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內容簡介: |
本书集中了11位名校长的智慧、经验和教训。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也没有套话、空话和官话,有的只是源于自身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让自行车摆放成为一道风景、小电影看出大智慧、乡土游戏让课间活动生动起来、暖暖的生日会、为学校设计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从每件为教职工和学生做的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令我们动容、深思。
本书适合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者等阅读。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王铁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长期从事校长培训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校长学》《教育现代化论纲》《学校教育学》《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等。
王凯,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走近陶行知》《校长领导力修炼》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书的编写工作。
|
目錄:
|
前 言
第一辑 从优秀到卓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教35年的人生感悟 芮火才
穿一双布鞋远行 王振华
把整个心灵献给教育 许昌良
成长,生命最美的姿态 李勤
用自己的方式守望成长 张振华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陈康金
成长是一段段旅程 祝禧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徐金贵
顺其自然,做有境界的校长 钱铁峰
追随大师的足迹 崔利玲
追求“三好” 蒋建华
第二辑 给校长的101条建议
芮火才谈教育就是服务
1. 教育就是服务
2. 我们需要怎样的思维方式
3. 机制一变天地宽
4 . 校长最重要的基本功
5. 细节决定成败
6. 服务是一种文化
芮火才、许昌良、祝禧谈学校决策
7. 尊重历史,超越现实,面向未来
8.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决策
9. 规划学校发展是学校最大的决策
10. 校长的办学思想从哪里来
11. 新生活学校,让儿童学会生活
12. 均衡教育资源,享受教育公平
蒋建华、钱铁锋谈办学理念
13. 学校领导,首先是办学理念的领导
14. 在文化传承和教改实践中构建办学理念
15. 倡导负责任的教育
16. 将理念内化到师生日常行为之中
17. 办学理念贵在坚守
18. 顺其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
19. 全面提升教育力,调整好教育关系
钱铁锋、许昌良谈立德树人
20. 取消班主任个人负责制,建立班级教育小组负责制
21. 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
22. 理想教育是德育之纲
23.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24. “先懂事,后考试”
25. 保持传统,走向未来
26. 唤醒师生成长的内在力量
27. 自行车摆放也能成为一道风景
28. 班级“文化名片”,记录学生成长
29. 让仪式架起学生成长的桥梁
30. 一次富有尊严的告别
31. 用“旗帜”引领成长的方向
祝禧谈课程改革
32. 只要有课程行为,就是课程领导者
33. 学校就是图书馆
34. 周联席会议,建立学科共同体
35. 习惯是规训的结果
36. 小电影看出大智慧
37. 乡土游戏,让课间活动生动起来
陈康金谈教学改革
38. 教学改革需要外部推动,更需要自我良知
39. 教学改革需要创新,更需要常识
40. 教学改革要让老师积极地教
41. 教学改革要让孩子主动地学
42. 教学改革要让课堂教学有实效
许昌良谈学校文化
43. 用文化引领学校成长
44. 办公室“文化展示”
45. 暖暖的生日会
46. 关注校园里的“小人物”
47. 浓浓“春晚”情,暖暖一家亲
48. 形塑“心的文化”
49. 学校不要“固执”
50. 唤醒校园中沉睡的巨人
张振华谈特色发展
51. 寻找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52. 特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53. 以特色课程促进特色发展
54. 特色课程要回应学生的需求
55. 资源共享使特色课程持续发展
56. 教育科研助推办学特色
57. 办学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业绩之中
58. 让特色物化校园
李勤谈教育科研
59. 教育科研: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60. 整体共建:教科研欣然起步
61. 个案研究:唤醒教师的意义生命
62. 做理性思考下的感性研究
63. 读、研、写一体化: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最佳路径
徐金贵谈教师研修
64. 心灵向往,脚步自然跟上
65. 研究是“教师心头温暖的记忆”
66. 研究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67. 成长就是发现自己的精彩
68. 培养青年教师就是“我们一起往前走”
69. 提升研究质量的关键是给教师“带路”
祝禧、蒋建华谈教师管理
70. 用心灵的耳朵聆听老师讲述
71. 文化阅读,成就教师高贵的气质
72. 课程研发,生长教师的田野智慧
73. 校长最大的快乐是带出值得自己崇拜的老师
74. 名师工作室,一种教师成长的共同体方式
75. 以共同愿景为向导
76. 以教育科研为平台
77. 以校本培训为抓手
78.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79. 以多元评价为杠杆
80. 以激励机制为引擎
81. 以人文关怀为法宝
82. 以文化熏陶为动力
崔利玲谈幼儿教育
83. 稳住成长的脚步
84. 幼儿园与家庭共担教育责任
85. 让家长拥有分班选择权
86. 用规范养护品牌
87. 让幼儿园富有特色
88. 关注青年教师群体
89. 与家长温情交流
90. 社会资源的利用
91. 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承担社会责任
王振华谈角色修炼
92. 校长的另类功夫
93. 我为老师讲故事
94. 学生翻墙入校后
95. 没有不会教的学生
96. 让会议成为特色学校的标尺
97. 为学校设计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
98. 好校长都来办“陶校”
99. 从“学陶”走向“陶学”
100. 特色总在简单后
101. 办一所好玩的学校
|
