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教养大震撼(轰动美国教育界,成为家长圈最HOT的话题书)

書城自編碼: 220920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品格养成
作者: 【美】波•布朗森 阿什利•梅里曼,夏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016008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1-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18/15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5
《 开启孩子数学天赋的妈妈学校 》
+

NT$ 329
《 船舶图析 》
+

NT$ 931
《 非常别墅风水 》
+

NT$ 304
《 孩子,你得自己走(一部告诉中国2亿父母如何让孩子独立成长的心灵之作) 》
+

NT$ 266
《 我这爱你的18年(首部历时18年亲子手记,记录一个非比寻常的家庭故事) 》
內容簡介:
常夸孩子“宝贝你好聪明”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的孩子吃得不多啊,怎么就是瘦不下来?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对孩子是好是坏?多跟宝宝说话能帮他快快学会说话吗?孩子周末晚睡晚起可以吗?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千千万,但是正确的教养观念只有一种!本书一次披露近十年来儿童发展领域的无数惊奇发现,涵盖年龄层1到18岁。章章都是教养观念的大震撼、大洗脑。本书并非一家之言,两位作者在全世界近百位顶尖学者的鼎力相助下完成本书。
關於作者:
波·布朗森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罕有的写作奇才,曾被视为硅谷高科技文化观察的第一名笔。写过五本著作,其中包括《纽约时报》排名第一的畅销书《这辈子,你该做什么》。
阿什利·梅里曼
南加州大学电影系、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好莱坞制片、美国政府官员等。直到她开始辅导弱势学生,才找到人生的意义。她与布朗森合作本书前,两人曾一起为《时代》周刊合写亲子教养专栏。
目錄
第1章 表扬危机四伏,可以摧毁孩子的自信
 表扬孩子也有错吗
 怎样表扬才对
 如何戒掉表扬孩子的瘾
第2章 少睡一小时,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睡不够的孩子记性差
 赖床带给孩子好成绩和积极情绪
 缺觉:儿童肥胖症的罪魁祸首
第3章 歧视与生俱来,人人平等难教出口
 物以类聚是天性还是后天学习 
 孩子的歧视从何而来
 怎样教孩子人人平等
第4章 撒谎自学“成才”,诚实教育玄机重重
 撒谎:孩子的高级社交技巧
 我没有教,孩子从哪里学会了撒谎
 怎样面对孩子的谎言
第5章 早期IQ测试靠不住,赢在起跑线上不算赢
 智力测试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
 是否要让孩子挤进天才班
 越聪明的孩子,IQ变动幅度越大
第6章 培养社交能力,好朋友胜过亲兄弟
 手足之情何时形成 
 打打闹闹好过互不搭理
 朋友是最好的社交老师
第7章 做严格的父母,孩子跟你更贴心
 到底该不该对孩子定规矩
 15岁的大脑在想什么
 青春期:叛逆不屑还是雄心勃勃
第8章 游戏成就自制力,边玩边学是王道
 什么是提高孩子成绩的秘诀
 超群的自制力来自何方
 自制力:对学业比智商重要
第9章 好人缘暗藏杀机,教育节目问题多多
 父母争吵或体罚会伤害孩子吗
 捣蛋鬼和人气王谁更爱欺负小朋友
 贴心奶爸和传统老爸谁更容易教出问题孩子
第10章 学说话学问多多,爱的抱抱胜过千言万语
 父母爱的抱抱,是宝宝学说话的关键
 为什么有的宝宝学说话快,有的学说话慢
 教宝宝说话的五个法宝
结语 感恩教育可以休矣
后记 决定创造力的力量,在教育
注释
译者后记
內容試閱
教养方式大测试:你了解孩子吗?
Q:那么多书籍报刊都在讨论亲子教养,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还是一大堆?
A:有太多我们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其实都是误人子弟。
1常夸奖小孩“宝贝好聪明!你好棒”,会带给小孩什么样的影响?
A 对自己更有自信,更能迎接课业的挑战
B没有影响
C 更不懂得努力,上了初中功课就一蹶不振
2成长时期爸爸缺席,小孩在校常有行为问题。请问以下哪一种不缺席的爸爸,小孩在校的问题几乎与缺席爸爸的小孩一样多?
