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首次独家披露数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战胜国作家图文解密战败国第一夫人
|
內容簡介: |
2012年是爱娃布劳恩出生100周年。她的私人相册和其他被截获的德国档案资料详实反映了她奇特而又真实的传奇人生。爱娃这个人物形象一直笼罩在争议、误传、神秘,甚至传奇的迷雾之中,本书是第一本爱娃的图文传记,通过300多幅照片试图揭开笼罩在她身上的神秘面纱。
|
關於作者: |
布莱恩 泰勒(Blaine Taylor)曾出版过10本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轴心国历史的插图作品。他曾经担任过华盛顿国会山美国国会新闻发言人。19661967年对越战争中他曾是一名美国陆军精英部队第199轻步兵旅的宪兵,经历过敌方的炮火,荣获过12次各类奖章、荣誉、勋章,其中包括令人艳羡的作战步兵徽章。他还是一名职业记者、杂志编辑作家,曾6次荣获全球范围内写作和编辑类奖项。他现居住于美国马里兰州陶森市。
|
目錄:
|
致谢
简介
第一部分 慕尼黑 19121936年
第二部分 上萨尔茨堡19361944年
第三部分 爱娃与法西斯意大利 19341942年
第四部分 1945年及之后的柏林
附录一 爱娃?布劳恩?希特勒部分族谱
附录二 安吉拉?兰伯特
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走进爱娃:1912年2月6日
1912年2月6日,爱娃 安娜 保拉 布劳恩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家中排行第二。母亲名叫弗朗西斯卡(芳妮) 凯瑟琳娜 克荣伯格 布劳恩(1885年12月12日生于德国上普法尔兹的盖泽荷灵镇),父亲是奥托 威廉 弗里德里希(弗里茨) 布劳恩(生于1879年9月17日)是当地学校的教员。后来据芳妮称,她的婚姻从未出现危机,但也有消息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人曾短暂分手。他们婚姻是否存在裂痕并不重要,因为事实上没有人关心这件事情的真相。
她的世界:1912年
慕尼黑是继普鲁士王国之后德国新帝国的第二大州的首府。德国威廉二世皇帝在位过去的24年中,欧洲各国基本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此时自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已有差不多100年的时间。
1912年4月,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其处女航中撞上冰山;而在两年后,整个欧洲大陆在1914年到1918年被笼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
布劳恩一家
在战争来临前,布劳恩夫妇原本有着快乐、兴旺、富足的小家,他们在1909年迎来了第一个女儿伊尔泽。1915年,小女儿玛格丽特(小名格蕾特尔)的降生最终确定了布劳恩五口之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在欧洲存在几百年来的君主制被推翻,欧洲政治版图被打乱。
在布劳恩一家中,爸爸是新教徒,而妈妈则是天主教徒。由于家中没有儿子,弗里茨曾希望小爱娃是个男孩。芳妮嫁给弗里茨时认为将来孩子们会信仰天主教,事实也确实如此。布劳恩一家住在伊莎贝拉大街45号的一间普通公寓中,那是威廉时代和第二帝国时期最典型的中产阶级住宅,爱娃就出生在那里。那栋五层高的住宅楼位于街道以西。
世界大战和国内共产主义革命:19141919年
