人,甚至当过老师或领导再来上学的老大哥、老大姐比,简直弱爆了。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自卑。但三十年过去,现在再来看,发现小屁孩也有春天。经过三十年的历练,当年显得稚嫩的我,现在的成熟度也并不输于老大姐。
生活经验是一种积累,愿意积累的人终归会积累起来。如果一个人的经验仅仅是由环境因素赋予,那经验的优势也终将因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就像当年被迫下乡当知青的人,他离家不是因为精神独立,吃苦不是因为性格坚韧,所以当全部返城以后,最终还是各有各的命运,软弱者依然软弱,无能者还是无能,并不会因这一段经历而脱胎换骨。经历只是一种催化剂,它不能无中生有,只能对本来就有的东西起作用。
所以,一个人经验的多寡、素质的优劣还是看他自己,是先经验后读书,还是先读书后经验,都是可以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经验的积累也是一辈子的事,顺其自然就好。
至于语言问题,就更不用多虑了。鲁鲁的英语本来就不算很差,也不用专门到美国去学英语,这样固然不如国外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效果好,但退而求其次吧,自己在国内多努力,多和外教交流,也未必不行。
从申请大学的角度看,在国内上高中,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对困难的充分估计,在英语学习上会格外努力,加之国际学校相对较好的英语环境和课程,完全可能弥补不足,打下比较好的英语基础,申请时语言也不会成为短板。
事实上,由于国外高中本来就处在母语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不会像国内这样考虑应试需要,也就不会有专门针对考试的训练。但实际上,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即使你是在美国高中就读过的,也同样需要托福或雅思成绩,而考试是需要一定技巧和一定的强化训练的,国外高中缺少这种训练,如果单纯从提高托福成绩的角度去交换,也许反而分数不如国内学生,君不见有很多在美国交换的高中生,临考前还要回国来培训一段时间吗?的确是很奇怪的事,但没有办法,这就是现实。
若论对申请名校的作用,从已知的结果来看,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孩子并没有绝对优势。因为招生官也知道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他也许会把交换过的孩子放到另一个坐标系中衡量——你作为在美国上过高中的学生,你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
越是顶级大学,越是注重学生的潜能,假如你目前的不够优秀是因为你所处的环境不足以激发出你的优秀,那么你的不优秀就不是自己的错。只要他看到了这一点,或许就愿意录你,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潜能得到激发。但如果你已经到过最好的环境,已经被激发过了,还是不够优秀,再给你机会就意义不大了。从这种角度来看,到美国读高中也是一柄双刃剑。
我身边有不少去美国高中留学或者出国交换一年的,如果出国的初衷是实现“人的成长”,大多结果都比较满意,纵使没能在本科申请时被名校录取,也在心灵塑造、人格养成、生活能力培养上有很大收获。
这方面最可喜的例子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他在国内上高中时成绩垫底,几乎被老师作为差生彻底放弃。他父母深感“照此下去,连三本都上不了”,出于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在别人的推荐下,毫无准备地去了加州一所社区大学。
孩子孤身一人去了美国,但从踏上加州的第一天,他就认定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他无比适应那所学校,心灵自由舒展,各项表现出色,成绩名列前茅。他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护理专业。一个男生学护理,让国内的亲人难以接受,很长一段时间都羞于向人提及。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他从社区大学再申请本科大学,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欧文分校同时录取!
他妈妈说,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结果。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他会和李鲁成为同学,结果他却没有选择伯克利,而是去了欧文。因为他知道,在牛人云集的伯克利,他的GPA很难拿到4分,而拿不到4分就很难进入医学院,他就成为不了自己梦想成为的医生。这就是美国思维——他最终的目标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进入一个排名更高的学校。他去美国确实学到了美国的精髓。
高中去美国,无论是留学、交换,还是短期游学,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即使从升学的角度看,也有不少人受惠于此。曾有一个熟人的孩子,从小喜欢法律,高一时申请了乔治城夏季课程(summer school)的法律预科。通过五周学习,他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对法律的兴趣和匹配度,也验证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作业由C到B再到最后案例报告的A和模拟法庭的优胜奖,不仅提前感受了美国大学本科的学习方式,也增加了申请名校的筹码。由于申请学校他就是自己申请的,等于一次实战预演,在正式申请大学时他也选择了DIY申请,并且大获全胜,收到了包括乔治城、范德堡、艾默里、伯克利等名校的offer,最后他选择了杜克。
当然,很多有海外经历的孩子被名校录取了,这未必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优秀,与是否有海外经历没有必然关系,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相反的例证,有为数不少的完全没有海外经验的孩子也被名校录取了,这足以证明“是否有海外经历”并不是名校录取的关键因素。
每个人采取任何一种策略都有自己的考虑,如果能从实际出发,尽量选择与自己条件匹配的方案,至少不会有太大的失望。鲁鲁后来被伯克利录取的事实也证明,他和那个社区大学的孩子殊途同归,伯克利的怀抱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并没有明显的偏爱。出国交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心灵的成长上,如果目的过于功利,说不定事与愿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