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1.《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由法国当代思想家、小说家和散文家白兰达?卡诺纳的两部随笔集《僭越的感觉》和《欲望之书》组成,其中《欲望之书》在2001年获得法兰西学士院散文奖。
2.著名翻译家袁筱一的译笔精准优美,出色地传达了原文的风格与神韵。
|
內容簡介: |
《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由两部随笔集《僭越的感觉》和《欲望之书》组成,体现了两个不可分离的主题:人在生命中无法不追寻自身来源,也很难规避欲望冲击,对身份的再现和对欲望的叙述催生出大量文学艺术作品。
第一部随笔探讨的是“僭越”问题,与文学有关,但不完全是文学的;与心理有关,但同样不完全是心理的。那是我们突然之间会对自己产生的疑问:我们是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吗?白兰达告诉我们,僭越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生存符码,因为我们从来都不能彻底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而欲望则解释了我们面对僭越,依然能够怀揣激情,努力生存下去的原因。
在第二部随笔中,白兰达向我们呈现了书写的欲望,那种“推动着你一坐就是一整天,与词语进行无声的肉搏战”的动力。而这份庄严的欲望,这份生命力量的冲动,尤其集中于感官的欲望和爱情之中 。白兰达想要做的,就是描述小说所表现的,了解的欲望,滋养了阅读的欲望。正是这构成了文学和我们生存的,奇怪而曲折的轨迹。
|
關於作者: |
白兰达·卡诺纳(Belinda Cannone),法国当代思想家、小说家和散文家,目前在法国卡昂大学教授比较文学。散文集《欲望之书》在2001年获得法兰西学士院散文奖。
袁筱一,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法语系教授。1992年以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奖赛第一名。法国文学博士,主攻文学翻译及翻译理论。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数部,其中代表作有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非洲人》、《看不见的大陆》,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安德烈·高兹的《致D》等。翻译的同时也从事法国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研究。著有《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合著)、《文字·传奇——法国当代经典作家与作品》、《文学翻译基本问题》;外国文学评论随笔集《我目光下的你》、《最难的事》及文学评论文章六十余篇。
|
目錄:
|
僭越的感觉
噩梦
插入提示
孩子
一个秘密
词源
城堡女主人
一个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假设:双重形象
穷人
诗人
但是梵高的侄子们呢?
自我——悲剧!
墨守成规的人
卡夫卡
好处
白皮肤的黑人
职业僭越者
“成为……”的激情
但是这究竟来自于哪里?
理想自我
羞愧
英雄主义
一个现代的形象?
[女僭越者]
欺骗-僭越
“格子”的模糊性
冠军!
爱情的僭越
不受待见的人
阿道尔夫
失望的人
因僭越而死
出生之刑
找到听众
重生
在欲望中生
欲望之书
银色冲浪手
重建花束的企图
爱的夜晚
π
急迫的感觉
记忆
共同的秘密
问题
爱的话语
舞蹈
存在的,世界
文学的指针
创造存在着的世界
风景
世界的维度
幸福
在词语的下面和上面
做自我的过客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或许白兰达·卡诺纳是我在二十年的翻译生涯里,遇到的,与我最“近”的人。不完全在于经历——她是小说家、大学老师,教授比较文学,写随笔,文学评论——,而是在于她看待语言和写作的方式,以及她对待写作的态度:即便从理性的角度而言知道这是一件充满了危险的事情,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用她的话来说,是“欲望”使然,而欲望,是我们用来抵抗存在的“僭越感”的方式。
按照白兰达的顺序,先说说“僭越”吧。
“僭越”,在汉语中,这是我们不太熟悉,也不太常用的一个词,然而解释的却是我们生存的一种常见状态。它成了白兰达第一部随笔的主题:与文学有关,但不完全是文学的;与心理有关,但同样不完全是心理的。那是我们经常遭遇的场景——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或者在梦中。突然之间,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是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吗?我们——合格吗?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太久。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几乎一直以为,这只是我个人的问题,是我不够自信,是我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童年阴影这样的事情,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不够漂亮,不够聪明,等等——,对我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任何方面)和目前所在的这个位置(同样也是任何方面)是否有匹配度产生了怀疑。甚至,所谓的“位置”并不完全指社会赋予我们的位置,而是在所有的生存配置中,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我们配得上这个称谓吗?老师?教授?爱人?朋友?当然,也有所谓的某某主任,某某院长,某某理事……每一次在填表的时候,我都对即将得到——当然也有可能得不到——的新称谓充满了惶恐。
就像白兰达所描绘的那样,我也经常,在小心翼翼地掩藏好自己的惶恐之后,看着别人自信满满的样子,猜度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会非常,非常羡慕他们。
但是白兰达从一开始就精准地描述了一个梦境:受邀来到城堡,不知道手脚该往哪里放,在一个自己似乎无可争议属于其中的“圈子”里,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或许不是城堡,是别的什么地方,但是那种尴尬的场面,那种无处证实自己在场合理性的尴尬,又难道仅仅是梦吗?
