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孟子》一书是纵横内外、连贯上下,实现了对《论语》的深化与发展。显示出其“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正气,“万物戒备于我”、“舍我其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
內容簡介: |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孟轲和孔子一样,怀着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带领弟子,周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仁政王道学说不被采用,他很是无奈。晚年,他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重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武力兼并不义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
《浩然正气:孟子详解》的作者郭庆祥潜心研究《孟子》多年,终于完成对注疏、今译、解读、讲评,注释详实正确,译文简洁易懂,解读理据充分,评价画龙点睛,值得一读。
|
關於作者: |
郭庆祥
中华国学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国学家。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公司总经理、文化公司总经理、音像公司总经理、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部主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社长等职。博览先秦群书,人生阅历丰富。
1986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小说,曾获“首届全国中老年散文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少男少女十万个为什么》等大型丛书,多次被国家教委图书馆工作委员为列为装配用书。策划编辑的作品,五次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荣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年过花甲,又著述“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已出版《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人生大道:老子详解》《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等书,即将出版《庄子详解》《荀子详解》等书。
|
目錄:
|
序言
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卷二
梁惠王下
孟子卷三
公孙丑上
孟子卷四
公孙丑下
孟子卷五
滕文公上
孟子卷六
滕文公下
孟子卷七
离娄上
孟子卷八
离娄下
孟子卷九
万章上
孟子卷十
万章下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孟子卷十二
告子下
孟子卷十三
尽心上
孟子卷十四
尽心下
|
內容試閱:
|
《孟子》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原典,是“四书五经”的殿后作,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代表作,是“孔孟之道”的集大成之书,是元明以来皇家钦定,中华士子科举应试的教科书。
《孟子》“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之气,逐渐成中华民族“舍我其谁”的大丈夫精神!
程颐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对孟轲中肯的评价。
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不能使其如愿,成为一代贤相、帝师,退而求其次,著《孟子》一书,歪打正着,成百代帝师、千代亚圣、万代楷模。
孟轲和孔丘一样,怀着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带领弟子,周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仁政王道学说不被采用,无奈退居乡间,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重民,阐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武力兼并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并把“知天”看成是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行的过程。
孟子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使这气“塞于天地之间”,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并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
孟子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其学说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故孟子有“亚圣”之称。
“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如果说《论语》是儒学的真正源头,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大学》是横向的、现实的、内外的贯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中庸》是纵向的、形上的、上下的贯通,是“天命、率性、修道、中庸、君子、至诚、礼仪”之道的大智慧;《孟子》则是纵横内外、连贯上下、实现了对《论语》的深化与发展。显示出其“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正气,“万物皆备于我”、“舍我其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四书”体系,形成立体人生的大道理、大学问、大智慧、大丈夫精神,这正是“四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之所在。
不谋全局,不可以谋一隅:不通“诸子”、“四书”;不可全知《孟子》。
作者继《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之后,又著《〈论语〉思想的盛宴》、《〈孟子〉的浩然正气》两部力作百余作品,完成“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的第一个系列——“四书”系列,二百余万言。
八百五十年前,南宋朱熹在东汉赵岐《四书章句》的基础上,著《四书章句集注》,成历代科举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朱熹注疏而没有讲“四书”。四百五十年前,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给隆庆、万历父子两任皇帝讲授“四书”的讲稿,近被发现,编辑成书,张居正讲授而没有注疏“四书”。
作者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完成对“四书”的注疏、今译、解读、讲评。企盼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共十九章
梁惠王:《孟子》一书共有七篇,都是以开头几个字为篇名。东汉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又把每一篇分上下两篇。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名罃,死后谥“惠”。公元前369年继诸侯位,公元前344年自封为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故称梁惠王。
1.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今译】
孟子晋见梁惠王。
【注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武侯之子。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
【讲评】
孟子怀着一腔以仁义之心和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应招来到魏国,晋见魏国国君梁惠王。
1.2【原文】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今译】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这里,将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多利益吧?”
【注释】
利:富国强兵之谓。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叟,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
【讲评】
梁惠王开口言利。
孟子应招来到魏国以后,晋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将会给我国带来很多利益吧?”
1.3【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今译】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利益呢?应当讲仁义啊。”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仁者,心之德、受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后多放此。”
【讲评】
孟子和梁惠王治国义、利之分的开端。
梁惠王为了富国强兵,不惜礼贤下士,用丰厚的待遇,招聘治理国家的贤才,孟子应招来到魏国,晋见梁惠王,欲伸展自己以仁政治国的政治理念,不料想见面的开头,就利、义的理念不同,进行辩论。
梁惠王招贤纳士的目的,是给国家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应招的目的,是想推行自己仁政治国的伟大抱负。君臣治国的理念,天差地远。
1.4【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今译】
孟子说:“大王要是只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也跟着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士人和百姓们也都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己的家?’这样从上到下都去追求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以下犯上杀害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贵族;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以下犯上杀害国君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万乘之国中拥有千辆兵车,在千乘之国中拥有百辆兵车,不能说是不多。若是将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仁义放在后面,那么,大夫不夺取国君的财富,就永远不会满足。”
【注释】
万乘之国:乘,古代兵车计量单位。古时以兵车的数量来衡量天子、诸侯、大夫的等级和实力,故有“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百乘之家”等说法。弑: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征:取。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国危:谓国将有弑夺之祸。万乘之国: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餍,足也。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
又曰:“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义为后而利为先,则不弑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
【讲评】
这节,孟子主要针对梁惠王只注重利益的观念,强调了单纯讲利益的危害,并没有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富国强兵,需要利益的支撑。不讲利只讲义,是理想主义者;只讲利不讲义,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者。梁惠王和孟子似乎说的都不全面。
一个国君,不能不讲利益,也不能不讲仁义;一个应招的大臣,也不能只讲仁义,不讲利益。义、利的关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要两手抓,两手都得硬,不能偏废。
孟子,作为一个不远千里而来的应聘者,应该懂得梁惠王招贤纳士的目的。应聘的目的,是为魏国国君建言献策,有利于魏国的发展,施展自己安邦治国大政方针,一个大臣,只有得到君主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够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否则,只能是空想。不能只讲义不讲利,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梁惠王只是讲得不全面,作为一个应聘者,应该补充君主的不足,并不是前去批评君主只讲利不讲义的危害。假如孟子能够承认梁惠王为富国强兵,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再提出义的重要性,以弥补梁惠王的不足,任职之后,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扭转梁惠王的片面性和不足,是不是要好一些?