从政治上讲,布劳恩夫妇属于保守派、保皇派以及国家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娃只有两岁,父亲离开家乡到西线参军,效忠于德意志帝国军队。德国始料未及地失败了,但爱娃的父亲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德意志帝国的瓦解直接引发了19181919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慕尼黑一度被激进的德国共产党人攻占,但最终被右翼民兵部队和正规部队血腥镇压。从经济上看,那是一段难熬岁月。爱娃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到了六七岁。
信奉天主教的商科女孩
即使世事艰难,布劳恩家的三个女儿都在就读一年后从位于因河河畔的辛巴赫的商业或秘书学校毕业,这些学校均由英国天主教女修道院主持。
三位年轻姑娘的房子
1925年,由于弗里茨获得了一小笔遗产,布劳恩一家搬进了位于霍亨索伦大街93号的一栋大公寓里。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了很多,他们还买了车,甚至雇了一个女佣,这在当时普通家庭是负担不起的。这间公寓仍在一栋五层高的大楼里。布劳恩家的女儿们上了音乐、美术以及舞蹈课程。这间公寓开始吸引当地男孩的注意,并被街坊邻里称为“三位年轻姑娘的房子”。
辛巴赫修女学校
在修道院学校,爱娃和她的姐妹同时接受了宗教与非宗教教育。她学习了打字、簿记、法语、家政、音乐以及美术。然而体育和服装才是当年还是假小子的爱娃的最爱。她出色地完成了分内的学习任务,而她的真正兴趣所在则使她闻名于世。
在她们还是年轻姑娘时,若论学习,伊尔泽要优于两个妹妹;但爱娃的个人魅力总能为她的成绩加分;相比与伊尔泽的关系,爱娃自小与妹妹格蕾特尔更为亲近,这点到她自杀时都不曾改变。但这三姐妹还是相互照顾扶持的,正是姐姐伊尔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爱娃恢复了名誉,向演员路易斯 特伦克尔出版的所谓的《爱娃 布劳恩日记》提起诉讼,抨击书中所写的歪曲事实。
布劳恩一家的理想生活
除了房子舒适、父母慈爱以外,妈妈芳妮还经常领女儿们去戏院、影院、歌剧院,她将省下来的钱给女儿们买玩具,爸爸弗里茨则专门给爱娃造了一间迷你玩具小屋,小屋中有各式家具,厨房里甚至还做了厨具,精致极了。
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爱娃都有着快乐的童年。她身体健康,除了每月月经期引起的头痛和腹痛以外,她几乎从不生病。随着爱娃一天天长大,她逐渐对学校失去了兴趣,日益着迷于体育活动,成为了班里的捣蛋鬼。爱娃对体育的爱好遗传自母亲芳妮。芳妮曾是1905年的滑雪冠军;她也是游泳健将,在年轻时还因为勇救落水者上过当地的报纸。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爱娃的影响:19141918年
时年仅仅两岁的爱娃显然无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义,但她却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父亲强烈的思念,弗里茨去西线出生入死,爱娃则失去了以往来自父亲的溺爱和关怀。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士中还有一个奥地利无名小卒,他也为皇家巴伐利亚军队效忠,他就是阿道夫 希特勒。
布劳恩家的女人们是否曾想过他们深爱的丈夫、父亲可能无法平安归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她们一定清楚地意识到战争的大后方已经乱了套。由于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从海上对德国进行封锁,布劳恩一家早已入不敷出,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了。
海外战败与国内革命:19181919年
最终,威廉二世被推翻,第二帝国轰然倒塌。布劳恩一家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一降再降,即使弗里茨平安归来,重新在当地教育系统中谋得一职,也对提高经济状况无济于事。
