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編輯推薦: |
我从未见过这样一本接地气的书,它讲的就是你家的事儿,你在犯的错误,还有你在毁掉的孩子。
国内第一套针对孩子分心现象、学习动机不强、成绩提升困难等多种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所介绍的方法是作者历时五年,在上万例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已获得国家专利。
书中有对分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入探析,让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懂得该如何帮助他们。
作为临床医生,在给分心儿童做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她们深感父母参与的重要性,因此写了此书,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在孩子的康复中担起无可替代的责任。
|
內容簡介: |
这是国内第一套针对孩子分心现象、学习动机不强、成绩提升困难等多种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一本从上万例成功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最符合中国国情,最接中国地气的儿童专注力及成绩提升家庭训练手册。你家的孩子有分心现象吗?属于注意障碍吗?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父母面对这一状况又能做些什么呢?怎样做才能最终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呢?本书将从专业的角度为你一一解答,并呈现分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你更懂你的孩子,并知道该如何帮助他。
|
關於作者: |
芮彩琴:常州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医师,国家心理督导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亚州心理协会签约心理咨询师,妇联、关工委特邀公益讲座讲师,从医20年,专注于儿童注意力提升及有效学习的研究,是“三位一体学习法”的创始人。
林琳,儿童心理治疗师,从事儿童行为问题及专注力干预工作,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行为问题及专注力训练进行研究和干预。
|
目錄:
|
一 分心是成绩最大的杀手/001
1.导致成绩不良的种种原因/004
2.学习内容进入大脑是有条件的/008
3.专注:优等生共同的特征/015
二 测查孩子的专注状况/021
1.咱家孩子有这些行为表现吗/024
2.利用科学量表进行检测/036
三 分心是哪些原因造成的/041
1.遗传因素/044
2.环境因素/046
3.疾病因素/051
4.营养因素/053
5.电子产品/055
四 综合解决方案/057
1.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058
2.综合解决方案/061
3.方案的选择/065
五 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067
1.物理环境的作用/068
2.家庭物理环境的设置/071
3.心理环境的作用/076
4.家庭心理环境的创设/078
六 优化家庭教育管理模式/091
1.是耗时间还是求效益/092
2.别做吃力不讨好的事/097
3.这些事是你该做的/102
七 用科学的方法塑造行为/109
1.行为观察与评定/111
2.什么样的奖励出效果/114
3.惩罚孩子是个技术活/119
4.我们不理睬他/125
5.设立注意力“警察”/127
八 在游戏中培养专注力/133
1.认知游戏/135
2.运动游戏/140
3.心理游戏/151
九 把成绩提上去/167
1.找出孩子的规律性错误/169
2.十步解题法/174
3.把知识网络化/177
十 寻求社会支持/187
1.获取老师的支持与帮助/189
2.求助于心理咨询师/192
3.必要时还得看医生/202
十一 结语:给家长的几个忠告/205
1.别把分心的孩子看得一无是处/206
2.别让孩子进入病人角色/208
3.别让孩子丧失自信/211
4.抓住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214
|
內容試閱:
|
1.是耗时间还是求效益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家庭场景:
孩子放学回家后,就要写作业、学习,晚饭后继续学习到9点或10点(根据年龄与年级而定),然后睡觉。周六、周日的规定时间内可以看一下电视,上上网。估计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在运用这种管理模式,也很少有家长反思这一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还有一种家庭管理模式:
孩子放学回来,就做作业、学习、吃饭,规定在9点或10点(根据年龄与年级而定)睡觉。做完作业与睡觉之前的这段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想干嘛干嘛。
让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个孩子,你会选择哪一种管理模式?
**种管理模式规定学习时间,这时,你心里一定想: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时间,把时间熬到头就行了。
第二种管理模式规定的是任务,这时,你心里一定在想: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然后就可以去玩了。
哪一种模式让孩子更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作业中呢?