随笔开头的这个梦境让我安下心来,接着,我认识了“僭越”领域里的兄弟姐妹。他们身上并没有额外的标签,他们和我一样,平常、普通,甚至可能是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我能够厚颜无耻地说这点也和我一样吗?),可是,他们也和我一样,处在永远的不安中,“在我们秘密的幻觉里,我们并不相信自己是正当的,我们觉得别人一定是弄错了,我们因为害怕被发现而颤抖”。
自然,作为“僭越”的极端案例,有特殊的、戏剧性的人物在:例如我也还算熟悉的,今年一百周年的罗曼·加里。我不是一直都很想写写这个人的吗?一直很想揣度一下,从一个外来的移民,到一个获了龚古尔文学奖的知名作家,是不是突然的不适应——用白兰达的词,就是“僭越感”——让他换了一个名字继续写作,直到新名字之下的作品又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将自己从一个“僭越者”变成了真正的“骗子”?然后,自杀——因为秘密败露,再也没有隐藏僭越的惶恐的可能了。
当然,大多数人都因为苟且偷生,一边努力克服这种僭越感,一边艰难地生活下去,直至自己麻木为止。在认识了那么多僭越的兄弟姐妹之后——年龄不是问题,职业不是问题,性别也不是问题(而我原来确实认为,性别可能是让我产生僭越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终于意识到,僭越感原来不是只与个体相关的性格特征,而是我们普遍的生存境遇,是,用昆德拉的语汇来说,我们的生存符码之一。实际上,“僭越”这个词并不具备广泛性和常用性的这个事实,倒是让我相信,或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不太愿意面对这个让自己感到如此尴尬的生存符码,因为它与羞耻感、罪恶感等不够“健康”的情感息息相关。
我对白兰达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她用如此美好、温和与理性的方式平复了很久以来,我一直隐隐感觉到、却也一直不能够面对的感情。我们的内心有多少这样不能与外人道的东西?否则为什么,有些时候,一切都好好的,我们的情绪却会在刹那之间急转直下?哪怕是在最美好,似乎最没有问题的爱情中,我们犹豫、逃跑、莫名的恐惧,而且我们也在面对别人的犹豫、逃跑和莫名的恐惧?
然而白兰达给我的惊喜还不只是面对僭越的理性和勇气。紧接着,她告诉我们,如果说,僭越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生存符码——因为我们从来都不能彻底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那么,欲望,这个在基督教中备受批评、需要努力压抑的东西则解释了我们面对僭越,依然能够怀揣激情,努力生存下去的原因。原来,不是因为我们苟且偷生,而是因为我们有欲望。
在第二部随笔中,白兰达向我们呈现了书写的欲望。如果说僭越与身份、价值等一切“不确切”的东西有所关联,那么,在这份不确切中,我们生存的动力又在哪里呢?用写作这回事情来说,具体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你并不能保证自己写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甚至正好相反,你非常忧虑自己将完成一部一无所是的作品,那么,哪里来的动力可以推动着你一坐就是一天,与词语进行无声的肉搏战呢?
