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內容簡介: |
禅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本书旨在介绍流传至今的禅宗内容,以帮助我们生起智慧与慈悲。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转变我们的视野、行为以及心,这样我们便能免于痛苦,过着和谐的生活。要从痛苦以及对生活的不满里解脱,需要智慧,同时我们也需要智慧才能够了解别人所受的苦难。智慧与慈悲是密不可分的。
|
關於作者: |
圣严法师 (1930-2009年)
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1943年于狼山出家,后因战乱投身军旅,十年后再次披剃出家。曾于高雄美浓闭关六年,随后留学日本,获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9年创建法鼓山,并于2005年开创继起汉传禅佛教的“中华禅法鼓宗”。
圣严法师是一位大学者、作家及国际知名禅师,当选台湾《天下》杂志“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先后获得各界的诸多奖项。他著作丰富,中、英、日文著作达百余种,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放下的幸福》《完全证悟》《智慧人生书》等。
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主张以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推动全面教育,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他发起“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影响相当广泛。晚年积极促进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伦理,致力于世界和平。其宽阔胸襟与国际化视野,深获海内外肯定。
李连杰、林青霞、罗大佑、张国立、马英九、萧万长等或入其门下,或深受其影响。汶川地震之后,圣严法师积极组织赈灾救援,表达了深厚的同胞之爱。
|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 小时候的疑惑
第二章 佛与禅
第三章 苦
第四章 修行
第五章 禅修的方法与层次
第六章 开悟
第七章 慈悲
|
內容試閱:
|
当我在山里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我从居住的小屋阶梯上走下来,心里突然充满了疑惑。我想:“是谁刚刚从阶梯上走下来?是我。但是,是谁站在这儿?也是我。那么刚刚走下来的那个我,与现在站在这底下的我,是一样的吗?还是我是两个不同的人呢?”我沉迷在这个问题里,那天甚至连饭都没有吃。
在这个例子里,疑情是自动生起的。这种自然生起的疑情,力量很大。不过大部分的人并不会主动生起疑情,所以要用方法,像是参“我是谁?”的话头,来帮助他们生起疑情。如果修行得很投入,这样的问题对你的意义会十分重大。
有次在台湾的禅修营中,我看到有位学生已经成熟了。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我叫陈某某。”
我指着贴在他蒲团上方的名牌,对他说:“不对,陈某某在那儿!”
他说:“我在那儿做什么?”
他没有弄清楚他自己是谁。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以为他的名字就是他的人,但现在他明白了,他的名字和他的人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他是谁?这个疑问在他的心里生起了。疑情生起的感觉,就像身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但是你知道外头一定有光,而且也很想知道那光到底是什么。
如果话头这种方法对你来说,就像嚼棉花一样,完全食之无味,那么你仍然处在念话头的阶段。如果在修行中,你很容易被打断或是分心,那么你也还在第一个阶段。当你开始认真地问话头的时候,你已经有了真正的渴望去参究这个问题。这种想要参究问题的渴望是无法假装的,你必须非常集中精神,并且真正专注在方法上。你也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思考这个问题,然后想出一个答案,这样不会达到统一心的境界,甚至还会打破统一心。
当你对话头的参究愈来愈强烈的时候,你的疑情便会变成“疑团”。在这时候,你不再对自己的身体、这个世界或是任何其他东西有感觉,你只是不断地参究这个疑团。同样的,这就是统一心的境界。
要分辨修行者是否进入疑团,是很重要的。在疑团产生之前,禅师可以让精疲力竭的禅修者先行休息,休息时间的长短则视他疲累的程度而定。但是,在进入疑团的状态之后,禅师会不断驱策修行者,就像在驱赶着一大群野生动物一样,不能停下来。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当他产生疑团的时候,不论他修行得有多辛苦,身体都不会受到伤害。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他与宇宙已经完全和谐一致,而他也能得到这个宇宙的力量。禅师必须不断逼促修行者,往前再往前,不断往前,直到虚空粉碎,统一心的境界被打破,显现出无心的境界。
话头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或是一个问题,你要去追根究底,抓住根底的意义。而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在佛教里指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你参究整个事件,以便了解它到底想说什么,即使故事看起来似乎古怪又无法理解。
南泉普愿禅师(公元748~835年)斩猫的故事,就是一个公案。有一天,寺里的两群和尚们正在争论有只猫到底该属于谁,这时寺里的住持,也就是南泉禅师,外出后回到了寺里,见到和尚在争吵,抓起猫就问:“说!”他要这群和尚说句话,证明他们对禅的领悟,“说了你们就能救这只猫。”
但是没人胆敢说话,于是南泉就把这只猫斩成了两半。之后,他的一位开悟的弟子赵州回到寺里。当南泉告诉他这个故事的时候,赵州把鞋子脱下,放在头顶上,然后离开了房间。
南泉说:“如果他早点回来这儿,那只猫就不用死了。”
用公案来修行,就是去问:“这个故事到底要说些什么?”不过,修行人对于如何使用公案,常常会有误解。当公案发生的时候,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件,但发生之后,它就是死的,你没办法光靠它的大意和故事进展,就认为它可以在你身上加速转变的来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问我问题,问上好几个小时,就像我之前问灵源老和尚那样,然后我敲一下拳头,说:“把你的问题都放下吧!”就像他做的那样,你认为你就会见到自性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或因缘,当因缘成熟的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会发生,但这不是说你可以去期盼因缘自己会成熟,而是需要经过修行的。
有不少人读完了公案与其他关于禅师们的故事后,便会试着实际上演这些故事内容,为他们自己寻找相同的结果。譬如说,有人会仿效大愚禅师与临济的相遇。临济是黄檗禅师的弟子,每次他想问问题,黄檗就会打他一下。
之后临济跟着大愚学习,大愚对他说了一件事,让他发现其实黄檗禅师对自己是很仁慈的,然后他便开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