內容試閱:
|
细节决定成败
优秀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区别不在校舍,也不在口头上的办学理念,而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细节。
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细节决定成败》,讲的就是在竞争中决定成败的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细节。正是一些细节,分出了人与人素质的高低,企业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学校与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学校与学校的区别不是通过共性而是通过个性反映出来的,而个性正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同样,学校实践“教育就是服务”思想的成效不是听你讲得多么动听,喊的口号多么响亮,而是要通过细节来加以判断。因此,学校主要通过细节的变化来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细节的变化来体现校长为师生和家长服务、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思想,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服务水平,追求办学的品位。
(1)传达室里有了新雨伞
阳光灿烂的早晨,学生按时到学校上课。但天有不测风云,中午放学时突然倾盆大雨,校门口挤满了人,许多家长急急忙忙到学校给孩子送伞,还有不少学生焦急地盼望着家长能来学校送伞。这样的情景在学校里经常发生,我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校门口家长送伞的一幕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我想,家长们不是都能有空来学校为学生送伞的,即使有空也给他们增添了许多麻烦,学校为什么不能在传达室准备一些雨伞,以解除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呢?于是,我请总务处的同志买了几百把雨伞放在学校的传达室里,供学生需要时借用。
(2)走廊宽了,洗手间多了,水池矮了
2003年,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这幢楼和传统的教学楼最大的区别是走廊宽了、洗手间多了、水池矮了。
走廊之所以建得比原来的宽,洗手间之所以设计得比原来的多,一是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启发,二是受日本学校建筑结构的影响。记得在一次升旗仪式上,学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走廊要宽一些,便于他们下课后开展体育活动。我感到学生提的意见很有道理,当即表态说,老楼的走廊变宽一点儿暂时不大可能,以后盖新楼,一定把走廊建宽一点儿。因此,新教学楼在设计时,我们专门向设计师提出,走廊尽量宽敞一点儿。现在新教学大楼的走廊有三米多宽,小轿车也可通行,学生下课后开展活动非常方便。
2002年,我曾经到日本去考察,他们的校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面积比我们大,也不是房子比我们好。恰恰相反,他们的建筑非常普通,不够气派,也没有装饰,只是很简单的水泥粉刷,视觉效果和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学校”无法相比。但我们的学校也有几样设施无法和他们相比:一是走廊没有他们的宽,二是洗手间数量没有他们的多,设备没有他们的好。日本人的解释很简单:走廊宽就是为了方便学生活动,洗手间数量多、设备好,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一下课就能解“燃眉之急”,并且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日本人的确很精明,既能做到以人为本,又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受日本校园建筑的影响,我们的新教学楼虽然每层只有6个教室,但在每一层的中间位置都有两个面积较大的洗手间。
过去,我们是按成年人的身高设计水池的高度,因而水池做得一般都比较高,学生洗手和用水都很不方便。现在新教学楼的水池做得比传统的水池矮了许多。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新教学楼四楼的水池比一楼的更高一些。猜猜看是什么原因?道理很简单,四楼是高年级学生的教室,而一楼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室。
(3)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在儿童节都收到了学校赠送的礼物
每一所学校都要关心贫困学生,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学校常常在“六一”儿童节前召开大会,请贫困学生一一上台接受捐赠。学校领导发表讲话,勉励学生发愤图强;贫困学生代表发言,感谢学校的关心,表示一定努力,回报学校关爱。这种传统活动的价值非但很少受到人们的质疑,反而有很多人还推崇备至,以至于我们在电视里还能经常看到贫困学生排着队在主席台上接受富人或领导赠送的现金或礼物。即使我们的做法不是为了作秀,无意中我们也就深深地伤害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哪一个学生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家里穷,更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别人的施舍。穷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但不愿别人可怜自己。
在我们学校里,贫困学生同样得到了学校的关爱,但不同的是,我们的这种关爱是不露痕迹的,学生乐意接受。“六一”儿童节前,学校的贫困学生都会收到一份礼物,但这不是以学校的名义赠送的,而是以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名义赠送的,赠送的名目不是因为学生穷,而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如最近学习进步了,在有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生日即将来临,等等。为了防止贫困学生看穿老师的意图,赠送礼物必须私下悄悄进行,同时还要给部分富人的子女赠送一份,以便孩子接受礼物时能心安理得。
这样的细节在我们学校里还有许多,它们的出现并不是校长为了细节而细节,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着想的结果。
教育是科学,它能从细节中反映出来;教育也是艺术,它需要通过细节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芮火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