A 贴心奶爸(与妈妈平均分担亲职,会帮忙换尿布,接送小孩,常陪小孩玩)
B传统老爸(认为小孩是妈妈的责任,需要出面时才分担亲职)
3在校与同学相处,在家与兄弟姐妹相处,对孩子来说有什么差别?
A 没有差别
B 同学之间的争执,是兄弟姐妹之间争执的两倍
C 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执,是同学之间争执的两倍
D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执,是同学之间争执的七倍
E同学之间的争执,是兄弟姐妹之间争执的七倍
4以下哪一种情况,对孩子大脑的伤害等于铅中毒?
A 打电动
B 睡不够
C 喝含糖饮料
5幼儿时期看的电视节目,会不会影响小孩的在校行为?
A 没有影响
B 有影响,看多了《星际大战》、《金刚战士》等打打杀杀的节目,小孩会变有攻击性
C 有影响,看多了《海绵宝宝》等幼儿教育节目,小孩会变有攻击性
6要纠正小孩说谎的行为,《狼来了》和《捧着空花盆的孩子》哪个故事更有效?
A 一样无效
B 一样有效
C 在全世界,都是《狼来了》更有效
D 在全世界其他地区,都是《狼来了》更有效,只有美国是《捧着空花盆的孩子》更有效
E 在全世界,都是《捧着空花盆的孩子》更有效
7哪一种小孩在学校最常欺负同学?
A 脾气暴躁的狠角色
B 人缘好,受欢迎
C 孤癖,没有朋友
8?哪一种方式可以帮宝宝早点学会说话?
A 在正确的时间摸摸抱抱
B 多多讲话给宝宝听
C 尽量妈妈自己带小孩,不给别人带
9哪一个阶段的孩子较喜欢和父母争论?
A 小学五年级
B 高中二年级
10爸妈用哪一种方式管教出来的小孩,在校行为问题比较少?
A 很少体罚,只有小孩错误很严重的时候才打屁股
B 经常打屁股,不守规矩就打
答案
1C原因请参看第1章。
2A原因请参看第9章。
3D原因请参看第6章。
4B原因请参看第2章。
5C原因请参看第9章。
6E原因请参看第4章。
7B原因请参看第9章。
8A原因请参看第10章。
9A原因请参看第7章。
10B原因请参看第9章。
第1章
表扬危机四伏,可以毁掉孩子的自信
【父母的迷思】 表扬孩子也有错吗?我应该夸他聪明还是夸他努力?如何让聪明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到底怎样表扬孩子才对?
托马斯上五年级了,他所在的学校是纽约一所极具竞争力的一流名校。托马斯很瘦,而且最近他把金色的长发剪短了,新发型看起来很像新版007邦德。但有一点不像邦德,他喜欢穿休闲裤,再搭配一件印有他偶像的T恤。在学校里,托马斯有五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所谓的“天才儿童”。托马斯是其中之一,他很享受这种归属感。
从托马斯会走路起,他就不断地听到“你很聪明”这样的表扬。不只他的父母会这样表扬他,任何一个接触过这个早熟孩子的人都会这样说。当他申请进入该校幼儿园就读时,他就被证明是一个高智商的孩子。因为凡是想进入该校的孩子都必须进行智商测试,只有智商位于前1%的孩子才有可能被录取。而托马斯的智商测试成绩不只是位于前1%,而是前1%的1%。
但是,当托马斯顺利入学后,他对自己天赋的认识,并没有成功地转化成自如应对各门功课的强大自信心。更糟的是,托马斯的父亲发现正好相反,“托马斯拒绝尝试他不擅长的事情。他会迅速地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但是,一旦他发现这些事情很难成功时,就会立刻放弃,并且说‘这个我不会’。”只要瞥一眼,托马斯就能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两部分:他擅长的和不擅长的。
例如,托马斯低年级的时候,在词汇方面表现得不太好,所以他会默默地念而不开口读。当托马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词汇考试成绩时,他显得很畏缩。最让人头疼的是他三年级学习书法的经历。当时他正在学习花体字,但仅仅尝试了几周,他就放弃了。后来老师要求所有家庭作业都要用花体写,托马斯不但没有积极去弥补差距,反而断然拒绝再写花体字了。托马斯的父亲尝试跟他讲道理:“孩子,你很聪明,但这不等于你可以不努力啊!”最终,托马斯掌握了花体字,但这多半要归功于他父亲持续不断的连哄带骗。为什么这个在智商测试中遥遥领先的孩子,对于应对学校日常功课,如此地没信心?