在我一次关于翻译的讲座中,我就是用白兰达的一段文字来解释写作的欲望的:
我可以从描述一朵花开始,然后是另一朵,围着花束打转,有时也能够说出它总体的形状或是色彩的和谐;有的时候,也能够说出它突然出现在周遭这死沉沉的世界的方式;也许,尽管不尽如人意,我应该形容出花蕊的质感,叶片的形状……我也许还能通过联想的方式,说出这些花在我心中所诱发出的情感——我远离花束站着。说实话,我没有词。但是这一切又如此简单。于是我打着转,打着转,我尝试着,在这里轻轻地碰一下,在那里轻轻地碰一下,我想要接近花束,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用他所体会到的情感来延伸我的词语,就这样,把词语才得到开启的意义赋予它们。花束的存在就位于我的目光和它的中间,就位于这份连接中,位于这“相遇”中,这也是世界的事实,所有等待我们去触及的存在的事实。
我很喜欢她用的词,“相遇”和“连接”。我们言说,我们写作,我们阅读,我们创造,包括我们爱,都是作为“相遇”和“连接”的动作。与这个世界里除我之外的部分相遇,以这次相遇作为契机,和我之外的世界缔结某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相遇的方式,连接的方式,想要走出自我,与这世界相遇和连接的愿望远远要比究竟遇见了谁,连接的结果如何重要得多。
欲望,是我们战胜无价值、无意义乃至死亡的唯一通道。因为我们,尽管历经困苦——写作难道不是世间最为困苦的事情之一吗——,我们仍然因为欲望(对于未知世界的欲望),永远准备出发。
白兰达说,“我觉得,对于写作行为如何根植于欲望之中,我们谈论得还远远不够,而写作行为却是欲望最为主要的一种呈现。每天早上把我从床上拽起来的冲动同样会让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一本书。”
或许作为读者,是最能够理解这种“每天早上把我从床上拽起来的冲动”的吧,“坐在电脑前”,凑巧打开了一本关于写作和欲望的书。我们重温在生活中的不安、惶恐和绝望,我们与如此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切之后,仍然不顾一切,因为欲望而投入写作之中的白兰达相遇,我们——或者赞同或者不赞同,这都不重要——来到了内心里那一小块隐秘的,未曾探索过的地方,然后我们对自己说,即便我们写的东西微不足道,它至少带我们去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
真是美好。
最后,作为译者,正因为如此感激白兰达,如此感激这次相遇,我禁不住在此表达我的歉意。因为种种原因,这两部小小的,却是美妙的随笔花了两年时间才最终得以在中文中“重生”。其中有两点原因需要向中国的读者交代。第一个原因是,固然欲望是我翻译它的启动因素,它却不能够保证我用一以贯之的激情,在最大化的效率中完成翻译。第二个原因则是版本的改变。作者白兰达在听说由我翻译这两部随笔之后,特为寄来了新版本的电子稿,在翻译完成之后,我有相当一段时间投入在对两个版本的比较与校正之中。然而新旧版本的对比并非完全无用功,正如作者自己在新版本的后记中所解释的那样,她的改动主要是“语言的”,她说,“突然间,重新阅读我过去的文字,我发现我依然很熟悉自己所写的主题,只是不再适应这部随笔的语言。谁能够相信,就在十年里,我的语言已经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语言变化了。我发现原来的语言有些生硬、粗糙,有些地方毫无章法……我必须从头到尾审读一遍。于是我重新审读了这部随笔,观点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前后段落也没有任何调整——改动仅限于语言。”逢到这样一个对语言锱铢必较的作者,我也丝毫不敢怠慢。而尤为有趣的是,我竟然发现,作者的某些改动,我已经提前在翻译中替她完成了……是巧合,但也是翻译的神奇之处。
为了这份神奇,我同样充满感激。
袁筱一
2014年7月
一个秘密
你保留着对这种僭越感的个人认知。首先你把他们与“骗子”区分开来(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你特地在这个词作为“僭越者”使用时加以标识,以示区分)。你对“僭越者”细加揣测。他们感觉很不舒服,但不会说出来。他们不能说。我们可以在别人面前质疑他们的价值,但是我们永远不能揭露出他们“僭越者”的本质。正相反,我们热烈地希望他们对这点一无所知。否则(大家都这么认为),就会被看成是一个侵入者,一个流氓被逐出城堡,一个人,倘若他能说:“在这方面,我不是很擅长;在这点上,我不是很成功”,他是多么幸运啊。因为言下之意就是他也许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无论如何,他都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在饭桌上,他把鱼弄得一塌糊涂,可他微笑着——或者一脸疑惑地——说:“我从来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些动物”——而这也意味着他在这饭桌上有一席之地。“僭越者”觉得自己在饭桌上没有位置,他不相信自己是受邀前来,要不就是别人弄错了,才接受到邀请的。他最担
心的就是被别人看出这一点。
“僭越”是一件秘密的事情。“僭越者”一想起别人有可能发现他究竟是谁——或者说发现他不是谁——,就会害怕得发抖。大部分时间里,别人似乎都认为我们在现有的位置上完全是正当的(他也确实邀请我们来到城堡),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秘密的幻觉里,我们并不相信自己是正当的,我们觉得别人一定是弄错了,我们因为害怕被发现而颤抖。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渐渐产生了怀疑,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格子”,表面上清清楚楚,组织完善,事先都已经规定好了,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这些“格子”太复杂了,如此界限不清,由于对于自我的感觉必然是模糊的,因此,比较起“格子”应有的严格规定,对于自我的感觉与“格子”本身一定不甚相符。这个世界上有一大批“僭越者”,在他们秘密
的精神世界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