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新四军中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的口述历史,真实地讲述了她们从一二九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曲折艰险的革命经历。书稿对于两姐妹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惨苦悲壮的狱中斗争,艰险危难的地下工作,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革命队伍的战友情谊、恋爱婚姻等,都有真切、细腻、独特的展示。本书不仅记录了大革命时代新女性的个人遭遇,而且描绘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南部从茅山地区到大上海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本书对于研究现代中国革命史和妇女运动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目錄:
|
第一部分 程桂芬自述
序
代序
折磨人的童年
要做命运的主宰
不愿做亡国奴
“锡流”
由南昌到铅山
在方志敏的家乡
小阁楼上宣誓
皖南巡视
百棵树听陈毅讲课
在东南局妇女部
一进茅山
去东路
二进茅山
同志的牺牲
皖南事变前后
回家乡,重逢党组织
反“清乡”,撤退到上海
苏中行
三进茅山
历险
被捕
囚禁黑牢
软禁金坛
被押常州特工站
找党
回到母亲的怀抱
我们胜利了
北撤到山东
在华东局调研室
到《大众日报》社
北渡渤海
回山东
进城
后记
附编 囚禁中的十封书信附二封
致吴宝康1944年1月30日
致李坚真1944年2月5日
致吴宝康1944年2月7日
致吴宝康1944年3月5日
致吴宝康1944.年3月22日
致吴宝康1944年3月24日
致吴宝康1944.年4月12日
致×××1944年4月14日
致吴宝康1944年4月14日
致钱震宇1944年6月18日
附:
致吴宝康1944.年10月16日
致吴宝康1944.年12月20日
第二部分 程兰芬自述
序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
参加“锡青”、“锡流”
到铅山
在弋阳
入党
在上饶
去景德镇
从东南局党校到青阳县委
东进,东进!
澄西民运工作队
在上海的秘密工作
担任东路特委特派员潜伏家乡
抗战胜利后继续潜伏
策反严家桥自卫队武装起义
天亮了!
后记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大众日报》当时是中共中央华东局的党报。
1939年创刊,在解放区影响很大。我1946年6月调去时早已是一张铅印大报,社长是匡亚明同志。他找我谈话时要分配我做校对工作。我告诉他,我这个人不细心,性子急,坐不住。他就分配我到研究部庄方同志那里工作,那里有不少女同志。我去了不久,形势紧张,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支持下,向解放区疯狂进攻。临沂城里许多机关撤向老解放区,报社也进行大搬家。由城内搬到城外,由鲁南向滨海转移,到莒县十字路附近。报社人多,物资多,搬家像行军一样浩浩荡荡,似乎有好几百人马。好在组织得好,编辑、研究、发行等各部都井然有序。《大众日报》社现在汇集了“各路英雄”。江南各根据地东路、西路、苏南、浙江来的,《前进》、《火线》、《大众》、《前线》各报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以后还有重庆《新华日报》来的编辑、记者,真是人才济济。匡社长广罗人才,报纸办起来得心应手。但困难的是各地同志互不熟悉,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互相不知所长。匡社长是很有才能的领导,工作分配“量才录用”。记得吴宝康去工作后,社长要他“应试”,写一篇驳斥王耀武的文章。看后觉得文章合格,就把他分在编辑部当编辑。与吴一起任编辑的还有浙江来的商白苇同志,苏南地区来的谷力虹同志等。刚到山东来的各地同志生活上还有不少困难。那天行军,我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同志穿了一双又烂又破的鞋,手里还抱了个几个月的婴孩。一看就知道她是从南方刚来山东不久,缺少日用品,连起码的衣衫鞋袜也不全。可是这位女同志看形象,容光焕发,端正而安详。我对老吴说,要是讲“美”,这位女同志才配得上这个字儿。后来,我悄悄地从背包里拿了双粗蓝布、黑滚条、大方口、有搭攀的鞋子,要老吴转送给她。我说,她是编辑部的女同志,你送去吧。事后,我知道她是商白苇同志的爱人陈野菲同志,是浙江嵊县人。在浙江,她十四岁就登台演出,唱越剧,是方园几百里都家喻户晓的人物。
报社到莒南县没多久,我已怀孕,因此实际上在庄方同志那里工作不久就歇下来了。这时已是1946年夏天了。天一亮,我一见太阳出来就头晕,没有窗帘,窗户上挂块布,不让阳光进来。中午,索性把头也蒙着,一点光线也见不得。吃什么,吐什么,胃液都吐出来。到傍晚太阳下山,有些凉意,才能到门口树下坐坐,喝一点什么。两个月后才好些。这时我们住在老乡的泥坯房子里。白天老吴去上班,编报纸,我去野地里找野菜,回来做个糊糊。编报的同志很辛苦,要到半夜回来,大概要等到编排好,发完稿,送走才休息。经常有商白苇、老吴,还有个年轻的编辑,到我们住屋的门前,他们在树下放张小矮桌子,三个人围坐着谈谈笑笑。这时工作已告一段落,深夜,大地上灼热退尽,坐在树下有阵阵凉风吹来。白苇同志是个爱热闹、很风趣的人,不像老吴那么沉默寡言。
只要他一坐下,三个人就天南海北地扯起来。我们早知道来山东前老商是个文艺能手,与陈野菲都是浙江嵊县人,夫妻俩能自编自演,共同上台。他们在门前一说笑,我在床上躺不住。总是一骨碌爬起来,拿个小板凳靠着门看他们那股起劲样儿,我也不想睡了。
他们要老商唱越剧,老商要老吴唱歌,这还不算,总得要老吴吹个口哨。老吴话不多,可是能唱歌,又会吹口哨。经常是老商要老吴吹个“黄河颂”,老吴说太长,于是吹个民歌才收场,各自回去睡觉。那个年轻人也能吹口哨,可是没有老吴那样娴熟。老商往往听完老吴的口哨,喜滋滋地说,这才叫“珠圆玉润”。秋天了,有时我在老乡那里买几个刚成熟的梨或做几块“饼干”准备着,放在桌上等他们深夜走来休息时吃。这样愉快安定的好日子过了一阵子。
……P182-P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