像托马斯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几十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大部分“天才儿童”,也就是那些智商位于前10%的学生,严重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他们总认为自己无法胜任一些事情,并且备受这一想法的折磨,因此只好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往往低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高估外部因素对其取得成功的作用,因而过度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很多父母认为,夸孩子聪明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哥伦比亚大学一项调查表明,85%的美国父母认为,表扬孩子聪明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的随机调查,几乎所有纽约父母都这样认为。
我曾问一位母亲有多经常夸孩子聪明,她得意地说:“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夸他。”另一位父亲也说:“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毫不吝啬地表扬我儿子。”我听说,现在很多孩子去上学时,父母会把写有夸奖词句的便签放在饭盒里;当孩子回到家,就会看冰箱上贴着奖励的小星星。男孩洗洗碗就能赚取自己梦寐以求的棒球卡;女孩按时完成作业,就能得到一个美甲的奖励。你看,他们都这么聪明,似乎是与生俱来,因此,他们都应该被赞美包围。
父母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孩子坚信自己很聪明,那么,他就能对学业上的挑战无所畏惧。不断的赞美就像天使一样保护着孩子,使他们的天赋不被埋没。
但是,一项来自纽约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调研表明:夸奖孩子聪明往往适得其反。大人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并没有让他们表现得更好。实际上,这可能是孩子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
表扬孩子也有错吗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浓缩的教养——实验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表扬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表扬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表扬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你能接受教养新观念吗
吉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我所调查的家长中,她对表扬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我告诉她德韦克所做的表扬实验,她直截了当地说她不感兴趣,她认为这只是个简短的测试,没有长期的后续追踪研究,研究结论没有说服力。我的研究显示,有85%的人仍然认为夸孩子聪明没错,吉尔就是其中之一。
吉尔住在一个高档社区。她说当孩子刚刚一岁半的时候,五花八门的竞争就悄然开始了,为了挤进一所日托中心,孩子要不停地参加各种面试。“如果孩子自信心不够强,就会被欺负、被排挤,不管是在公园里、游戏中,还是课堂上。”因此,吉尔希望孩子拥有强大的信念,让他们对自己的天赋充满自信。她会毫不吝惜地夸她的孩子们。“我不在乎所谓专家的学说和理论,”吉尔的话里充满挑衅,“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吉尔并不是唯一鄙视“专家”说法的家长。这样的家长都认为:来自控制环境因素的实验结论,根本无法与父母在真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相提并论。
虽然有些家长同意“夸孩子聪明会害了他”的说法,但是让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也是难上加难。安娜既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小学老师。去年,她教小学四年级。虽然安娜不知道德韦克教授是谁,但德韦克的研究成果已经传到了她的学校。她学会了对孩子们说:“我很欣赏你付出的努力。”她努力让自己的每一次夸奖都具体而不空泛,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是因为做了什么而得到表扬。她偶尔也会对孩子说:“你很有数学天分。”但她从不会说:“你对数学一窍不通。”
但那是在学校,那是因为她是老师。当她回到家,从老师变成妈妈,安娜依然旧习难改。她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确实非常聪明。有时候,她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连这个都知道,真是太了不起了!”当我告诉她德韦克的研究成果后,她却告诉我,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通常都不怎么好使。“当我读到实验中研究者的那些模拟对话时,我觉得太假了,生活中根本不是那样说话的!”
