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蹲下来,看见孩子看到的画面;蹲下来,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沟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的那一刻,你和孩子的心紧紧地“靠”在一起;心近了,你说的话,他都愿意听!
著名应用心理学博士、家庭治疗师陶思璇作序推荐!
CCTV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主持人周洲,BTV卡酷卫视主持人慧玲,著名节目主持人、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主持人赵丹军,资深评论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特邀嘉宾谭飞,资深评论员、知名媒体人伊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文君联袂倾情推荐!
更多亲子教育、名人家教畅销书推荐: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升级版》2013年经典畅销修订版,案例更新,新增5万字,超百万家庭从中受益!新浪微博育儿名博王人平作序推荐!
《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全国十佳心理教师17年轻松育儿手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只陪伴、不设限,把孩子教进世界名校!
《和孩子一起编故事》奠定你和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小巫、卢勤、孙云晓倡导的最聪明有效的故事教育法!
|
內容簡介: |
“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所看到的画面;蹲下来,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的陪伴,你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本书收集了许多孩子的故事,这些孩子有的看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暴躁,大喊大叫;有的叛逆,和妈妈对着干;有的说谎,在大人间左右逢源……这些故事,总会有一些不偏不倚地戳中你,令你深思。那么,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聊天的?你说的话,孩子真的理解吗?孩子的心思,你真的懂吗?不是他“不听话”、“钻空子”、“找别扭”、“无理取闹”,而是你不了解他,没有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蹲下来吧,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给予孩子爱、自由和平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当心的距离被拉近,你说的话,他就愿意听了。
|
關於作者: |
杨谨
陶氏英合咨询机构签约作家。
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
CCTV-1综合频道《开学第一课》特邀心理专家;
CCTV-2财经频道《财智少年》特邀亲子专家;
CCTV-14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亲子专家;
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成长不烦恼》特邀心理专家;
BTV-卡酷少儿频道《和自己对话》节目特邀心理专家,中国移动亲子专题特邀讲师;《心理育儿》等亲子杂志专栏作家。家长的专业顾问,孩子的良师益友。
|
目錄:
|
陶思璇: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自序:蹲下来,从他的角度看他的世界
■ 第一章 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
“抱抱我”对孩子其实很重要00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00
“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01
你说的,孩子真的理解吗01
早教不早教02
面对面坐下,愉快沟通的第一步
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交朋友
■ 第二章 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
原来,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不懂孩子,他才从“天使”沦为“魔鬼”
“叛逆宝宝”也可以成为开心记忆
“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
天啊,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
为什么两人岁数一样,行为却有天壤之别
■ 第三章 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
他不是小孩子,而是微型大人
没有天才宝贝,只有最好的教育方法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没有一事无成的孩子
“我的孩子几岁上学合适?”
自理自立,不替代孩子成长
“孩子,陪妈妈去串门好吗?”
■ 第四章 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
“不听话”,其实是在尝试独立
“犯别扭”,其实是坚忍、积极的表现
当他学会了“钻空子”
“说谎”背后的心理独白
“闯祸宝宝”最可爱
温柔的“惩罚”,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奖惩有度,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 第五章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
父母的争吵,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你是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吗
“好父母”会变换不同的角色:家长、老师、最贴心的朋友
帮孩子完善自己的定位:好孩子、好学生
“过家家”中蕴含“大学问”
■ 第六章 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
正确的是非观,约束行为的尺子
不责骂,帮孩子建立自信
学会担当,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摆脱依恋,帮内向的孩子学会交朋友
不服输的孩子有着最惊人的潜力
“完美主义”的孩子更需要培养抗挫力
用完整的句子和孩子说话:培养语言表达力
日常小提问,问出爱思考的孩子
结语: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
內容試閱:
|
你说的,孩子真的理解吗
情景再现: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的宝宝叫娃娃,当时是2岁8个月。当时娃娃的妈妈正碰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娃娃虽然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饭了,但是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她用过的东西、玩过的玩具,不喜欢收拾。比如午睡起床,妈妈和娃娃说:“娃娃做个乖宝宝,把自己的小被子叠起来好不好?”娃娃通常都会随意地摇摇头,不理妈妈。再比如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妈妈说:“娃娃,我们要吃饭了,你把玩具都收回到玩具箱好不好?”娃娃还是会摇摇头,跑来跑去地不理妈妈。
