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內容簡介: |
本书针对目前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员和非从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基础薄弱的实际状况,力求用通俗的语言和案例,普及财务管理知识。具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1编为财务总论,重点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2编为财务观念,重点讲述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收益均衡两个基本财务观念;第3编为财务活动,从广义的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两方面展开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
關於作者: |
贾欣,任教于北京开放大学财经教学部会计统计教研室,2009年3月至今担任会计统计教研室主任,负责公司财务、财务案例研究、财务管理等本专科课程,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1项、北京市财政资助项目2项,校级课题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撰写并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参编国家级教材1部。
|
目錄:
|
第1编 财务总论
专题0 知识预热: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
0.1 经济学
0.2 经济法
0.3 金融学
0.4 管理学
0.5 数学方法
专题1 财务:何方神圣?
1.1 “财务”的基本含义
1.2 财务学与金融学、工商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关系
专题2 财务活动:钱在企业都做了什么?
2.1 导入案例
2.2 资金运动
2.3 广义的财务活动
2.4 会计报表与财务活动
专题3 财务目标: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
3.1 导入案例
3.2 会计利润和财务价值
3.3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3.4 实践应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第2编 财务观念 专题4 货币时间价值:钱生钱———是多少?
4.1 导入案例
4.2 基本概念
4.3 时间价值基本计算方法
4.4 货币时间价值的扩展
4.5 货币时间价值与折现现金流量法
专题5 风险收益均衡:钱生钱———能不能?
5.1 导入案例
5.2 风险的概念
5.3 风险的度量
5.4 风险—收益均衡原理
5.5 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腐蚀
第3编 财务活动
专题6 筹资管理:负债、权益,谁多一点?
6.1 导入案例
6.2 筹资概述
6.3 资本成本
6.4 资本结构
6.5 杠杆系数分析法
6.6 筹资理论的应用
6.7 筹资活动的延续———利润分配
专题7 投资管理:做与不做?
7.1 导入案例
7.2 投资概述
7.3 经营现金净流量
7.4 财务评价指标
7.5 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7.6 证券投资评价
7.7 投资活动的经常化———流动资产管理
附录1:“财务管理”课程基础知识点总图
附录2:重点专有名词索引
附录3:一元资金时间价值系数列表
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科,为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两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关系类似自然科学中的理学和工学,因此财务管理的学习离不开经济学,其中0.1.1~0.1.4作为基本假设和基础理论,在以后多个专题会频繁出现。
0.1.1 基本假设
经济学理论繁多,但是都离不开基本假设,基本假设是分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经济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对基本假设的再认识基础上,经典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基本假设有两条———资源稀缺性假设和“经济人”假设。
0.1.1.1 资源稀缺性假设
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因为资源稀缺所以才需要进行配置,故经济学应运而生。不稀缺的资源无须配置,如举例0.1中对空气这种资源的论述。
[举例0.1] 人们过去认为空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不具有稀缺性,所以没有人对空气进行管理;现在由于大气污染,新鲜空气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所以一方面有污染监测,另一方面有环保限制,还有了各类空气净化器,这些都是对新鲜空气这种资源的配置。
对于宏观市场而言,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金融学应运而生,对于微观组织而言,资金同样是一种稀缺资源,俗话说“没人会嫌钱扎手”,故财务管理应运而生,这也是财务管理存在的基础。
0.1.1.2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的含义有两个层次,分别来自两位英国经济学家:一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提出的经济主体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即自利原则;二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他提出经济行为都经过其主体的深思熟虑,即理性原则。 因此,“经济人”被比喻为一台以个人利益为指针的精密的计算机。
该假设认为市场中不存在上帝(利他者)和傻瓜(非理性人),但这并非真实的世界: 其一,人不是动物,经济主体除了自利,还有各自的价值观追求,比如企业和个人去做公益和慈善;其二,人不是计算机,因为认识局限和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做到充分和绝对的理性,即使是“股神”巴菲特和“大鳄”索罗斯也有投资失败的时候。
自由市场机制是早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结论,该结论认为市场不需要外部干预,可以自由调节达到均衡,这就是英国早期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到的“看不见的手”。但自从1825年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看不见的手”———纯市场自由调节面对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越发困难,市场失灵问题越发严重。此时,“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的作用则越来越大,比如美国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其立法的目的是“保障市场自由竞争”,但是它所干预的恰恰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垄断。
因此,现代经济政策基本放弃了纯市场自由调节机制,更多地去研究真实的世界,但是尽管宏观调控越来越重要,市场运行仍然是以自由调节机制为主。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其内部运行机制并非是自由的,但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本身是市场的一部分,受市场自由调节机制的支配,因此,内部组织机制和外部市场机制协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