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編輯推薦: |
1、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修订,内容丰富,物超所值;
2、权威党建专家撰写,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强;
|
內容簡介: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目錄:
|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涵及辩证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疑难解答】
【思考题】
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两个先锋队”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主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疑难解答】
【思考题】
第三编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党的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
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两个百年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疑难解答】
【思考题】
第四编 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党的政治领导
党的思想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员队伍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执政经验
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两大历史性课题
“四个如何认识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两个务必
”求真务实
“三个解放出来
”三大规律
“三讲”教育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两个五位一体
“四种意识
【疑难解答】
【思考题】
第五编 党员的标准和条件
党员标准
申请入党的条件
党员的基本条件
党员的义务
党员的权利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新的社会阶层
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申请入党的年龄界限
申请入党的国籍界限
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愿意在党的一个组织内积极工作
执行党的决议
按期交纳党费
在需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疑难解答】
【思考题】
第六编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坚决与违犯党纪国法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党员的请求权
党员的申诉权
党员的控告权
党员正确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党员的表决权
【疑难解答】
【思考题】
第七编 申请入党
入党动机
正确的入党动机
正确入党动机的内涵
端正入党动机
端正入党动机的主要途径
明确共产党员的标准不能降低
明确党员标准并非高不可攀
全面理解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
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
|
內容試閱:
|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郑重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又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正如十八大党章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对于保证我们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并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内容。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党的行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此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毛泽东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在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伟大旗帜,是我们的“主心骨”。正如胡锦涛指出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是因为: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④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作了阐述。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又委托中央宣传部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纲要对十四大的概括加以扩展、充实,把它概括为十六个方面。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名为邓小平理论,但是对其内容没有作新的概括或调整。因此,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说包括十六个方面。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我们的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来完成(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上述十六个方面,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构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涵及辩证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中央同意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
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展开为十六个方面,即: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关于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关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就能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认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就能不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九十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做到“四个必须”: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主要体现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分析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探索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2003年4月“非典”疫情迅速蔓延期间,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同年7月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强调必须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对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自己没有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重要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关于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可以说已经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系统地、高屋建瓴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科学发展观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和高度。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体现并丰富发展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是关于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在每一个“统筹”中,都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包含了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可以说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不是管一时的、一般的、局部的,而是管长远的、根本的、全局的,是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