这是一个管理理念问题。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赞赏“老黄牛”精神,那种勤勤恳恳、老老实实整天埋头苦干的人,在单位里*容易得先进,至于他们所创造的效益究竟比别人高还是比别人低,没人去追究。在“大锅饭”时代,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每天上班(上工)的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但做了多少,做得好不好,那是天晓得!有人曾描述当年生产队的农民兄弟是这样上工的:天还没亮,队长就敲响了上工的钟声,农民都被赶到了地里,手持锄头在聊天。聊着聊着,有人喊道:“队长来了!”于是一个个抡起锄头工作起来,一会儿队长走了,他们又聊了起来。于是,“混时间”、“磨洋工”成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企业界再也不能容忍这一状态的延续,因为这一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异于慢性自杀。时间可以弹性管理,效益必须刚性考核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一致认可的做法。
如前所述,许多家庭对上学的孩子做出这样的规定: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晚上做作业,从几点到几点;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天的下午可以看一下电视或者玩一玩。乍看上去,这个规定很合理,学生嘛,就该以学为主。每周也安排了固定的娱乐时间,显得很人性化。可结果如何呢?这种管理模式是以时间为考核指标,孩子所需完成的是时间,于是,混时间,熬时间,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可以在许多家庭中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手里拿着笔,桌子上摊了一大堆的书和练习本,眼睛望着天花板,耳朵在竭力搜寻那偶尔从里屋飘出来的电视机的声音。
父母走了过来,斥责道:“你怎么不做作业?”
孩子振振有词:“我怎么没做作业,我正在思考问题。”
你有什么证据能说明他没有在思考问题呢?
父母无言以对。
一旦到了规定时间,孩子把笔一扔,立刻玩耍起来。
父母皱起眉头,这孩子怎么就这样呢?
有谁能分辨出如今的孩子与当年生产队的农民劳作状态有什么区别?你能说孩子有什么不对吗?好像也说不出来,是你规定到几点学习就结束,我也熬到了这个点,该我做的我都做了,你还能说什么?
这种以时间长度为考核指标的管理体系非常不可取。理由如次:
其一,对时间的考核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孩子的学习效益。如果孩子在漫长的时间里注意力完全是不集中的,这助长了孩子更多的分心。
其二,这种考核只能带来混时间、磨洋工的结果,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时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孩子学会了“混”时间,对他日后的自主学习自主生活不但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感。一旦在以后的什么时候有了“自由”,就可能会“滥用”这种“自由”,出现身心不协调的行为问题。
其三,更为不好的是养成了孩子学习时不专心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时有一半时间是在想娱乐,娱乐时又因学习成绩不佳而玩得不尽兴。学习也没有学好,玩也没有玩好。这是一种*悲惨的状态,相信父母和孩子都不希望看到这种状态。西方有句民谚叫“工作时工作,学习时学习,娱乐时娱乐。”话虽朴质,但道理却很深刻,三者间混淆,生活肯定是一团糟。孩子会在该生活的时候“分心”给学习,该学习的时候“分心”给娱乐,这样会一事无成,成为一个一直“分心”的人。
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必须抛弃!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孩子也知道什么事对他有利,什么事对他有害。在后一种管理模式中,孩子肯定不会混时间,他混时间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有谁见过实行土地承包后的农民在地里磨洋工的?他们下地就忙着把活干完,然后该干嘛干嘛去。孩子也是如此,抓紧时间做作业,然后去玩。这就形成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专注,全身心投入;这还可以让孩子节约下时间去做别的事。其实,即使是玩,里面也有学习的成份,可以扩大视野,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哪怕没学到什么东西,仅仅是娱悦身心吧,那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形成了,注意力得到提升了。
2.别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很多家庭中,父母出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经常,甚至每天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那股认真劲儿没得说,孩子一做错了父母就及时指出来,并且及时纠正。这样孩子的作业总是做得很好,父母看到得到很好评价的孩子作业时,深感欣慰。虽然挺累的,只要孩子的成绩好,苦点也是值得的。
有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病休在家,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时间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在学校用的课本、练习册,他都有一套,还托人买了各种教学参考书。白天孩子上学去了,他开始备课做作业,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他辅导孩子将各科内容再学一遍。
在这位家长看来,不这么做,孩子的成绩就上不去,自己好像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可结果如何呢?这孩子在学校就学得不认真、不专心了,“反正爸爸还要给我讲一遍”。他真的欢迎爸爸这样做吗?孩子是这么说的:“又不是我求他的,他非要没完没了地讲不可,也不管我爱听不爱听,我有什么办法!”