纽约市生命科学中学的老师们接受了这一新理念。他们亲眼看到了德韦克的理论在本校学生身上发挥的神奇作用。德韦克和她的得意门生莉萨?布莱克韦尔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论述她们对该校学生所做的实验,该实验持续了一个学期,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重点学校,注重生命科学教育,声望极高。该校700名学生中,大多数为少数族裔,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期望很高,孩子们却表现平平。布莱克韦尔把学生分成两组,各组上不同的课程,每套课程都是8堂课。对照组学生上的课程全都是关于学习技巧的内容,实验组学生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课程,是关于“聪明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学生们轮流朗读一篇关于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文章。布莱克韦尔说:“当我在教这些新东西的时候,学生们会互相开玩笑,说对方是‘笨蛋’、‘蠢猪’”。课程结束后,布莱克韦尔追踪了两组学生的数学成绩,想看看这样做是否有效。
果然,很快就看到了效果。老师们也不知道哪些学生被分配到哪个组,但他们可以区分出哪些学生学习过“聪明可以后天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到一个学期,便扭转了这些学生数学成绩长期下降的趋势。
其实,对照组和实验组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两节课,一共只有50分钟。这两节课并不是教数学,而只教一个概念:大脑是一个肌肉组织,越练越发达。事实是,仅仅这两节课,就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早在1969年,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出版了《自尊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书中提到,自尊是人最重要的人格之一,一个人只有做到他想做的事情之后,才能建立起自尊。这本书影响广泛,人人开始培养自尊,整个社会掀起了“自尊运动”的热潮。父母和老师开始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考试不能公开排名;足球赛变成重在参与,人人有奖;老师不再用红笔改卷子,老师要时刻表扬学生,即使不是出于真心。
德韦克和布莱克韦尔的研究是对“自尊运动”的巨大挑战。“自尊运动”的核心是:表扬、自尊、学业表现,三者同起同落。从1970到2000年,短短的30年间,就有超过15
000篇学术论文论述自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活动,从“自尊与性行为”到“自尊与职业发展”。但是,这些文章的结论往往是矛盾的或者是不确定的。因此,2003年,美国心理协会要求罗伊?鲍迈斯特博士做一次自尊文献综述。罗伊本人是“自尊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的研究团队梳理文献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尊研究已经被一些伪科学所污染,大部分相关研究都不严谨。
经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与分析,罗伊发现高自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跨出校门后依旧表现平平,高自尊也不能减轻酗酒问题。最有意思的是,高自尊也没有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恰恰相反,很多暴徒往往对自己感觉良好。
论文发表时,罗伊说:“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令人失望的事。”
现在,他与德韦克站在了一边,罗伊越来越确信,自尊运动之所以一直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荣辱和孩子的表现紧紧相连。他们夸奖孩子的时候,其实多半是在夸自己。
怎样表扬才对
总的来说,表扬是好的,是一种积极的、激励的力量。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有积极作用。德韦克认为,表扬的效果是好是坏,取决于表扬本身。研究发现,具体、明确、针对某一件事情的表扬,才能发挥作用。
表扬是否真诚也至关重要。德韦克指出,父母常常误以为孩子太小,不能理解父母的真实意图。其实不然。就好像我们可以察觉出到底是假意恭维还是真心赞美一样,孩子也可以察觉到表扬背后的真正含义。只有7岁以下的孩子,才会相信所有的表扬。稍大一点的孩子完全可以像成人一样辨别表扬的真伪。
心理学家伍夫维?梅耶研究过孩子看到同伴受到表扬之后的反应。结果显示,12岁的孩子已经明白,被老师表扬并不代表你做得好,相反,正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才表扬你。小孩已经看透了这个思维模式:只有落后的学生才会总被老师表扬。专家惊奇地发现十几岁的孩子竟然认为,得到表扬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被批评。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认为,当老师表扬某个学生的时候,可能不知不觉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已经发挥出了全部天赋。”而当老师批评某个学生的时候,可能他的本意是:“你还有提升空间。”
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思?布鲁克认为,表扬很重要,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表扬。如果孩子认为表扬很假,那么,他们不仅会不相信虚假的表扬,也会不再相信那些真诚的赞美。
