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 巴菲特芒格马斯克推崇的思维方式 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沙恩·帕里什 著
》
售價:NT$
295.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在这里,埋藏着我的梦,我绝不会让它枯萎。
1、定位
《查干诺尔传奇》是一本具有故事性的科学书。
它通过作者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和查干诺尔干盐湖治理的经历,揭示了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的科学问题。
2、形式
科学的问题是需要让大众知道、容易理解的,荒漠化问题就是这类需要让大众知道和理解的科学问题。因此,这本书在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故事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便适应更广泛的读者。
本书从作者到草原插队,喜欢草原、喜欢查干诺尔湖开始,进而探询查干诺尔的水源,从而了解了浑善达克沙地,了解了锡林郭勒草原。当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爆发盐碱尘暴以后,又直面困难取得治理成功;在成功的同时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采取这种形式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这本书中有所获得,专家们得到参考和实证材料,学生们得到知识和励志精神,而那些以“玩趣”为目标的人得到引导和行动指南。
3、科学性
传播科学是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
首先,介绍了一些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例如:什么是荒漠、沙漠、沙地、草原?草原和沙地的类型和分布,动植物类型;什么是荒漠化和沙尘暴?国家政策是什么?
|
內容簡介: |
《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基本是对郑柏峪环境保护活动、查干诺尔治理经过和科学观点的总结和阐述。
来自大城市的郑柏峪热爱草原和查干诺尔湖。他从对查干诺尔水源的探究中了解了浑善达克沙地和锡林郭勒草原。回到北京以后他依然对草原和查干诺尔湖爱恋,对日益恶化的草原十分忧虑。在机构改革后他提前退休,义无返顾的重回草原进行草原生态公益活动。
在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引起生态恶化以后,他和科学家一起探索治理办法。在找到成功的治理措施后,联络大企业进行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并成功治理了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
在查干诺尔治理中他遇到不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他收集资料,钻研学习,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關於作者: |
郑柏峪,男,汉族,籍贯河北遵化县,1947年6月10日生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居住地: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外大街4号院2号楼207室,邮编100045;联络手机13911120471。
1954年进入育才学校(前延安保育院小学)上小学和初中;1963年考入北京四中上高中。
1968年从北京四中来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查干诺尔镇(乡)红旗嘎查(村、队)插队,曾任嘎查领导班子委员、副队长、代理书记。
1981年回到北京,在轻工业部任公务员、副处长、处长。
198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科毕业。
1985年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
1999年国家轻工业局撤消,作者满30年工龄提前退休,带着对第二故乡生态恶化的忧虑和还首都蓝天碧水的责任心,开始自费到草原志愿从事生态保护活动。
2002年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以后,郑柏峪全身投入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的治理上,他和中科院科学家一起,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排除大风低温、盐碱灼烧皮肤等重重困难,连续多年自费在查干诺尔干湖盆进行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试验,面积达上千亩,基本摸清了治理盐碱尘暴和荒漠化的途径。从2008年开始,在韩国“生态和平亚洲”(NGO)的斡旋和组织下,现代汽车(集团)决定出资支持开展“查干诺尔干湖盆治理项目”,郑柏峪担当项目顾问,准备在在5年的时间内,在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上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让50平方公里(75000亩)白茫茫的盐碱干湖盆变成绿色!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项目取得巨大成功,五年里全部播种面积超过了75000亩,三分之二的湖盆被绿色植物覆盖。项目不仅创造了我国治理盐碱干湖盆方面的先例,对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而且具有世界影响。
由于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表现,自2005年以来郑柏峪连续多年被评选为“国资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在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他都被列为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1月,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环球人物榜‘绿动中国’环保高层论坛”将2010年“绿色卓越贡献奖”授予了他。同年初,“2010年度公益中国颁奖大典”评选他“最佳民间公益人物奖”。2011年10月,郑柏峪出席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第十次会议(UNCCD COP10)”,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列为大会展览项目。