在那个时候,娃娃妈妈恰好认识了冉冉妈妈。冉冉妈妈在听了娃娃妈妈遇到的问题之后,很快给出了自己曾经用过的、很有效的一个办法:激励法,比如在家里准备一个小白板,小白板上放一张做好的日历格式的表格,如果宝宝表现好,比如能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叠好衣服被子,就给孩子盖一个小戳,作为鼓励和肯定。当这个小戳积攒到30个,或者50个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实物奖励,比如让孩子多玩一个小时的游戏,或者多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又或者是周末带孩子去他向往已久的某个游乐场玩。
娃娃妈妈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她认为这个方法非常正向和积极,应该也能帮她培养出一个听话、懂事、不一样的乖娃娃。所以,她回到家里也开始使用这个方法。
但是,让娃娃妈妈苦恼的是,这个方法只能偶尔发挥作用,大多数时候娃娃还是拒绝合作。比如当妈妈和娃娃一起把玩具规整好之后,妈妈夸奖娃娃并给她印下一个小戳的时候,娃娃很开心,妈妈也很开心。可是有时候,妈妈让娃娃做什么的时候,娃娃还是会跑开,完全不理妈妈。
非常苦恼的娃娃妈妈找到了我,让我从专业的亲子教育角度,告诉她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在听完娃娃妈妈的倾诉和她试过的这些办法之后,我和娃娃单独玩了一会儿,问了娃娃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我明白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娃娃妈妈在和娃娃沟通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孩子的语言和大人的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上完全不同,这导致两者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举例来说,小孩子经常会说一些“童言童语”,有些让大人开怀大笑,有些让大人摸不到头脑:宝宝在说什么啊?这个时候,大人往往只会关注到孩子可爱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不理解的这件事。因为,家长并不认为孩子的几句童言稚语是一定要听懂的。那么,我们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的想法也一样。家长的很多语言,尽管自己说得很流畅,但是孩子并不一定理解。这是很多家长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比如,家长和孩子说:你去将玩具“收拾”好;你去把被子“叠”起来。家长认为自己表达得非常清楚、流畅,但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在想:收拾?叠?这是什么意思呢?妈妈的样子很凶,我不喜欢妈妈的样子,我还是去玩别的东西吧。于是,孩子跑开了,不理家长了。
因此,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要用能让孩子理解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对话。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时,可以说:“来,娃娃,我们一起帮助小积木回到它们的小房子里吧,积木宝宝们该睡觉了。”这样说,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并且乐于去做这件事了。
此外,娃娃妈妈还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导致她不能和娃娃很好沟通的重要原因。首先,娃娃妈妈忽视了娃娃成长的阶段特点。家长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一般都会有三个叛逆期,第一个是3至5岁的时候,我们称为“宝宝叛逆期”;第二个是在7岁左右,孩子会经历一个“儿童叛逆期”;第三个就是大家比较常见、比较熟悉的“青春期叛逆期”了,一般出现在孩子12岁以后。娃娃现在是2岁8个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已经开始进入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宝宝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一些夸张的动作,比如大叫、大幅度跑跳、突然去做一些声音很大的事情等。像娃娃小朋友,其实已经开始有“宝宝叛逆期”的一些表现了。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一种尊重需求,他们和任何时期的孩子一样,都需要理解和尊重,父母千万别以为孩子小就没有心理需要,或者是他们小就可以忽略这种正当的心理需要。只要是人,就有希望得到爱、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孩子太小,并不知道如何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于是,他们开始排斥命令、指挥。所以有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在故意对抗,甚至是故意激怒成人。其实,他们正是用这种对抗来满足自己潜意识的需要,因为对抗能让孩子觉得心理上舒服一些,他们的小宇宙也会因为感到不自由引起不适,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向成人的世界发出“我要自由,我要受平等的对待”的呐喊!
这个让父母头疼的小小叛逆期,其实只要用对方法,也是很容易平稳度过的。对处于“宝宝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在和他交流时,尽量用“我”开头的句子,而减少使用“你”开头的句子。
其次,娃娃妈妈忽视了儿童心理成熟度的问题,这也是本书需要所有家长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比如上文中,冉冉妈妈用的激励法,这个办法对不对、好不好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并且在亲子教育中很有效。但是,娃娃妈妈为什么用了这个方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呢?
因为,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们上文提到的“宝宝叛逆期”。虽然理论上来讲,“宝宝叛逆期”是在3岁~5岁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些孩子会早熟,有些孩子会晚熟,所以宝宝叛逆期的发生时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于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同样的办法,就可能对这个孩子有用,对另一个孩子没有用。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不仅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心理成熟度,这样亲子间才能有良好的交流。
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面对父母的指令,孩子为什么不去执行?
孩子理解力有限,理解不了父母的语言。
2.父母与孩子不能很好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一、孩子听不懂父母的语言;二、父母不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特点;三、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3.孩子一般要经历哪几个“叛逆期”?
