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改变千万人命运的超级幸福法则!
2.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3.连续23周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
內容簡介: |
你知道怎样获取幸福吗?泰勒·本·沙哈尔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做了关于人生幸福的思考与解读。琪琪所著的《哈佛幸福课》浓缩了泰勒博士幸福课程的思想精华,诠释了幸福的深刻含义,启迪人生,发人深省,是一本极具励志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翻开《哈佛幸福课》,让我们随着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思绪,一步步地抽丝剥茧,为您展示什么是幸福,怎么才能拥有幸福!
|
關於作者: |
琪琪: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国内知名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
|
目錄:
|
第一章 识破幸福的假象 1
第1课 你为什么不幸福? 2
第2课 金钱和声望不代表幸福 6
第3课 富翁也有自己的烦恼 9
第4课 达成自己的目标,你就幸福了吗? 12
第5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14
第二章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17
第6课 幸福是什么? 18
第7课 聆听内心的声音 21
第8课 别忘了欣赏沿途风景 25
第9课 幸福没有终点 27
第10课 幸福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30
第三章 幸福=积极的快乐+有意义的生活 33
第11课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34
第12课 有目标就有意义 36
第13课 意义来自于使命感 40
第14课 困境也是一种赐予 43
第15课 快乐是一种心境 46
第四章 成功之道 49
第16课 成功需要个性和打破常规 50
第17课 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危机意识 53
第18课 团结就是力量 55
第19课 运气不是成功的关键 58
第20课 快乐地达到成功 62
第五章 汉堡代表的四种人生模式 65
第21课 享乐主义型 66
第22课 忙碌奔波型 69
第23课 虚无主义型 72
第24课 永久幸福型 74
第六章 通往幸福之路 77
第25课 分享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78
第26课 淡泊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81
第27课 豁达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84
第28课 童心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87
第29课 轻松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90
第30课 希望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93
第七章 全面认识自己 97
第31课 要有自知之明 98
第32课 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100
第33课 缺了一角的圆 103
第34课 学会自我反省 105
第35课 做真实的自己 108
第八章 摒除人性的弱点 111
第36课 灵魂的杂念:嫉妒 112
第37课 灾祸的根源:猜疑 117
第38课 生命的浪费:拖拉 120
第39课 成功的阻碍:浮躁 123
第九章 培养良好的习惯 127
第40课 学会倾听 128
第41课 合理安排时间 131
第42课 不做金钱的奴隶 134
第43课 进行幸福冥想 137
第44课 做善于自律的人 140
第45课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3
第十章 拥有好人缘,体会幸福感 147
第46课 真诚待人 148
第47课 懂得尊重 151
第48课 懂得赞美 155
第49课 化干戈为玉帛 159
第50课 做个幽默的人 162
第51课 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166
第十一章 靠近幸福 169
第52课 微笑效应 170
第53课 形象效应 174
第54课 积极行动起来 177
第55课 发掘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80
第56课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183
第57课 构建美满的婚姻 185
第十二章 健康是幸福的资本 189
第58课 锻炼强健的体魄 190
第59课 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194
第60课 及时清理内心的垃圾 197
第61课 懂得适时的宣泄 201
第62课 简单心态,简单生活 204
第63课 七种心理营养素 207
第十三章 幸福就在身边 211
第64课 你是幸福的,只是你还不知道 212
第65课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215
第66课 善待今天的幸福 218
第67课 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221
第68课 学会欣赏生活 224
第69课 珍惜身边的人 227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识破幸福的假象
第1课 你为什么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也许是幸福在当下最时尚的定义。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这样体会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看似是调侃,但他确实说出了幸福感。
以往,人们对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不愁吃穿、养活子女就是幸福。然而到了当今社会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好转,似乎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一个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人,收入丰厚、工作稳定,在北京靠自己的打拼有了房、买了车,还结婚成了家。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了。然而,他却还是经常愁眉不展,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整天如此辛苦劳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快乐、幸福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记得上学的时侯,和同学去个小饭馆吃一顿,去操场踢场球就感觉很快乐、很幸福,但是如今那种幸福的感觉却早已消失了。
在生活中,缺乏幸福感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并没有保证国民幸福感的持续增长。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进行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回答。研究者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其实不是只有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衰退,现在仿佛全世界都处在一个幸福危机的年代。
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这是为什么?难道金钱和幸福就是一对冤家?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我们的心理。
泰勒教授毕业于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哈佛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同时他在体育竞技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异常活跃。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让他得到足够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有很长时间体会不到幸福的滋味了,并且曾经不快乐了30年。
他说:“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或兴趣的是我自己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往往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心理学教师。”
在泰勒教授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哈佛的特例。
有个名叫玛瑞亚的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瑞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曲调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社会上像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心理压力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生的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幸福?