众多媒体对郑柏峪环保活动和查干诺尔治理成功进行了报导,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气象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众多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
|
目錄:
|
《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基本是对郑柏峪环境保护活动、查干诺尔治理经过和科学观点的总结和阐述。
来自大城市的郑柏峪热爱草原和查干诺尔湖。他从对查干诺尔水源的探究中了解了浑善达克沙地和锡林郭勒草原。回到北京以后他依然对草原和查干诺尔湖爱恋,对日益恶化的草原十分忧虑。在机构改革后他提前退休,义无返顾的重回草原进行草原生态公益活动。
在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引起生态恶化以后,他和科学家一起探索治理办法。在找到成功的治理措施后,联络大企业进行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并成功治理了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
在查干诺尔治理中他遇到不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他收集资料,钻研学习,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內容試閱:
|
郑柏峪送来《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书稿。这是一本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书;反复读着这本书中的文和图,觉得很受感动,很受吸引,很受启发,很得教益。
郑柏峪是河北省遵化县人,我们可算是冀东老乡了。他在轻工业部期间,我们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过。他的父亲也在轻工业部工作多年,是一位革命老干部。同事们在一起相处时间长了,就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交流,郑柏峪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他除了好学习、肯钻研、工作努力并且很有成绩之外,还特别让人感觉他对内蒙古草原的情感很深厚,很留恋。有一件事情让我和许多同事难以忘怀:郑柏峪作为一位北京毕业插队到内蒙古的知青,不会骑自行车也不爱骑车,讲起骑马,讲起草原,他会很认真,很动情。有这样的草原情结,他在后来由轻工业部机关提前退休,自愿自费到草原从事生态保护活动就很顺理成章,很容易被人理解了。在草原上从事治理荒漠的这些年间,郑柏峪回京有时会到机关来,他和当年的同事谈起在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上种植碱蓬的艰苦过程和初见成效时,简直可以说是眉飞色舞,听者也会兴趣盎然。查干诺尔治理盐碱干湖盆项目取得初步成功,碱蓬生长情况一年好于一年,而且已经具备了种子自然洒落、自行繁衍的基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这一成功范例,对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大影响。郑柏峪很喜欢摄影,选材、取景、拍摄、剪裁 都是高水平的
,大批照片生动记录了他从事荒漠治理活动的真实情景,这些照片也被选入本书中。因此,他编写的《查干诺尔传奇》一书是一本声情并茂、图文并茂、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的好书。
《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如实的讲述了郑柏峪从插队到重回第二故乡做环保的经历:他北京四中毕业后,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诺尔镇(乡)红旗嘎查(村、队)插队;多年之后又满怀深情的从轻工业部提前退休,自愿自费回到第二故乡从事生态环保活动,与中科院科学家一起,历尽重重困难,探求治理途径;后又在韩国“生态和平亚洲”(NGO)的斡旋和组织下,由现代汽车(集团)出资支持开展“查干诺尔干湖盆治理项目”;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取得大面积成功,创造了我国盐碱干湖盆治理成功的先例。这样一大段真实生动、令人振奋和催人探索的传奇经历感人至深。书中充满了故事,又贯穿着知识和趣味,更有不断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探索,充满着引人入胜、引人探求、催人振奋、催人励志的情节、常识、形象、趣味、道理和色彩。作者有传播知识和引导探求的科普自觉性,并且有以图入文,以实达理的引导意识。这样的丰富多彩的好书,并不是很多,实在值得推荐给各种身份的读者一读,相信会有所收获,不虚此读。
郑柏峪所自觉投身从事的事业,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得到国内、国际同业的许多认同和赞誉。难得的是他依然痴心追求,孜孜探索,希望引导更多的人同他一起更入佳境,花费心力写出了《查干诺尔传奇》这样一本传播科学精神、引人探索奋斗的好书,我们实在应该感谢他。
人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叫热爱,有一种非常顽强的内力叫执着,有一种非常投入的状态叫痴迷,有一种难得的品格叫坚持,有一种自觉的态度叫求实探索,并为科学的传播而勇为担当,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叫奉献。郑柏峪自觉献身为荒漠治理不懈奋斗的所作所为,正是这种高尚精神的体现。我祝愿他和自觉从事这项事业的朋友们不断增大队伍,不断取得新成功!
行文最后,我把以下这段《碱蓬之根》写下来以为祝祷:
蓬蓬碱草,楚楚其根。
湖盆赤子,悠悠我心。
其籽生焉,其籽繁焉;
蓬蓬勃勃,其籽传焉。
乐其之繁,祷其播传;
子心之乐,期颂永年!