一般来说,孩子会经历“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期叛逆期”。
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交朋友
情景再现:
一位妈妈对我说,她想多跟孩子说说话,于是她就在孩子身边待着,看着孩子玩,看着孩子做作业。看着看着,她就一会儿说说孩子这个应该怎么做,一会儿又说说孩子那个做得不对。结果,当她待在孩子身边时,孩子有时候只是看着她,不说话。有时候,孩子看着她朝自己走过来,甚至会转身跑开。
这位妈妈在跟孩子相处沟通中,扮演的是单纯的老师角色,不停地对孩子进行说教。正是因为她说了太多,孩子才会一句话都不说;而且幼儿的注意力很有限,一般只能保持20分钟到半个小时。面对妈妈长时间的唠叨,孩子只有选择逃跑了。这位妈妈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了解孩子的目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
其实想一想,当你投身于某一个事物中的时候,比如旅行、听音乐、种植花草、养鱼等,都会有非常好的体验,获得身心愉悦。其实,抚育孩子,与孩子沟通也可以是这样充满快乐的过程。
也许有的父母会反对我的说法。看着被扔得满地都是的玩具,看着饭桌和地板上全是撒出来的饭粒菜渣儿,看着床单上一块块尿床的印迹,看着玩得灰头土脸的孩子,看着被弄坏的一些小摆件、小玩意儿,就让人头疼,谁能感觉很享受呢?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烦琐细碎的事,这都会消磨我们对这些事的耐心和热情,让我们逐渐失去兴趣,最后无奈放弃这件事。其实,只要爸爸妈妈掌握一些小技巧,那些让人头疼的小问题,很容易就能解决。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很多家长用错了方式,造成亲子交流的不愉快。有位妈妈打来电话说,为了增加交流,她总会想着一会儿去问问孩子需不需要吃点儿东西,一会儿又叫孩子过去跟她一起看电视。但是几次之后,孩子就没什么高兴劲儿了。她觉得自己主动去关心孩子,孩子怎么还不高兴呢?
我告诉她,她的“沟通”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是在妈妈的角色上进行的。她认为孩子这个时候可能有什么需要了就去问问孩子,她认为这会儿该跟孩子一起看看电视了,就叫孩子过来一起看。可是,也许那时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孩子并不想看妈妈喜欢的电视节目。刚开始孩子会很高兴,妈妈关心自己饿不饿,还叫自己一块儿看电视,真好。可几次之后,孩子就会觉得怎么妈妈老是在自己玩得高兴的时候搞“破坏”,而且孩子也不愿意被妈妈叫来叫去的。这样妈妈自然不能获得自己期望的效果了。
这位妈妈简单地将沟通当成了“说话”,认为对着孩子说话或者自己不断地说就是沟通。相比动嘴巴说,妈妈还需要更多地使用眼睛看和耳朵听。眼睛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在干什么,耳朵可以清楚地听见孩子的声音和话语。通过观察和倾听孩子,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再使用语言一针见血地说出问题。当孩子睁大眼睛望着你,惊叹道:“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妈妈,你一下子就猜到了。”这时,妈妈一定会感觉很幸福;而当孩子知道妈妈真的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时,他也会觉得很幸福。
要想让自己和孩子都无比快乐,父母最好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父母是否拥有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愉悦地接纳你。这样,亲子沟通时,才能顺畅无忧。
幼儿园放学时,孩子悄悄地告诉你,今天幼儿园里谁谁谁又尿床了,作为他所信任的朋友,你们有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小秘密。这时候的你不应该笑话孩子说的事,而应该和他抱持一样的心态,陪他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如果你能跟孩子说说自己儿时的趣事,他也一定很愿意听。
有时孩子带回来一块幼儿园老师发给他的小蛋糕,说要跟你一块儿吃。这时候你别嫌它小,而让孩子自己吃。你应该很感动,因为孩子懂得跟人分享。一起分享这块小小的蛋糕,就是让他和让你最开心的事。
睡觉之前,孩子拉着你陪他睡一会儿,嘴里还不停地说自己不怕黑,是想保护妈妈,陪妈妈一块儿睡。这时候你不应该嫌孩子麻烦,告诉孩子自己是大人,不会怕黑。要知道孩子无时无刻不需要自己的照顾,这样的依赖我们只能保护,不能去破坏。同时,你也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知道为你着想了,他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变得更为多样了。
孩子弄坏玩具的时候,会跑来告诉你,他做了件坏事。这时候,你不应该斥责他,而应该为他的坦白和诚实感动。如果你平时从没有因为此类事情责怪和数落过孩子,孩子就敢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不会为了推卸责任而撒谎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掩盖错误。同时,你可以建议跟他一起修理弄坏的玩具,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有的错事是可以修正的,而且妈妈也愿意帮助他修正错误。你们一块儿摆弄着玩具,研究要怎么修好,说不定孩子还想跟你比赛,看看谁最先修好。
平时,父母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蜥蜴?”等等,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如果你和孩子像讨论周末去放风筝一样来谈关于他吃饭的一些小问题,那么你就能比较轻松地和孩子达成一致,比如,要是不撒出饭粒,或者多吃蔬菜,就带他去期待已久的动物园玩或者去博物馆参观。面对你的微笑和提议,孩子会放下心来,因为这种修正错误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很轻松,而不像做错事要罚站那样难受。这样孩子每次吃饭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也会自觉地注意起这些问题来。
关于教孩子整理房间、遵守生活作息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先和孩子讨论,然后制订协议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也能在此过程中知道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慢慢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当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的一言一行,接纳他,理解他,才能与孩子的世界并行,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他的难过而难过,为他的烦恼而烦恼。与此同时,孩子也会逐渐接受父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亲子沟通变得更加和谐、畅快,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甜蜜。
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的哪些方式会造成亲子间交流的不愉快?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在家长的角色上进行沟通;简单地将沟通当成了“说话”,认为对着孩子说话或者自己不断地说就是沟通。
|
|