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悟。传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到处寻找幸福快乐,但遇到的却是许多烦恼和忧愁。他垂头丧气、失望之极,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快乐!于是他准备放弃了。在心灰意冷的归途中,他看到一个垂钓江边的老人,神态怡然自得,时时轻捋长须。
年轻人走上前去问道:“老人家,您快乐吗?”
“我很快乐!”老人答道。
“为什么?”年轻人不解地问。
“因为我远离喧嚣,垂钓碧江,我在享受我的生活。”老人笑着回答。年轻人脸上疑云遍布,露出不解的神情。老人继而说:“你去拜访苏格拉底吧,他或许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几天后,年轻人找到了苏格拉底,问道:“我在寻找幸福快乐,却遇到了痛苦,幸福快乐到底在哪里?”
“年轻人,你能先帮我造一条船吗?”苏格拉底问道。年轻人被问得一头雾水,但还是答应了。他找来了造船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大树,凿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很累,但年轻人的心里异常兴奋,也全然忘了寻找幸福快乐的事。第二天,年轻人把独木船推到江边,并请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满意地点点头。于是他俩合力把船推到水里,一起坐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歌声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
这时,苏格拉底问年轻人:“你幸福快乐吗?”
“快乐极了!”年轻人高兴地回答。
“那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苏格拉底继续问道。
年轻人恍然大悟地回答:“原来我们为了寻找快乐而久久苦恼,但是在劳动创造中,我们却不知不觉找到了快乐。”
“呵呵,其实快乐并非要刻意去寻找,它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地生活,有目标、有追求地去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那么快乐就会悄然而至。”苏格拉底说道。这时,年轻人才理解了垂钓老人的话,并开始领悟到了快乐的真谛。
我们总是盲目地追求成功,或许为金钱,或许为名利,或许只为那道光环,再或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以至获取成功,但最终你无法感到幸福,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第2课金钱和声望不代表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谈论金钱与声望能否带来幸福时说到,在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商业成就时,往往以金钱为标准,与金钱无关的因素都不会考虑进去。
在幸福面前,金钱和声望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是金钱和声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因为一些人认为,它们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假如金钱和声望无法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恐怕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
然而有了金钱和声望,就相当于拥有幸福了吗?
恐怕不是这样,“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一项关于“澳大利亚幸福感指数”的调查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这项调查包括了澳大利亚不同的地区,共有23万人参与。最终结论告诉我们:感觉最不幸福的人是居住在悉尼等一些大城市的人,而身居穷乡僻壤的人们,由于安贫乐道,懂得享受生活,反而活得轻松快活。巴西、阿根廷人的幸福感比其收入预期的要高出一些,东欧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则比其收入预期的要低一些。令人不解的是,经济收入最高的日本人,幸福感却非常低。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在过去三十年里,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一倍,美国人的幸福感却大大降低,人群中患抑郁症的人也大为增加。泰勒教授指出:金钱除了给我们提供食物和住处以外,只不过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经常弄不清楚手段和目标的区别,从而本末倒置,往往以牺牲幸福的代价来换取金钱。
一位国王,有着金山银山,掌握着生杀大权,按说,他应该满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自己想不明白,既然什么都有了,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还是不满意?虽然他也经常参加一些自己感觉有趣的晚宴和聚会,但都无法让他感到充实,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偶然一天,国王百无聊赖地在宫中闲逛。当他路过御膳房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快乐地哼着小曲。顺着声音走去,国王看到一个厨子正在快乐地哼唱,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国王感到非常奇怪,他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不过是个厨子,但我能让我的妻小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头顶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而我带回家哪怕一件小东西都能让他们满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乐,是因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乐。”
听完之后,国王离开了御膳房,然后命宰相到宫中来,并向他谈及此事,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这个厨子之所以那样快活是他还没有成为‘99族奴’。”
国王有些诧异地问道:“99族奴?什么是99族奴?”
