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周桂钿先生已七十高龄,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家,在秦汉哲学研究方面处于该领域权威和领先的研究水平,文集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文集立足周桂钿40多年秦汉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时俱进,将周桂钿先生一生在秦汉哲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给予整体呈现,内容丰富,在秦汉哲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处于该领域权威和领先的研究水平。
|
內容簡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对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学说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董仲舒的仁义学说、辞指学说、逻辑思想等,作者都进行了认真的考释。该书对于董仲舒的“十二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
目錄:
|
目 录
序言…………………………………………………………………………张岱年
前言(第三版) …………………………………………………………………1
前言(第二版) …………………………………………………………………1
前言(第一版) …………………………………………………………………1
第一章 董仲舒考………………………………………………………………1
一、生年……………………………………………………………………………1
二、卒年……………………………………………………………………………2
三、对策之年……………………………………………………………………… 9
四、两相骄王………………………………………………………………………18
五、故里……………………………………………………………………………22
六、家和墓…………………………………………………………………………32
第二章 宇宙论…………………………………………………………………35
一、宇宙本原………………………………………………………………………35
二、宇宙模式………………………………………………………………………42
三、宇宙系统………………………………………………………………………45
四、天人感应………………………………………………………………………59
五、宇宙论的特点…………………………………………………………………73
第三章 人性论…………………………………………………………………76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77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83
三、性未善论………………………………………………………………………87
第四章 仁义论…………………………………………………………………99
一、仁…………………………………………………………………………… 99
二、义……………………………………………………………………………107
三、仁义之分……………………………………………………………………112
四、关于“义”的训诂…………………………………………………………116
第五章 义利论………………………………………………………………133
一、董子之前的义利观…………………………………………………………133
二、董子的义利论………………………………………………………………138
三、董子之后的义利观…………………………………………………………145
四、董学对宋明时代义利观的影响……………………………………………149
五、重义轻利成为传统观念的主流……………………………………………153
第六章 贤庶论………………………………………………………………158
一、贤人食禄,劳心行义………………………………………………………158
二、智者劳心,功贤耕织………………………………………………………166
三、劳心者的社会价值…………………………………………………………174
四、仇视劳心者的历史原因……………………………………………………178
五、劳心劳力的分工与分工的消失……………………………………………183
第七章 德才论………………………………………………………………187
一、德与才………………………………………………………………………187
二、必仁且智……………………………………………………………………189
三、德重于才是对必仁且智的偏离……………………………………………191
四、专德失人的历史考察………………………………………………………195
五、唯才是举也是一种偏离……………………………………………………202
六、全面发展是对必仁且智的回归和发展……………………………………207
七、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社会……………………………………………208
第八章 贵志论………………………………………………………………210
一、重志…………………………………………………………………………210
二、原志…………………………………………………………………………212
三、原心…………………………………………………………………………215
四、崇本…………………………………………………………………………219
第九章 名讳论………………………………………………………………227
一、深察名号……………………………………………………………………227
二、名发天意……………………………………………………………………229
三、名寓褒贬……………………………………………………………………232
四、为尊者讳……………………………………………………………………234
五、讳的演变……………………………………………………………………239
六、讳的影响……………………………………………………………………240
七、实事求是……………………………………………………………………242
第十章 辞指论………………………………………………………………247
一、有常辞,无通辞……………………………………………………………247
二、有正辞,有诡辞……………………………………………………………250
三、见其指,不任其辞…………………………………………………………254
四、《春秋》十指…………………………………………………………………261
五、诛意不诛辞…………………………………………………………………264
六、辞指论的理论意义和影响…………………………………………………266
第十一章 常变论……………………………………………………………271
一、常与变………………………………………………………………………272
二、经与权………………………………………………………………………276
三、影响与评价…………………………………………………………………286
第十二章 中和论……………………………………………………………291
一、中与和………………………………………………………………………291
二、以中和养身…………………………………………………………………298
三、以中和治天下………………………………………………………………309
第十三章 大一统论…………………………………………………………314
一、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314
二、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317
三、统一思想的实现……………………………………………………………320
四、统一思想的功过……………………………………………………………329
五、思想统一的规律……………………………………………………………341
第十四章 总评………………………………………………………………347
一、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347
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352
三、董学在西汉的影响…………………………………………………………365
四、董学对东汉的影响…………………………………………………………373
五、董学在南北朝的影响………………………………………………………378
六、董学对宋明时代的影响……………………………………………………380
七、董学在清代的影响…………………………………………………………384
后记………………………………………………………………………………3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