这样的家长通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称其为负责任家长的典范。但我们坚决反对这种管理模式!这是在制造假繁荣,这会直接妨碍孩子包括注意力在内的一系列优良品质的发展,这也会直接导致孩子考试成绩不良。具体说来,其错有三:
其一,社会角色的错位。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每个人只能成为自身所从事领域的专家,超越了自己的领域,你就不是专家。专家相对于非专家的本质区别是专家行为的高效率、高效益与节约资源。非专家去做专家的事,必定是吃力不讨好。我们承认,大部分家长都有文化,但大部分家长不是教师,教师是一种职业,不是有文化的人都能做教师,你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无法与教师相比。在大部分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内容直接进行指导,是不适宜的。你肯定听说过“越俎代庖”的典故,教孩子学习的事(主要指课本内的知识),是教师的事,家长的介入,是社会角色的错位。而且,一旦到了初中、高中,很多家长已经没有能力辅导,如果那个时候孩子已经习惯“寻求”家长的帮助,那该怎么办呢?
其二,降低了孩子的责任感。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区别不仅仅是要求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也意味着从上小学的**天起,孩子就成为一个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比如说,上幼儿园的时候,遇上下雨下雪,恰好家里也有人照看,就可以不去了。上小学以后可不行,再大的风雨,只要学校不通知停课,你都得去,不去就是无故旷课。也就是说,上学,是小学生的一份必须承担的责任。
同样的道理,回家做作业,独立做作业,也是孩子的一份责任。家长陪伴做作业,帮助做作业,负责检查作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机会。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其实,各种社会性行为的学习也是学习,并且对人一生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文化知识。家长这么做,阻碍了孩子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这肯定不是家长的初衷,但确实是他们行为的后果。*直接的恶果,并且在当下就会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在独立考试时会出现粗心现象。
考过试的人都知道,在考试中*令人沮丧的事不是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而是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了,即因“粗心”而失分。为什么会粗心呢?与平时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家里做作业时,总有父母在一旁把关,这必然导致责任意识的下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做作业不认真、不仔细的坏习惯。这就好比开车的人,旁边有人专管刹车,今天管刹车的人不在了,出事故的概率恐怕会高一些,估计这么说没人反对。因此,有家长在身边“把关”的孩子会因其责任意识的降低,既无法全神贯注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更会在考试中犯低级错误。
人们把注意力贯注于某项活动,并不一定是因为这项活动有趣,有时,活动本身很枯燥乏味,但人们还是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此。这是为什么?是一份责任心在起作用,是因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要有一份担当。所以,责任心发展起来了,对注意力集中就十分有利,没有责任心的人一定是一个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的人。扼杀孩子的责任心就是扼杀孩子的注意力,此话绝不为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一门学科,只要它是一门学科,就必然有也应该有枯燥无味的地方。学习这些内容时,注意力很难自动自发地集中,唯有具备责任心的人才会力排障碍,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去努力。
家长们,千万别好心办坏事!