过分的表扬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动机。他们会变得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做一件事情,而没有真正享受在过程中。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回顾了150多项关于表扬的研究。结果表明:总被表扬的学生,会变得不愿意冒险且缺乏自主性。与同伴相比,总被表扬的学生,做事很难持之以恒,过分依赖老师,说话中也透着不自信。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成绩普遍降到全班倒数水平。他们大多害怕选择,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失败。
一位高中英语老师曾告诉我,她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在家里受到过度表扬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他们的表扬,是对孩子的支持。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极高的期望。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法专注学习,只关心考试会得多少分。“我遇到过一位母亲,只因为我给她儿子的成绩是C,她就说‘你毁了我儿子的自尊’。我跟她说:‘你的孩子以后会做得更好。我给他C,是希望他不要满足现状。’”
虽然我们一直以为,被过度表扬的孩子会搞不清为了什么而学习,或缺乏动力,但德韦克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结果:被频繁表扬的孩子更看重输赢,对击败对手更感兴趣。另外,这样的孩子非常爱面子。
浓缩的教养——实验
在一个实验中,学生要参加两次测试。在两次测试的中间休息时间,学生可以作出如下选择:要么选择上课,学习第二次测试需要的技巧。要么选择知道第一次测试的成绩排名。时间有限,只能选一项。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第二种任务,他们关心自己的成绩,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准备第二次测试。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成绩单,并告诉他们,这些成绩单将寄给其他学校的学生。其实,他们既不会见到那些学生,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学生,有四成夸大了自己的成绩;而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学生,表现较诚实。
那些在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初中之后,会面对更大的压力。认为自己因为聪明才成绩好的学生,会跟自己说,原来我一点都不聪明,这样一来,他们的成绩很难达到先前的水平。他们认为,努力只是又一次证明了他们不聪明,而事实上,努力才是学业有成的关键因素。在深度访谈中,许多这样的学生都承认,他们认真考虑过考试作弊。
学生选择作弊,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当家长忽略孩子的失败,并且坚信他下次会做得更好时,问题就更严重了。相关学者珍妮弗?克罗克解释说:“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失败很可怕,因为连家人都不承认,也不接纳失败。”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和别人讨论,那么必然不能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
家长也不是只关注孩子的成功,他们也关注失败。心理学家弗洛丽博士对美国和中国的五年级学生做了实验。
浓缩的教养——实验
孩子们由妈妈带到指定考场参加测试。实验开始时,妈妈们在考场外等候,孩子随机抽取试题。其中,有半数的孩子会抽到难题,这些题,他们大概只会做一半。随后,在第二次测试开始前,孩子们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时,研究者允许妈妈们进入考场与孩子交流。研究者会告诉每一位妈妈她孩子的测验成绩,还会骗她说,她孩子的分数低于测试的平均水平。研究者设置了针孔摄像机记录这五分钟时间里的亲子互动。
录像里,美国妈妈说话小心翼翼,她们乐观、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大多谈论与测试无关的话题,比如晚饭吃什么之类的。中国妈妈会对孩子说:“是不是刚才没有专心做题啊?”或者“咱们一起看看你的考卷吧。”她们大多讨论的是测试本身。
休息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测验,这一次,中国孩子的成绩进步了33%,这一比例是美国孩子的两倍。
乍一看,中国妈妈苛刻又严厉,但这并不能反应中国妈妈的教养方式。其实,录像里的中国妈妈一点也不苛刻严厉,虽然她们口气坚定,但也没有皱眉或提高嗓门,对孩子微笑和拥抱的次数也不输给美国妈妈。
如何戒掉表扬孩子的瘾
我儿子卢克正在上幼儿园。他很在意同学对他的看法。他说他很害羞,但他并不是真的害羞。他不认生,也不害怕陌生城市,在幼儿园里,他可以登台面对许多观众大声唱歌。但他确实很爱面子,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幼儿园的校服是一身海军蓝,卢克觉得很好,这样他就不会被同学笑话了,“因为他们笑我就是笑他们自己。”
看完德韦克的研究,我开始改变我表扬孩子的方式,但不是全改。我犹豫的地方是,德韦克希望孩子拥有坚定的信念: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这有点像陈词滥调:努力,努力,再努力一下。
有的人坚持不懈,经得起打击,就算成功看起来遥遥无期,他们仍然干劲十足。脑神经学家罗伯特?克洛宁格博士研究显示,恒心和毅力不只受意志控制,也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受大脑中某个神经回路的控制。这个回路监测着大脑的奖赏中枢正如获得金钱奖励一样,当人们受到表扬或称赞时,大脑的“奖赏中心”,即位于大脑中心部位的“基底核”就会变得活跃,进而对人们的心理起到鼓励作用。——译者注,就像一个开关,没有奖励时它就关闭;开关打开时,就告诉大脑的其他区域:“别放弃,坚持住。奖励马上就来了!”核磁共振扫描显示,有些人大脑中这个“开关”总是有规律地打开关闭;有些人则根本没有开启过。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恒心与毅力”的回路呢?
