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豫剧资源非常丰富,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1年和1982年的统计,戏曲有317种。豫剧,就其本源和生存环境而言是一种大众艺术,在民间生长、繁衍、传播、发展起来,并长期流行于民间。豫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深人人心,其文化精神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且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潜流,有着巨大的文化传播扩散发展的惯性。 因此,开展豫剧传播扩散研究便具有了一定意义。而由雷红薇专著的《豫剧传播扩散研究》就是其研究的一本。
|
內容簡介: |
开展豫剧传播扩散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21世纪,中国进入了伟 大的“文化复兴期”。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六 中全会提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党的十七大强调提出“挖掘民族的和谐 文化资源,把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 以铸之。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2004) 06号文件还提出,需将地方戏列为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豫 剧成为在全国流布最广、表演团体最多的剧种,以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拥 有较多的观众。通过相关文献分析豫剧传播扩散的媒介形态的渐进发展过 程,有助于帮助学界和业界认识豫剧传播扩散的媒介形态发展方向。通过 对豫剧传播媒介受众情况的调查,分析各种传播媒介在豫剧传播发展中的 形态特征和新媒体的表现,认识豫剧传播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传播方式、传 播手段的变革,以及各种媒体对豫剧传播融合的推动作用。因此,大象出版社便出版了雷红薇编著的《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豫剧既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豫剧传播扩散研究》的研究基础采取综合性传播视角与豫剧独 特发展历程探悉相结合的研究之路,豫剧传播研究的主线是以豫剧数百年 历史渊源及媒介传播发展为主线,以传播学理论为观照,阐述豫剧媒介形 态传播方式和内容变迁的规律,重新诠释新媒体环境下的豫剧传播精神、 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
|
目錄:
|
绪言
第一章 萌芽发展期豫剧的群体扩散
一、豫剧创新萌芽期的传播扩散
二、早期豫剧发展扩散的媒介与基本形态
三、豫剧发展扩散的地域浸染
第二章 汇流成熟期豫剧的大众扩散
一、豫剧的汇流成熟
二、豫剧成熟期扩散的媒介与基本形态
三、豫剧汇流成熟的表征
第三章 多元变革期豫剧的融合扩散
一、新时期豫剧的多元变革
二、豫剧多元变革的媒介及其融合
三、豫剧多元变革的主体与受众
四、豫剧多元变革期的跨境传播
第四章 豫剧传播扩散个案研究
一、传统剧目《花木兰》的传播扩散
二、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的传播扩散
三、现代剧目《朝阳沟》的传播扩散
结语
一、豫剧传播扩散的结论与启示
二、豫剧传播扩散的走向
|
內容試閱:
|
2.早期豫剧传播的场所
豫剧班社在民问演出场所较为固定,大多在街头、堂戏、勾栏、戏台、茶社等场。进行活动豫剧是演员的艺术+离不开演员的身体的表现与传承,离不开演员的“四法五功”‘在豫剧舞台的艺术表现中,演员的身体不再是纯粹物质的存在,而作为一种审美符''i而存在.就其传播交流而青,豫剧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承载的介质,如勾栏、舞台、灯光、布景、音响以及传播的技术而诉诸人们的视听。在豫剧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民间的傀儡、假面到定型化的服饰、化装、舞美,其演出场从庙会、草台、堂会到现代镜框式舞台、剧场,其交流与接受的方式从直面观众到对于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磁带、光盘等现代媒体的广泛借用等,无疑都属于豫剧在特定时代、特定文化和技术条件下的传播媒介。早期豫剧经历了由街头广场豫剧、厅堂豫剧、剧场豫剧的扩散过程,通过早期豫剧舞台传播的几种媒介主要分类及特征,总结早期豫剧媒介发展的规律。
1街头
街头是指豫剧艺人在街头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豫剧舞台传播状态。
街头广场也便成为早期豫剧的典型的萌芽和栖生之所。最初的广场演出是观众围
绕着演员、观、演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的。在豫剧生成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便是街头广场,那时的演出多在街头广场举行,故而属于广场艺术的范畴。明清时期在豫削形成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问,豫剧基本七一直延续街头广场演出的传统。据史料记载,早期豫剧在城镇的演出基本上采用“撂地为场”的形式。《武林旧事》也指出:“或有路歧,小人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所谓“不着所”、“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说明了早期豫剧艺人在街头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状态。街头广场也便成为早期豫剧的典型的萌芽和栖生之所。在传统的农村,诸如此类的广场戏曲的演出主要发生在农闲时节年数度的庙会和集市上。春冬农阏时节,许多庙会往往要持续数日乃至数十日,娱乐活动的农人们通过演戏、看戏来实现“节日狂欢”。据史料记载,早期豫剧在城镇的演出基本上采用“撂地为场”的形式,说明了早期的这些流浪艺人“路岐人”在街头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状态。街头成为早期豫剧的萌芽和栖生之所。
(2)堂戏
堂戒指在农舍堂中表演,为豫剧演出场所,即称堂会戏的演出场所随着普通
百姓对豫剧的喜爱和痴迷,渐渐影响到一些贵族、士大夫,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逐渐加入到豫剧观众的行列之中,跟普通百姓一起观看,但更多的贵族、士大夫却限于身份和所谓的修养、地位,不愿意与普通百姓为伍,共同赏戏。于是,豫剧便被士绅们自家的厅堂,并且渐成风气。厅堂豫剧亦由此而成为一道景观。
堂戏的演出一般设在室内。演出时,堂内铺上一块红氍毹(地毯),红氍毹三面设有主宾席位,大家一边看戏,一边吃喝,在“契阔谈燕”之时极尽“耳目生声色之娱”。这种厅堂戏曲是古代宴乐传统的延续,始于贵族士绅,后来衍变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称作“堂会”,百姓遇到婚殇嫁娶、贺生庆寿也将艺人请到家里吹打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