自 序
2011年的夏季,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的查干诺尔干盐湖铺满了一望无际、葱绿的碱蓬,那是查干诺尔干盐湖治理项目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象征。一群来查干诺尔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北京大学生问我:“是什么原因使你离开北京,重回到草原搞查干诺尔治理呢?”我告诉他们:“查干诺尔是我的家,这就是原因。”
1968年,我从北京来到锡林郭勒草原插队,成了一名落户草原的知识青年。一到草原我就喜欢上了它,因为那里有淳朴真诚的蒙古族牧民,是他们给我在“文革”中遭受创伤的心灵以安慰和力量。那里还有基本保持着自然状态的草原,有很特殊的“沙窝子”——浑善达克沙地,还有许多内地很少看见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我插队的查干诺尔公社红旗大队正好毗邻一个很大的湖——查干诺尔湖,它象大海一样浩瀚无垠。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查干诺尔的美丽和神奇,那种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和超凡脱俗的气息,都让我爱慕和难以忘怀。这种情感,在我离开草原后没有一点改变,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
1999年我提前退休,这时候我离开草原已经18年了。这18年,我度过青春时光的草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发展了,牧民富足了,但是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不见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2002年春季,偌大的查干诺尔咸水湖竟然干涸!千百年来与湖水融为一体的牧民们再也看不到浩瀚的查干诺尔了。不仅如此,干涸后的湖盆覆盖了白茫茫的盐碱粉尘,当大风来临,盐碱尘土漫天飞扬,昏天黑地;而查干诺尔周围的绿色草原则迅速的变成了荒漠。
天堂到地狱的转变是无法忍受的,乡亲们的苦难也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心,我下决心重回草原,寻找治理或者减轻盐碱尘暴危害的办法。在之后十多年时间里,我向专家请教学习,和科学家一起进行了种植耐盐碱植物、固尘压碱的试验,一直到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项目。经历过挫折和失败,耗费了时光和心血,查干诺尔治理工作取得了成功!我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查干诺尔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孤立事件,在治理过程中涉及不少科学方面的问题。我发现查干诺尔荒漠化问题不单和当地的地理地质、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和化学物质“盐碱”密切关联。于是我从多年感性认识出发,深入学习,汇集资料,分析问题,一些观点和想法逐渐周全和系统起来了。归纳成简要的几句话就是:我国的荒漠的产生和盐碱物质有关,我国荒漠化问题的实质是盐碱荒漠。我国东部地区所谓的“沙尘暴”是含有盐碱物质的尘暴,它主要起源于干涸咸水湖盆区,危害要远大于一般沙尘暴。这突出了盐碱化学物质在荒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对荒漠产生的地点和沙尘暴的发源地也作出了判定。
本书是我在十多年草原生活铺垫和近些年草原生态保护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相当大的精力边学习、边分析研究后才写成的。它是对查干诺尔干湖盆治理成功的总结,也是对新科学观点的全面阐述。为了保证理论上正确、论据上准确,我不但详细的阅读书籍资料,向科学家请教、进行试验,还自费行程数千公里进行了专题考察和调研,拍摄相关照片上万张、录象资料数十盘。因此我自认为观点是经得起推敲的。
我深知科学的问题是需要让大众知道、容易理解的,荒漠化问题就是这类需要让大众知道和理解的科学问题。因此,这本书在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故事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便适应更广泛的读者。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这本书中有所获得,专家们得到参考和实证材料,学生们得到知识和励志精神,而那些以“玩趣”为目标的人得到引导和活动指南。
需要明确的是,我不是一个科学家。在我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和专家们的著作之后,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浅薄。因此书中出现我没有认识到的错误、漏洞、外行话、甚至以偏盖全、曲解原义的情况也有可能;对此欢迎专家和同志们指正补纠;我也愿意和有兴趣的同志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和有不同观点的同志商榷。
能够实现保护和治理查干诺尔的心愿离不开很多科学家、学者、地方领导、基层工作的同志、乡亲以及插友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这本书是众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心血的结晶,在此对他们致以发自内心的谢意,并恳请指正和继续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