尽管战事失利、贫穷与困苦迎面袭来,布劳恩夫人还是竭尽全力为丈夫和女儿们营造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她缝制军队制服和台灯罩以补贴家用;她遣散了家中的佣人;她甚至招了一个房客。由于黄油成了稀缺的食物,芳妮每天只能在面包上涂上一层极薄的黄油,她还会领着女儿们把面包拿到灯下,仔细查看究竟面包的哪一面涂了黄油。这后来成为了布劳恩一家最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直到搬到了上萨尔茨堡,住在希特勒的拥有众多房间的贝格霍夫别墅,这段黄油往事也常常被提起。
任性的二女儿
在爱娃的幸福童年中,布劳恩夫妇对二女儿成长中的任性花了很多工夫加以控制,然而随着青春期一同而来的还有她的倔强,这种特质到了爱娃成年也不曾消失。正是这样一种脾气秉性使得爱娃在此后的人生中决定和希特勒建立并始终保持关系。父母和姐姐伊尔泽是否认可这样的关系对爱娃而言并不重要,甚至连希特勒威震天下的地位和在欧洲大陆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不曾将爱娃吓退半步。
小爱娃和姐妹们是幸运的,因为她们的母亲曾领着她们去当地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会将节省下来的钱给她们买心仪的买玩具。爱娃一生都爱着她的姐妹和父母,即使与希特勒一同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那几年艰辛的日子时也不例外。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青少年时期的爱娃喜欢游泳、滑冰,她甚至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滑冰运动员出现在冬季奥林匹克的运动场上;在1912年,也就是爱娃出生那年举办过一次滑雪比赛,然而遗憾的是爱娃从来未曾参加过。爱娃聪明、开朗、眼光犀利,能快速抓住事情的关键所在,也总能为自己做好打算。
她也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比如当时卡尔 梅著名的牛仔和印第安小说,爱娃也与希特勒一起阅读作为消遣。令人吃惊的是,受到一位文学教授的启发,爱娃也曾读过英国作者奥斯卡 王尔德的书,而这位有同性恋倾向作家的作品在整个第三帝国时期都遭到了希特勒的封禁。
爱娃的母亲喜欢歌剧(这也是未来纳粹党领导人希特勒的爱好),但年轻的爱娃更钟爱当时风靡一时的美国爵士乐和音乐剧,她最喜欢的无声电影演员是美国的约翰 吉尔伯特和瑞典的葛丽泰 嘉宝。爱娃也欣赏德国电影演员布里吉特 赫尔姆,她曾出演德国著名导演弗里茨 朗作品《大都会》,爱娃的父亲认为爱娃同赫尔姆在剧中的角色十分相似。
布劳恩家的女儿们喜欢慕尼黑的路易波特公园,有名的英式花园也受到了女孩子们的青睐,那里有湖、游戏场,还能骑马,尽管据说爱娃从来也没有骑过。希特勒也从来没有骑马的经历。
愚蠢的奶牛
姐姐和妹妹有时会联合起来对付爱娃,还叫她“愚蠢的奶牛”,这一绰号在后来的日子中不知如何流传到纳粹党领导层中,当然了,并没有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
青春期的爱娃有着一头金色的头发,梳着辫子,身材圆润,嘴唇丰满,长相并不出众,穿着自己做的学生装。伊尔泽曾劝爱娃丢掉她的格子外套和学生披肩,鼓励爱娃穿棕色的小套装和贝雷帽,棕色是伊尔泽最喜欢的颜色。她还教爱娃化更加精致的妆容。只要一看见姐姐苗条的身段,爱娃便意识到自己需要减轻体重了。
爱娃的确这样做了,她控制饮食,并且加强锻炼。虽然她无法拥有伊尔泽那样纤细的身材,但爱娃和妹妹格蕾特尔却日渐相似。她们穿一样的衣服,样子也极为相近,她们相像到让之前提到的几位传记作家无法在合影中辨别到底谁是姐姐,谁是妹妹。
爱娃第一个约会对象是一位男子。之所以这样强调“男子”并不是因为爱娃曾经是同性恋或有成为同性恋的倾向,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点,这样遣词造句是考虑到爱娃成长在“咆哮的二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确存在于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后来,在元首将爱娃独自留在上萨尔茨堡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在那段日子里爱娃和其他女人一起相处,她们的丈夫也都奔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线。女人们一起留守在没有男人的阵地中。任何事情都存在可能。