宰相答道:“陛下,假如您想知道99族奴,就请您先将99个金币放在一个包中,然后将此包放在厨子的家门口,很快您就会知道什么是‘99族奴’了。”听完宰相的建议后,国王就命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布包放在了那个快乐厨子的家门前。
厨子回家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放在门前的布包。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将布包拿到了房间里,打开布包后,先是惊讶得合不拢嘴,然后高兴得乱蹦乱跳。包里面居然全是金币!厨子开始查点金币,99枚?厨子认为不应该是这个数,于是他数了一遍又一遍,的确是99枚。他感到很纳闷:没理由只有99枚啊?没有人会只装99枚啊?那么那一枚金币哪里去了?厨子开始寻找,他找遍了整个房间,又找遍了整个院子,直到筋疲力尽才彻底绝望了,心中沮丧到了极点。
他决定从明天起,加倍勤奋地工作,争取早日挣回一枚金币,以使他的财富达到100枚金币。由于晚上找金币太辛苦,第二天早晨他起得较往常晚,情绪也非常糟糕,对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责怪他们没有及时叫醒他,影响了他早日挣到一枚金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他急匆匆地来到御膳房,不像往日那样无忧无虑地哼唱着小曲,而是忧虑重重,只顾低头干活,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国王正悄悄地看着他。
国王看到厨子的心情居然有如此大的变化,也想不通:既然他得到了那么多的金币,为什么不觉得欣喜呢?于是他再次询问宰相。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子现在已经正式加入‘99族奴’了。‘99族奴’是这样一类人:虽然他们拥有了很多,但是从来不知足,于是拼命工作,为了额外的那个‘1’,渴望尽早实现‘100’。本来生活中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就是因为出现了这件事情,一切都被打破了。他竭力去追求那个并无实质意义的‘1’,不惜付出失去快乐的代价,这就是‘99族奴’。”国王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百无聊赖的答案。
我们常常觉得,拥有金钱和声望,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能够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其实所谓的“幸福”,从来就不能与金钱划等号。有的时候,粗茶淡饭也能感觉到生活的平实与幸福;而一些山珍海味吃腻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很多位高权重之人总感觉空虚,他们去欲望交织的夜店,灯红酒绿的迪厅,来打发自己无聊的时光。我们说幸福确实需要物质基础作支撑,但是物质保证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是内心感受,它从未离开过精神的愉悦以及满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庭虽然日子并不富裕,然而其乐融融,相处和睦。而一旦因为某些原因拥有了一笔财富,大把的钞票引得众人眼红,于是,家庭成员开始勾心斗角,反目成仇。可见人如果一味为了金钱,不仅不会幸福,反而往往会丧失掉已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发现当一个人的月薪达到5000元左右的时候,金钱的增加并没有使他的幸福指数增加,这就说明仅仅拥有财富并不代表拥有幸福。
你是否曾经认真地想过,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幸福生活?难道仅仅是金钱以及声望吗?生活中太多人尽其一生去努力得到想要的金钱以及声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身体每况愈下,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温馨。最终,想要得到的幸福生活会因为金钱和权力的获得而渐行渐远。
第3课富翁也有自己的烦恼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说:“幸福的人不必非得是亿万富翁或是总统。”通过努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因为金钱和权力并不代表幸福。在澳大利亚的幸福协会里,几百澳元就能让你拥有幸福。
澳大利亚的幸福协会创始人蒂莫西?夏普说:“你真的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水平,这是我们要教给你的。我们可以让一个幸福‘存款’为零的人,在其幸福银行账号里有结余。”在这个幸福协会里,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每小时缴纳200澳元就能让你学会体验伟大的幸福。如果是团体消费,每人只需缴纳30澳元。
可见,幸福不必花费重金去购买,而有钱人往往却有着自己的烦恼。美国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就被薄薄的一层银子蒙住过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当他富甲一方后,便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甚至将他做成木偶像,放在绞刑架上将他“绞死”,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内,我的儿子无法安眠!”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就在众叛亲离中度过。当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瘦得像木乃伊。医生们告诉他必须在金钱和生命中作出选择。这时洛克菲勒才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开始过上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洛克菲勒后来做了不少慈善事业,还斥巨资帮助穷苦黑人。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后半生将自己赚到的财富施舍于人。千金散尽,他的心灵反而因此感到无比宁静、快乐,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知道,幸福不是财富能够带来的。他在2008年6月宣布将个人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比尔和琳达基金会,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一分一毫。比尔?盖茨认为,幸福由两方面组成,追求自我与关爱他人。
相反,一些有钱人甚至到了临终之时,仍旧不知道何为幸福,何为快乐,他们终生都在追逐名利,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幸福。
经典文学著作《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严监生这样一位吝啬鬼。说是严监生临死的时候,将手费力地从被单里抽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家看他伸着两个指头,都不解其意,于是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你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摇了摇头。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你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瞪得圆溜溜的,又使出浑身的力气狠劲摇了摇头。奶妈抱着小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听完这句话后,严监生闭上了眼,然而头还是不停地摇,两个手指头依旧伸着不动。