恒心与毅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吗?答案是可以的。关键就在于时而给奖励,时而不给。大脑要学会相信,挫折总是会过去的。如果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奖励,那么他将很难形成坚持的品质,因为一旦奖励消失,他就容易放弃。
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我本以为“表扬成瘾”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而已,看来,我总是不停地夸奖儿子,这不是一件好事。
怎样戒掉表扬孩子的瘾呢?以我为例,这期间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不良反应都很微妙。第一阶段,当我看见别的家长们都忙着夸自己的孩子,我表扬孩子的“旧瘾”就复发了。我不想让卢克感觉受冷落。就好像一个想戒酒的酒鬼,看到别人喝酒就没办法不喝。
第二阶段,我按照德韦克的建议,表扬孩子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五岁大孩子的脑子有什么“过程”呢?我估计,他脑子里八成都是变形金刚、蜘蛛侠的剧本,天马行空飞檐走壁。
每天晚上,他做语文作业的时候,都要大声朗读书上的内容。读完一课大概需要五分钟,但他很容易走神。所以,如果他完整地读完一课,我就会夸他专心。看完他的足球比赛后,我不是笼统地说一句:“儿子,你真棒!”我会夸他球传得不错,射门非常准。
跟实验效果差不多,这种聚焦式的表扬很受用,让他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老实说,当儿子逐渐适应了新的表扬,变得越来越好时,我成了彻头彻尾的“表扬癖”。如果只夸奖儿子做某件事时的表现,我就觉得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因此感到愧疚。我还是觉得用一个笼统的夸奖,比如“你太棒了!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更能表达我对他无条件的爱。
每一天,从早饭后到晚饭前,孩子上学我们上班,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孩子的生活之外。因此,到了晚上,我们就格外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迫切地想对他们说:“你真棒!真了不起!我真为你骄傲!”
然而,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把孩子扔进了一个高压环境。我们尽力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拼命表扬他们,希望缓解他们的巨大压力。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又不明说,而是把期望隐藏在热情洋溢的表扬背后。
戒掉频繁表扬的最后一个阶段,我慢慢地意识到,我不夸儿子聪明,实际上是给他空间能对自己的天赋做出评价。过分地夸孩子就等于过快地给出一道思考题的答案。
但是,父母可能担心,如果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呢? 他还那么小,我能放手让他自己做决定吗?
说到底,我还是个焦虑的家长。今天早晨,我送儿子去学校的路上,还小心地试探他:“再问你一次,当你在想很难、很难的问题时,你的大脑会怎么样呢?”
儿子不假思索地说:“大脑慢慢长大,就像长肉一样。”这问题已经难不倒他了。
你的小小改变,换孩子一生的幸福
☆聪明孩子的潜能其实是被表扬压抑了。他们常常听人夸奖“你真聪明”,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努力不那么重要。
☆过度的表扬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动机;他们会变得只为了听到表扬才去做一件事情,而失去对过程的真正享受。
☆不断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变得只懂规避风险,缺乏自主性。
☆如果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表扬和奖励,那么他将很难形成坚持的品质,一旦没有了表扬或奖励,会很容易放弃。
☆要让聪明孩子成为优秀孩子,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表扬。表扬必须真诚、具体而明确;要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做事过程,而不要表扬他们聪明。
本章科学新知感谢以下教养专家的杰出贡献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莉萨?布莱克韦尔(Lisa Blackwell)发展心理学家
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自尊领域心理学家
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nister)自尊领域心理学家
伍夫维?梅耶(Wulf?Uwe Meyer)儿童表扬领域心理学家
丹尼尔?威林厄姆(Daniel T? Willingham)认知科学家
朱迪思?布鲁克(Judith Brook)纽约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珍妮弗?克罗克(Jennifer Crocker)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
弗洛丽(Florrie Ng)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心理学助理教授
罗伯特?克洛宁格(Robert Cloninger)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脑神经学家
决定创造力的力量,在教育
《教养大震撼》在美国一出版,作者撰写的专题文章就登上《新闻周刊》封面故事,迅速轰动美国教育界,成为家长圈最热议的话题。在中文版出版之际,应作者要求,特意将此篇文章作为特别章节呈现给读者,为所有中国父母带来光明的教养新出路。

长久以来美国人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在下降,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何解决?