其三,这种替代行为扼制了孩子检查作业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发展。
有人检查作业了,当事人自然就不用检查了。不检查了,检查作业的能力即反思能力也就发展不起来。你帮了孩子一个忙,却扼制了孩子一种必备能力的发展,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增加了一个障碍,道理就这么简单。
父母陪同孩子做作业,并时时刻刻指出孩子做错的地方,这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一种暗示:做错了没关系,反正有父母帮我把关,*后给老师的作业都是正确的。这样降低了孩子自主做作业的责任感,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检查作业、自我修正的机会,也会造成独立做作业或考试时效率的低下和粗心做错概率的上升。有研究指出,在学龄早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会对未来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为此,我们给出的第九个建议是:
人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不做,这不对;不该做的事情做了,也不对。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家长替代老师教书,替代孩子检查作业,辛苦不说,还会把事情搅得一团糟,那肯定是你所不愿意看到的。
2.别让孩子进入病人角色
当我们的孩子有较为严重的分心现象时,积极地应对,科学地矫治是必要的、必须的。但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那就是别让孩子进入病人角色。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扮演某种角色,他就会进入角色,为角色所同化,进而表现出与该角色相一致的行为特征。
请看一看心理学界的一个著名实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请来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机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实验者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待在他们的牢房里。
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没用多长时间,“罪犯”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做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做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
原本两个星期的实验到第六天就停止了,因为效果太显著,因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
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被认定为是一个有注意力障碍的病人,他就会按病人的角色行事。他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不会在主观上去试图改变。理由很简单,我是病人。所以,我们的建议是:能少到医院就少到医院,能少吃药就少吃药。坦诚告诉孩子正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会采取多种方式去解决它,但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就是你自己。更需提醒的是,家长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因此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因为你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许多学习成绩不良的差生也是这么形成的。由于有几次考试成绩不佳,老师和家长都将他定位于差生。当进入到差生角色以后,遇到一道稍难一点的题他会去努力攻克吗?不会!潜意识告诉他,我是差生,差生是做不了难题的。另一个所谓的优秀生是不是遇到什么题目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来呢?也不是,他们也会遇上一时不会做的题。但潜意识告诉他,我是优等生,我怎么可能不会做?我可丢不起这个人!于是,他开动脑筋,奋力攻关,终于解决了面前的难题。他得到了两个结果:一是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学科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自信心又得到了增强。比照这两类学生,一个是走在恶性循环的道路上,一个是走在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其结果可想而知。
3.别让孩子丧失自信
分心的孩子由于其成绩不好,行为表现也不良,在家庭中,在学校里遇到的*多的事是批评与惩罚,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负强化。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是,当行为受到负强化时,从事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自信心也会下降,只有一件事是例外。比如说,在单位的联欢会上你唱了一首歌,得到的不是一片掌声,而是一阵哄笑,你今后还会在公众场合表演吗?你还会对唱歌这项活动兴致勃勃吗?你还会对自己的唱歌能力充满自信吗?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你一定会好奇地问,那一件例外的事情是什么?是赌博。赌博的人越输越想赌,越输劲头越大。
一个人失去自信心,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心理学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先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的。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做任何反应。塞里格曼认为,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的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后来,以人为被试者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哀莫大于心死”,所描述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克服分心现象需要表、本兼治。恢复其自信心,提升其自信心就是治本。如果孩子成了上述实验中的那条狗,甘心忍受电击,不做任何反应,家长、老师做再多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乍看上去,自信心与分心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关联,其实,自信心作为一种心理背景对人的所有心理活动、行为表现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谁见过没有自信心而有事业心的人?谁建过没有自信心而孜孜以求进行学习活动的人?谁见过没有自信心而高度专注的人?没有,肯定没有!矫正分心,眼睛不能全盯着分心,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考察分心现象,应对分心现象,才能做到釜底抽薪。因为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型系统,因为人是这个星球上*复杂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这样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其一,每天早上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大声地说:“我行!我今天会做得更好!”
其二,在呼吸训练达到身心放松后进行冥想:回忆自己过去某一次的成功经历……
其三,以多种形式让孩子体验成功。比如:学习结果有进步(这里说的是进步,而不是达到某个标准)给予表扬;学习过程有进步给予表扬;学习态度有进步给予表扬。自己有进步表扬,能找出别人的错误也给予表扬。老师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检查。
其实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几乎每天都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例如为国为民啦,为自己将来美好的前程啦,或者有什么样的物质刺激啦。可效果都不怎么好,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无动于衷。
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的诱惑就不能打动他的心呢?
因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学习的结果。如果学习是令人满意的,是受到赞许的,那么学习动力就倍增。如果情况与之相反,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成功的经验才是*强大,也是*持久的动力。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你的孩子成功地解决了一道对他来说是具有难度的题目之后,再做第二题时是不是热情更高?是不是注意力更为专注?一定是这样的,不会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