这时候老婆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再看严监生时,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可怜这位严监生,本来就家资丰厚,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又不断去买田置地,旧产加新产,差不多也有了十多万两的银子,可是他还是对人对事十分悭吝。他生病卧床后家人劝他进补,他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直到临死还在为多燃一根灯草死不瞑目。这种人活了一辈子却只是一个守财奴,真是可悲。
曾经有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为什么自己拥有了财富却一点都感觉不到幸福。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一群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了镜子前说:“那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自己。”哲学家笑了笑说:“你看,同样是玻璃做的,只是镜子多了一层‘银子’,便让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见别人了。”
对幸福的理解和体认,也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可是,人们的幸福感没有相应提升,反而,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们的心理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情绪浮躁,心理失衡,一些先富的人们摆阔显富,生活穷困的人们则抱怨生活,有的甚至铤而走险报复社会。我们要知道,拥有财富只是人类提升幸福感的手段和途径,如果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得、积累和挥霍,那它最终将成为人们获得幸福的障碍。
第4课达成自己的目标,你就幸福了吗?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曾经对自己追求的幸福产生过怀疑,因为他觉得在取得胜利达到目标后应当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但是并没有,短暂的兴奋过后反而让他备感空虚。
在泰勒教授16岁那年,他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了冠军,而正是那次经历让他对幸福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过去,泰勒教授认为胜利能够让他感到快乐,能够减轻他长期以来的空虚感。在他长达五年的训练过程中,泰勒教授始终觉得生命并不完满,仿佛缺少了点什么,不管是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还是不断地自我激励,都难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那时他曾经长时间为此闷闷不乐,但是他相信一旦取得胜利之后,这种空虚就会被填补,能够让他感到充实,而这种充实感将最终带给他幸福。
结果如泰勒教授所愿,他取得了第一名。胜利之后他欢呼雀跃,难以抑制自己兴奋而激动的心情,他和家人、朋友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会。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正是这种胜利让他感到了幸福,而为之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所承受的生理及心理上的苦痛都是值得的。
然而就是在那一天,泰勒教授在入睡之前,想要重新回味那让他感到无比兴奋的快感,那种胜利的感觉以及曾经梦寐以求的荣誉所带来的喜悦,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泰勒教授突然感觉到迷茫,这次不再是当初的喜极而泣,而是怅惘和失落。泰勒教授开始想,获得全国比赛的胜利,我还不能感觉到幸福,那么我要去哪里寻找幸福呢?
泰勒教授定神想了想,这是不是过度兴奋所致。然而接下来几天,他仍旧没能感觉到任何幸福与快乐,反而内心的失落感越来越强烈。他慢慢地知道,胜利并不能为他带来幸福,他一度深信不疑的理论彻底被现实否定了,泰勒教授感到茫然无措。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种感觉呢?比如你在演讲大赛中拿了一等奖,在歌唱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你和相处已久的恋人步入了婚姻殿堂,你在公司得到了晋升,这些都会让你着实兴奋一番,或许你觉得过上了幸福生活,然而这种新鲜感并不持久,过不了多长时间,你会反而感到无比空虚。
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是在美国纽约,有一个名字叫亚瑟尔的年轻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不慎被歹徒用冲锋枪击伤左眼和右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判若两人: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变成一个残疾人。
鉴于他在围捕中的英勇表现,纽约市政府和其他各种组织授予他很多荣誉。纽约有线电视台记者问他:“您以后将如何面对所遭受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
从那以后,亚瑟尔置任何人的劝阻于不顾,亲自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差不多把整个美国都跑遍了,甚至有一次为了一条微不足道的线索,他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9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亚瑟尔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为“美国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没过多久亚瑟尔居然出人意料地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人们明白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那个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赖以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目标任务的完成不仅让人得到满足的快乐,同时也意味着任务的终结,而很多人就是在这之后,难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才会感到空虚与失落。为什么有些人在工作的时候整天盼望着退休,过上恬淡安逸的生活,但是一旦退休之后又容易患上各种病症呢?又为什么有些明星成名之后反而越发苦恼,最终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人生落幕的方式呢?这一切都说明,目标的完成并不是幸福的开始,幸福是一种过程,存在于做事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事情做完了,目标完成了,幸福就会来到。如果那样想,结果可能偏偏相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