孟子应聘的不足,也是当今之世应聘者应该借鉴的范例。
1.5【原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译】
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会犯上作乱的。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注释】
遗:遗弃。后:不急。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此言仁义未尝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又曰:“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人之心也。”
【讲评】
孟子进一步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倒是程子体会到孟子只强调仁义,不讲利益的不足。因此说:“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所以说,义与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只强调单一方面,只要主义,不要利益,就会弄得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1.6【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今译】
孟子晋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环顾着四周的鸿雁和麋鹿,一面说:“贤德的人也乐于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贤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样的生活乐趣;不贤德的人,虽然拥有这一切,但也不会有真正享受这种快乐的。”
【注释】
沼上:水池旁边。鸿:大雁。麋:大鹿。
【讲评】
梁惠王和孟子的话不投机。
孟子晋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正在池塘旁边欣赏鸿雁、麋鹿和美景,就问孟子说:“贤人也会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贤德的人,才会真正享受这种快乐的生活,欣赏这种美景;不贤德的人,虽然拥有这种美景,也不会懂得真正享受。”
1.7【原文】“《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今译】
孟子说:“《诗经大雅灵台》上说:‘开始筑灵台,尽心来经营,百姓齐努力,很快就建成。文王说不要急,百姓却更卖力。文王在鹿苑,母鹿安不惊。母鹿光且肥,百鸟羽毛洁。文王到灵沼旁,满池鱼儿跃,’周文王虽征用百姓的劳役来修建高台和池塘,而百姓却乐于为文王劳作,称其高台为‘灵台’,称其池塘为‘灵沼’,还为文王的园囿中有鸟兽鱼鳖而高兴。这是因为古代的君王和百姓们一起享受快乐,所以才能有真正的快乐。”
【注释】
《诗》:《诗经》,此处引用《诗经大雅灵台》诗句。灵台:文王台的名称,攻:工作、治理。麀鹿攸伏:麀鹿,母鹿;攸伏,安闲地卧着。濯濯:肥壮皮毛有光泽。鹤鹤:洁白。牣:“满”的意思。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讲评】
与民同乐,是君主最大的快乐。
上一节,孟子说:“只有贤德之人,才能够享受快乐;不贤德的人,虽拥有美景,也不会真正享受快乐。”这一节,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灵台》的诗句,歌颂周文王与民同乐的景象,君主真心关爱人民,人民才会真正拥护君主,愿意为君主效劳。孟子以此诗句,来告诫梁惠王,不要只顾自己独自享受这良辰美景,要能够与民同乐,或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快乐。
1.8【原文】“《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今译】
“孟子说:《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着百姓的怨歌:‘如今的太阳啊,你何时消亡?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百姓宁愿和他一起灭亡,这样的君主,即使拥有高台、池塘和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注释】
《汤誓》:是《尚书商书》的篇名。时,“是”、“此”的意思。日:指暴君夏桀。予及女偕亡:女,即汝、你。此处引用《尚书》句。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此引《书》而释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汤誓》,《尚书》篇名。时,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讲评】
《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百姓的怨歌:“如今的太阳啊,你何时消亡?我宁愿和你一起消亡。”老百姓对夏桀恨之入境,宁愿与他一起消亡,这样的君主,即使有再好的亭台楼榭,花鸟池塘野兽的美景,能够独自一个人享受吗?
孟子借用《尚书商书汤誓》中的诗句,讽刺或规劝梁惠王,要与民同乐,不要只顾自己独自享受,不顾人民死活。
1.9【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今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血。河内遭了灾,粮食歉收,我就把河内的一些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又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来赈济百姓。若是河东遭了灾也是这样。我考察邻国国君治理国家,没有像我这样用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也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凶:指农业歉收之年,人民饥饿。河内、河东:均为魏国的土地,以黄河为界而言方向。加少:“减少”的意思。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讲评】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爱护人民尽心尽力了,可是却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询问孟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1.10【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今译】
孟子回答说:“大王好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战鼓隆隆,刀枪相接,面对面搏杀,打败仗的一方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些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了下来,有些人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了。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胆小怕死,结果会怎样呢?”梁惠王说:“那些嘲笑别人胆小怕死的人,不过是不到一百步罢了,实质上也是逃跑了。”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再期望自己的百姓多于邻国了。”
【注释】
填:敲鼓的声音。兵以鼓进,以金退。走:此指逃跑。直:“但”、“只不过”的意思。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言此以譬邻国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杨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
【讲评】
五十步笑百步。
承接上节,梁惠王说:“我尽心尽力,关爱人民,觉得自己比邻国的国君治理得好,为什么却没有明显的区别?”孟子接着梁惠王的话说:“这就好比打了败仗,有的人后退逃跑了一百步,有的人后退逃跑了五十步,后者耻笔前者,但实质上都是后退逃跑,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按照朱熹和杨氏的观点,梁惠王只是施民于小恩小惠,没有施行周文王之道,所以国家治理的情况与邻国没有明显的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