爱娃是否有过同性之爱无人知晓,然而爱上女人也并非天方夜谭之说,说不定不止一位同性爱人也未可知。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在我所做的广泛调研中,我并没有发现任何确凿证据断定爱娃与同性恋有关。
爱娃的第一次相亲是由伊尔泽安排的,见面的年轻男士希望能在女王酒店举办的女士之夜与爱娃共舞,而出席这样的活动女士是需要自己支付入场费的。由于那时爱娃没有什么钱,那位男士为爱娃付了账单。爱娃仅仅跳了一支舞就忍不住哭起来,然后只能回家了。有可能爱娃和他还有后续的约会,在她的私人相册的确有她和一位名叫汉斯的年轻男士的合影,他们曾一起滑雪和徒步旅行,但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据曾在辛巴赫天主学校教授过爱娃的一位修女说,她眼中的爱娃充满雄心、冰雪聪明、有一副动人的嗓子;爱娃还是一位演技高超的业余戏剧演员,也经常去教堂做礼拜。但爱娃是不合群的姑娘,在学校中并没有十分亲密的朋友。
爱娃:天主教的乖乖女
爱娃和希特勒一样,一生都是天主教忠实的信徒。在和希特勒相处的那些年中,虽然希特勒并未做到每周参加星期日弥撒,而爱娃却坚持下来了。根据圣母教堂的教义,爱娃和希特勒死后不能进入天堂,他们选择以自杀这种并不优雅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而被天堂拒之门外。
在辛巴赫的那段日子里,爱娃每周都去忏悔两次,偶尔被允许在举行弥撒之处装饰圣坛。格蕾特尔后来也去了辛巴赫天主学校读书,直到爱娃于1945年去世她都保持着一样的生活方式。在17岁时,爱娃 布劳恩小姐仍保有童贞,她也未曾被任何人亲吻过。在搭上去往慕尼黑的火车上时,爱娃渴望了解充满未知的生活。
爱娃与埃瑟尔 斯考克尔 肯尼迪
年轻时期的爱娃曾秘密地许愿成为好莱坞的电影红星,或者做一名舞者也是她的愿望之一。就像当时和现在的年轻女孩一样,爱娃喜欢收集明星的照片,并尽可能看了许多她喜欢的电影。这份未曾告人的野心是爱娃狂热追求外形健美和女性魅力的根源所在,虽然爱娃身上还是有假小子的痕迹。爱娃不计较小事,从未有人抱怨爱娃过于神经质。爱娃不禁让笔者想起美国的另一位年轻女性埃瑟尔 斯考克尔 肯尼迪,她们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显然没人会把希特勒与罗伯特 肯尼迪联想在一起,他俩之间唯一的相同点可能只有对女性的狂热追求了。
在每天早晨上学前,爱娃会跪在椅子前,一只手梳头发,另一只手写英语作业。她渴望生活中的美好,这有什么不对呢?爱娃迷人耀眼,渴望得到周围世界的肯定。爱娃曾借过朋友的摩托车,但她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更爱豪华轿车,这份偏爱当然并不完全因为轿车更加舒适。
爱娃,这个一心想挤入上流社会、也容易被权力地位倾倒的姑娘,在选择人生道路上多少是有几分预谋的成分,因此才会在慕尼黑繁忙的舍林大街邂逅能够满足她所想所愿、并带给她不朽声名的阿道夫 希特勒。自此,她不再是一个受学校庇护的孩子,爱娃的人生大幕正式拉开。
女售货员爱娃
爱娃从辛巴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医生做助手,对此她并不满意。因为她的姐姐伊尔泽就是为犹太外科医生马丁 马克斯做接待员。伊尔泽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后来这位医生逃到了美国,并且于1968年在纽约城附近接受了作家尼伦 古恩的访问。
爱娃的雇主是贡特尔 霍夫曼医生,几周后爱娃便厌倦了这份工作:每天在候诊室坐好几小时,穿着白色的护士装,接听病人们没好脾气的电话,最可恶的是总要看见带血的场景。几年后,爱娃竟然凭借这段经历在希特勒面前将自己夸耀成医学专家!