保罗?托兰斯(E?Paul
Torrance教授是一项创造力测试的设计者,1958年有400名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儿童参加了这项测试,那时只有8岁的施瓦茨罗克Schwarzrock成为了这些“托兰斯儿童”中的一员。至今施瓦茨罗克对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拿着一辆玩具救火车对他说:“这辆车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或者你可以让它变得更好玩。”施瓦茨罗克迅速说出了把云梯变为可拆卸等25项改进意见。那个时候,研究者就已经对施瓦茨罗克不同寻常的视知觉能力感到惊讶,认为他具有极强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关于它的定义一直是学界不断争论的问题,但创造力所带来的产品应该绝对原创和实用,这没什么可说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创造力意味着交替使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
50年过去了,托兰斯及其同事加尼特?米勒Garnet
Millar一直没有停止追踪“托兰斯儿童”的表现,他们记录了这些儿童点点滴滴的成绩:学到了新技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公开发表文章等等。至今,托兰斯所设计的创造力测试已经成为标准测试,看看当年在这项测试中获得高分的孩子们的表现就知道了,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都成为了佼佼者。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乔纳森?普吕克Jonathan
Plucker重新分析了托兰斯的测试数据,发现儿童时代的创造力与其一生的成就高度相关,高于智商与未来成就相关指数的三倍以上。
托兰斯的设计在全世界已经被译成50多种语言,研究者称之为CQCreativity
Quaint测验。与IQ测验相同,它们都是90分钟的标准化测验,包括一系列不同难度的任务。对于IQ测验,学者发现了弗林效应Flynn
Effect,即每一代人的IQ值平均要比其父辈高出10%。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是环境因素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但是对于CQ值,我们却不幸地发现,美国人的创造能力正在下降。
威廉及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Mary的金希景Kyung Hee
Kim通过统计30万人的CQ测试成绩,第一个发现了美国人的创造力正在下降这一事实。金发现在1990以前,美国人的CQ值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在那以后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六年级学生,下降尤为严重。
创造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解决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危机到阿富汗的恐怖主义,甚至到国内的医疗改革,无不需要创造性思维。从国内事务到国际争端,创造力成为公认的实用工具。在一项对1
500名CEO的调查中,创造力成为这些公司掌门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领导才能。所以创造力的下降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当然,现在就要求我们找到根本原因还为时尚早。但是有一个现象却显而易见,现在的孩子大量时间被电视与电子游戏占据,没有时间进行创造力活动。在学校,创造力活动也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我们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目前,全世界都意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制定教育目标首要考虑的问题。2008年,英国修改了中学教学大纲,在所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课程中,均强调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欧盟将2009年定为革新与创造年,举行了专门的会议,敲定了若干计划,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中国也在尝试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转而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普吕克来到中国考察了北京与上海的一些学校,他对一个中国学生可以给手机安装跟踪器感到惊讶。当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问到美国的教育趋势时,普吕克说美国希望设置规范的标准课程,一位中国校长告诉普吕克,这实在很不可思议,你们正在向我们原来的模式靠近,而我们正在学习你们现在的模式。
由于越来越受到标准课程的限制,美国教师警告说在课上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有人呼吁增加艺术课的课时。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马克?伦科(Mark
Runco)称之为艺术偏见,传统的观点认为艺术的熏陶有助于提高创造力,但已有研究证实这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艺术并没有那么大魔力。还有人认为,创造力的培养不应该在课堂上,而应该在家庭生活中。事实上这否认了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已有研究者发现,即使在现有标准课程体系框架之下,创造力仍然可以成为教学目标,前提是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理解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有关神经科学的最近研究进展。传统心理学认为,右脑负责创造力相关的认知活动,但已有研究表明,这是种观点非常狭隘。事实上,当我们解决问题等时,左脑首先被激活,这时我们努力根据明显的事实证据找到我们熟悉的问题解决模式,一旦没有结果,右脑就会跟随左脑活跃起来,开始扫描长时记忆中遥远并模糊的知识,同时左脑也开始寻求非常规的解决方案。此时注意系统也进入了高兴奋状态,任何萌生的想法都不会被放过,知觉系统会把这些零散的想法整合,就在某一个瞬间,我们突然有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时我们便会得意地说:“我知道了!”