爱娃的第二份工作更不长久。还没做几日打字员,爱娃便辞职不干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爱娃的爸爸弗里茨 布劳恩在报纸上看见了招工广告,才将爱娃引到了舍林大街50号海因里希 霍夫曼照相馆,这地方离布劳恩家不远。无巧不成书的是刚刚兴起的纳粹党恰好把总部设在同一栋大楼里,距爱娃工作的地方只有几步之遥。
后来,爱娃和霍夫曼本人都坚称爱娃对她工作的政治意义一无所知,她对希特勒的身份毫不知情,但我却对此持怀疑态度。这件事似乎太巧了,但或许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言喻。
就像之前所说的,或许爱娃就是冲着阿道夫 希特勒才到那里工作的。阿道夫 希特勒是当时巴伐利亚最著名政治要人之一,也是谋划一统德意志帝国的新星。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布劳恩小姐一定不是第一个设计如此巧遇的人,当然她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无论真相如何,到了1929年秋天,经济大萧条的阴霾笼罩全球,爱娃曾从事过有关会计、销售、账单支付、普通的办公室服务,甚至暗室的工作,她都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在众多工作中,她最喜欢在暗室干活,并且做得相当出色,在那里她冲洗了所有自己的照片。
簿记员爱娃干得也不错,在摄影馆的柜台上销售印刷品、胶卷和相机,很多顾客都喜欢这个迷人的女销售员,欣赏她令人愉悦的性格。这样的桥段在今天的世界中仍在不断上演。
爱娃以往总是跳来跳去,却最终留在了霍夫曼的照相馆,一直到离世那一天都是霍夫曼的员工。但海因里希 霍夫曼究竟是谁呢?他又是如何在爱娃与希特勒之间牵线搭桥的呢?
走进海因里希 霍夫曼
海因里希 霍夫曼于1885年9月12日出生在德国弗兰克尼菲尔特市,比希特勒年长四岁,1897年在巴伐利亚宫廷他父亲的摄影馆开始工作。后来,他去了伦敦,在那里出版美术书。到了1910年,他在慕尼黑开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1920年他第一次在慕尼黑遇见希特勒。那时霍夫曼已经凭借自己的势力出了名,并且过上富裕的日子,并在其他城市开了很多分店。1937年,希特勒赐予霍夫曼教授头衔,并让他负责筛选在每年德国艺术馆进行展览的作品。
虽然他从未试图在政治上影响希特勒,但霍夫曼的确曾干预希特勒的私生活,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亨丽埃特介绍给元首,并希望他们能步入婚姻的殿堂。当希特勒没能积极回应时,亨丽嫁给了希特勒帅气的青年领袖巴尔杜尔 冯 席拉赫,这似乎有些偏离我要讲的故事。
1929年10月,正是在霍夫曼慕尼黑的工作室,17岁的爱娃遇到了改变并主宰了她此后人生的男人,同样,他也改变了德国和奥地利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生命轨迹。
他的名字叫阿道夫 希特勒,当时他已经40岁了。
慕尼黑:他的18891929年
阿道夫 希特勒出生于1889年4月20日,是奥地利帝国一个海关官员和小他许多岁的妻子的儿子。小时候的希特勒是个穷学生,在他父亲于1903年去世后,他便怀着成为艺术家的愿望去了维也纳,但是却未能被艺术学院录取。1907年他的母亲因乳腺癌去世,他继承遗产过活,这笔钱花完后他靠画美术明信片为生。他曾无家可归,住在收容所。1913年他为了逃避奥地利军队征兵去了慕尼黑。之后被警方带回奥地利,但因为军事体检不合格又被送回了德国。
同性恋阿道夫?
希特勒去维也纳之前,住在奥地利林茨,他曾和一个名叫奥古斯特 库别兹克的年轻男子住在一起,这个人可能曾是一个同性恋者。古斯特尔(奥古斯特)和他的朋友阿道夫一直不和任何男妓或妓女有任何联系。严格说来,希特勒一生中只醉过一次,后来在乡间小路上被几个正要去送奶的挤奶女工叫醒。醒来后的希特勒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喝酒。
希特勒后来崇拜的战斗英雄是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这位国王也是同性恋者。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和军备部部长阿尔贝特 施佩尔和他最中意的党卫军特种部队中校奥托 斯科尔兹内在战后回忆录中称希特勒并非同性恋者。
在1943年美国政府绝密报告中,波士顿精神分析学家沃尔特 兰格总结称希特勒有两个完全独立且不同的人格:一个柔软、敏感、优柔寡断;另一个残忍、坚决、充满活力。事实上,希特勒是这两种人格混合的产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