诚然,右脑更善于产生非常规解决方案,但最终决定是认知系统对知识整合的结果,这一过程当然也包括常规思维方式。那些创造力很强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擅长奇思妙想,而是他们善于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切换,然后整合这两种思维模式下的成果。越富于创造力的人,就越善于这种双重思维模式。
那么这种双重思维模式可以后天习得吗?答案是肯定的。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神经科学学家雷克斯?琼诺(Rex
Jung)指出,练习不但促使人们熟悉双重思维模式,也可以加快人们对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速度,从而增强创造力。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丹尼尔?安萨里Daniel Ansari与哈佛大学的阿伦?伯科威茨(Aaron
Berkowitz)共同领导的一项实验验证了类似观点。实验有两组被试,一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另一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实验中,发给每个被试一个音乐键盘,要求他们即兴作曲。安萨里与伯科威茨通过记录被试在实验中的脑图像扫描发现,音乐专业学生的大脑工作模式明显与另一组不同,特别是在作曲时,他们的注意力明显更集中,使得无关信息和大脑活动无法打扰到作曲过程。
美国的一所中学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改革性的教学尝试,该校图书馆的窗户正好面对操场,即使在窗户关闭的情况下,噪音依然非常明显。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在四周之内,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学生组成了工作小组。首先,他们必须弄清楚几个问题,声波是如何穿过物质而传递的,何种物质可以有效阻止声波的传递。然后,他们讨论并提出可行性方案,比如挂上窗帘,或是在屋顶安装吸音装置等。最后他们讨论哪些办法是最有效、可行的,并考虑成本问题。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们很好地诠释了创造力,他们需要不断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中转换,同时,他们还完成了高三学生标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包括理解声波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学会归纳思想北锻炼写作能力等。这项成功的尝试提示我们,学校的课程教育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从教育方式、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发挥这种创造力培养课程的作用。这项实验其实还有一个家庭版本,即不要让孩子再去死记硬背,再寻找问题的唯一答案。乔治亚大学的伦科在去往加利福尼亚的途中,被儿子问道:“为什么加利福尼亚的首府是萨克拉门托,而不是洛杉矶或旧金山呢?”伦科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让儿子自己去思考,想办法找到答案。
学龄儿童平均每天提出100个以上的问题,“为什么”这三个字总是在家长的耳边转个不停。到了中学,孩子们终于变得安静了,但他们不提问并不代表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他们对那些问题失去兴趣了,甚至不再喜欢提问这种方式。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格雷?古特(Gray
G?Gute)长期从事儿童创造力的研究,他发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创造力至关重要。那些不拘一格,喜欢让孩子面对挑战的家长,更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同时古特还发现,艰难困苦的环境也能帮孩子提高创造力,艰难困苦本身与创造力并无关系,但这种环境却可以使人更有韧性,这种韧性可以帮助提高创造力。
在儿童时代,很多游戏都有助于培养创造力,角色扮演游戏就是其中之一。在游戏中,孩子需要模仿角色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模仿出角色的各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大脑发育的成熟,很多孩子都具备了参与假想世界游戏的能力。所谓假想世界,就是完全虚构出的一个世界,它有自己的历史、物种和规则,有的孩子在游戏中甚至尝试创造语言。孩子在9~10岁期间,是玩假想世界游戏的高峰期,孩子在这个游戏中的表现对日后的创造力有着极强的预示作用。从四年级开始,孩子的课业负担明显加重,游戏不再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主要途径,这时老师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老师不拘泥于常规,鼓励学生勇于打破传统,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将会继续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老师的这番鼓励,学生在学校的进步就只限于课本知识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施瓦茨罗克的案例。在他30岁时,从数据上看,毫无迹象表明施瓦茨罗克是一名典型的“托兰斯儿童”。施瓦茨罗克的父母从来不认为他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以至于会成就一番事业。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强迫施瓦茨罗克在大学时选择医学专业,施瓦茨罗克因此感到生活无趣。但他很快找到了一个令他兴奋的切入点:研发新兴医疗技术设备。今天的施瓦茨罗克已经非常富有,他创办了三家医疗设备公司,他所研发的产品涉及众多领域,最新的一项技术可以降低脊髓移植手术一半的成本。施瓦茨罗克说:“小时候,我从没意识到我这么有创造力,但现在我知道了,幸好还不晚。”
美国社会一直都崇尚创造力,但可悲的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创造力,我们也没有为此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幸好,在科学研究的帮助下我们醒悟了,而且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是我们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